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子學”與中華文化整體傳承

“新子學”與中華文化整體傳承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子學”與中華文化整體傳承郝 雨“新子學”的提出,是2012年度的一個重大文化事件。“新子學”在處理中西文化未來的研究上有新的思路。“新子學”的提出,直接涉及了我們今天的文化傳承的真正源頭與主體性的問題。新儒學認定,儒家有史以來就是處在中華文化的核心部位。“新子學”的“新”,就是力圖尋找到中華文化的真正源頭,讓國人認識到我們需要傳承的文化内涵到底是什麽。

“新子學”與中華文化整體傳承

郝 雨

“新子學”的提出,是2012年度的一個重大文化事件。2012年10月22日,《光明日報》以近乎整版篇幅發表了著名莊子學家方勇教授的文章《“新子學”構想》,立刻引起國内外文化學界的廣泛關注。10月27日,先秦諸子研究中心在華東師範大學召開研討會,就此主題進一步深入討論,《中國社會科學報》、《文匯讀書周報》等各大媒體紛紛進行報導,更推動了這一嶄新提法的學術影響。2013年4月,上海召開“‘新子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更大規模地促進研究進一步深入和發展。

20世紀以來,中學與西學之争一直是一個糾纏不清的問題。“新子學”在處理中西文化未來的研究上有新的思路。同時,它也將成為促進“國學”進一步發展的主導力量,加快傳統思想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實現民族文化的新變革、新發展。

一、“新子學”與“新儒學”之辨

相對於“新子學”這一概念,有人很可能會提出一個疑問,即“舊子學”是什麽?其實,“新子學”的概念並非針對“舊子學”而言,或者説,根本就没有什麽“舊子學”一説。如果一定要為“新子學”找到一個挑戰對象,應該説,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就是針對“新儒學”而提出的。而且,這樣一個看似只屬於古代文學、古代哲學以及古代思想史領域的課題,並不僅僅是一個古代文化的研究範疇。它也為我們現代文化研究者提供了全新的學術基點和拓展了新的方向。

為什麽這麽説呢?概括而言,子學産生於文明勃興的“軸心時代”,是以老子、孔子等為代表的諸子百家汲取王官之學精華,結合時代新因素創造出來的新學術。自誕生以來,子學曾經以其强大的生命活力,建構了中國文化最繁榮的歷史階段。但是,長期以來,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一直困陷於一個巨大的誤區,認為只有儒學才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構成,甚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唯一代表性思想,而且還一直把這樣的結構看成理所當然。“新子學”的提出,直接涉及了我們今天的文化傳承的真正源頭與主體性的問題。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復興,是僅僅復興儒學,還是要找到民族文化的百家之源?尤其是對於現代文化研究者來説,當年的新文化運動,否定獨尊千年的儒學,到底有没有錯?而當今中國的現代文化進程,其根本的歷史淵源和文化依據又到底在哪裏?

當然,“新子學”概念的提出並不是相對於舊子學而言,不是先對舊子學做一個界定,然後對舊子學有一個新的超越而來的。實際上,“新子學”的概念所針對的是“新儒學”,因而我們需要對“新子學”和新儒學的概念做一個深度的剖析。首先需要明確的一個要點:“新子學”和新儒學二者在總的文化方向上是一致的,都是要振興民族文化、傳承民族文化、復興中華文化。其區别則在於:新儒學對儒家思想的基本判斷是認為在中國文化的發展中,儒學、儒家始終是處於核心的、貫穿的、主體的以及主導的地位。新儒學認定,儒家有史以來就是處在中華文化的核心部位。而“新子學”和新儒學的根本區别即在於:它不認為只有儒家、只有儒學才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構成,而是認為,諸子百家才是中華文化的真正源頭。

