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勒伯朗士哲学的两重性和历史地位

马勒伯朗士哲学的两重性和历史地位

时间:2022-09-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马勒伯朗士哲学在近代哲学的发展中并非是“多余的理论”。但是,马勒伯朗士哲学实际上并没有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这说明马勒伯朗士哲学实际上又包含着理性和神学的内在矛盾。在近代哲学的发展中马勒伯朗士哲学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此外,我们还看到,马勒伯朗士哲学对经验论和唯物主义哲学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第三节 马勒伯朗士哲学的两重性和历史地位

生活在17世纪的法国和笛卡尔哲学具有广泛影响的时代的哲学家马勒伯朗士,面对法国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科学和宗教的矛盾,从笛卡尔哲学出发,力图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使笛卡尔哲学成为完全的宗教唯心主义体系。这即是马勒伯朗士哲学。马勒伯朗士哲学在近代哲学的发展中并非是“多余的理论”。它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成就,承认了“自然法则”的存在;借鉴了古代柏拉图和奥古斯丁的观点,把基督教神学的人格化的上帝概念改造成为非人格化的具有自然神论倾向的上帝概念;继承了笛卡尔的唯理论,推崇了人的理性;等等。这些都表明,它和这一时期其他的哲学一样,具有反经院哲学的性质。但是,马勒伯朗士哲学实际上并没有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如前所述,在本体论上,他一方面主张上帝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和致动因;另一方面仍然持物质、肉体和精神二元对峙的观点,如曾说“不应该像大部分哲学家想象的那样,当精神同形体结合时,精神变成形体,当形体同精神结合时,形体变成精神”(38)。他关于身心关系问题的偶因论学说是在二元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认识论上,他主张理智在上帝里认识一切事物;然而,他之否认对外界事物的真理性知识来源于感觉,和来源于理智自身,从根本上说也还是以物质和精神不能互相作用的观点为立论根据的缘故。诚然,他把自有的上帝看作惟一至上的实体,但由于它最终还是人们以“理智之光”思想到的存在物,依然是处于和物质对立中的人的思维内的纯粹精神性的概念,他并未能真正统一物质和精神。相反,在他那里,“精神的、理智的世界和物质的、感性的世界之间的裂缝或者毋宁说深渊,其实更加深了”(39)。因此,真正说来,马勒伯朗士哲学乃明显地具有两重性,即存在着二元论和一元论的内在矛盾;它之所以被视为属于笛卡尔学派,也是与它仍拘泥于笛卡尔的二元论,没有从根本上超越笛卡尔哲学的构造而自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有关。

其次,如前所述,马勒伯朗士一方面继承笛卡尔的唯理论,在真理性知识的源泉问题上推崇人的理性,强调应当通过“一步一步地推理”,“用心灵的纯观念去揭示真理”,反对一切真理只来源于上帝的启示或来源于感觉和想象;在上帝的性质和作用问题上也通过从概念到概念的理性思维方式来加以论证。但是另一方面又主张理智必须同上帝相结合,在上帝里认识一切事物;认为人的理智是有限的,人不能凭靠理智本身去获得真理性知识,并否定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说。这说明马勒伯朗士哲学实际上又包含着理性和神学的内在矛盾。马勒伯朗士哲学的这些内在矛盾,乃是他所处时代的资产阶级尚不够强大,更多地和封建贵族相妥协的理论表现;也表明近代哲学此时仍处在二元论向一元论的转化过程之中。

