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庄子的哲学思想

庄子的哲学思想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庄子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庄子的核心思想是“道”,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齐物论》和《逍遥游》中的思想主张构成了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主体。第三类寓言阐发庄子的处世哲学,多以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件,借题发挥,寄寓深刻的哲理。

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鲁迅先生对庄子文章的评价极高,说庄子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品味庄子。

请先看一则故事:

逻辑论辩的专家惠施与庄子是善于言谈的好朋友,后来惠施做了梁国的相爷。有一次庄子要来梁国,惠施很担心梁惠王会重用庄子从而对自己的地位不利,企图在路上加害于庄子。由于庄子衣衫褴褛,一副寒碜的扮相使得惠施的奸计没能得逞。后来惠施见到了庄子,庄子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鵷鶵,你知道吗?从南海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甘甜的泉水不喝。在这时,一只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鵷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这是《庄子·秋水》中记载的一个关于“名利之道”的故事。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

庄子曾说:“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意思是:知足常乐的人,不会让身外之物拖累自己;明晓自己是否该拥有的人,丢失了东西也不会惊惧;修养自己内心的人,没有爵位也不会觉得羞愧。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披着一张皮,这张皮有的很寒酸,有的很华丽,我们不可以说披着寒酸之皮的人就一定觉得心里很苦,而披着华丽之皮的人心里就一定很美,有时皮毛过于华丽反而成为一种累赘。人不要一味地追求名利,不要过分吝惜财富,不要做财富的奴隶,因为人生还有其他意义,人应该为内在的灵魂是否充实、自由、快乐而活着,不应该为外在那张皮是否华丽、荣耀、结实而活着。

庄子,名周,宋国蒙人。他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代表作《庄子》受封为《南华真经》,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是一个寂寞的文豪。他生活在战国时期,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比孟轲的年龄略小,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他在道德上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的人,有相当的棱角和锋芒。尽管生活贫穷困顿,在污浊的社会中,在陋舍贫困的环境下,他仍能潜心著书,摒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的人格,毕生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面对官爵,庄子的态度是:志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品味,高洁的人视高官厚禄如粪土、累赘、腐鼠,而低俗的人则视之为荣耀,惜之如珍宝。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内心深处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自然的比人为的好,提倡无用就是有用;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他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极力否定现实,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

庄子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但留存下来的只有33篇,分为外篇、内篇和杂篇。其中内篇7篇,一般认定为庄子所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学的作品。

庄子的核心思想是“道”,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他认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则阳》)。“气”,即物质自然性,故其主观精神的“道”与客观自然的“气”是分不开的。庄子在认识到客观事物的变化及其矛盾双方作用的同时,又进一步认为对立的双方是可以转化的,“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知北游》)。他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齐物论》),世界上没有是非、善恶、美丑之分,“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齐物论》),双方都自以为是,而以对方为非,实际上没有绝对的是非。庄子的这种相对主义必然导向怀疑主义,如“庄周梦蝶”,不知是庄周梦为蝴蝶,抑或是蝴蝶梦为庄周,形象地反映了这种认识论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

《齐物论》和《逍遥游》中的思想主张构成了庄子哲学思想体系的主体。庄子认为世界万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来是千差万别,归根结底却又是齐一的,这就是“齐物”。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庄子看到了客观事物存在这样那样的区别,看到了事物的对立,但出于万物一体的观点,他又认为这一切都是统一的、浑然一体的,而且都在向其对立的一面不断转化,因而又都是没有区别的。庄子还认为各种各样的学派和论争都是没有价值的,是与非、正与误,从事物本于一体的观点看也是不存在的。这既有宇宙观方面的讨论,也涉及认识论方面的许多问题,因而在我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的文学成就是最为突出的。具体而言,《庄子》散文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借助寓言说理。《庄子》一书中,约有寓言故事200则,其中即有对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的加工改造,如《齐物论》中的“庄周梦蝶”。庄子正是以超现实的虚构、神奇怪异的想象、荒唐无稽的言辞编造虚妄荒诞的寓言故事,将他的真实思想,寄寓在这些寓言故事之中。《庄子》中寓言故事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揭露社会风气的黑暗、恶劣,讽刺统治集团的虚伪、污秽,鞭挞一切追求功名利禄者。庄子对当时诸侯混战的黑暗、荒谬的社会现实,也以愤激之笔加以嘲弄。第二类寓言表现庄子对理想盛世、理想人物的热烈追求和赞扬,宣扬关于无所待的自由思想,标举其超凡脱俗的人格精神。这类寓言,多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第三类寓言阐发庄子的处世哲学,多以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件,借题发挥,寄寓深刻的哲理。此类寓言数量最多,意义也最复杂。《庄子》中还有一些篇幅较长的寓言,情节复杂曲折,起伏跌宕,注重写出人物神情、动作、语言的个性特点和特定的内心活动。