新儒學對中華文化的核心認定,對儒家的價值判斷,潛藏着一種邏輯,即認為儒家思想的核心地位是天然合法的,是必然的,是歷史的自然的形成。把儒家思想貫穿了幾千年的中華文化的這樣一種狀態合法化,這樣的一個過程和走勢是理所當然的。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讓我們回顧一下儒學一統天下的局面是怎樣形成的:漢代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顯然這是人為造成的,是當時占據特殊政治地位的文化人,為了適應封建統治的需要而造成的。因為到了漢代,大一統的封建的國度建立起來之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要以一人之力控制整個國家,這種控制不僅體現在權力上、政治上、經濟上、體制上,而且要深入到人的思想裏去,思想上的高度專制就是這樣開始的。這種倡導,又符合歷朝歷代統治者的需求,因而它不斷地被强化與接受,儒家一統天下的局面也因之一直延續下來。雖然如此,但這真的是合法合理的嗎?是歷史必然如此嗎?這就是問題所在。“新子學”概念的提出,讓我們明白了儒學一統天下本身就值得懷疑,因為它並不是歷史自然形成的,其中有非常强烈的人為因素。既然是人為的,幾千年之後的我們還有必要將其繼續發展下去嗎?“新子學”的“新”,就是力圖尋找到中華文化的真正源頭,讓國人認識到我們需要傳承的文化内涵到底是什麽。

二、給出新文化運動反儒學的邏輯合理性

我在《中國現代文化的發生與傳播》一書中談過,中國文化歷史的發展被分為兩個大的階段: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現代文化的歷史分水嶺就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具體時間是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標志性事件就是《青年雜志》的發刊辭。該發刊辭傳遞出符合現代文化標準的觀念和主張,從此開啟了中國現代文化的進程。而現代文化在其整個發展過程中,主要攻擊的對象就是儒家,集中的目標就是孔子,當時的口號是“打倒孔家店”。魯迅是整個過程中當之無愧的旗手,他發出了對於四千年傳統文化“吃人”的呼喊。如果理所當然地認定儒家思想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思想,那麽就産生了一個悖論:新文化的價值如何評判?新文化運動把中國文化帶入了現代化,這段路是不是真的走錯了?這就是問題所在。如果我們改變一下思路,不再認為儒家文化是理所當然的,是中國文化的主體,那麽就可以做這樣一些解釋。為什麽魯迅當時提出來,中國四千年的文化都是“吃人”的文化?當漢代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封建思想精神上的高度統一、高度專制,才是把中國文化帶入死胡同的根本原因。所以思想文化“百家争鳴,百花齊放”才是文化構成的一種科學狀態。這種封閉、專制、高壓在精神上和思想上延續了幾千年之後,就造成了精神上的萎靡、麻木、愚鈍。魯迅筆下的人物也都是如此。當時的人仿佛不需要思想,只需要服從,一切都規定得非常具體和嚴格,譬如對於女人來説,就要做到笑不露齒、行不擺臀,規範十分嚴格。在這樣高度專制的思想統治下,試想我們的文化還能够有生機和活力嗎?

鴉片戰争之後,中國在世界列强面前屢屢戰敗,根源不簡單的是封建帝王的昏庸無能,不僅僅是武器不如西方的船堅炮利,而是文化的問題,國人精神的遲鈍、麻木。到了19世紀後期,許多志士仁人尋求强國之路,卻一直找不到正確的方法。洋務運動學習西方的技術,師夷長技以制夷。戊戌變法學習西方的制度,也很快失敗。辛亥革命完全西化,仍然行不通。最後找到根源問題在於文化。所以新文化運動的革命對象就是傳統文化,由此才真正改變了中國文化的性質。用新穎活力的西方文化衝擊中國的傳統文化,打倒孔家店,這就是新文化運動的意義。

如果我們認為新文化運動、打倒孔家店、反儒學,走錯了,那麽中國文化的方向到底在哪裏呢?導致中國文化最後衰落甚至滅亡的根本原因,其實就在於過於獨尊一家,没有内部的更新、碰撞,文化是没有自我發展的活力的。

