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种创新的翻译理论与叙事话语再现

一种创新的翻译理论与叙事话语再现

时间:2022-09-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叙事长诗《阿诗玛》源远流长,关于《阿诗玛》的起源时间,学界看法不一:有研究者认为萌发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形成于封建社会时期;陶学良认为长诗形成约在明朝成化年间;傅光宇则认为《阿诗玛》传说的产生是母系制被推翻开始的原始社会解体时期。

崔晓霞

叙事长诗《阿诗玛》源远流长,关于《阿诗玛》的起源时间,学界看法不一:有研究者认为萌发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形成于封建社会时期;陶学良认为长诗形成约在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傅光宇则认为《阿诗玛》传说的产生是母系制被推翻开始的原始社会解体时期。《阿诗玛》跨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若干历程,用撒尼彝语创作并以口传的方式流传千年至今,是撒尼人世世代代的集体创作。早在19世纪在中国的传教士保禄·维亚尔把《阿诗玛》译成法文在国外发表。

叙事长诗《阿诗玛》是彝族撒尼的文学经典,已被列入省级和国家级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入选《中国百年百部经典文学作品》的唯一的民族民间文学作品。英籍翻译家戴乃迭(Gladys Taylor/Gladys Yang,1919—1999年)将汉文本的《阿诗玛》翻译成英文本Ashima,该译本于1957年由中国外文出版社出版,1981年再版,这是迄今为止从整理本直接译出的唯一英文全译本。

作者以文学人类学和翻译诗学为理论基础,以原作和译作的社会历史背景为参考,力图做到纵观古今,横贯中外。从《阿诗玛》的基本价值和特点出发,以英译本的翻译事实为依据,对《阿诗玛》英译本做出客观、恰当的评价,并对译本体现的具体翻译特征进行总结和理论构建。《阿诗玛》的文学艺术和思想文化的价值和内蕴,构成了本研究的切入点。戴乃迭女性职业翻译家的身份决定了译者在文学译介方面的倾向,因此,从英译本中可以看到译者对原作文学形式和其艺术特点的重视程度和尊重程度。然而,英语读者对《阿诗玛》这样一部彝族撒尼诗作的陌生,同样引起了译者的重视,译者将原作文本置身于源语言语境和目标语言语境中进行权衡,在自然、贴切、对等中进行选择,以确保英语读者的可接受性。

由于《阿诗玛》在语言、文学和文化层面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英译本成功地创造了在目标语中的双重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文学文本价值。译者通过探索原诗作的本质特征,完成了文本在目标语中的再现,以目标语读者熟悉和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传递了原诗作的内蕴,保持了原作的诗作风格。在尊重原作事实和译本事实的基础上,作者对英译本的翻译方法以及翻译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译者有着自己的翻译思想和模式。这一模式不同于归化、异化的翻译范式,译者以忠实为原则,以“对等”为翻译模式,体现了以诗译诗的翻译效果。基于学界已有的相关理论和研究,以及《阿诗玛》英译本的总体翻译情况,本文作者提出“叙事话语再现——微结构对等翻译模式化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一个过程、两个要素、两种语境”。该模式化理论为诗歌翻译搭建了一个框架模型和思考方向,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该模式化理论有助于促进诗歌翻译的规范化或标准化,把诗歌翻译的程序统一到一个系统中来,这是一个再现原诗作的系统,编织诗性话语的系统。

本书的主要创新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多学科的多维视角进行文本的个案研究,突破了在译学研究一般以纯翻译学范式的讨论和阐释;为了更全面、准确地解释和研究《阿诗玛》,整合了各领域的知识进行研究,把《阿诗玛》的英译研究放到相关学科的视野中,以便更准确地论证、反思、阐释、构建中国民族文学经典的翻译理论和方法。(2)针对民族典籍翻译这一研究领域,在特定的专题研究中,引入了新的理论和概念,如采用格雷马斯符号学理论中的“行动元模式”和“符号矩阵理论”,第一次对《阿诗玛》的叙事结构进行了分析;又如采用语言学中的元语言概念、指称意义概念、情感意义概念、语境意义概念等进行翻译研究。(3)采用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方法,对我国民歌体叙事诗和英国民谣进行了研究,考察我国民歌体叙事诗和英国民谣本质和特点,找出了他们发展演变的普遍规律,发现了译者以英语民谣体翻译《阿诗玛》的经验形态和中英民间文学之间的联系。(4)采用了现代自然科学研究的推理方法,对彝族叙事诗《阿诗玛》的音步长度、音步组合规律、句式和类型进行了推演和归纳。(5)采用文艺理论评论家、符号学家艾柯的“微结构”以及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微结构”为主要理论基础,对所提出的理论进行阐释,并将其扩展到翻译理论构建中。

民族经典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阿诗玛英译研究》对阿诗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弘扬民族精神、发展民族文化、传播民族文化精髓、让世界了解云南民族文化、云南民族文学典籍研究具有开拓意义和实用价值。

作者简介

崔晓霞,1962年生,云南昆明人,南开大学翻译学博士,云南省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云南财经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典籍翻译与翻译理论和网络教育研究。在英国剑桥大学《今日英语》、美国TESOL Journal、《中国翻译》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教材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面向东盟的对外汉语网络教育平台的构建与发展战略研究》,主持教育部课题《西南地区英语网络课堂教学及其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