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庄子哲学的性质

关于庄子哲学的性质

时间:2022-09-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今天还有主观上确实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同志,竟然断言庄子哲学是唯物论者,并且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断章取义,无端地美化庄子哲学。当时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哲学史工作者的通病是史太少,哲学太多”。[149]由于关锋对于庄子的批判涉及对冯友兰新理学的批判,对庄子哲学的肯定可能会被认为是对自己新理学的肯定,这造成冯友兰在评论庄子时不得不有所顾忌,这属于知识和存在的同构性。

任继愈较早主张庄子是唯物主义者。[138]他说,庄子在对待哲学的根本问题上,所持的态度是唯物的。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的理论,他的道“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物质实体,它是一切具体事物的根源,也是唯一的、最后的根源”;“道是物质性实体,不是感官的直接对象,而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础”;[139]“他认为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思维是第二性的。在这种意义之下,我们说庄子是唯物主义的哲学家”。[140]庄子也有朴素、自发的辩证法思想,他对于事物的发展变化有极为深刻的认识。但由于庄子没落贵族的阶级意识,他对于矛盾和事物的发展采取了漠然的态度。在认识方面,庄子从唯物主义自然观出发,认为人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和片面的局限性。由此导致放弃认识的结论,否定客观真理,陷入相对主义和唯心主义[141]任继愈在1961年8月写的附记中说:“认为庄周的哲学是唯物主义的这一看法,没有改变。”[142]

相反,关锋认为,“庄子哲学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体系”,其体系的骨架是“有待—无己—无待”。有待,就是一切现象都有其依赖依存的东西;“无待”“就是没有对待,就是绝对,它是有待的现象界所依赖的本质”;无己“就是不执着有自己、有外界,如同佛家的破‘我执’、‘法执’,即在幻想中消除物我对立,在自己头脑里齐物我、齐彼此、齐利害、齐生死”。[143]庄子通过无己达到与“道”同德同体的同一,进而达到我就是道,道就是我,从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达到主观唯心主义。庄子哲学是虚无主义、阿Q精神、滑头主义、悲观主义。关锋说,解放前有些资产阶级学者把庄子说成是唯物论者、辩证法家。“今天还有主观上确实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同志,竟然断言庄子哲学是唯物论者,并且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断章取义,无端地美化庄子哲学。关锋没有忘记把冯友兰拉进来进行批判,他说:“买办资产阶级、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出来对庄子哲学进行‘消毒’,并在这个基础上建立‘新’的庄子式人生哲学。这就是冯友兰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创立的所谓新理学哲学体系。这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一个哲学体系。其上半截是客观唯心主义,作为其下半截的主观唯心主义,则是庄子哲学的现代形态。”[144]关锋一贯以马克思主义代言人自居,反对客观的、学术性的研究,把哲学史研究单纯作为革命的一环。这一特点在这里一如既往地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文章,不像是一篇研究庄子的学术论文,倒更像借庄子研究这个话题进行思想批判的杂文。

当时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哲学史工作者的通病是史太少,哲学太多”。关锋认为,“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存在太多的问题,“问题恰恰是哲学太少,中国哲学史工作者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学习很不够”;年轻的哲学史工作者固然需要充实史料,但是如果不被史料的大海淹没,就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树立或者巩固、提高自己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哲学史工作者自己的世界观是怎样的,他写出的哲学史就是怎样的,例如哲学史工作者自己的世界观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水平,他就决不可能写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的、配得上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研究工作本身,就是战斗。”[145]关于研究庄子哲学的意义,关锋仍主张是分析批判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探讨其失足的经验教训,锻炼理论思维能力,总结理论思维发展的规律,而不是在唯心论体系中寻找什么“好东西”。他总结出了庄子哲学的五条经验教训:(1)“追求世界的开始,是达到唯心主义的一条道路”;(2)“分割相对和绝对也是达到唯心主义的一条道路”;(3)可以发现“从老子的辩证法到庄子的相对主义”的思维线索;(4)发现庄子哲学“在自由和必然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点同主观唯心主义及其特征”;(5)发现庄子哲学“从排斥认识的标准的主观性转化为最极端的主观主义”。[146]

