首页 百科知识 英和白纪录片讲的什么,纪录片《英和白》

英和白纪录片讲的什么,纪录片《英和白》

时间:2022-08-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26章 精神家园的个人化追寻——《幼儿园》、《英和白》、《舟舟的世界》解析在我国纪录片的创作队伍中,张以庆是位极有个性的导演。在本章中,我们选取《幼儿园》、《英和白》和《舟舟的世界》三部作品,从节奏、视听语言、结构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张以庆纪录片的美学特征。在纪录幼儿园的自然生活时,作品使用了嘈杂、喧闹的现场同期声,而在人工场景中,却是非常安静的一问一答,两者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26章 精神家园的个人化追寻——《幼儿园》、《英和白》、《舟舟的世界》解析

在我国纪录片的创作队伍中,张以庆是位极有个性的导演。他的作品以其独有的思想性、震撼力拓展了纪录片的表现形态与创作手法,体现出深厚的人文精神,但同时也有人认为其作品中强烈的主观表现有悖于纪录片的纪实本性。在本章中,我们选取《幼儿园》、《英和白》和《舟舟的世界》三部作品,从节奏、视听语言、结构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张以庆纪录片的美学特征。

一、节奏

不同风格的纪录片,具有不同的节奏。节奏是作品生命的脉搏,它深入在作品内部,与纪录片的氛围、风格、表情达意,如影相随。张以庆的纪录片整体上强调主观化的个人表达,主体意识的凸显使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节奏组织方式。

1.《幼儿园》的节奏

《幼儿园》在节奏的组织上简直堪称完美,它用巧妙组织的节奏表达了作者心理的深层律动与诗意感受,传达出一种难以言传的伤感和幸福,给人以轻松自然、韵味悠长的感觉。正如有人所说的那样,“一件艺术品中所包含的各种不同要素有次序、可衡量的变化——所有这些变化递进般地刺激观赏者的注意力,并毫不偏离地引向艺术家的最终目标。”[1]灵动的节奏克服了纪录片常见的单调、杂乱状态,因为“节奏的实质是通过一个先前事件的结束来为一个新事件做准备。……节奏是以先前的紧张的消逝来达到新的紧张而建立的”[2]。《幼儿园》充分调动了多种艺术要素的功能来组织作品的节奏,当然这些不同的要素在某些地方是交织在一起的。这些要素有:场景、视觉元素(光、色彩、构图)、听觉元素(语言、音乐、音响)、时间、结构,等等。

(1)通过场景的变化来形成节奏。

我们可以把这部片子中的所有场景分为两类:自然场景和人工设置的场景。自然场景指幼儿园的自然生活景观,但是这并非意味着此类场景中没有摄制组做过的改动,只是说它自然的成分非常大,设置加工的比较少。人工设置的场景指为摄制组拍摄而专门设置的那种场景,此场景的所有画面都是褐色的。在50分钟的片子中,人工设置场景的镜头出现了20次,平均每2.5分钟出现一次。这样,两个场景的交替重复出现就使影片形成了一种交替的节奏。这种节奏很好地克服了许多纪录片常见的散漫沉闷的节奏模式。

应该注意的是,重复在节奏的形成中虽是必要的,但仅有这种二元重复是不够的,必须在重复中有自由的变化发生,我们才可以意识到递进,才能感受到节奏。“单一场景在下述意义上一般是有节奏的:[3]它具有绘画或雕塑一般的作用,使我们意识到各种要素的重现,意识到稳定的要素与自由的要素之间的交替,意识到促人注意的递进;②它具有一种重复自身的作用,这种重复赋予发生在它身上的各种变化以形式,通过那些变化的性质来显示涵义。”①《幼儿园》中人工设置场景的出现,除了重复之外,还有很多其他要素的变化。下面先看一下在片子中人工设置场景的出现频率和剪辑方式。

虽然前面说平均每隔2.5分钟,人工设置的场景就出现1次,但这种场景的出现并不是以平均的时间长度间隔出现的,而是更为讲究。有时1分钟内出现两次,中间只相隔十几秒钟,有时则间隔五六分钟。这完全是综合影片内容,结合其他视听要素来确定人工场景出现的频率。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这个场景出现的频率随着时间的递进越来越高,次数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集。这个场景在第13次,即第30分36秒的那次出现,发生了一个显著的变化。此前的每次出现都是一个镜头,这一次出现的是两个镜头。原来是两个人工场景的镜头之间必然间隔有幼儿园的自然生活景观,作者一直这样剪了12次,到第13次是中间这段幼儿园自然生活场景没有了,这实际上一下子加快了人工场景的出现频率,使作品的节奏明显加快。

