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模式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模式

时间:2022-05-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企业国际化经营所谓企业国际化经营,就是指企业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输出产品和服务,尤其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广泛利用国内外资源,实现生产要素国际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和组合,平衡市场风险,以获取最大的比较经济利益。国际营销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职能之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企业国际化经营已呈愈演愈烈的商业趋势。实际上,企业跨国经营有利于降低市场风险。

第三节 企业国际化经营

所谓企业国际化经营,就是指企业以国际市场为导向输出产品和服务,尤其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广泛利用国内外资源,实现生产要素国际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和组合,平衡市场风险,以获取最大的比较经济利益。国际营销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职能之一。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企业国际化经营已呈愈演愈烈的商业趋势。综观全球,当代国际化经营至少有三个发展动向:首先是科技进步推动生产的国际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的国际化日益普遍。这主要是新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使得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冲破国界的限制和束缚。这种发展趋势重构了企业的经营环境,由过去单一的国内环境转变为复杂的国际化经营环境。其次是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继续扩大。最后是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举足轻重的角色。跨国公司是世界贸易大宗商品的供应者和购买者,又是国际资本的拥有者和借贷者,同时也是全球性生产的组织者。目前,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货币流通和国际技术转让,无不主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

一、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动因

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迅猛,经济技术交流日益扩大,资金、技术、人力以及其他资源的配置,已经突破国家间的界限,争夺国际市场可投资机会的竞争也愈来愈激烈。如果我们不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这种竞争,大胆地走出国门,就不可能抓住机遇,利用国际经济发展中所存在或可能提供的各种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从国家和企业两个角度来看,我国部分企业实行国际化经营的动因主要有下列几点:

(一)规避贸易壁垒,扩大出口

目前许多国家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这对我国的出口有相当的影响。我国的外汇收入主要来源于商品和劳务的出口,一旦他国采取贸易保护政策,就势必影响到我国的出口,进而影响我国的外汇收入。国际化经营能起到单纯对外贸易起不到的作用,尤其是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绕过贸易壁垒,进入国际市场。在东道国设立企业,就地生产,就地销售,既保住了原有市场,又可开拓新市场或第三国市场,这比任何其他渠道都能更有效地克服贸易障碍。另外,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还可以带动出口。在合营过程中,以机器设备和技术折股投入,通过设备更新、零配件补充,可以输出原辅材料和中间产品,这是扩大出口、增加外汇的重要渠道之一。

(二)利用国外资金

在国外办企业,可直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融资,甚至可在东道国就地筹资,这样便扩大了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在海外设立企业,利用当地的生产设施和服务设施,是对外国资本的间接利用。海外企业汇回的利润、利息、股息、管理费、使用费以及有关劳动收入等,都是国际收支中收入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走出去”是“请进来”的有力保障,有助于在宏观调节上实现外汇收支平衡,提高对外资的吸引能力和外债偿还能力。

(三)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我国在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办一些技术密集型或技术先进的合营企业,通过直接进行或参与经营管理,可以吸收一些先进技术和工艺,吸收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并可把学得的新技术和管理经验转到国内来,用以改造和提高国内企业的技术和工艺水平,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素质,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例如日本,原本其半导体技术不如美国,日本就直接去硅谷大量投资办厂,吸引当地人才就业,从而获取半导体技术。正是通过这一渠道,日本的半导体技术很快赶超了美国。中国企业欲获得国际一流技术,跨国经营是一条可行之路。

(四)扩大市场需求,实现企业规模经济效益

我国国内市场虽然很广阔,但国内市场需求饱和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作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企业的产品销量,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随着市场的延伸,企业规模和经营都不断扩大,能够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从而使企业产品单位成本下降,增强企业竞争力

(五)拓宽企业发展空间,增强企业活力

一些在国内市场相对饱和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仍有需求。在我国是长线的产业,在有的国家和地区也可能是短线,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和发展空间。这也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把某些产业向外转移提供了机会,对增强企业的实力和活力是十分有益的。例如我国有家钢厂,在近几年国内市场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经营非常困难。后来该厂到一个经济发展较快、钢材需求量增加迅速,而本国钢铁工业很薄弱的国家投资建立轧钢厂,把本厂生产的钢锭和坯材运到当地加工,受到当地政府的欢迎和支持,获得了较丰厚的利润,又使国内母厂焕发了生机。实际上,企业跨国经营有利于降低市场风险。全球化能力越强,越能适应区域市场、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其经营风险也就越低。

(六)利用外国资源

发展国际化经营有利于弥补我国人均资源较少的缺陷。我国虽说是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多,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有的资源已探明储量不多,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获得资源而进行的国际化经营,不仅使企业自身得到发展,也能缓解国内某些资源供不应求的矛盾。例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参与海外石油资源勘探开发,先后在秘鲁、加拿大等国进行一些低风险勘探开发,并获得在苏丹、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等国的石油项目作业权。通过这些海外经营,可以与油田所在国分成所产石油,以弥补国内相对稀缺的石油资源。