冯友兰和关锋一样,也主张庄子是唯心主义者。[147]他认为,战国时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在荀子和庄子达到高峰。荀子代表唯物主义,庄子代表唯心主义。庄子哲学一部分是从宋尹学派转化过来的。《逍遥游》讲心斋坐忘,心斋是宋尹的思想,坐忘是庄子学派的方法。心斋是集中精气,坐忘是忘掉一切知识与分别,前者是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后者纯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从宋尹到庄子是一个转化,转化的条件是当时奴隶主贵族的没落意识。《齐物论》片面地夸大了对立面转化的辩证法普遍规则,陷入了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老子的道是有和无的统一,而庄子的道是“全”,这个全不是有,甚至也不是无、而是无无,庄子是彻底的虚无主义。对于关锋对自己1949年的哲学的批判,冯友兰说:“我在解放前所虚构的新理学那一套,所吸收的完全是庄子哲学中的腐朽的、反动的部分,只可以起反面教材的作用。我完全同意关锋同志对它所作的批评。”[148]不过,冯友兰不同意关锋认为庄子哲学主张宇宙有“真君”或“真宰”的观点,认为庄子只是把问题提出来,并未做肯定的回答;庄子的道的特点“是一个抽象的全”。[149]由于关锋对于庄子的批判涉及对冯友兰新理学的批判,对庄子哲学的肯定可能会被认为是对自己新理学的肯定,这造成冯友兰在评论庄子时不得不有所顾忌,这属于知识和存在的同构性。

在关锋和冯友兰的文章之后,任继愈又发表了《庄子探源——从唯物主义的庄周到“后期庄学”》,[150]对庄子身世、著作、思想作了系统的阐述。任继愈认为,庄子的自然观继承了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主义的。他对宇宙形成和起源的回答是唯物论的,时空观是唯物论的,对于生死问题的看法也是唯物论的;在认识论上提出“知者接也”,“知者谟也”,也是唯物主义的。其局限性是把认识完全视为被动的过程,抽掉了认识过程中的社会、阶级内容。庄子在辩证法方面认识到了事物向其反面转化的发展,但最终没有超出循环论,并用辩证法为其保守主义服务。庄子哲学的缺陷是,“道”既是世界的本源又是世界的规律,认识论上存在被动消极的反映论,在生死问题上混淆精神和物质,发展观上的循环论等,这些缺陷被后期庄学利用,发展成为唯心主义。[151]这说明,唯物论不与辩证法结合,就容易走向唯心论。在同期杂志上,关锋发表了《庄子〈外杂篇〉初探》,[152]重申庄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其思想是唯心主义的。