在大约30分钟的时候进行这种节奏变化,这一时间点的选择是令人惊讶的。这部片子总共50分钟,这个变化点恰恰是这部片子在时间上的黄金分割点!接着中间隔了1次,在第15次,即第38分的那次出现,又改为4个人工场景的连续出现。然后,在第19次,即45分零2秒的那次出现,变为6个人工场景连续出现。在人工设置场景呈递增时,幼儿园的自然生活场景呈递减趋势。这两种场景的出现频率、出现时间长度上反方向发展的趋势形成了一种视觉和心理上的节奏,加上人工场景中人物的变化、谈论话题的变化、照明灯光的变化等因素,共同把影片推向了高潮。

(2)通过色彩来形成节奏。

所有看过《幼儿园》的人都会对该片的色彩运用留下深刻的印象,色彩是这部作品塑造节奏的一种重要方法。片中最突出的色彩就是教室和寝室墙壁的淡绿色和地板桌椅等用具的红色,这两种颜色和孩子们的衣服、周围环境的色彩一起形成了一个斑斓的世界。这个世界和人工场景中的褐色形成了丰富与单一的鲜明对比。一个是彩色世界,色彩丰富多样、开放,一个是借问答进入孩子内心世界的私密、封闭空间,这个空间单纯、宁静。二者在影片中交替出现,赋予了影片一种灵动的节奏。

我们还注意到,在48分42秒之前,人工场景用褐色,自然场景用彩色,二者的区别是十分明确的。但是,从第48分43秒开始,镜头内容是幼儿园自然生活景观,但是色彩却转换为统一的褐色,一直到影片结尾。可以说,影片开始于多样的彩色,最后结束于单一的褐色。本来,单一褐色代表人工设置的固定场景,多样的彩色代表幼儿园自然生活场景,而到影片最后,自然生活场景失去了彩色,变成单一的褐色,并且是一连10个褐色镜头,可以说达到了一个褐色的高潮。这样单一褐色和多样彩色,幼儿园自然生活场景和人工设置固定场景的二元对立走向统一,节奏动力消失,非常自然地结束影片,同时也意味着孩子们的心灵达到了单纯与宁静的境界。

img99

在影片最后从多样彩色转向单一褐色的过渡也处理得非常好,小朋友们正在照集体照,随着照相机一闪,画面中一个小朋友的特写定格,淡出,同时音乐起,画面转为升格拍摄;另一个小朋友的笑脸淡入;又一个小朋友用鞋擦鼻涕的褐色镜头叠化进入。这样用音乐和慢镜头把多样的彩色和单一的褐色世界合二为一。

下面是褐色画面出现的统计图:

(3)通过声音来制造节奏。

在纪录幼儿园的自然生活时,作品使用了嘈杂、喧闹的现场同期声,而在人工场景中,却是非常安静的一问一答,两者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还值得注意的是音乐的运用,优美抒情的童声合唱《茉莉花》,其清新淡雅的风格也和热闹的幼儿园现实生活形成对照。声音在这作品中由杂乱无序走向和谐优美,而“从骚乱转入和谐的那一瞬间就是人生中最扣人心弦的时刻”[4]。在作品中,音乐是一个独立的视角,而这个视角恰恰是作者的,作者通过音乐给作品打上了强烈的个人印记,也造成了独特的节奏。

作品中,音乐的出现往往是镜头越拉越远,画面越来越模糊,渐渐脱离狭小、喧闹、逼真的现实世界,这时,音乐自然飘起,使人产生一种奇妙的感觉,陷入对人生的思索,那种情调、那种难以言传的情愫笼罩了整个画面。通过音乐,实现了近与远的对照,同时也是写实到抒情的转变、视觉为主到听觉为主的转变。如果说热闹的场景是对生活忠实纪录的话,那么随音乐而起的模糊画面便是后退一步进行回味和思索。而反复进退,可谓合辙押韵、一唱三叹。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音乐在塑造影片节奏时是与场景和色彩变化相配合的,它在更大的段落内塑造了更大的节奏。

我们来看一下音乐在影片中出现时间的统计图表:

img101

将这一图表与褐色画面统计表对比我们不难发现,褐色画面的出现次数是音乐的2.5倍,由此可以说,创作者在场景节奏和色彩节奏之上,又设置了更大的音乐节奏。在结尾处,音乐节奏与场景节奏、色彩节奏汇聚到一起,使整个影片显得更为统一和从容。

这反复出现的8次音乐,实际上只是两首曲子:一首是《茉莉花》,另一首是不知名的口琴曲。它们在顺序安排上体现为非常对称的结构,而且这两首曲子风格也不太一样,童声合唱《茉莉花》音色明亮、风格淡雅,带给人的是一种比较亮的感觉,象征孩子们幼儿园生活和人生阶段的美好、充满阳光;而口琴曲则音色比较黯淡,旋律也显得凝重,象征孩子们也有成长中的苦闷和烦恼。两首曲子互相映衬补充,传递出孩子们在幼儿园这个小社会中既幸福又略带苦涩的生命体验。