第二,诡奇怪诞的构思。庄子散文没有一定的程式,完全打破了一切世俗观念、世俗形象的限制,往往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艺术构思,去表现自己与现实截然不同的哲学精神。庄子构思的诡奇,还表现在常以惊人之笔,抒写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独特领悟和与世俗完全对立的观念。庄子还常常从凡人心理的反面落笔,以反常的行为举止表现自己的独特个性。

第三,雄奇开阔的意境与变幻神奇的笔法。庄子善于把自己对自由无限的追求精神灌注于笔端,挥洒自如之笔,创造出雄奇开阔的意境,表现对广阔天地、绝对自由的向往。庄子散文的笔法不拘一格,变化无穷,最为人所称道。庄子笔法的抑扬变化,还体现在字法、句法的灵活不拘上。如《天运》连用15个疑问句,其中有不同的疑问词、语气词,造成了字句的参差起伏,给人一种抑扬错落、变化无穷之美。

第四,异趣横生的语言。庄子的语言极其丰富,而又运用自如,富于变化。他善于以不同的语言描写事物,刻画形象,进行论辩。无论摹物叙事,抒情议论,都能意到笔随,信手挥洒,形成一种异趣横生的面貌。

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文学成就对中国文人影响很深。在中国封建社会,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孟之说中的参与政治生活成为文人的首要行为准则,故在古代文人初时大都怀有经世之志,但当现实和理想发生矛盾时,庄子的逍遥精神又会复活在文人的内心。庄子理想人格中的自我超越给迷路的文人指明了一个心灵方向,于是有了魏晋文人的不羁,有了唐宋文人的诗意。

魏晋著名隐士,田园诗人陶渊明出身于士族家庭,祖上也曾门庭显赫,称贵一时。陶渊明对其曾祖的功业颇引以为自豪。他在诗中写道:“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天子畴我,专征南国。功遂辞归,临宠不忒。孰谓斯心,而近可得。”少年时代,儒家思想在他意识的深层扎下了根——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他的胸中奔涌着澎湃的激情,充满了浪漫的幻想。然而,却生不逢时,他所处的历史时期根本不存在使其充分发挥才干的条件。在士族门阀横行的社会里实现大济苍生的抱负不过是一厢情愿。他29岁第一次出仕,但看不惯周围官吏们尔虞我诈、谄上骄下的种种丑态,极力独守洁身自好。从29岁入仕到42岁归隐,陶渊明对仕途彻底绝望了。于是,他真正明白了《庄子》所说的“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的道理,怀抱着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归于庄子的道路。从此,他对于官禄富贵,再也不正眼相瞧,正所谓“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年轻之时在儒家的经世之志影响下积极参与政治,并用“天生我材必有用”来表达自己对投入政治的热情和自信。但当现实中的政治在并不怎么辉煌的翰林院中到来后,李白开始失意了。在失意后,他开始重新审视自我,到庄子那里,到大自然去寻找自己的绝对自由的精神世界。

和李白一样,宋朝词人苏轼也曾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奋厉有当世志”,积极参与科举并成功进入仕途,但在政治上屡次挫败后,他积极入世的热心开始降温并最终死心,开始皈依庄子之道。他在《送文与可出守陵州》中直言:“清诗健笔何足数,逍遥齐物追庄周。”从此,苏轼的心灵与尘世拉开了距离,直奔“超然”而“游”。他在《前赤壁赋》中如是写道:“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故乡,从尘世中解脱出来,走进了自我“安闲”和“适意”。

在庄子哲学思想影响下,中国文人投入和沉醉于“逍遥游”之中。他们不能忍受不合理的社会政治现实,却又不愿或无力改变社会现实,于是只有以不合作、洁身自好的方式,一方面对尘世表示抗议或不满;另一方面,抛弃尘世,寻找个人的乐趣和诗意,在尘世中建立一个绝对自由的精神世界。

可以说,庄子的“逍遥游”及其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行为为中国古代文人做出了一种示范,繁衍出了中国文人人格中的自我与超越,使他们走向山水田园,走向精神世界。由此可见,庄子的绝对精神自由和“逍遥游”对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王 俊 执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