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邹衍的学说

邹衍的学说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邹衍的学说观察自然现象,用来推测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做法,在古代十分流行,并且出现了不少这类著作。他的思想在当时有很大影响,受到各国统治者重视。邹衍像邹衍的学说包括天文、地理、历史三个部分,构成一个庞大的体系。邹衍的“大小九州”说是一种猜测,带有深厚的主观幻想成分,但它大大超过了前人地理知识的局限性。邹衍的历史学说“五德终始说”是一种神秘的历史循环观念。

第二节 邹衍的学说

观察自然现象,用来推测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做法,在古代十分流行,并且出现了不少这类著作。汉代人把这种做法和这类著作叫做术数或数术。《汉书·艺文志》有《数术略》,为七略之一,包括了110种著作,2558卷,可见数术在先秦思想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数术略》又把这些著作分为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类。其中蓍龟、杂占两类纯属宗教迷信著作,其他四类著作中包含着天文、历法、地理等古代科学知识,也与宗教迷信结合在一起。《汉书·艺文志》说:“天文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月,以纪吉凶之象,圣王所以参政也”;“历谱者,序四时之位,正分至之节,会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杀生之实。故圣王必正历数,以定三统服色之制”;“五行者,五常之形气也”;“貌、言、视、听、思心失,而五行之序乱”;“形法者,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人及六畜骨法之度数,器物之形容,以求其声气贵贱吉凶”。把自然知识和人事吉凶牵合在一起,是数术的特点。

数术之学与阴阳五行学说本来是结合在一起的,“盖数术家陈其数,而阴阳家明其义耳”(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战国时出现了一个学派,将阴阳数术思想加以发展,企图构造世界图式,以说明世界的整体联系,这个学派就是阴阳家,又叫五行家,或阴阳五行家。

阴阳五行家代表人物邹衍(约前305—前240年)是齐国人。初“以儒术干世”(《盐铁论·论儒》),后来觉得儒墨两家的学问都是一曲之见,“不知天地之弘,昭旷之道”,“于是推大圣终始之运,以喻王公先列中国名山通谷,以至海外”(《盐铁论·论邹》),“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他的思想在当时有很大影响,受到各国统治者重视。司马迁说他的著作有“十余万言”(《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汉书·艺文志》著录有《邹衍》49篇,《邹衍终始》56篇,都已失传。现在可以从《史记》和《吕氏春秋》等书中的一些资料了解他的学说。

img76

邹衍像

邹衍的学说包括天文、地理、历史三个部分,构成一个庞大的体系。

他的天文知识相当丰富,据说不仅谈到天地开辟以来的自然历史过程,而且一直追溯到天地未生之前。在当时,他以善于谈论天文著名,被人们称为“谈天衍”。但其具体内容如何现已无从得知了。

他的地理学说就是“大小九州”说。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的转述,“大小九州”说的基本内容是这样的:儒者所说的中国,只占天下的1/81。中国名叫赤县神州,是小州之一。赤县神州的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九州[3]是夏禹所划分的,不在他说的“大小九州”之内。中国以外如赤县神州这样的小州还有八个,与赤县神州加在一起是九个小州,这叫“小九州”。相连的九个小州构成一个地理区域,周围有“裨海”环绕着,人民,禽兽不能与外界相通。这九个小州加起来构成一个大州。除赤县神州所在的这个大州之外,还有八个这样的大州,与赤县神州所在的大州加在一起是九个大州,这叫“大九州”。大九州周围有“大瀛海”环绕着,天地就在这里相接。

“大小九州”说是对世界地理的推测,反映着战国时代人们想象中的世界范围比以前扩大了。以前中国人观念中的“天下”就是中国。直到孟子还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那个“天下”只是比鲁国大一筹的地理概念,是很有限的。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交通的扩大,人们想象中的世界范围也逐渐扩大。《吕氏春秋·有始览》和《淮南子·地形训》都把“四海之内”(指中国)和“四极之内”(指世界)作为两个地理概念,认为中国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地形训》的说法在数量方面与邹衍关于中国占世界1/81的说法很相近,可能与邹衍的地理学说有关。《有始览》的说法在数量方面与邹衍的“大小九州说”距离很大,未必就是邹衍的地理学说[4]。这证明战国时代,人们地理观念扩大了,而实际材料还不足,多用推测和想象去猜测世界。邹衍的“大小九州”说是一种猜测,带有深厚的主观幻想成分,但它大大超过了前人地理知识的局限性。

