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化综合的生存论精神

生态化综合的生存论精神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化综合的共生品质 生态化综合的核心内涵就是整体性和生态化。在生态化综合中,其共在互存的生存论展开,就是共生互生。共生互生就是基于生变或生成的要求性而共同展开,共同生长,共同生存。但当“共生”概念引进生态化综合思路中时,它就突破了单纯的生物学概念,而获得了生存论的资格,所以,“共生”概念最终是一个世界生存论概念。

生态化综合的共生品质 生态化综合的核心内涵就是整体性和生态化。整体性在生态化的激励下,它的灵魂就是共互精神;生态化在整体性引导下,它的灵魂却是生成论和生变性。在生态化综合中,整体性讲的是整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共互关联,即共存互存;生态性讲的是整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生变、生成关系。在生态化综合中,其共在互存的生存论展开,就是共生互生。共生互生就是基于生变或生成的要求性而共同展开,共同生长,共同生存。

有机论哲学家怀特海曾经用“合生”来描述过这种共同展开、共同生长、共同生存的生存论状态。怀特海认为:“合生(concresc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语动词,意思是‘共同生长’。它的一个好处便是,它的分词‘cocrete’常被用来表达完全的物质实在这个概念。所以‘concrescence’这个词很宜于用来表达多物形成完全的交错统一体这个概念。但是,它不能表示其中包括的有创造性的新颖事物。”[8]整体观之,怀特海的“合生”概念,就是我所讲的“共生”概念。但我所讲的“共生”概念,又绝不仅仅是怀特海的“合生”概念。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合生”概念表达的是“多物形成完全交错的统一体”,而“共生”概念表达的是宏观尺度的存在与微观尺度的存在的共生统一体;第二,“合生”概念不包括“有创造性的新颖事物”,共生所指涉的是一切现实态和一切可能态的存在体,持续性的事物和创造性的事物之间,均处于创造性的进程状态之中;第三,“合生”概念不表达创造性,而共生概念却揭示世界的创造本性,即自然宇宙、生命世界、地球生物、人类生命之间的空间性和时间化共生,始终处于创造性的事态进程之中,共生就是创造性、创生性。所以,创造、创生,构成了共生的本质规定。

“共生”原本是一个生物学概念。作为一个生物学概念,它是指不同物种的生物个体保持机体的相互接触而生活在一起的系统。但当“共生”概念引进生态化综合思路中时,它就突破了单纯的生物学概念,而获得了生存论的资格,所以,“共生”概念最终是一个世界生存论概念。作为一个世界生存论概念,“共生”意指整个世界、一切生命、所有物(包括微生物、细菌)都相互接触而生存在一起才构成它自身,世界是与一切生命、所有物共生的世界,一切生命、所有物是与世界共生的生命和物,共生使世界得以产生,共生同样使一切生命、所有物得以产生。一切都是共生的生存者,“我们是一个生物共生的行星上的共生生物,只要我们留意,就能发现共生现象是无处不在的。对许多不同种类的生命说来,与其他生物间相互的机体接触是一种没有商量余地的需要”[9]

“共生”的观念产生于19世纪末,它是由德国植物学家安东·德巴里(Anton deBary)在1873年率先提出来的,他定义这个概念是“完全不相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在某些情况下,长期共同居住将导致共生发源,出现新生物个体、新细胞、新组织、新器官、新物种。后来,科罗拉多大学的解剖学家伊万·沃林(Lvan E.Wallin,1883—1969)发现了动物同细菌的共生性,他把此称之为是“建立微共生复活”或“共生生物主义”的过程。

我们的躯体是由靠有丝分裂克隆自己的原初生物的性细胞而来的。共生的互相作用,是一个熙熙攘攘的行星上的生命的本质。我们的共生发源组成的核心,要比现在我们称之为“人”的新发明古老得多。我们强烈地认为自己不同于其他生命形式,我们的种族优越感,都是对庄严伟大的错觉。我怀疑这种错觉出于一种“种族识别”的需要。我们觉得有这种需要,从而热衷于养育和繁殖更多的人。作为留在进化舞台上的一个角色的需要,我们认识到与我们自己的这个物种交配的潜力。然而这种对性的自我关注,却使我们忽视了我们的许多物种所构成的更大范围的共生发源的真理。多成分组成,是我们的本质。[10]

动物和植物必须有性吸引,并融合它们的性细胞核来形成胚胎。性对它们来讲是不可选择的。但是许多原初生物从来也不曾沉溺于性,却也一样生活得很好,照样在繁殖。[11]

