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本体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本体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9.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本体X——“实体”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时代,希腊城邦制已走向末路危机,但是哲学却走向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在《形而上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他的“实体论”观点。但是亚里士多德又把本体地位赋予他所认为的可独立自存、更像“实体”的“第二实体”,以及赋予变成精神甚至神灵的“第三实体”。

9.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本体X——“实体”

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时代,希腊城邦制已走向末路危机,但是哲学却走向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这种政治经济与哲学文化不同步、不匹配现象在人类历史上并不鲜见,甚至两者会出现强烈反差。欧洲和中国古代,经济并不发达,社会并不稳定,但哲学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相对稳定的中世纪(封建社会)却几乎窒息了哲学。

亚里士多德的博学多才、著作等身,千百年来世所公认。他在学问上遍涉百科,终集大成,既是数百年希腊哲学发展的终结者,又是泛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哲学发展的开启者。他的许多观点,包括哲学本体观点,也包括后来被证明完全错误的观点(如“日心说”、“以太说”等),在人类两千余年的哲学和科学发展史上一直具有重要影响,甚至具有统治地位。他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是极其巨大的”。(同上,上卷,第20S页。)马克思称他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第44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恩格斯称他为古代希腊“最博学的人物”、“古代世界的黑格尔”。(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成为迂腐的书呆子,像他老师的老师苏格拉底那样,遇到危险时引颈待戮,一味等死,而是在他的学生、征服了欧亚非大片领土的亚历山大病故,自己与当年的苏格拉底一样被反叛的雅典人判以不敬神的罪之后,及时弃家,逃亡他乡,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表现了一般学者所少有的灵活敏捷。

亚里士多德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不同意赫拉克利特的“原子论”,而赞同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同时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第五元素——以太。他认为,地球万物由水、火、土、气四种元素构成,但宇宙中其他天体的物质结构和地球不同,它们是由以太构成的。这可以看成是一种全新的“以太本体论”。但由于亚里士多德更多地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论述以太的,这种以太更接近于他的第一实体,因而哲学抽象度有限,不足以成为亚里士多德本体论X的代表。

亚里士多德一边用后来成为著名格言的“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样的话自我慰藉,一边无情地批驳和抛弃了自己师从了近二十年的老师柏拉图的“理念论”,并同时提出了以脱离内容的形式和虚幻的神灵为核心的“实体论”,他的哲学本体X即蕴涵在“实体论”中。在《形而上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他的“实体论”观点。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比较复杂,共分三种实体,既有具象事物,又有抽象本体,还有神的影子,这些东西难分难解地纠集交杂在一起。

第一实体指可感觉的又可毁灭的具象,即客观存在的具体的个别事物,如某个人、某匹马、这棵桃树、那棵李树。第一实体“是其他一切东西的基础,而其他一切东西或者是被用来述说它们,或者是存在于它们里面”,“如果没有第一实体存在,那就不可能有其他的东西存在”。(《古希腊罗马哲学》,第310、311页,三联书店,1957年版。)

第二实体指不可感觉又不可毁灭的共相,是一般或普遍的东西,即第一实体的“种”和“属”,例如张三、李四是“第一实体”,人、动物便是张三、李四的“种”和“属”,便是“第二实体”。在第二实体中越接近于第一实体,其实体性就越多。例如在描述一个人时,说他是“人”,就比说他是“动物”更接近于个别人,因为人这个“种”比动物这个“属”在更大程度上揭示了个别人的特性。

“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关系,就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第二实体”依赖于“第一实体”而存在,例如没有个别的人存在,也就没有“人”这个“种”和“动物”这个“属”。同时,只有“第二实体”的“种”和“属”,才能更好地说明“第一实体”是什么。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第一实体”是一切存在的基础和根据,如果没有“第一实体”存在就不可能有其他东西存在。这说明,“第一实体”具有本体论的意义,相当于笔者所说的“物的本性”、“最高概念”、“哲学本体X”。而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则包含了笔者所说的“物的属性”的内容。但是亚里士多德又把本体地位赋予他所认为的可独立自存、更像“实体”的“第二实体”,以及赋予变成精神甚至神灵的“第三实体”。这样一来,亚里士多德的物性理论就变得混乱起来。