邹衍的历史学说“五德终始说”是一种神秘的历史循环观念。它以五德相胜关系说明王朝更替,先后顺序为:一是土德,二是木德,三是金德,四是火德,五是水德。水德之后又是土德,开始另一个周期,循环无穷。每一个王朝代表一德,当一个王朝衰落后,必然被代表另一德的王朝取代。而新王朝兴起的时候,在天意支配下自然界必定出现某种符应。某个君主认识到符应的含义,便成为受命者,取得统治天下的资格。他又自觉地效法符应显示的那一德的性质为新王朝制定各种制度。

《吕氏春秋·应同》篇有一段材料,是现存历史资料中关于邹衍的“五德终始说”最完整的说明:

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

这种历史学说的实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认为历史发展的最高主宰者是天。天通过五行盛衰表达意志,使五行具备了道德和政治意义,早期的五行学说被神秘化了。另一个方面是,认为王朝兴替只是崇尚的颜色和具体政治措施发生变化,而且在一个周期之后又要恢复过来。变革只是现象,循环不变才是本质。应该说,在邹衍的学说中,“五德终始说”是最为荒诞不经的部分,然而“五德终始说”又是他的学说中影响最大的部分。因为“五德终始说”与孟子所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一样,把改朝换代看做不可抗拒的规律,为地主阶级建立统一的新政权制造出一个理论根据,所以邹衍受到各国统治者的推崇。他到梁国时,梁惠王亲自郊迎,待以宾客之礼;到赵国时,平原君“侧行撇席”,尊敬过于宾客;到燕国时,燕照王“拥彗先驱”,事之为师。秦国更自称代表水德又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商鞅变法以后,秦国以“法”代“礼”,实行“刚颜戾深,事皆决于法”的法家政策,在战国流行的五行观念中,“水德”配四季中的冬季,有“助天诛”的含义。邹衍说“代火者必将水”,好像给法家政策提供了理论根据。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并不是特定为秦国服务的,而秦国的统治者很快就看出了它的意义。《吕氏春秋》的编纂者显然有采用“五德终始说”的意向,秦统一以后,齐国人把“五德终始说”上奏给秦始皇,便立即得到采用,秦朝实行了一整套水德制度。

关于邹衍的思想方法,司马迁有一段说明:

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img77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莫不可考而原也。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这个“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的思想方法,在时间上是由今推古,进而概括出历史规律,形成他的历史学说;在空间上是由近推远,借助想象描绘出世界整体轮廓,形成他的地理学说。无论历史学说还是地理学说,都是运用了从已知推出未知的方法建立起来的。“必先验小物”,就是立论必有所据,当时学者普遍了解的黄帝以下的历史知识和中国范围内的地理、生物知识等是他立论的依据。强调“必先验小物”具有唯物主义因素。“推而大之”是在已知前提下进行类推,这是古代思想家常常运用的逻辑方法之一,对于打破传统观念的限制和狭隘经验的束缚,具有一定的作用。

邹衍的学说是企图说明宇宙统一性的一个尝试。当他描绘统一的宇宙图式时,遇到了古代思想家遇到的共同困难:由于自然科学发展尚处于幼年时期,还不能提供足够的事实说明现实的联系,于是只好用臆想来补充缺少的事实,结果是提出了一些天才的猜想,同时说出了不少“虚妄之言”(《论衡·谈天》)。邹衍的“闳大不经”的学说体系,在历史上曾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并对以后航海事业的发展起了引发作用。然而,他的学说中影响最大的部分“五德终始说”,从秦汉开始,就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工具。历代帝王都自称“奉天承运皇帝”,就是宣称他们是奉了天命,承接“五德终始”的秩序来统治人民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