性像共生一样,是一种合并。但是,它又周期性地逃离合并。性可以理解为一种很特殊的共生:性(受精卵,合子)和共生两者,都是共生伙伴的合并产生的新生物。性交配大都是短暂的……对于动物和植物,性合并之后产生新的一代,与交配的瞬间相比,是相对较长的。在循环的共生中,例如发光鱼、固氮茵以及植物概况运送磷的真菌,合并了的生物都比独自分开生活的伙伴活得久些。但是细胞共生是一种更深刻的、更永久的、独一无二的合并。在重大的细胞共生中,那些导致细胞器发生的进化瞬间,交配活动的瞬间,永远都是有实际意义的。[12]

生物是以共生的方式而敞开生存,而繁衍生息,地球同样是以共生的方式而展开生存、繁衍生息。因为地球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存在体,是一个生态化的生存系统。生物科学家丹尼尔·博特金认为,任何生存系统都是一组不同的物种的生物的若干群体,在同一时间同一地方生活,共同享受外来的能源和物质的流动。他指出,一个生存系统是地球表面的多种生物群,在该生存系统中能够比在它们之间或其他系统之间更快地进行能源和物质的再循环。在任何生存系统中,生物所需要的物质和能源,是由那些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许多化合物的再循环来提供的。在地球这个整体的生存系统中,海洋是生命的原始居留地,生命从海洋向陆地的延伸,强烈地改变并重建了陆地的环境结构,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水,生命所到的地方,能够生存和繁衍是离不开水,都必须有水流经过。在生物世界里,80%是水分。生物学家马克·麦克梅纳明和他的妻子即古生物学家黛安娜发现了水与共生发源的内在联系,他们使用了“超级海洋”一词来表明这种联系,水是植物和动物共生发源的重要因素。“共生发源是把生命的潮汐从海洋深处拉向陆地、推向空中的月亮。陆地上水的网络,生存的植物中的真菌里的活力之水,就是麦克梅纳明夫妇的超级海洋。”[13]“生命对在我们皮肤之外或之内的千百万个物种间物质与能量的相互依赖,其复杂性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这些地球的盟友是我们的亲戚、祖先,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它们使我们的物质循环起来,带给我们水和食物。没有这些‘他者’,我们不能生存。我们共生的、互相作用的、互相依赖的过去是通过活力之水连接起来的。”[14]自然宇宙、生命世界、地球物种、人类生命,均是以共生的方式而生存的。然而,共生又以什么方式而获得具体展开的呢?这需要从发生论和生存论两个层面看。从发生论角度看,自然宇宙、生命世界、地球物种、人类生命、个体存在者的共生,是以共生发源的方式而展开的:“生命是在海洋里进化的。唯有内部生活(interliving)——共生发源——才使得生命在干燥的新陆地上有生存的可能。太阳的紫外线辐射,荒凉干燥以及营养缺乏,在5亿年前是一个远比现在严重得多的问题。共生发源把地球的领土培育成为生物可以居住的实实在在的大地。早期的陆地共生者,不大可能是细菌。最古老的大型陆地生物留下的化石记录可能就是植物—真菌复合体。”[15]“共生发源”(Symbiogenesis)是一个进化论概念,它最早由俄罗斯发明者康斯坦丁·梅列日科夫斯基提出来的,是指共生发生的合并,形成了器官和生物。后来这个概念的内涵扩大,它意指一切新的组织、器官、生物以及生物物种的起源,都是建立在长期的或者永久的共生之上的,20世纪,“盖娅”假说的创造者林恩·马古利斯认为,管理工作是生物进化世界中的一个根本的事实,“所有大致我们可以看见的生物,都是由曾经一度独自生存的微生物合并而来的,它们组织起来,变成更大一些的整体。当它们组织起来之后,大都失去了我们藉此识别其真相的原有的个性[16]。所以,共生既构成了一切新的组织、器官、生物以及物种的起源,也构成了它们之能够发生、存在、生存的推动力量。从生存论角度看,自然宇宙、生命世界、地球物种、人类生命、个体存在者的共生,恰恰是以互生的方式而展开。正是这种互生方式,使共生构成一个连续的进程。这个连续的进程展开为三个环节或步骤:第一步,共生发源;第二步,共生发生合并;第三步共生使身体融合。并由此生成出三个基本的特征:第一,共生创造了新颖性,它是世界进化创新的最终来源和真正动力。“生物不能简单地定义,它们争斗,他们摄食,他们舞蹈,它们交配,它们死亡。在我们所有熟悉的大型生命形态的创造力中,共生开创了新颖性,它总是为了某个理由把不同的生命形态接到一起。”[17]第二,共生创造了连续性、稳定性或永久性,“在性中,融合的细胞关系密切,而且这种融合是可逆的;在连续内共生中,融合的细胞关系比较疏远,而使命则是永久的”[18]。第三,共生创造了普遍性,即所有的生命,一切的存在物——无论是宇观层面的,还是宏观层面的,或者是微观层面的存在者或生命形式,都生活在一个共生的场域化的世界里,并构成这个场域化的世界本身。由此三个方面,揭示了共生的本质特征,而共生的本质特征却展示了生态化综合的生存论精神,共同生变和相互生化的生生不息的创生精神。

