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费希特的哲学本体

费希特的哲学本体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费希特在提出“自我”本体X之前,研究了康德“物自体”本体X的逻辑上的自相矛盾之处。在费希特看来,“物自体”完全没有实在性,是纯粹的虚构,是空无,必须加以清除。)费希特把“自我意识”确定为自己哲学的本体X后,阐释了三条基本原理:一是“自我”设置自身;二是“自我”设定“非我”;三是“自我”与“非我”统一。

7.费希特的哲学本体X——“自我”

费希特的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从康德到黑格尔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中间环节,费希特通过对康德哲学的批判和改造,摒弃了康德的“自在之物”,用“自我意识”(或简称“自我”)取而代之,实现了德国古典哲学本体X由客体向主体、由客观向主观、由身外向心内的转化,为黑格尔哲学本体X——“绝对精神”的出现打了前站,作了铺垫。

费希特在提出“自我”本体X之前,研究了康德“物自体”本体X的逻辑上的自相矛盾之处。费希特认为,康德承认“物自体”具有客观实在的属性,是感觉表象的原因,但又认定“物自体”是彼岸的、不可知的,这在逻辑上是混乱的,这是主观独断论造成的矛盾。在费希特看来,“物自体”完全没有实在性,是纯粹的虚构,是空无,必须加以清除。如果承认“物自体”真实存在,那就势必承认一切表象都是“物”的表象,一切知识都是“物”的知识,然而这是令人感到可怕的绝对不可能的事情,因为物质和精神是根本不同的,两者之间无法过渡、无法结合。

费希特认为,哲学高于一切经验,是各门经验科学的根据,哲学的出发点只能是“自我”,“哲学所要谈的不是在你外面的东西,而只是你自己”。(《1S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哲学》,第1S3页,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外界事物的存在依赖于“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的存在却不依赖于外界事物。自我、自我意识和理智是第一性的,是一切经验的根据。“你们如果不把理智作为第一性的东西、绝对的东西设想过去,就得不到理智,你们想解释理智与那不依赖于它的‘存在’的结合,真是万难的事。”(同上,第196页。)

费希特把“自我意识”确定为自己哲学的本体X后,阐释了三条基本原理:一是“自我”设置自身;二是“自我”设定“非我”;三是“自我”与“非我”统一。

“自我”之所以能设定自身,是因为“自我”是第一性的,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东西,“自我”的存在就不是被规定的、被产生的,而是自行规定、自行产生的。

“自我”设定“非我”是顺理成章的事。“自我”不仅产生自身,而且是创造世界万物的本原,而且“自我”必须把作为“非我”的万物创造出来,因为缺乏不同于自己的事物,缺乏互相联系的对立面,“自我”本身便无法得到理解和说明,“自我”的存在也就成了问题。

“自我”与“非我”统一则是“自我”与“非我”既对立又联系的必然结果。“自我”创生了“非我”后便形成了“自我”与“非我”的对立和联系,在这种对立和联系中,“自我”和“非我”得到了生存和发展,而发展的结果是“自我”扬弃“非我”,达到“自我”与“非我”、思维与存在的统一。

虽然把哲学本体X和主体、主观联系起来,归结为精神、心灵的创造在哲学史上不乏前人,但费希特把“自我”的创造和发展框定在正题、反题、合题的逻辑形式中却是试吃螃蟹的第一家,这种逻辑形式和黑格尔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三段论式的哲学体系可谓异曲同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