問題在於,“新儒學”這樣的一些學派,有一種繼承的觀念,認為儒學才應該是我們的核心。尤其是文革以後,再經過改革開放,進入市場經濟,而市場經濟的快速推進又導致了精神的滑坡、道德的淪喪。現在假饅頭、假奶粉、毒酒等問題屢屢發生,很多人歸結為新文化運動和文革對於傳統文化的兩度斷裂,並由此提倡復興傳統文化,試圖以傳統文化來抵禦市場經濟對於人心和道德的侵蝕,並認為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家思想,為了繼承和振興傳統文化,首先就要倡導儒學。所以“新儒學”就主張要把儒學振興起來。這樣的倡導,如果是完全合理的,對新文化運動的價值的認定,就産生了矛盾和衝突。

“新子學”的提出,則對新文化運動、反儒學運動給出了一個符合邏輯的解釋。幾千年來,儒學就貫穿在民族文化的發展當中,但是它並不是天然合法的。振興中華民族文化,並不能以振興儒學作為核心倡導,源頭應該在子學,諸子百家才是中國文化的真正源頭和繁榮標志。尤其是最近幾年很多學者在争論這一問題時,容易陷入孰是孰非的認識,但我們既不能否定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價值,同時又要振興中華文化。在這一關係中,究竟要把哪個作為核心?解決這一問題,便能確定未來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

三、文化多元化的必然選擇

文化的發展不可能是單一的,中華文化發展的教訓就是長久以來獨尊一家。其實每一家都充滿智慧,都有自己的哲學思想。而無數被這種一元文化扼殺的現象都説明這一獨尊的錯誤,我們必須要强調多元。

另外,當今世界處於全球化時代,隨着新媒體的高速發展,整個世界正在成為“地球村”。現在看來,全球化是一種狀態,其趨勢無法阻擋。不過全球化剛提出時,也曾引起過恐慌,國際上許多學者都憂慮地思考未來的全球化是否就是美國化。因為美國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國家,在物質上、精神上相比他國占據强勢。而且由於其産品風靡全球,這些商品也充當了傳播美國文化價值觀的作用,例如現代的微軟、麥當勞等美國産品早已深入我們的生活,它們本身攜帶美國文化種子,隱藏着美國文化的基因,使用者在長期使用中會不知不覺被改變。

當年,就全球化這個問題,世界頂級學者曾齊聚莫斯科共同探討,而媒體有關這一研討會的報導用了《莫斯科上空的陰霾》這一標題,可見整個輿論對於當時的全球化所抱有的心情是沉重的。不過全球化畢竟是大勢所趨,如今早就已成為共識,甚至地球村也已經被廣為接受。所以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想用一種文化一統天下簡直是癡人説夢。為了適應這種格局,我們的文化不能再單獨倡導儒家思想,而應回歸多元,吸取中華文化的各家所長。

不得不説,我國古代能够實行獨尊一家是有其原因的,例如漢代能“罷黜百家”是因為當時傳播技術相對落後,生産方式也非常低下,人際交往和對媒介的依賴不是很强。小國寡民的農耕生産方式下,要獨尊一家並在思想上進行控制還是容易的,而且當時文化的普及率不高,思想也不是很活躍,所以强調獨尊是能够做到的。但是,在網絡傳播時代、自媒體時代,人們早已習慣自由發表、自由討論、自由表達,想要用一種思想、一種聲音來取代衆聲是不可能的。所以文化必然是多元的,而多元的時代必然需要多元的思想、多元的大師,諸子時代的文化狀態就正是今天的鏡鑒和參照。也為我們提供了今後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新思路。

總之,在全球化背景下,試圖通過復興一種文化傳統而復興整個傳統文化是不可能的。在當下,要想找到一種適應全球化和當今社會的文化傳統,就必須回歸百家。只有回歸到這種多元狀態,中華文化才能真正迎來復興。