2.《英和白》的节奏

节奏本身就具有一种很强的表达力,具有一种指引作用。它通过重复和变化把接受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作者想要表明的思想和意蕴上。《英和白》的节奏和《幼儿园》相比有明显的不同。

在《英和白》中,作者设置了一个基本的二元结构模式,即工作(白照顾英)和生活(白看电视),这是反复交替出现的两个内容,它们构成一种节奏。在影片中,在这两个重要部分上,随着时间的推移,重复的内容和元素非常多,而递进的内容和元素又非常少。因而,整个影片给人的印象是单调的重复、没有进展,使人觉得比较沉闷。

img102

实际上,这样的节奏恰恰深刻准确地展现了白的生命感觉。她的生活基本内容就是这两样。节奏在单调的重复中反复强调一些东西,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到这些东西上面。白处在一个封闭的世界中,这个封闭的世界是她自己建构的,也就是说是她自己拒世界于她之外。纷繁的外部世界都被隔离在外面,而她则在她的小世界里通过电视来

和外界进行间接的交流。而这样一种节奏方式有力表达了作品的主题——孤独,而孤独正是现代人典型的心理状态。

3.《舟舟的世界》的节奏

与《幼儿园》、《英和白》相比,《舟舟的世界》在节奏上缺乏一种整齐性。《幼儿园》和《英和白》所描写的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世界,因而也是一个较为容易把握的世界,可以写成一首精致的绝句,一唱三叹,流连忘返。而《舟舟的世界》则很难处理成一个封闭的世界,作品的主题只有在更大范围内的互动中才能得以表现,也就是说,只有在纪录舟舟与他人的关系中,才能使作品深层的意义得以显现。这也使作品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节奏。如果一定要用某种简单的节奏硬套作品,势必会影响作品的意义生成。节奏在这里不再像诗歌那样匀称起伏,而更像是一篇散文。而这一点也表明张以庆在早期作品中尚缺乏明确的主体意识,其个人化的风格尚未形成。

二、视听语言

纪录片以客观纪实为主,和虚构的电影相比,在视听语言的运用上发挥的余地要小得多。但像《幼儿园》这样风格很突出的纪录片,在视听语言的运用上是十分讲究的。纪录片在视听语言上主要以选择为主,以改变为辅。张以庆的纪录片就是在这些选择和改变上体现出作者的主体性。下面从色彩、光、音乐和视听语言的配合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1.色彩

对色彩的选择与使用在《幼儿园》中表现得十分突出,我们主要以这部作品来谈谈张以庆对色彩的使用。

在《幼儿园》中,绿色、红色和褐色是作品的主要色彩,它们对作品氛围和含义的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绿色主要有教室墙裙、校园里郁郁葱葱的树林和大片的草地;红色主要有教室和休息室的地板、桌椅、床以及孩子们的衣服等;褐色主要是经过技术处理的人工场景的画面。其中绿色的墙裙和红色的地板是摄制组在幼儿园暑假时,刷上的新油漆和铺的新地板,褐色是后期处理的效果。

我们先来看绿色,这是作品中出现最多的色彩。夏天校园里繁茂的树木和草地以及教室内的墙裙都是绿色的。尤其是教室里面,由于孩子们身高的缘故,摄像机的机位大多和他们的身高差不多,因而有大片的绿色进入画面之中,这样绿色就成了作品的主色调。绿色本来就是生命、活力、希望的象征,用这样的颜色来描写孩子们,给人以稚嫩、明亮的感觉。但从色温上来说,绿色给人的感觉偏冷,如果没有足够的暖色调相搭配,就不能真实地表现孩子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因而教室、休息室的地板乃至孩子们撒尿的大胶桶都选择了红色。而这些红色中的大部分纯度不是那么高,作为拍摄背景进入画面的机会也远没有绿色多,所以没有改变作品的主色调。我们知道,红色和绿色是一对补色,它们之间有截然相反的对比,因而作品中,只要红色一出现就立即赋予了画面以明快的动感,红绿交相辉映,使整部作品显得明快、淡雅、清新。

如果作品只以红、绿两种色彩为主,那就显得太闹了,这部作品显然带有一些值得思索和回味的东西,而褐色刚好满足了这种需要。在色谱上褐色居于绿色和红色之间,对于视觉感受来说增加了连贯性。褐色在作品中出现了21次之多,平衡了红绿对比的喧闹,使作品增加了隽永的韵味。

2.光

在这三部作品中,张以庆很注重对光线的应用。泽特尔指出:“很像音乐,操控灯光可以产生非常直观的效果,直接影响我们的情感。有些灯光令我们快乐,有些令人悲伤,还有些会令我们不自在,甚至恐惧。”[5]光具有一种内部引导的功能,可以直接引起我们的情感,引导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在张以庆的作品中,往往通过光表现作品的主题、塑造人物、形成节奏。