生态化综合的生存论精神内涵 存在的敞开进程就是生存。自然的生态整体的共在互存法则向生存领域敞开,就生成出其自身的生存论法则,这就是整体互动生变法则。在生态整体的互动生变法则中,其关键是生,因为生才有变,因为变才有互,才产生共。所以,要探究生态化综合的生存论精神内涵,须从其“生”字入手。

从根本上讲,“生”构成了自然本身。自然的存在,是其自身共生互生的体现;自然因其存在而必求其生生化育,生生化育即是生存的本质规定,生存亦是生生化育的敞开方式。生生化育之于任何存在者来讲,都始终是相互关联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存活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9]自然最基本的生存论法则,就是生育法则:人(或曰“王”)效法大地而生,大地效法苍天而生,苍天效法大道而生,大道效法自然而生。反过来看,自然生育出大道,大道生育出苍天,苍天生育出大地,大地生育出“王”及其人类动物和其他地球生命。所以,生育本身构成了全景的自然宇宙图景和生命世界图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0]生生化育之道,就是无中生有之道:“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21]整个自然世界均由无所生育,整个生物世界亦由无所生育,包括万物的本性,人的生存敞开及其观念、思想、精神、道德等等,无不是其生生化育的结果。没有其无中生有的生生化育之功,一切都将不会发生,也一切都将不会存在。陈鼓应先生解释庄子此语为:“宇宙的始原是‘无’,没有‘有’也没有名称(‘道’的活动),呈现混一的状态还没有形成体。万物得到‘道’而生成,便是‘德’;没有形成形体时却阴阳不分,犹且流行于无间,称之为‘命’;‘元气’运动稍事滞留便产生了物,万物生成具有个别样态,就称为‘形’;形体保有精神,各有轨则,便称为‘性’。”[22]存在乃生育,存在必以其生生化育方式来敞开其存在。生生化育之于存在,不仅是生存,而且是解蔽,是解蔽中敞开存在,在敞开存在的过程中对存在的突显与照亮,就是存在向生存敞开的绵绵不已。自然的生生化育法则,既是生、蓄、长的法则。生、蓄、长的生生化育法则,也就是利益法则,这一法则表述为生而产利,利而为德。因为“得物以生谓之德”[23]。更因为“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24]。所以,生生化育的本质是利益。在这个利益化的世界里,自然宇宙与生命世界以及存在于世界之中的所有物质存在形式之间,其关联化的生态整体存在的生存化敞开,都是一种利益化的生存关系。生存关系的利益化,这是自然的存在敞开的生存本质。在生存化的自然里,生物进化的最高法则就是利益法则,在这一法则的规范下才形成达尔文所讲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规律,即竞斗追求适应、适应通过竞斗的竞—适法则。

在自然里,其整体互动的生生化育法则和竞—适法则,却要严格遵循共在互存之存在法则的引导与规训。所以,生态整体的共在互存的存在法则,构成其整体互动生生化育法则和竞—适法则的最终依据。正是因为此,自然存在向生存领域敞开所呈示出来的竞—适法则,最终必具体化为竞—适协调法则和相互限度法则。前一法则要求物物相竞仅仅是手段,适才是其目的,因为只有适才有继续生存的资格,才能继续存在。后一法则却要求为了适而必须限度地释放其竞斗强力,使其竞斗强力在一定的范围内敞开,因为如果竞斗没有限度,就会在竞斗中相互碰撞、两相失败、甚至因为无限度的竞斗而导致相互毁灭,所以,竞斗的无限度恰恰是中断其适,并使自己丧失适之能力的根本之因。

在竞—适协调和相互限度法则里,所竞之物是利益,所适之物也是利益。因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本质规定是利益。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利益规律里,利益是终极的动因,也是最高的目标:“竞”是实现其利益目标的有效途径;“争”与“斗”是开辟这种“竞”的途径和展开“竞”的手段与方式;而“适”与“不适”,仅仅是其“竞”的两种直接结果状态,即通过“竞”而获得预期的或更大的利益,就是“适者”,通过“竞”而没有实现预期的利益要求或根本没有获得任何利益,那就是“不适者”。“适”与“不适”的结果状态是:适者获得了继续生存的资格、权力、力量;不适者就此丧失继续生存的力量、资格与权力。由此不难看出,竞—适协调和相互限度这一双重法则是自然世界中每个物种、每种生命存在都必须遵循的根本生存法则,亦是人类这一物种及其所有个体存在者必须谨守的基本生存法则,因为竞—适协调和相互限度,才是生生化育之内在规定。概括地讲,以竞—适协调和相互限度为内在规定的生生化育精神,才构成生态化综合之共生互生的内在神韵;以竞—适协调和相互限度为内在规定的生生化育精神,才生成为生态化综合方法的生存论精神的本质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