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康德的哲学本体

康德的哲学本体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6.康德的哲学本体X——“自在之物”康德具有典型的德国人做派,做事一板一眼,十分精准,以至于他的邻居们都在每天下午以他出门散步的时间来校对钟表。在创立批判哲学体系的批判时期,康德的上帝变成了“自在之物”,但无论怎样称呼,它们都是同一个东西,都是纯精神、纯理论的哲学本体X。

6.康德哲学本体X——“自在之物”

康德具有典型的德国人做派,做事一板一眼,十分精准,以至于他的邻居们都在每天下午以他出门散步的时间来校对钟表。但康德所创立的哲学本体X——“自在之物”(一译“物自体”),却语焉不详,颇不精准,遥居彼岸,神秘兮兮。

康德把客体对象分成两类,一类是物自体,一类是现象。物自体也就是自在之物,在康德看来这是不可能认识的,人可以认识的只能是现象。

康德的哲学本体X——“自在之物”被规定为是“物”(当然,作为二元论的康德哲学,“自在之物”还有“非物”的一面),是感觉和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物”,是感觉表象发生的外部原因。

康德的与“自在之物”相对的现象,并不是主观臆造的假象,而是人的感觉器官受到“自在之物”激发之后,依靠感性直观得到的(也就是笔者所论的“物的属性”)。现象是可以为人的感官认知的,这个感官不仅限于眼睛、耳朵、鼻子等器官,也包括实验仪器(人造的范围更扩大的精度更灵敏的“感觉器官”)以及内感官(主要指时空感)等。现象“不能自己独立存在,它只存在于我们心中”。(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62页,三联书店,1957年版。)在感性认识阶段,人并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同时用主体与生俱来的先验时空形式参与进行整理。

现象的产生根源来自于“自在之物”,但又不是“自在之物”本身。例如,对于一个苹果,我们可以认识它的颜色、大小等性状,但这些都是现象,等到去掉所有的现象之后,最后剩下的苹果本体(也就是笔者所论的“物的本性”)是人在感性认识阶段和知性认识阶段所不能认识的,只能在理性认识阶段诉诸精神信仰。

虽然,“自在之物”是物,而且还能作用于人这个认识主体,并产生感觉、表象、现象,但是,自物是物作为独立客体却是不能被感知、被认识的。康德说:“作为我们的感官对象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物是已有的,只是这些物本身可能是什么样子,我们一点也不知道,我们只知道他们的现象,也就是当它们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在我们之内所产生的现象。因此无论如何,我承认在我们之外有物体存在。”(康德:《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第50页,商务印书馆,197S年版。)

“自在之物”是现象后面和经验之外的存在,我们只能感知和认识现象,而不能通过现象感知和认识“自在之物”的性质和本质。现象属于此岸,是人世间的东西,而“自在之物”属于彼岸,是天国里的东西,两者之间横亘着永远无法逾越的巨大鸿沟,因此,“自在之物”根本不可能成为认识对象,经验不能达到,知性无法论证。

“自在之物”神秘到了这等程度,自然就成了信仰,成了上帝(但仍然和宗教上帝有别)。虽然粗看起来康德哲学的源头有“现象”和“物自体”两个元素,事实上哲学史上也基本将康德认定为二元论哲学家。但是,“现象”和“自在之物”在康德那里是绝不平等的,而是有先后主次之分的。“自在之物”在先,为主;“现象界”在后,为次。因此,康德的哲学本体X归根结底只有一个,而不是两个;是彼岸的“自在之物”,而不是此岸的“现象”。

在这个问题上,后批判时期的康德和批判时期的康德是内在统一的。在研究自然科学的前批判时期,康德的“天体演化论”曾采取自然神论的方式,承认有一个最高的智慧设计者即上帝,这是宇宙万物的“原始原因”。在创立批判哲学体系的批判时期,康德的上帝变成了“自在之物”,但无论怎样称呼,它们都是同一个东西,都是纯精神、纯理论的哲学本体X。这个X,迷惑、困扰了哲学史上无数的哲人,同样也没有饶过康德。我们不要以为,康德曾模仿过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的口吻,说过“给我物质,我就用它创造一个宇宙来”这样貌似唯物、貌似推崇“现象界”的豪言壮语,就轻率地颠倒“自在之物”和“现象界”在康德哲学那里的地位和作用。

康德说上帝设计万物后便不再插手,这和牛顿说上帝推动万物后便袖手旁观一样,虽然两人在论述上的语气上都对物质世界及无神论者有所让步和迁就,但却充分肯定且从未放弃过上帝的“设计”、“推动”这一根本性的决定地位和作用。而且康德更进一步,在他的批判哲学的宏大体系中,把具有一次性设计作用的上帝衍化成了彼岸世界的哲学本体X、理性天堂中永恒的信仰膜拜对象。

康德的所谓“批判”,就是批判考察和规定理性的能力。康德的目的最后达到了,理性止步于遥遥无垠的彼岸世界,止步于抽象理性的本体X,止步于崇高至极的天国上帝。康德在哲学上实现了“哥白尼式的革命”的梦想,他把令人敬畏而迷茫的千古难解之谜的哲学本体X驱向了彼岸,抛给了信仰,既切割了哲学和信仰,又切割了本体论和认识论,在开启德国古典哲学发展门扉的同时,肇始了欧洲哲学认识论研究的先河。

康德在论述哲学本体X“自在之物”时语焉不详,并在粗略地说明“物自体”是感觉表象的外部原因之后,立即避之惟恐不及地将“自在之物”抛到了九霄云外,而且事实上康德之后尤其是黑格尔之后的欧洲乃至世界更大范围内哲学发展呈现了认识论为主旨和核心的走向,本体论被打入冷宫,备受忽视,陷于沉寂,乏人问津。但这并不意味着哲学本体X毫无意义,并不意味着它能被永久摒除于哲学之外。这只能说明,难觅答案的千古之谜哲学本体X终于把人类的哲学思维迷惑和折腾到了一个极限,哲人们真的感到了极度疲惫和腻烦,需要暂且回避、稍事休息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