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庄子的答问

关于庄子的答问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庄子的心灵世界极度复杂。《庄子》三十三篇都是他及其弟子对自身命运有了一番透彻的解悟之后的产物。因此,庄子主张以独立于人道之外的态度处世,他要“立于天而间于世”。三是,庄子的哲学是主体美学。庄子深刻地意识到个体在现实生存中的有限性、受制性,从而将思考的重心移到了人的精神领域,将人的精神生命的自由与飞跃当作人生价值追求的至上目标。庄子最先扮演起我国文化史上的反叛角色,成为与正统儒家文化

《大连晚报》记者(以下简称“记者”):王先生,您好!据《文艺报》披露,中国作家协会启动《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文化工程,您应邀承担《庄子传》的撰写任务。请问:关于这个选题,您有些什么考虑?

王充闾(以下简称“王”):庄子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与文学家,他和老子齐名,同为我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著作《庄子》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战国时期中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造诣已经发展到非常高端、深邃的水平。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庄子都给予了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我幼年即读过《庄子》,培养了对庄子其人、庄子其书的浓厚兴趣,1997、2005年先后两次到豫、鲁、皖、冀诸省寻访过庄子的遗踪;回来后,曾以庄子为题材写过一些散文作品;今年三月中旬,承接中国作家协会关于《庄子传》的撰写任务后,我即认真研读《庄子》原著,并于五月份专程赴豫东、鲁南、皖北等庄子生前活动过的地方考察、采访,虽然许多遗迹已经杳然无存,但实地接触一下,特别是通过同当地一些治庄学者交换意见、研讨问题,还是获益良多的。

记者:听到您将在大连图书馆白云书院演讲的消息,我们都很高兴,并且热切地期待着。您的讲座题目是《话说庄子》,请您概括地介绍一下这次讲座的有关内容。

王:中心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辨析庄子的里籍和身世;就庄子所处时代及其社会危机意识,加以深入地剖析;二是着重讲述庄子的心灵世界与平民情结,庄子的人生智慧,庄子的思维方式与“三言”(寓言、重言、卮言)的叙述策略;三是就《庄子》一书面世后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两千多年来,庄子所受到的推崇,以及其人、其书所遭遇的批评、曲解、变形,阐述其幸运与悲哀。

记者:刚才您说到庄子的心灵世界,请您简略地说说它的特点。

王:庄子表面上是冷对世情,清净无为,但在内心深处却充满着对现实世态的悲愤和热望,他是一个对现实有着强烈的爱与恨的人。宋代的朱熹和清代的胡文英都说,庄子心肠最热而眼睛最冷。心热,故感慨万端;眼冷,故能脱略世情。明知无用,他还是要讲要说,终竟不能忘情;但他只在一般观看,并不实际着手。

庄子的心灵世界极度复杂。他是相当孤独的,但凡先知先觉和有大智慧的人都是孤独的。因为他们的神理过于高妙,不能为一般人所理解。庄子的内心里,确是丘壑密布,块垒重重;可是,他善于化解。《庄子》三十三篇都是他及其弟子对自身命运有了一番透彻的解悟之后的产物。

记者:您说庄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那么,他的哲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王:概括地说,有三点:

一是,庄子的哲学是间世的哲学,或者说游世的哲学。身处乱世的庄子清醒地认识到,战国时期一些有志之士,为了力矫时弊,实现其自身价值,纷纷著书立说,游说诸侯,但这些学说绝大多数是人与人争斗基础上的产物,是为诸侯所用的政治工具。就是说,这些以政治理想的实现为目的的学说,非但不能救世,使之契合于清净无为的天道,反倒会使人世愈加纷乱不堪。因此,庄子主张以独立于人道之外的态度处世,他要“立于天而间于世”。这种“间世之道”更多的带有批判性。他既非入世,也不完全出世,即脱离现实,隔绝世界,而是要在现实生活中保持超脱的境界。

二是,庄子哲学是心灵哲学,是一种性情哲学。这种哲学基本上不是社会政治哲学,也不同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闻一多先生说,“他的著书,与其说是哲学,毋宁说是客中思家的哀呼;他运用思想,与其说是寻求真理,毋宁说是眺望故乡,咀嚼旧梦。”我们在用哲学的眼光考量庄子的时候,庄子同时展示着另一种精神气质——诗性的风采。“逍遥游”的尘垢之外的世界,不是上天,不是天国,不是西方净土,而是自己的心灵世界,所以叫作“游心”。这种精神追求,有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高峰经验”,是个人自我感受的最高境界。

三是,庄子的哲学是主体美学。庄子所开辟的是自如放达的精神境界、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这是他赢得后世知识分子追慕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他超越于先秦诸子的地方。庄子的审美精神主要借助于诗意思维、神话意识和寓言方法等要素得以体现,也由于这些结构,使之完成文本的创造活动。

记者:庄子哲学,或者说庄子思想,对于后世有怎样的影响呢?

