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庄子的“神游记”

庄子的“神游记”

时间:2022-0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3节 旅行途中:庄子的“神游记”导 航 稷下学宫 北冥鱼 仙境 梦蝶 山林庄子旅行地图庄子一生没有像孔子一样走过许多地方,他的绝大多数“旅程”是在梦中完成的。文学创作从实质上说是一种创造活动,是作者精神创造力的表现,“神游”是庄子的理想境界,庄子的文章处处流露出了远游的思想。
庄子的“神游记”_文化乐旅——跟着古人游中国

第3节 旅行途中:庄子的“神游记”

导 航 稷下学宫 北冥鱼 仙境 梦蝶 山林

img13

庄子旅行地图

庄子一生没有像孔子一样走过许多地方,他的绝大多数“旅程”是在梦中完成的。庄子没有像孔子留下那么多足迹,可我们仍要花大篇幅去介绍他只在大脑里到达过的地方。我们这么做的目的,一是在心灵困顿之时能追随他展开一段解放心灵的旅程,二是为了向他人的梦想致敬,给自己更多梦想的勇气。心灵行走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看一个远古的智者从他的梦想中走过,我们可以审视自己在追逐梦想之旅上是否走得从容而坚定,当我们跟随庄子入梦的时候,它也会变成我们的动力。

一、庄子最可能去过的地方:齐国稷下学宫

庄子走过的地方没有特别明确的记载,但有一个地方庄子可能涉足过——稷下学宫。稷下学宫位于齐国,作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座永不会被拆迁的最高精神建筑,它和庄子一样是精神上的引领者,而且是当时战国时代读书人,包括游士们“游学”的最终目的地,庄子应会游之。

稷下学宫始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稷下是齐国国都城门,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附近。《中论·亡国篇》说:“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田齐第三代国君齐桓公田午为聚集人才创建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本身有很多功能,既充当政府的智囊团,又著书立说进行学术研究,还广收门徒进行教育工作,是一所非常成功的官办高校,被称为世界第一所真正的公立大学。

从春秋孔子首创私学后,诸子百家也纷纷热衷于招徒讲学,扩大学术影响,众多的“士”也乐于从师求学,稷下学宫等于是把各种“私学”又聚拢到一起。齐国当局给稷下学者的待遇很高,齐宣王时期曾赐七十六人“上大夫”头衔,给他们修建高大的住所。高峰时期稷下学者达上千人,各家学派林立,学者们聚集一堂,公开辩论,相互吸收养分,共同进步。可以说中国真正“百家争鸣”的场面体现在稷下学宫,最吸引庄子的当是其思想自由。稷下学者千余人中有姓名可考者不过寥寥十六七人,庄子在他的文章《天下篇》中谈到古代十二子,其中有五人名列稷下(宋钘、尹文、彭蒙、田骈、慎到),几居其半,可见庄子一直都在关注稷下,或者说他与稷下先生们有过交往。

其实,当时稷下学宫的名人还不止庄子说的这些,墨子、苏秦、张仪、商鞅、韩非、邹衍、范雎等都是稷下名人。最出名的有两个人:孟子荀子,两人都曾在稷下学宫任职。齐宣王将他们两人尊为卿,那个时候孟子出趟门都差不多有十几辆车跟着,学生上百人,十分风光。但庄子一向不喜欢儒家,所以大概也不太认可两位大儒孟子和荀子。不妨设想一下,庄子在稷下学宫开课,时人纷至沓来,所有能坐能站的地方必定都挤满了听课的人,庄子在那里阐述着道家的思想核心:“真实、自由、宽容……”

由于稷下学者政治倾向、地域文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差异,每个学派各有自己的思想体系,战国时代形成了思想多元化的格局。他们在稷下努力探求救世良方,以救时难。学者们犹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其著述之丰富,似汗牛充栋。这里的学术观点经常成为政府的重要参考指南,战国游士们也爱聚集在这里学习。在稷下游学中,他们吸收了多元的思想,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当他们到各诸侯国施展才华时,便容易成为社会改革的设计者和推动者,各国的变法几乎都是由游士主持。诸子百家根据社会实践提出自己的学说和主张,创立各种学术和发幽阐微者几乎都是游士,为统治者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各种思想体系。

诚然,许多人的思想主张在当时都没怎么实行,诸子百家最后也只有孔子的儒家被推崇和法家的思想被多番采纳。尽管如此,他们还是都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理念,为我们的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墨子倡导“平等、互利、博爱”,法家强调“公开、公平、公正”,儒家呼吁“仁爱、正义、自强”……这些主张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简单的词组里都蕴涵着深刻的含义!