四、對傳統文化思想資源的深度開發

我們要從子學中尋找到真正使我們這個民族具有强大發展潛力的根本,最需要找到的就是藴含在諸子百家中的中國智慧。諸子時代,中國的這種民族智慧體現得最為充分。所以,“新子學”的提出,不是僅僅强化其在學術方面的基礎研究,而是要開啟促使民族振興的智慧之源。在整個人類發展史上,中華民族的智慧啟蒙極早。五千年的中國文化閃耀着中國智慧的輝光,藴含着無窮的思想的力量,同時也有着高度完備和發達的思維體系,是一種真正的“聰明”之學。而諸子百家的學説涉及哲學、政治、經濟、軍事、法律、制度、自然科學等各個方面,各家在思辨中不斷發展、完善,完美展現了中國智慧大爆發時的無比絢爛的迷人姿彩。“新子學”的倡導,就是要對子學當中藴含着的中國智慧進行一次全面發掘和梳理,為當今世界的人類社會發展提供更加豐富的智慧資源。

如果能够對“新子學”的倡導給予認定,那麽未來對於“新子學”的研究就是一種深度開發,就是對中國文化、中國智慧、中國精神的一種深度開發。中國先賢充滿智慧,各家理論博大精深,並非只有孔子思想。百家中的中國智慧不勝枚舉,例如以“修身、齊家、之國、平天下”這句名言來説,這一貫被認為是對人生奮鬥的過程追求,而且長期來被當作一種反動思想,因為其最終目標是要平天下,是要實現集體主義目標,否定了個人價值。對這句話的一般性理解不用多説,但是通過研究,我認為這句話並不是否定個人價值,而恰恰是從個人出發,尊重個人的價值,而最後的“平天下”也是個人價值的終極表現,這與西方人文主義的價值認定是非常接近的。這句話的深層意藴是在鼓勵個人價值,而且反推可以是天下平則國治,國治則家齊,個人最後才能身修,才能實現個人的價值。

諸子百家充滿智慧,即使不做縱向的挖掘,僅僅就横向而言也極富價值。每個人都需要為家庭、事業打拼奮鬥,這是我們生存的一種必然常態。而百家思想也充滿着這種常態化的生存哲學,能够為我們應付生活中的各種事務提供借鑒。同時,傳統思想對於現代的治國理政也不無啟發,例如習近平所説的“不能因為一己之私把世界搞亂”,這句話就充滿着一種内聖外王的氣度,暗裏隱含着深深的處事哲學。正所謂“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這都是傳統智慧的表露。

另外,在做人修養上,傳統文化也能給予我們極有價值的指導。就我個人而言,我本人心態平衡,身體很好。例如有一年去五臺山開會,會議結束後主辦方安排遊山活動,山景之一為“魯智深醉卧山門處”,此處無他,只有一把仿製的魯智深大禪杖,並且有廣告寫着誰能舉起八次有獎,同行很多年輕人都舉不起,我試舉一次發現没什麽問題,於是一連舉了八次,並且又多舉了幾次。其實我從未單純為了健身而去鍛煉,去强健體格,我身體好的原因就在於我明白“天人合一”的道理,明瞭每個人都是宇宙的一部分,每個人都凝結着宏觀宇宙的信息,所以説在生活中不違反自然規律,讓自己的生活習慣儘量與自然界契合,那麽身體就能接受到整個宇宙的能量。所以我從來不主張黑白顛倒,不贊同熬夜,這種對身體的傷害不是通過進健身房就能彌補的。在這種天人合一的哲學指導下,我從來不迷信那些所謂的養生哲學。正是這四個字,讓生命充滿活力,讓生命保持健康。以此類推,如果能參透其他傳統思想,就更能對人生、社會有明白的理解。

子學中充滿中國智慧,充滿人文精神。“新子學”特别注重將諸子整合為中華文化的核心架構,作為中華文化的名牌,對於整體把握傳統文化精神有着特殊意義。希望全體有能力者都來參與!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影視學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