对于任继愈和关锋的争论,冯友兰发表了《再论庄子》,[153]以《天下篇》作为判断庄子哲学的标准,认为《齐物论》和《逍遥游》代表了庄子的思想,外杂篇中与这两篇相同的,都可视为庄子的著作。冯友兰重申庄子是唯心主义者,指出道家在汉初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的,汉初统治阶级不需要庄子这样消极颓废的哲学。《齐物论》表现了很强的思辨哲学意味,这种思想,只有和惠施、公孙龙联系起来才能得到理解。《墨子》中有几条,如“谓辩无胜,必不当,说在辩”;“以言为尽悖,悖。说在其言”;“知,知之否之是同也,悖,说在无以也”;“非诽者悖,说在弗非”,都是批评庄子的。[154]这表明,庄子哲学出于战国时期。任继愈引述荀子“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作为庄子哲学是唯物主义的论据,冯友兰指出,这似乎是说荀子批评某家,“如果荀子没有提到某家的某一点,这就可以证明那一家没有那一点。我认为这完全不能证明”;庄子的天,“在有些篇中,可能还有神秘主义的意义”。冯友兰认为,庄子是唯心主义者,主要表现在“有无”关系上。老子认为道是无,但是“无名”,并不是“无有”。庄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无有”、“无无”;庄子的“道”非物而又“无有”,“只能是概念性的东西”。[155]任继愈根据“知者接也”、“知者谟也”证明庄子为唯物主义。冯友兰认为,整个地看这段话,庄子显然是否定对外物的知识,认为跟外物接触得到的知识是低级有害的。[156]不久,冯友兰又发表《三论庄子——论庄周哲学思想的阶级本质》,[157]对庄子哲学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批判。对于关锋认为庄子追求世界的开始,所以陷入唯心主义,冯友兰表示不能同意,他认为庄子是反对追求世界的开始的,关锋《庄子哲学批判》中所说的庄子哲学有待—无己—无待的三段式也显得一般化。因为庄子没有把“有待”、“无待”作为专有名词使用,无待和无己的关系也很不清楚。其他唯心主义哲学家,如孟子的“天”、王阳明的“本心”、康德的“上帝”也都可以说是无待。关锋认为庄子的“真宰”即老子的“道”,也是不正确的。《齐物论》中的真宰是就人的主观世界说的,先秦哲学中还没有称宗教所说的主宰为“君”或“宰”的,认为有这样主宰的人都把主宰称为“天”或“帝”。如果说庄子的“真宰”为“道”或绝对精神,那么庄子哲学就是客观唯心主义了。庄子的“道”是“全”,是“无无”,是混沌,是一种逻辑的虚构和主观意境。这是庄之为庄者,也是魏晋玄学家所说的“名理”。庄子哲学是虚无主义,不是要证明世界事物是虚无的,而是要证明一类事物的“全”就是没有那类事物。由于“道”是“全”,所以也是不可认识的。庄子把这种主观意境也说成是客观的,这便是“道”;道又是万物的根本,“物物者非物”,“物物者”实际上是庄子的主观意境,所以庄子哲学是主观唯心的。庄子的“道”作为“全”又是不可认识的,能认识的只是道的一偏,庄子哲学由此又陷入不可知论。对于道的认识途径是只有否定了一切知识,与道同体,用“无己”的方法,在自己的思想中创造出一个混沌的境界,其中什么都没有,而自己认为什么都有,自我陶醉。冯友兰认为,庄子在达到“无待”后,还必须回到“有待”,所以,关锋的三阶段后应再加一个有待的阶段,成为四段。在第三阶段,圣人必须遣是非,说出常人的见解都是出于一偏,到第四阶段,圣人还必须认识到事物各有其相对的质的规定。庄子哲学是没落贵族在失掉他们所有的一切后的自我安慰,是一种精致的混世主义。冯友兰对庄子的批判也可以视为他的自我批判。冯友兰在对《新原人》和《新原道》作自我批判时所用的语言与此十分类似。这表露了在新范式下冯友兰研究庄子哲学的复杂处境和心境。

在任继愈、关锋、冯友兰之外,也有其他学者参加了讨论。汤一介认为,庄子哲学是主观唯心主义,“道”在庄子哲学中,是宇宙精神,既是世界的本体,又是世界的本源。“‘至人’与道的关系,不是认识上的关系,而是一种境界,那就是说,至人所达到的一种精神状态,就是与道同体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主观的,是一种混沌无分别的神秘主义境界。”所以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主观唯心主义。[158]杨荣国认为,庄子以“主体的纯粹经验为实在”,否定矛盾变化,最后达到与神仙世界的相通,走向唯我论。[159]杨荣国为了说明庄子为唯心论,把庄子“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以与庄语”解释为“一是认为所谓客体的物质世界只是精神世界的渣滓”;一是宇内黔黎不足以与庄语。后者为成玄英的注,前者显然极其牵强。

任继愈此后又发表了《庄子探源》之四、之五,《论〈齐物论〉不代表庄周思想》等文,继续对庄子思想进行探讨。《庄子探源之四》认为,[160]现行《庄子》内篇是把唯心论观点明确的论文集中起来编订的,是后期庄学的作品。后期庄学在外来压力下,寻求“所谓精神解脱,幻想出一个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它表现为唯心主义、相对主义”;[161]“‘后期庄学’的思想,是沿着老子的唯物主义哲学中的薄弱环节和错误观点发展的必然结果”。[162]《庄子探源之五》重申了外杂篇反映了庄子的基本思想,内篇不反映庄子思想的观点,进一步论述了庄周的唯物主义思想,如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关于时间和空间无限的思想,主张运动绝对,反对认识独断和教条等。[16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