跨国经营还有利于维护企业所需要资源供应的稳定性。如果企业关键性的资源来源于海外,那么企业的正常经营就可能会由于资源供给的不确定性而受到影响。这种不确定性往往表现在原料资源供给的数量、质量、价格和时间等方面。为了消除这种不确定性,企业往往选择在资源供应地投资设厂的方式加以控制。

(七)接近市场,使产品更加适销对路

企业通过跨国投资的扩展,更加接近市场,可以及时而又广泛地掌握国际市场的信息,抓住各种有利的机会,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环境、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进行不同产品的综合开发和经营,使产品更加适销对路。

(八)国外营销环境的吸引力

尽管我国近几年来一直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但市场需求不足,消费者结构复杂且消费力集中、有限等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相比较而言,国际市场空间大,消费者相对成熟,管理也更为规范,更具吸引力,不少企业向海外扩展,看中的就是各地不同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许多国家虽然限制商品的进口,但往往鼓励外资的进入,并且制定了相应的鼓励外来投资的优惠政策。企业到这些国家去投资,就可以享受到这些优惠。而且,各国政府都鼓励与支持各自的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实施了各具特色的出口鼓励政策,这也进一步推动了全球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趋势。

二、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阶段

虽然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国际化发展过程,但美国的科斯教授(C.M.Korth)认为,典型的西方企业国际化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见表1.1),这四个发展阶段可作为我国企业国际化的参考。

表1.1 企业国际化的四个阶段

img3

①国内业务仅作为国际业务的一部分。

资料来源: C.M.Korth,International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Management: 2nd Ed..Prentice-Hall Inc.,1985: 7.

(一)国际化的第一阶段

在这一阶段,企业的经营业务基本上放在国内市场,企业这时由于外界的影响可能会有一小部分国际业务,但这种业务活动是一种间接和被动的行为。处于这一阶段的通常是借助于其他企业的帮助与国外客户开展业务往来,比如利用本地的贸易中间商或其他贸易机构代理本企业的产品出口或所需的生产资料的进口等。

企业在这一阶段的国际业务一般只包括商品和/或劳务的进出口。企业在这一部分国际业务的经营活动作为其整个经营活动的补充,可以说是一种“副业”。由于这些国际业务对企业的重要性还不大,因此企业一般不会为此专设一个部门。

(二)国际化的第二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企业直接和主动地谋求国际业务活动。尽管其国际业务仍限于商品和/或劳务的进出口,而且仍会利用一些经验丰富的对外贸易中间机构,但这时企业是积极地寻找国外供应商或客户,并同他们进行直接联系,力求扩大贸易。

企业在国际化的第二阶段一般还不会向国外派出长驻人员或设立国外分支机构,但可能会经常或定期地派出营销人员或考察小组到国外市场了解情况,并可能开展促销活动。这时,企业一般都会设立一个专门负责国际业务的部门,通常为出口或进口科。虽然此时公司对国际业务的兴趣不断增加,但基本上仍属于内向型公司。

(三)国际化的第三阶段

在这一阶段,随着企业对国际市场认识的加深以及国际业务量的扩大,企业一般都会在国外设立长期的经营管理机构。例如一家需进口原料或产品的公司在国外有自己的采购人员,需要出口的公司在国外有自己的推销人员等。

企业国际化第三阶段的显著特点是,虽然公司基本上仍然是倾向于国内,但它直接开展在国外的采购或推销,或在海外直接制造产品和提供劳务,并且在海外有自己的长期派驻人员。在公司的组织中,可能有一个国际部而不只是一个科。这时,企业业务中的国际部分对公司来说已达到更为重要的水平。

(四)国际化的第四阶段

当一家公司的经营方向从国内完全转向国际时,该公司的国际化程度就达到了最高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公司已不再是兼营国际业务的内向型企业,企业对采购、生产和销售在国内和国外市场之间的选择已不再抱有任何偏见,而是把国内业务当成企业整体业务的一部分。此时企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国公司。

(五)企业对国际化的态度

衡量一个企业参与国际化经营的程度如何,不能只看这个企业在国际业务中营业额和利润的大小,更重要的是企业整个经营思想和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对企业经营方向和目标所做出的决策,以及因此而设立的企业结构。企业在国际业务中营业额的扩大、利润的上升、资产的增加等并不能完全说明企业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假如一个企业仅仅满足于在国内被动地承接大量的国外客户的订货,即使这种销售占其总销售额的15%~20%,这个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仍属于第一阶段。反过来,如果一家企业积极地向海外推销其产品,并且认为这种业务是其经营活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这个企业至少应被认为是处在国际化经营的第二阶段。倘若一个企业把它的国际业务看成是它整个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并且建立了相应的组织,如国际部,那么,即使国际销售额只占总额的5%~10%,这个企业也已达到了国际化经营的第三阶段。当一家企业发展成跨国公司后,必须具有“全球中心”(Geocentric)的管理观念,也就是说,企业在做出有关销售、生产、采购、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决策时,要以整个世界市场为出发点,将世界市场看成是一个整体,同时要认识到这个整体内各个国家(或地区)市场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所在,从而制定出相应的经营战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