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论纪录片的大众性

浅论纪录片的大众性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浅论纪录片的大众性赵 琪如今很多人提起电视纪录片,都自然而然的把它和“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其实这是曲解了纪录片的根本特性也就是它的“大众性”。而阳春白雪式的孤芳自赏,可能会让纪录片人的文化沟通使命大打折扣,甚至无法实现。

浅论纪录片的大众性

赵 琪

如今很多人提起电视纪录片,都自然而然的把它和“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其实这是曲解了纪录片的根本特性也就是它的“大众性”。

纪录片的这种与生俱来的大众色彩,以及纪录片中包含的人文思想和精神,从一开始就告诉观众:纪录片不是“阳春白雪”,而是所有电视节目中的一员。它并非电视中的另类,它的观众也并非一小层特定的人群,好的纪录片同好的电视节目一样,它的受众只会扩大而不会缩小。事实上,纪录片要生存和发展,它也同其他节目类型一样,需要越来越高的收视率,需要市场。那种把纪录片当做纯粹的艺术,不顾收视率和市场运作规律,尤其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这种孤芳自赏的运作模式在市场的冲击下,很容易失掉自己的生存之本。当我们不再把纪录片当做阳春白雪来看待,它可会在人文精神的熏染之下,在制片人和受众都以平民化的视觉关注之下,在一片平实的土壤之上,结出越来越多诱人的果实,丰富我们的电视荧屏和生活。

一、纪录片生存方式的平民化

中国最早的电视纪录片不是脱胎于电影,而是产生于国家电视台的国际部或社教部。同期声、跟拍、抓拍、长镜头、平视机位成为从专题片中解脱出来的电视纪录片的标志。这时,电视人充满了一种解放的兴奋感。

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向观众提供的一系列纪录片,以一种有别于以往电视表现手段的崭新节目形式和镜头感觉,告诉大家,这世界什么都有,我们的身边还有这样一群人,一种人,而且普通的小事也可以上屏幕。这一点到了《生活空间》就更为明确了。因为这两个栏目的开播,和后来这两个栏目在中国电视纪录片史上的地位,1993年就成了中国电视纪录片史上的一个不寻常的年份——栏目化格局使纪录片有了堂堂正正的生存土地。纪录片栏目化,意味着它作为电视节目创作的一种形式,加入了所有电视节目的运营当中。它必须与所有电视节目同处一个起点,共同经历观众、市场的选择与淘汰。这就是纪录片不得不面对的生存空间。也唯有如此,纪录片才能在竞争中确立自己的位置。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国所有的电视节目中,现在的纪录片并非鹤立鸡群。作为中国电视节目中后来才兴起的节目形式,在生存的压力下争取一份已经分割好的蛋糕,并非易事。所以在生存中探索的纪录片,如果再有“阳春白春”的清高,饭碗能否保住,都是一个问题。当然,纪录片人在做好一个匠人的同时,仍要具有人文思维和艺术气质,这需要我们在现实的生存环境与艺术的追求二者之间找到合适的融合点,而并非让纪录片在生存的压力下变得庸俗化。

从国内纪录片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从开始到现在,它就以一种平等的视角和平民化的创作态度赢得了自己现有的生存空间,尽管这个空间目前的地盘并不大,但是它最终要以栏目化这种类同于所有电视节目的生存方式和竞争方式,慢慢地打造着自己的航空母舰。

二、纪录片生存境界的人文化

看多了纪录片常让我们想到海涅的话:“一个人的生命难道不是像一代人的命运一样珍贵的吗?要知道,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与他同生共死的完整世界,每一座墓碑下都有一部这个世界的历史。”纪录片的镜头直接呈现的是生活本身和生活中一个个具体的人。纪录片最终是对人类生存状态、变迁、发展的一种真切关注,这种关注绝不是站在阳春白雪的视点上所能感悟到的。在高雅的面纱下面,纪录片只能成为电视庙堂上应景的华丽粉饰,少了反思和批判的力度,只能用苍白的内心和华丽的外表装点着屏幕。那么,很多年之后,我们电视的历史将会因华丽的纪录显得苍白,在那些应景之作随时光流走之后,电视将一无所有:缺乏典籍的厚重,缺乏真实过程的纪录,缺乏电视自己的史料,缺乏一部用画面记录的人类历史。

纪录片放下阳春白雪的架子,投入生活,关注每一个阶层,善于向人类的生存处境发问,提示生活中重要却被人忽视的常识,把人从环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重获意识的独立。这可能是纪录片人追求的最终目的。渗透着人文精神的纪录片由于对人群生活的真切体验和真诚关注,它内在流动的情感线条和所关注的群体是一致的,他们甚至跳着相同的节奏,而不会因为地位的悬殊、文化的差异而形成沟通的死角。这样的纪录片不应该是曲高和寡的,不应该具有阳春白雪的优越感。

在忠实纪录着历史沧桑巨变的同时,纪录片的镜头始终关注着普通劳动者、工薪阶层、山区农民、打工人群、希望小学……真实地记录着民间的生态与心态。当纪录片创作者的人文精神渗透到片子当中时,这对中国电视,甚至对被关注群体以及观众的思想都会带来巨大的触动。这种平等的心态,平和的方式,所创造的力量并非来自阳春白雪的思维方式,而是来自最接近大众的人文精神。

三、纪录片沟通方式的大众化

纪录片的使命可以归纳成若干条,文化沟通却是纪录片最原本的使命。实现文化沟通,是纪录片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纪录片的此岸和彼岸。

纪录片人尊重对象,说的主要是尊重对象的文化习惯,只有这种尊重,才能使沟通成为可能。换而言之,要实现沟通,纪录片的首要任务是让观众觉得“好看”,在这个前提下,纪录片所要传达的文化、精神内涵才可能得以实现,可以不容置疑地这样说,好看是纪录片存在的生命。《最后的马帮》中整个马帮翻越雪线丫口的情节,赶马人赌博的故事等等,很多动人的情节让我们被深深吸引而不愿离开,这种“好看”让我们投入其中,继而走入编导关注的世界。而阳春白雪式的孤芳自赏,可能会让纪录片人的文化沟通使命大打折扣,甚至无法实现。

丢掉阳春白雪的高论,以一种平等的视角,平和的心境,关切的眼神,去发现我们周围的世界,在文化工厂里生产一批雅俗共赏的文化产品——纪录片,这才是我们面对的最真实的现状。

〔作者单位:山东烟台电视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