战国时代近260年,齐国几乎始终领导文化潮流,对此稷下学宫功不可没。中国秦以后的各种文化思潮差不多都能从稷下找到源头。例如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儒学,基本上是孟、荀两派理论交替使用。再如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一直在中国盛行,并且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稷下学宫延续至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才消失,和田齐政权存在时间基本一致。在中国的几千年历史中,其学术氛围之浓厚,思想之自由,成果之丰硕,都是独一无二的。

不过,对庄子到底有没有去过稷下学宫历来争议不断。有学者认为庄子去过稷下,不然不可能那么了解稷下,他可能也是稷下学宫的著名学者;但也有学者说,如果庄子在稷下,凭他的才华,一定可以轻而易举进入名师行列,不可能不留名。庄子可能没有到稷下学宫开班讲学,但是起码应该到过稷下学宫,亲见过各种流派的争鸣。

二、庄子的第一次“远游”:从北冥到南冥

我们知道庄子大多数旅途是在梦中完成的,这从他的著作中可以找到佐证。文学创作从实质上说是一种创造活动,是作者精神创造力的表现,“神游”是庄子的理想境界,庄子的文章处处流露出了远游的思想。庄子的性格,深幽飘逸,天放卓群,自由放纵,庄子的旅游风格相应豪迈奔放、潇洒浪漫、自然超脱,这是他致力于远游的性格趋势。

庄子想走得更远,远到可以看清整个宇宙的轮廓。庄子渴望远游,但在当时对外部世界还知之甚少的情况下,毕竟路途茫茫,非常人常力所能胜任。为了摆脱这个困境,庄子这个浪漫主义者,以非凡的气概,展开了丰富大胆的想象,设计勾勒出一个又一个超乎常人常力的旅游真人、神人和至人,以满足他的远游梦想。

他在《逍遥游》里展开了联想,“找”到了一个叫北冥的地方,这是一个神奇的圣地。庄子说北冥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一只鸟,名字叫做鹏。大鹏起飞的时候,它的翅膀大到可以遮盖住天空的云气。有一天,大鹏决定要飞到南冥旅游。大鹏出游的时候很有气势,“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大鹏开始了六个月的万里远游,从九万里高空大鹏所看到的是天地苍苍茫茫。借着奇大无比的大鹏自由迁徙,庄子任意驰骋想象力。神游中的他精神无比自由,靠着大鹏物象的极度自由空间得到无限伸展。大鹏展翅九万里,扶摇直上青天,而地上万物便被缩得很小,不过尔耳。随着大鹏去南冥途中,庄子感受到了远游天地的幽深辽远。“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的神旅空间意识极其无限,大鹏活动的世界就是一个广阔无穷、气势磅礴的天地。

蝉和斑鸠讥笑大鹏说:“我们什么时候愿意飞就一下子飞起来,碰到榆树、枋树就停落在上边;有时力气不够、飞不到,落到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高飞九万里到那遥远的南海呢?”庄子回答说:“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去近郊旅行的,只需要带三餐饭,当天就可以回来,肚子还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的,要用一整夜捣米备干粮;作千里之远的旅行,就必须筹备三个月的粮食。这两只根本不敢远游的小虫鸟又知道什么呢?可以说,庄子打从心里为“远游”骄傲。庄子的第一次“远游”行程之广,表现出他企图控扼宇宙万物的决心和驾驭宇宙的信心,他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又说,“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而游无何有之乡”,踌躇满志,充分显示了庄子面对整个自然界的大无畏气概。

此后,庄子又展开了多次“远游”,去过域外世界“昆仑”、“四海之外”、“尘垢之外”、“无何有之乡”、“圹垠之野”、“大莫之国”;经过“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的奇异地方,看见过“秋水时至,河伯望洋兴叹,气贯长虹,一泻千里”的壮观场景。上山下海是他的乐趣,他下过海浮于海上,也“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警辟奇险。这些旅游,无不高新警变,动人心魄。而他一点也不害怕,“登高不慄,入水不湔”,因为他不受任何旅游条件限制,靠着想象力挣脱了一切空间的束缚。

