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日本经济发展模式与企业国际化

日本经济发展模式与企业国际化

时间:2022-07-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企业品牌国际化的发展模式与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日本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有必要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模式来探讨其世界级品牌企业如何顺应时代潮流,走向品牌国际化的道路。1.日本经济发展与企业品牌建设二战以后,在美苏两大阵营的“军事竞赛”时期,美国将日本视为自己的同盟成员之一,为日本经济复苏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日本企业品牌国际化的发展模式与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日本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有必要从日本战后经济发展模式来探讨其世界级品牌企业如何顺应时代潮流,走向品牌国际化的道路。

1.日本经济发展与企业品牌建设

二战以后,在美苏两大阵营的“军事竞赛”时期,美国将日本视为自己的同盟成员之一,为日本经济复苏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经济方面,宣布日本停止对美战争赔偿,并在美军管制时期提供更多的经济援助和国际组织贷款,为日本经济复苏和日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物资基础。在技术方面,美国向日本转让了许多先进的技术、设备、工艺,使日本的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快速发展。在人力资源方面,美国输送大量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的管理人员。因此,其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得以进入日本。而日本又在学习、吸收、消化的过程中,发展为具有日本特色的应用技术和管理模式。在市场方面,美国对日本产品开放国内市场,为日本生产提供原材料,尤其是能源资源,大大降低了日本经济发展成本,使日本在资源匮乏、国内市场有限的情况下,为发展为世界经济强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战后日本想从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再次实现工业化发展,必须对外开放。美国市场对日本的完全开放,在美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下,获得了巨大的溢出效应。同时日本又成为西欧各国的同盟国,相互之间的贸易合作大大促进了日本国内经济的发展。日本选择了“赶超型”经济模式,充分利用世界市场的资源调配功能。正是“赶超型”产业发展模式发生效应,使得日本在1945—1985年实现了由劳动密集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的转型。

日本经济发展最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在于日本企业的技术学习和模仿能力。日本企业大量引进美国先进技术、设备和生产线等,进行创新、改造,实现产业化、工业化、精品化,逐步提升国际竞争力,技术创新是日本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路径选择。其次,是日本与亚洲各国存在产业发展的梯队模式,形成了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各国间的“雁形结构”。日本利用区域经济发展优势,对亚洲各国进行产业转移投资,为日本经济发展创造更大的利益空间,这也是日本发展路径选择的重要方面。

日本的经济发展是在政府战略发展目标规划下,通过国家的干预和强有力的宏观政策扶持而发展起来的。日本政府在促进对外投资、培育本国知名品牌企业发展之际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刘增科,2006)。

(1)建立促进跨国公司发展的法律体系。日本先后制定了《进出口交易法》、《贸易保险法》、《贸易保险特别会计法》、《出口信用保险法》、《外汇和外贸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以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2)对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给予税收优惠。日本对海外投资企业特别是资源开发和科技开发企业,给予相当优惠的免税、减税和出口退税待遇,并成立“金融矿产事业团”,以官企合资形式,对海外资源勘采给予融资支持。

(3)设立海外投资保证制度。日本通产省下属的进出口及投资保险部为日本企业提供95%的境外投资政治风险赔付及40%的商业风险赔付。

(4)利用双边经贸活动关系。利用政府间双边经贸活动和对外开发援助项目,支持企业扩大出口和技术转让,推动大型合作项目的进行。

(5)完善信息服务。日本政府除通过驻外使领馆和代表机构外,还通过日本贸易振兴会遍布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进行市场调研和推介本国产品。

不仅是大企业,多年来,日本通产省还帮助日本中小企业扩大出口,在国际市场创立品牌。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支持拥有先进技术和原创精神的中小企业发展海外市场;二是帮助它们建立“日本品牌”,通过提高中小企业的品牌力量促使日本产品获得更高的认知度,提高出口份额。一些相关机构进行分工协作。如日本中小企业公司、日本商工会、日本贸易振兴会、海外技术者研修协会、日本交流协会、日本海外贸易开发协会等机构,分别利用其海内外的网络为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和贸易提供金融、信息、培训、知识产权保护及市场中介等方面的支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8)。

2.推进品牌培育,从产品质量、设计抓起

除了宏观政策的指导性作用之外,日本政府还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对企业进行指导,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做出了许多决策。从企业早期的质量管理到跨国经营时代的品牌国际化,政府都扮演了“护送船队”的角色。如为提高日本企业产品质量和设计水平,日本官方或半官方组织举办各类评优活动,其中影响深远的活动有“戴明奖”和“G标志”大奖。二战后,日本绝大多数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自身缺乏核心技术和设计能力,主要靠大量模仿欧美品牌进行生产,产品出口也主要依赖代工、加工贸易等方式,国内涌现大量贴牌生产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日本制造也一度被认为是廉价低质的仿冒品。为改变这一现状,1950年,日本科学技术联盟邀请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来日本,举办以质量管理、市场调查为主题的讲座。1951年,日本创立了戴明奖,授予那些致力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普及并取得出色业绩的企业或人士。戴明奖提高了日本企业的质量管理意识,改进了日本企业的质量管理方式,促进了日本企业间的沟通和交流,为日本企业质量管理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久米均,2004)。另一方面,日本政府也在各个方面制定相应的制度或条例,促进企业在品质和品牌形象方面的提升。日本通产省在1957年制定了“好设计商品选定事业”制度,设立“G-mark”即“G标志”大奖(Good Design Award),通过专项制度和奖励提高日本企业的自主设计能力和促进品牌形象的提升。在政府的宣传推广下,“G-mark”标志成为“高品质”“高可用性”和“高稳定性”的象征,在日本企业界和消费者市场上都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大多数日本品牌都以获得“G标志”作为提升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日本的消费者也高度认可贴有“G标志”的商品品牌。目前“G标志”评选已转由日本产业设计振兴会组织实施。根据日本研究中心近年来的调查,63%的日本人认识“G标志”,了解其所代表的形象设计和质量的双重保证及品牌价值,并有35%的消费者会因为产品拥有“G标志”而考虑优先购买(中国对外贸易,2007),在国内形成了良好的注重品牌和创新进取的氛围和环境。

在《财富》杂志每年对世界500强企业排名中,1994—2007年日本企业进入该名单的数量仅次于美国,虽然近年来有所下降,但还是表现出很强的企业竞争力(见表5-1)。

表5-1 1994—2007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企业的日本企业数量

资料来源:根据1994—2008年《财富》世界500强相关资料整理。

日本政府通过综合政策促进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加强海外市场开拓,以提升企业竞争力,进而帮助企业丰富品牌的内涵,提高品牌的信誉度。通过制订发展计划,提供专项资金,协调政府与民间研究机构开展共同研究,实施税收优惠,以帮助企业发展技术,提高品质,最终培育了如松下、索尼、丰田、东芝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在促进企业对外开拓市场方面,通过提供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出口退税免税、促进对外投资优惠税收制度等,帮助企业走出国门,使日本品牌享誉海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