在近代哲学的发展中马勒伯朗士哲学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我们看到,它和斯宾诺莎哲学一样都从笛卡尔哲学出发,并力图克服笛卡尔哲学的二元论;都推崇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并用理性演绎的方法构造哲学体系;甚至在伦理学上也都强调心灵对神的理智的爱,如它认为,“心灵与神结合得越紧密,也就越纯粹,越光辉,越强大,越恢宏,因为正是这一结合造成了它的全部完善”(40)。因而它们都具有反经院哲学的性质,并同属于西欧大陆唯理论的完备形态。但它和斯宾诺莎哲学在哲学方向上又很不相同。例如,在实体问题上斯宾诺莎持明确的泛神论观点,认为实体即神或自然,上帝内在于自然之中;而马勒伯朗士则强调上帝是至上的绝对的实体,它创造世界万物,世界上的一切内在于上帝之中。又如,斯宾诺莎是著名的决定论者,承认自然万物中的因果联系,但他由此并没有直接作出上帝是第一推动者的神学说明,乃用世界本身来说明世界;而马勒伯朗士在谈论自然万物的因果关系时则主张偶因论,明确作出上帝是自然万物运动的真正原因的结论。再如,斯宾诺莎认为广延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它和思维二元对峙,互不决定,又具有“同一的因果次序或同一的因果联系”,即在心物关系问题上持平行论的观点;而马勒伯朗士则还把广延看作观念,承认有所谓精神性的心智的广延,它是事物的原型,存在在上帝里,因而在认识论上主张在上帝里观看一切事物。简言之,斯宾诺莎在克服笛卡尔二元论的过程中,较多地突出了它的唯物主义方面;而马勒伯朗士在克服笛卡尔二元论的过程中,则更多地突出了它的宗教唯心主义方面。黑格尔曾说,“马勒伯朗士以通俗的方式让灵魂和事物也作为独立的东西存在着。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抓住他的基本原则,这种独立的东西就烟消云散了。‘神是全在的’;如果我们把这个全在加以发展,那它就要走上斯宾诺莎主义,而神学家们却是反对同一哲学的”(41)。可以说,马勒伯朗士哲学与斯宾诺莎哲学一起,从不同的方向上进一步展开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促进了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的斗争,为莱布尼茨唯理论的一元论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准备;它是西欧大陆唯理论哲学从笛卡尔到莱布尼茨的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此外,我们还看到,马勒伯朗士哲学对经验论和唯物主义哲学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如英国著名的经验论者休谟在《人性论》中对因果概念所作的分析,就是对马勒伯朗士的偶因论中所谓超自然意义的因果必然性所作的一种批判工作;而法国哲学家梅叶就是在《遗书》中否定了马勒伯朗士那种虚构的、无限完善的实体——上帝的存在而成为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先导的。

【注释】

(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32页。

(2)马勒伯朗士:《关于形而上学的对话》,1922年法文版,第27页。

(3)马勒伯朗士:《真理的探求》第1卷,1935年法文版,第82~83页。

(4)转引自钟宇人、余丽嫦编:《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4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31页。

(5)马勒伯朗士:《真理的探求》第2卷,1935年法文版,第166~167页。

(6)马勒伯朗士:《关于形而上学的对话》,1922年法文版,第26~27页。

(7)马勒伯朗士:《关于形而上学的对话》,1922年法文版,第136页。

(8)罗比奈主编:《马勒伯朗士全集》第1卷,1968年法文版,第442页。

(9)见《中国哲学史研究》,1982年第2期,第19页。

(10)罗比奈主编:《马勒伯朗士全集》第1卷,1968年法文版,第453页。

(11)马勒伯朗士:《关于形而上学的对话》,1922年法文版,第173页。

(12)见《中国哲学史研究》,1982年第2期,第15页。

(13)马勒伯朗士:《真理的探求》第3卷,1935年法文版,第435~436页。

(14)罗比奈主编:《马勒伯朗士全集》第12卷,1968年法文版,第174页。

(15)梯利:《西方哲学史》(下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51页。

(16)罗比奈主编:《马勒伯朗士全集》第2卷,1968年法文版,第313页。

(17)马勒伯朗士:《真理的探求》第6卷,1935年法文版,第325页。

(18)马勒伯朗士:《关于形而上学的对话》,1922年法文版,第150页。

(19)马勒伯朗士:《真理的探求》第6卷,1935年法文版,第325页。

(20)《中国哲学史研究》,1982年第2期,第22页。

(21)理查德·泰勒:《形而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第18页。

(22)巴克拉捷:《近代哲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04页。

(23)《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66页。

(24)《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67页。

(25)罗比奈主编:《马勒伯朗士全集》第1卷,1968年法文版,第79页。

(26)马勒伯朗士:《真理的探求》第1卷,1935年法文版,第41页。

(27)《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69页。

(28)马勒伯朗士:《真理的探求》第3卷,1935年法文版,第394页。

(29)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33页。

(30)《费尔巴哈哲学史著作选》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24页。

(31)马勒伯朗士:《真理的探求》第3卷,1935年法文版,第394页。

(32)《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70页。

(33)马勒伯朗士:《真理的探求》第2卷,1935年法文版,第373页。

(34)马勒伯朗士:《基督教的沉思》,1928年法文版,第172页。

(35)转引自钟宇人、余丽嫦编:《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第4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47页。

(36)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34页。

(37)《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72页。

(38)罗比奈主编:《马勒伯朗士全集》第3卷,1968年法文版,第315页。

(39)《费尔巴哈哲学史著作选》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56页。

(40)《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475页。

(41)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33img713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