庄子的神游突破了条件的限制,“远游”也就由理想变成现实。庄子的远游理想和远游追求,在他那个时代,近乎痴人说梦,但正是这种怪诞奇异的“远游梦”,透露出了庄子远游精神的光辉。

三、庄子最特色的神游:超时空与古人会面

庄子神游既没有空间的限制,也没有时间上的限制。他的“无极之外,更无极”的宇宙意识,不仅指宇宙空间的无限,更是宇宙时间的无极延伸。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他可以随意穿越到任何一个时代,从上古到当代,自由于时空中穿梭。

庄子在神游中见到了上古神话中的长寿老人彭祖,出现在“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面前。他在神游会稽山(今浙江绍兴)的时候,看到古代的超世高人任公子把钓钩甩进大东海里钓鱼,庄子坐在那看到他钓了一年多钓到一条大鱼,还看到他把鱼切成块,做成鱼干送给浙江以东到苍梧以北一带的人吃,“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陷没而下,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

庄子还见到了他最想看到的神人:“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他所看到的这个神人是天地间阴柔和阳刚的聚合物,不食人间烟火,完全超越于人世间的生活需求,可以随意地顺应宇宙的阴阳、风雨、晦明变化,这里的四海应该等同于宇宙了,这已经远远超过了大鹏的飞越。这是何等的气派,何等的潇洒!庄子说他看到的这个能够任意驾驭宇宙的神人无所不在、无所不为,神人能使“万物不疵疠”,万物都依靠神人生长,而这个神人是永生不老不死的。庄子大事夸奖道:“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

这种不受任何限制的理想神人虽是庄子的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但也闪耀着超脱人间的大美。这个神人后来被“道家”尊奉为神仙。庄子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了随意的想象,这种壮美是阔大而浩瀚的无限之美,它拓展了宇宙时空美的博大视野。

四、最想去的地方:人迹未至的山林

庄子喜欢在天地之间畅游,也喜欢与古人对话之游,但他更爱的是一个人静静躲在人迹未至的山林深处之幽游。为什么这么说呢?

庄子的旅游含有养生的愿景,他讲“食气养形”,食气,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气功导引术。庄子认为,气是人的生命的基本构成,是世上所有生命的始原,将气这个生命的本原纳入身体之中,就能使人长生不老。而吐故纳新、吸风饮露,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于是就要探幽寻胜,找寻物宝天华,或寻求吐故纳新养生术的合适的自然环境。前面说的庄子见到的藐姑射山上得道的神人代表了庄子的猜测,即在山林之中独自修道可以成仙。

《庄子》中记载有许多得道的隐士仙人,如老子、壶子、楚狂接舆、彭袓等。这些得道的隐士为修道养寿,长期隐逸山林,浪迹江湖,“独乐其志,不事于世”,保持着精神自由的快乐,因而个个长寿,人人健康。庄子说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他无疑是庄子旅游养生朝圣的对象和楷模。

庄子在《庄子》一书中谈到了心斋、坐忘、朝彻等修养的功夫。他认为法天归真是得道的思维进路,他将对自然山水的爱恋,通过人与自然在情感上的合一来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旅游养生思想来具体体现。

五、庄子最著名的一次神游:物我两忘 庄周梦蝶

庄子追求天人合一的逍遥游,而他认为最高的境界就是物我两忘。之前说的庄子的神游还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但他不是一直都在围观,他也会参与其中,物我两忘。他曾与惠施有过“安知鱼乐”,“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的精彩辩论,自认为很了解鱼,仿佛就是“鱼的新闻代言人”。

庄子和孔子一样爱做梦,不同的是,孔子做梦是有目的性的梦,最喜欢梦周公。庄子不然,他做梦是漫无目的的,上天入地,人神动物皆可入梦。孔子的梦是清醒的,庄子的梦做得太多了以至经常都分不清自己是在现实中还是在梦中。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梦,后人称为“庄周梦蝶”。这个梦出自《庄子·齐物论》,原文写道: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这一天,庄子做了一个梦。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很生动逼真的一只蝴蝶,翩翩起舞,恣意飞翔于天地之间,这是多么愉快和惬意!庄子觉得非常快乐自得,他已经完全把自己当成了蝴蝶,而忘记了自己本来的身份是庄子。突然间醒了过来,庄子还分不清梦境和现实的差距。惊惶不定之后看到卧在床上的自己才想起“原来我是人,是庄周”。但他还嘀咕着,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周呢?