第三实体层次最高,既不可感觉又不可毁灭,是一种非物质的、永恒不变的超越于具象事物之外的实体,包括人的理性的灵魂和神,主要是指神。他说:“宇宙总该有一个原动者,自己不动,而使一切事物入于动变。”(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S2页,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在亚里士多德众多的理论著作中,专门论述抽象哲学思想、后来被他的学生以“形而上学”命名的那本书,他本人或许更愿意称之为神学。但亚里士多德并不是宗教气质很浓厚的人,他的神不是宗教上的神,并不具备基督教神明的那些属性,他的神是哲学上的神,是万物中的最优异者,是无质料的纯形式。和后来的斯宾诺莎一样,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尽管人必须爱神,但是神要爱人却是不可能的事。神的思想就是思想对思想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用运动与时间论证了哲学本体X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如果本体毁灭了,万物以及运动与时间也就毁灭了,显然这不可能,所以,本体是不会毁灭的。运动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如果运动有生,那么在运动生前就没有运动吗?如果运动有灭,难道在运动灭后就没有运动吗?同样,时间也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如果时间有生,那么在时间生前就没有时间吗?如果时间有灭,那么时间灭后就没有时间吗?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时间的生灭问题。而时间与运动的永恒就证明了本体的永恒并必定包含动因于自身,否则它就不能说明运动。

亚里士多德认为,认识和掌握事物存在和变化的原因是十分重要的,哲学家的任务就在于研究和探索事物的原因。他将事物的产生和存在归结为四个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质料因是指事物由什么构成,形式因是指事物具有什么样的范型,动力因是指什么力量使质料具有一定形式,目的因是指事物的形成是为了什么目的。四因中最主要、最重要的是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的第一实体类似于他的“四因说”中的“质料”,或称“质料因”。而第二实体和第三实体则与“形式”(或称“形式因”)和“目的”(或称“目的因”)有关。

例如,大理石是质料(具象的第一实体),而雕刻家所塑造的形状便是形式。一块大理石是一座“潜在”的雕像,借着形式,质料才成为某种“现实”的东西。事物的运动都有一个从“潜在”到“现实”的过程。与质料相比,形式是实质,比质料更实在,独立于它所由以体现的质料之外。这个世界从低级到高级形成一套等级系统,在这个系统的顶端有一个没有质料的形式,即纯形式,这是世界上一切事物追求的最终目的,是一切事物变化运动的最终原因。

在这里,“形式(因)”和“目的(因)”联结统一在了一起。灵魂是身体的形式。神是纯形式、纯思想,因此是永恒不变的。神是最高的形式,同时神作为不动的推动者又是一种“目的因”,它驱动了大理石(质料)和(雕像)相结合的“动力因”。到最后,亚里士多德几乎把“四因”归拢融合在了一起。

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阐释以浅近平实著称,表面看起来极其通俗易懂,或者说是在常识基础上的学究表现。但是“三种实体”、“四种原因”,还有“以太元素”,再加上“潜能现实”的混杂搅和,有点乱了,着实让人如坠云里雾里。实际上他的具有唯物倾向和实质的第一实体及以太,可称之为“质料本体论”和“以太本体论”,但他的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关系理论还是没有越出柏拉图的共相理论,实际论述的仍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他批自己的老师在感性上确是动了情的,但在理性上并不能说有什么超越,他曾经这样质问“理念论”:抽象的共性怎能单独存在,不能设想在个别房屋之外,还存在着一般房屋。但事实上他还是落入了柏拉图分裂一般和个别关系的窠臼。倒是他的第二实体中脱离具象质料的纯形式和第三实体的神更能代表他的哲学本体X,可称之为“形式本体论”和“神学本体论”,但这也不能说与柏拉图“理念论”中的神彻底摆脱了一切干系。

虽然亚里士多德在哲学本体X上没有人们所期望的与他的学术地位相配的建树,但他的哲学本体观点乃至整个形而上学理论有着深厚广阔的百科知识的支撑,因而获得了特别的生命力量和生存价值。他在系统性、完整性上把哲学本体学说推向了新的发展起点。可以说,哲学因为有了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实体理论而变得更加智慧和富有尊严。欧洲哲学虽然是从巴门尼德真正开始的,但亚里士多德赋予了哲学鲜活生动的灵性和恒久不衰的生命。

以“实体”为核心的亚里士多德哲学有什么历史作用?对于这个问题,距我们几百年前已经有人作出了论断。黑格尔认为,“亚历山大的事业就表现了哲学的实际用途”,而如果没有亚历山大,那么“整个希腊文明的传统很可能会早已经消灭了”。(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第210页,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