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子學”概念的界定

“新子學”概念的界定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子學”概念的界定歐明俊《光明日報》2012年10月22日“國學版”發表了《“新子學”構想》一文,首次提出並系統闡述了“新子學”概念,引起學術界熱烈反響。清末受西學影響,諸子學開始“復興”,1902年頒佈的《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以朝廷的名義正式使用“諸子學”概念,“諸子學”作為一專門學科正式形成。“新子學”是國學的一部分,應在國學研究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子學”概念的界定

歐明俊

《光明日報》2012年10月22日“國學版”發表了《“新子學”構想》一文,首次提出並系統闡述了“新子學”概念,引起學術界熱烈反響。筆者拜讀後深受啓發,此就“新子學”概念的界定談談個人的理解。

界定“新子學”,首先有一對應概念,就是“舊子學”或“古代子學”或“傳統子學”,傳統子學就是經、史、子、集的“子部”之學,即凡著書立説自成一家之言者,除經書外,統稱子書,子書及研究子書的學問即稱為“子學”或“諸子學”。傳統子學實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特指先秦諸子百家學術;廣義的則指歷代諸子百家學術及歷代學者研究諸子思想的學問。先秦諸子元典著作、兩漢以來諸子著作、整個古代諸子百家研究以及研究之再研究,是最廣義的傳統子學。

自漢代“獨尊儒術”始,諸子學長期被視為“異端”,只是經學的附庸。清末受西學影響,諸子學開始“復興”,1902年頒佈的《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以朝廷的名義正式使用“諸子學”概念,“諸子學”作為一專門學科正式形成。與傳統子學相較,清末民初,諸子學出現許多新因素、新氣象,“新學”特徵十分明顯,嚴復、康有為、梁啓超、章太炎等即借鑒西方的理論來研究傳統諸子,此即“近代子學”、“現代子學”,也可稱“新子學”,只是當時無人“命名”而已。“新子學”有不同的時間規定性,從清末開始的或從“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或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興起的即近代子學、現代子學、當代子學,皆可稱作“新子學”,各自又有獨特内涵。筆者更傾向於主張將20世紀80年代以來興起的以新觀念、新思維、新理論、新方法、新視角、新材料、新模式等研究傳統諸子百家學術及現當代“新諸子”的“當代子學”稱作“新子學”。

“新子學”是對傳統子學的新闡釋和新發展,其本質精神就是一種學術新理念、新體系、新創造,此即“新子學”的“新”。但同時應強調,“新”並不意味着抛棄“舊”,傳統子學的一切皆應繼續研究,並繼承其精華,應充分尊重古人智慧、體認古人思想,合理揚棄。子學是思想的學問,是“道”的學問,應注重“道”的闡發,而不應捨本逐末,只重其“術”。傳統的兵學、醫學、佛學、道學(仙道學),“道”的層面應是“新子學”的題中之義,天文、算法、術數等,其中亦有“道”,具體的“術”可以不論,藝術、譜録類可獨立,《論語》、《孟子》早已入經部,仍應視為經學來研究,不必再“離經還子”,但論先秦“原生態”的諸子學時可視為“子”。“新子學”可以“新史學”、“新經學”為參照概念,但必須避免其弊端,絶不能照搬照抄,應注重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子學與經學、文學存在“交集”部分,子學不是孤立的存在,不能滿足於就子學論子學,而應互動認知,注重關聯性,融會貫通。子學屬於義理之學,屬於學術的一個層面,還要兼顧考據、辭章、經濟之學,應將其置於學術總體系中研究。

與“新子學”相關的概念是“新儒學”,代表人物是梁漱溟熊十力等現代“新儒家”。“新子學”也應該有“新子家”,歷代新諸子不斷增加,現代也有“子”家,儒家是諸子之首,“新儒家”其實就是“新諸子百家”中的一“家”,除“新儒家”外,那些有獨特思想體系的大學者如章太炎、陳獨秀、胡適、馬一浮等都可稱為“子”即“新諸子”,“新子學”也包括“新諸子”之學,也研究“新諸子”。“新子學”是國學的一部分,應在國學研究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對於“西學”而言,“新子學”應有文化自信和理論自覺。一方面,敢於並善於吸收西方學術的先進理論和方法,吸收世界一切民族的優秀思想,進一步將自身系統化、科學化;另一方面,應充分重視本土的立場、傳統、話語,重視民族特色,應以西融中,以中化西,西學為我所用,而不只是注解西學,淪為西學“附庸”。傳統子學是歷代思想家智慧的結晶,代表“中國智慧”、“東方智慧”。“新子學”應努力繼承並發揚傳統“子學精神”,要注重當下關懷,更要有人文理想、終極關懷。“新子學”不能僅僅滿足於注釋古人、研究他者,更重要的是自己能創造。研究者要有文化擔當精神,有高遠宏大的學術理想,代表天下之良心,視學術為天下之公器,要有國際大視野,站在國際高度來看問題,包容並蓄中外各家之長,綜合創新,在國際學術格局中發出自己的聲音。

按現代學科觀念,傳統子學可分為不同的學科進行研究,如哲學、政治學、軍事學、經濟學、倫理學、邏輯學、教育學、宗教學、文學、中醫學、天文學等,但僅僅分科研究是不够的,那只是諸子的一面,不是全體。筆者強調充分體認傳統整體學術觀念,深刻反思完全采用西方學科分類硬套和肢解傳統子學而帶來的學術“分裂”之弊。要善於繼承傳統子學的精髓,重視學術的關聯性、會通性、系統性、整體性、綜合性,彌合學術“分裂”,在學術“大體”、“大道”視野中看待一切。重返中國傳統貫通一體的學術路數,“激活”其内在生命力,走返本開新之路,是學術發展的大方向。“新子學”要存舊統,更要開新域,其神聖使命是引導中國和國際學術的新潮流,對未來中國及國際學術發展作出獨特貢獻。

(原載於《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6月28日,作者單位: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