王:闻一多先生说:“庄子穷困了一生,也寂寞了一生,他不肯仕进,并挖苦权贵,他的言行里映射着他的潇洒与放达;然而,最终取代他毕生沉寂的,是永久的辉煌。”历朝历代,大凡文人无不熟悉老庄、言说老庄。老庄的隐逸型的人格与儒家的君子理想,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文化心理。特别是庄子的独立的人格,崇尚自由的精神,超然物外、潇洒出尘的丰标,都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中,为后世文人所追逐与景仰。庄子深刻地意识到个体在现实生存中的有限性、受制性,从而将思考的重心移到了人的精神领域,将人的精神生命的自由与飞跃当作人生价值追求的至上目标。这填补了先秦思想的空白,并为后世文人营造了一块排除社会干扰、心灵自由放任的精神土壤,提供了一种抵抗人生逆境和苦闷的精神力量。

它可以陶冶、培育、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可以教人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考量,超越现实种种庸俗的计较,特别是为心灵创伤、命运挫折、生活苦难提供某种抚慰。中国许多知识分子之所以在遭遇惨重失败或人生不幸之后,一般并不走向宗教或者主动毁灭自己,而走保全生命、坚持操守、遁迹山林的路径,这当是一个重要原因。也正是为此,知识分子大都喜欢庄子。欣赏他、仰慕他的人,自是喜欢谈论他;就连恨怨他的人(比如宗儒者)也都愿意接近他、研讨他。儒家的“内阁总理大臣”朱熹(冯友兰语)明明知道庄子专门掘他的“祖坟”,却偏偏对他爱赏不置。

记者:您讲得十分深刻,看来确有深切的体会,希望您就此多谈一些。

王:根据我自身学习《庄子》的体会,要领会其精神旨趣,除了直接解读经典文本,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还必须辅之以情感的投入,借助人生阅历、生命体验,做到情感相通,体验契合。也许一个人的生活体验愈多,愈能欣赏庄子思想视野的宽广、精神空间的开阔及其对人生的审美意境;一个人社会阅历愈深,愈能领会庄子的“逍遥游”实乃“寄觉痛于悠闲”(陈鼓应语),而其思想生命的底层,则未始不潜藏着浓厚的愤激之情;他那开阔的心胸和审美的心境,是我们这个世界所欠缺的,他所具有的宇宙视野最能和全球化视域相对应,而他所倡导的自由精神和“齐物”思想,则颇具现代性的意义。

庄子最先扮演起我国文化史上的反叛角色,成为与正统儒家文化双峰对峙、相得益彰的另一个传统。这一传统之所以形成并受到后世的认同,是因为在超越了“物欲”、“智能”之后,一种新的生命状态即自由自适的境界,得以展现在人类面前,追求个体生命自由也就成为庄子哲学的一个核心的内容。如果说,孔子具有十分执着的人生态度,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以一种无穷的理性力量感染着后人的话;那么,庄子则是凭着他超脱的人生智慧以及追求个体精神自由的诗意魅力,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庄子哲学是庄子对自身命运作了一番透彻体悟之后的产物,后世之人多能羡慕并向往庄子所拟构的“逍遥游”的境界,但真正能够理解庄子的只能是同样经历过命运的自我感悟与自我超越的人。只有感受了人间苦痛,产生了人生困惑的人,才能明白庄子在讥笑功名利禄、乐道逍遥之后,何以总在文章中散发出一丝不易感知的惆怅与哀伤之味。而这才是庄子深层心理的真正呈现,是一个活脱脱的庄子式的人生感叹。

记者:您刚才说到庄子“所具有的宇宙视野最能和全球化视域相对应,而他所倡导的自由精神和‘齐物’思想,则颇具现代性的意义”,是不是意味着庄子的哲学思想在世界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呢?