庄子运用浪漫的想象力,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描述与探讨,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物化的观点。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虽然故事极其短小,却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其渗透了庄子诗化哲学的精义,成为庄子诗化哲学的代表作。也由于它写得轻灵缥缈,饱含浪漫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的人生哲学思考,引发后世众多文人骚客的共鸣,成为他们经常吟咏的题目,最著名的莫过于李商隐所作“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调侃道:“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他说庄子变成蝴蝶,从喧嚣的人世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子的大幸;而蝴蝶变成庄子,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世,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庄周梦蝶”是庄子渴望的境界、渴望的选择,但或许不是每个人都向往的逍遥之境。

综上所言,庄子的旅游思想、旅游风格和旅游特征,可概括为这样几句话:环绕“道”的氛围,追求时髦和奇特,富有幻想,轻视传统,喜爱冒险,强烈要求变化,憧憬人迹未至、稀奇古怪的旅游胜地。

六、总结旅途收获:逍遥游影响中国

尽管有无数次的想象,但庄子始终没有亲自去到自己梦中的那一处处圣地。耐得住寂寞的他,只是满足于在梦想中完成理想的仪式。正因没有冲动的出发,庄子的世界大多是平静的,是一份稳重的岁月沉淀,是一份冷暖自知的喜与忧。正因为梦想很丰富,生活很充实,那些尘世间的荣辱得失和生活窘境都伤害不了庄子,这使他减少了很多的无奈与阴影,活得快乐和绚烂。

庄子确立了旅游审美观:自然就是美

神游的经历给庄子带来了精神上的愉悦,也给后人带来了启发。庄子不仅身体力行地教会了后人一种主体直觉的“神游”方式:直观、抒情、追求自由心境,还始创了“神与物游”旅游审美方式和思想,神与物游正是中国传统的旅游审美方式和审美思想。

神,是指宇宙万物生长变化的神奇莫测,或者说是对宇宙万物生成变化的神奇莫测的最高概括。在庄子那里,主要是指人的精神,即审美主体。庄子说:“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即属此类。物,主要是指自然景物,即审美客体。神与物游,不仅是审美主客体的统一,还是实现这种统一的心理活动,贯穿在中国古代的全部旅游审美活动中。

庄子还总结了旅游思想:“道法自然”。这是庄子哲学的总的特征,也是庄子旅游的总的特征。庄子认为,美在自然,天放而成,天机独得。庄子崇尚的是“道”的原始生命力,也即像婴儿一样,回归“天下之母”的怀抱,回归“道”的境界,回归“小国寡民”的远古社会。庄子认为最美的旅游景点是不经人工雕饰的,最自然、朴素,是万物的原有之姿,即自然的自然,“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将“神游”经历融入巨著《庄子》一书

庄子的“神游”不是天马行空说忘就忘,他将自己“神游”途中点点滴滴的经历都记录了下来,编入了《庄子》一书,这本书分为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后部分失传,现仅剩下三十三篇。

《庄子》一书充满哲理,除却思想凝练,还兼具文学之美。庄子在书中充分展示了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提炼能力,既有赋的铺陈,又有诗的节奏,被喻为先秦说理文中最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庄子以勤奋的思考和大胆的想象,抒写了超凡脱俗的世界、奇思异想的寓言,将此书变成一部前所未有的奇特寓言故事集。鲁迅先生认为《庄子》这部书后无来者,“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公元前286年,庄子去世,遵照他生前的理念,以天地做棺、以日月星辰为陪葬品。在他去世之后,《庄子》一书催生了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被奉为道教《南华真经》。庄子所描绘的“神人”成为道教的“神仙”原型,庄子的“神仙思想”和山林修道也构成了道教的思想行为核心,间接地将道家创始人老子推上了道教“太上老君”的宝座,庄子本人则被尊为道教四大真人之首南华真人,和老子一起成为道教的精神领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