《舟舟的世界》开头的音乐演奏,背景是黑暗的,画面中只有金属乐器和它在黑暗中所折射的光辉。然后画面转亮,演奏者的面孔出现,最后画面切换,舟舟把门推开一条缝,明亮的光线立刻射进来,舟舟探头进来;门打开,炫目的阳光从门口射入,舟舟从门外走进,强烈的阳光直射在舟舟的身上、脸上。在这一组画面中,作者塑造了一个光的小高潮,用光线给作品奠定了基调。

黑格尔指出:“如果把光看作善、正义、福气、生命的支援者和传播者,那也并不是把光看作只是代表善的形象,而是把光和善看作一回事。光的反面也是如此,例如黑暗就等于污浊、祸害、恶、毁灭和死亡。”“凡是具有生命和幸福而又能促进生命和幸福的东西都是体现光明和纯洁的……每一种真、善、爱、正义和温和的表现,以及每一个有生命的、做好事的保护人和施福于人的事物都被沙拉斯屈罗看作光和神本身。”[6]舟舟在影片中第一次出现就是在炫目的阳光中,他是在光的伴随和护送下出现的。这里,光的运用表达了作品的主题:舟舟作为一个残疾人、一个弱者,但周围的世界却以人性的光辉照亮了舟舟。在作品中曾多次出现舟舟在侧幕旁边一个幽暗的角落里独自忘情指挥乐队的情景,幽暗的角落里的暗淡光线写出了舟舟的孤独与忘情。

在拍摄《幼儿园》时,出于对光线的考虑,张以庆把这三间教室的窗帘全部换成了百叶窗。因为充足的阳光,作品呈现出一种光亮透明的感觉。在《英和白》中,作者多次用人工布光,尤其是在白看电视的时候,作者通过布光和对黑暗的使用,生动地表现了白的孤独状态。

3.音乐

在《幼儿园》中音乐留给人的印象尤为深刻。《茉莉花》清新、淡雅的风格和略带缥缈的意境用于表现儿童十分贴切,再加上这首歌是童声合唱的,更强化了这方面的特色。在《英和白》中,作者也多次极有特色地使用了音乐,比如使用歌剧的音乐来描写女主人公。在《舟舟的世界》中,音乐更是一个重要元素,多次出现的优美音乐使作品渗透着人性的光辉,使作品在平凡中具有一种高贵的格调。

4.视听语言的配合

在《幼儿园》中,音乐每一次出现,画面的剪辑就变为淡入、淡出或者叠化,有几次镜头还转为慢镜头,画面虚化,这种组合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抒情意味。

在作品中,场景的转移也常常和其他要素相配合,起到一种表达主观感情的作用。根据拓扑心理学的场域理论,具体物理环境的变化会导致环境中行为主体心理的变化。因而,从室内场景转移到室外是心理上的一种远离,是从封闭的感觉进入开放的感觉,是思绪展开的时刻,这时配上茉莉花的音乐,加上虚化的画面、扩大的景别、拉远的镜头,共同塑造出那种行云流水、清新缥缈、让人无比眷恋的风格。

三、结构

纪录片是对现实的纪录,但它并不是对现实的机械罗列,而需要精心编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纪录片是选择和舍弃的艺术,是结构的艺术。如何在保证客观性、真实性的基础上,以巧妙的结构使整个作品显得通顺、流畅和统一,甚至通过结构来表达创作者对生活的认识与判断,是决定一部作品艺术成就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张以庆的这三部纪录片中,创作者对于结构的安排都显出了独具的匠心。《幼儿园》的结构是一个基本的二元反复,即幼儿园的自然生活场景和人工场景相互交错穿插。这种结构方式是和作品的节奏紧紧结合在一处的,其变化也和节奏的变化紧紧相连。在这部作品中,二者的变化在许多地方都是同步的。

《英和白》的结构也是一种基本的二元结构,即工作和看电视。作品借助这个单调重复的结构展现了白的生命状态。《舟舟的世界》则是一个中心发散的结构模式,其中出现最多的画面是乐团的排练室。舟舟以排练室为中心,在周围的世界中来往自由穿梭,世界通过舟舟而被联系起来。这样就把本来缺少情节连贯的事件凝聚成一部有机的作品。

【注释】

[1]Richard Boleslavsky,Acting:the First Six Lessons,New York:Theatre Arts Book,1963,p.112.

[2]凯瑟琳·乔治:《戏剧节奏》,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第7页。

[3]凯瑟琳·乔治:《戏剧节奏》,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年版,第151页。

[4]汉斯·罗伯特·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170页。

[5]赫伯特·泽特尔:《图像、声音、运动》,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6]黑格尔:《美学》(第二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6、3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