王:是这样。上世纪90年代,我先后到过美国、德国和英国,后来又到了墨西哥、阿根廷,综合几个地区的印象,域外的许多作家、艺术家对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先秦大哲庄子,十分崇敬,也颇有研究,甚至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创作实践。我可以列举一些典型的事例:

首先是美国作家梭罗。“梭罗与庄子在生活的坎坷、坚强和对个人主义的渴盼上都特别相似。”(林语堂语)他赞同《庄子》中的很多见解,尤其崇尚庄子的简朴生活,试图追寻、体验庄子所倡导的清新、空灵、诗意的生活方式:从蛙鼓声声、鸟鸣嘤嘤中得到欢愉,在晨曦暮霭、朗月清风里收获宁静。他不遗余力地鼓动人们,要简化生活,取消娱乐,腾出时间来用于体验生命、品味人生;同时,通过自己的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于是,孤身一人,跑到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自建了一个小木屋,在周围隙地种植玉米、豆类、萝卜和马铃薯,自食其力,过着原始、简朴的生活,总共住了两年两个月零两天。近两个世纪过去了,他的小木屋以及瓦尔登湖,如今已经成为融入大自然、疏离社会群体和挑战物质文明、告别城市喧嚣的一种象征。

还有英国的著名作家王尔德。他读完《庄子》英译本后,感叹地说:“这部完成于两千年前的中国书,对欧洲人来说,依然早了两千年。”言下之意:作为一种永恒的存在,庄子不仅超越了空间,也超越了时间。看来,他对庄子确实是衷心崇拜的。

德国著名戏剧家布莱希特,认真吸收中国戏剧艺术经验,特别是从庄子那里汲取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他像当年许多德国知识分子一样,怀着极大的兴趣,阅读和研究《庄子》,不仅从中发掘出表现主义戏剧的理论支撑,而且激活了创造性思维,开阔了学术视野,使他的认知向哲学的深度和广度推进,从而“由一个欧洲人变成了一个世界性的人”。对于《庄子》,他是五体投地地折服,曾说:“这样的书,在我们这里再也写不出来了,因为缺乏这种智慧。人们只能在自家的作坊里炮制思想,结果这种思想总也摆脱不了迂腐气息。”他在多部剧作中,引进了《庄子》的思想蕴涵,成为西方文艺家中仅见的“曲翻古调填今事,义探新辞改旧观”的一个典范。

比布莱希特晚出生一年的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对于庄子更是顶礼膜拜,推崇备至。早在青年时代,他就通过一个英译本,潜心研索《庄子》,并在作品中屡屡引用。他对《天下》篇中惠子讲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无限着迷;“庄周梦蝶”的寓言故事,更使他悠然神往,竟然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向老师、阿根廷著名作家马塞多尼奥讲解,并把它写进作品《漆手杖》里:“我瞅着它,我想起了庄子。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醒来后不知道究竟是人做梦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人。”他还把《齐物论》中“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这一论述,作为小说《圆型废墟》的主题。作为魔幻现实主义大师,他曾谦虚地说:“魔幻文学祖师爷的头衔轮不到我,两千多年前梦蝶的庄周也许当之无愧。”

实际上,域外研究庄子、钟情庄子的知识分子,绝不限于文学家,庄子的思维方式与哲学思维,同样也吸引了大批自然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就曾多次说过:“我特别喜欢庄子,他的作品充满了比喻和佯谬,而且,其中最吸引人的,是这些比喻和佯谬揭示出在我面前的那个充满幻想的广阔世界。”德国物理学家兼思想家、诺贝尔奖得主海森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曾在多次演讲中,援引庄子关于“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会干扰、破坏灵魂的纯朴与宁静的论述。他说:“很清楚,这则古老故事包含了许多智慧,因为‘灵魂追寻’中的这种‘不确定性’,也许恰到好处地描述了我们现代危机中的人的状况。”

就世界范围来说,现在地球母亲已经到了疮痍满目、遍体鳞伤的地步。我们重温一番庄子的“顺物自然”、“人与天一”、“天与人不相胜”等一系列生态哲学主张,以及由此衍生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该是何等亲切,又是何等震撼啊!

(2012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