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业现代化的模式

工业现代化的模式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进入工业化的时序角度,英国的模式被认为是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工业现代化模式,美国的被认为是中期工业化进程中的工业现代化模式,而日本的则是晚期快速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现代化模式。与英美的“自主创新”工业现代化模式不同,日本发展工业强调有计划地引进先进工业技术,坚持“引进创新”的工业现代化模式。
工业现代化的模式_现代化之路太仓实践与探索

工业现代化一般是始于工业化进程中期以后强调工业质量提高的一个工业发展过程,考察世界工业先进国的工业现代化模式和经验就需要分析这些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进而明确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大体起点。如表2-2所示:

表2-2 主要先进国的工业化时间表

资料来源:史东辉.后起国工业化引论——关于工业化史与工业化理论的一种考察[M].上海:上海财经出版社,1999:37.

这里所谓工业化的完成或实现的含义是指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取代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在工业化实现以后还将面对如何进一步发展工业,即如何实现工业现代化。

本文对代表性国家工业现代化的模式和经验考察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对工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和工业结构演进两方面,并将世界工业化模式从技术进步角度划分为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的“自主创新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引进创新模式”。从进入工业化的时序角度,英国的模式被认为是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工业现代化模式,美国的被认为是中期工业化进程中的工业现代化模式,而日本的则是晚期快速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现代化模式。

1.英美“自主创新”模式

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使得英国最早成为最先进的工业国家。这次工业革命使得英国的主要工业部门先后从手工业生产发展到大机器生产,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机器大工业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工业革命的基础是技术革命,英国之所以能够成为先进工业国,主要得益于当时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从1733年的飞梭织布机,1765年的“珍妮机”,到瓦特蒸汽机,1825年的铁路,在这些科技创新推动下,英国的工业、贸易、金融和海运业都在世界上处于垄断地位,英国成为绝对的“世界工厂”。然而,进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英国的纺织、煤炭、冶金等主要工业部门发展较慢,英国的工业霸主地位受到德国和美国的挑战。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受到研究发展经费投入少、工程技术大量外流等原因影响,虽然石油、电子、化学、仪表、航天航空等新兴部门增长速度较快,工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但总体上英国工业发展一直比较缓慢,1951年—1980年工业生产年均增长速度为2.4%,落后于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和意大利。总体而言,在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下,英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但实现工业化后的英国,其工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相对缓慢,这虽然受到战争、经济危机、体制和文化等诸多方面因素影响,但技术创新的落后无疑是影响工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原因。

英国是一个蒸汽时代的科技王国,是在机械化技术创新浪潮中发展成为第一个工业强国的,而美国则是一个电气和自动化时代的科技王国,它利用电气化、自动化技术创新的两次浪潮的机会取代了英国成为工业霸主。在19世纪下半叶,美国几乎每一个工业部门都取得了重要的技术进步,这一时期制造业发展迅速,钢铁工业快速增长,现代技术迅速扩散,新兴工业部门日益增多,出现了汽车制造业和电力、电器工业这些战后大发展的支柱工业。进入20世纪20年代,美国工业结构高级化确实逐渐明显,工业现代化进程加速,纺织等传统工业逐渐衰落,汽车制造、电气设备、化学工业、石油工业等工业化后期兴起的资本和技术密集部门得到迅速发展。二次大战以后,技术进步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明显,研究开发活动成为战后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美国工业结构越来越向知识密集型的高级化方向发展,高技术部门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其他类型部门。1967—1984年,美国增长最快的部门依次是橡胶与塑料制品、电气和电子设备、仪器仪表、化工产品、电力生产、电器以外的机器制造,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6%、6.0%、5.9%、5.0%、4.4%、4.3%,这些部门中除了电力部门以外,其他部门都有相当数量的高新技术含量。从英美两国的工业现代化发展和工业强国地位的更替过程可以看出,适应科技发展潮流、以自主创新为主要手段提高科技水平是其工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基本推动力。英国工业强国地位变迁是与其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变化直接相关的,而美国能在19世纪末替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也是依靠其卓越的自主创新能力。

2.日本“引进创新”模式

明治维新到二战前,日本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并奠定了相当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日本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战后,经过恢复和起飞两个阶段的30多年时间,日本最终发展成为工业强国,建立了庞大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生产力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日本战后发展工业和推进工业现代化进程具有两方面突出的特点:一是通过技术引进,利用“后发优势”,迅速地建立了自己的科学技术体系,提高了工业技术水平,推进了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二是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作用,积极推进日本工业结构的高级化。

与英美的“自主创新”工业现代化模式不同,日本发展工业强调有计划地引进先进工业技术,坚持“引进创新”的工业现代化模式。战后,日本为了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赶超世界先进国家,确立了“加工贸易立国”的国策。在1950—1975年,日本从美国、西欧等几十个国家有重点地引进25000多项先进技术,吸收了全世界半个多世纪开发出的几乎全部科技成果。技术引进的方式包括购买专利和设计图纸、进口成套设备、外派技术人员接受培训、聘请外国专家、与外国企业合资等多种形式,其中重要的是购买专利和设计图纸,占80%以上。日本十分重视技术引进后创新,形成“日本化”的技术,建立自己的工业技术体系。在引进的先进技术支撑下,日本工业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日本“引进创新”模式的另一个要点在于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工业结构的高级化,使工业结构趋于现代化。产业政策的核心是确定主导产业或战略性产业,而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20世纪50年代给出的主导产业二基准“高生产率上升速度”“高收入弹性”构成了日本选择主导产业的基本依据。从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产业政策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一是1945—1952年的恢复时期,该时期产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恢复生产、降低通货膨胀。二是1952—1960年前后的经济自立化时期,该时期产业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产业保护建立自主工业体系。三是1960—1970年前后向开放的经济体制转变时期,产业政策目标是推进重工业化,提高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到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的重工业化进程基本完成。第四阶段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前半期,该时期的产业政策对工业现代化进程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方面产业政策开始关注环境问题,由自然环境服从工业发展转为以保护环境为主。另一方面,产业政策开始“支持知识集约化”和“创造性的知识集约化”,采用委托费、补助金以及政府设立研究机构从事研究开发等措施促进研究开发活动。这阶段日本开始大力发展新技术产业,继续推进日本工业结构向技术集约型方向升级,提高工业结构的现代化水平。第五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以后,日本产业政策强调加强国际合作。总之,日本战后正确的产业政策为实现跨越式的工业结构转换与升级提供了保证。经过近40多年的发展,日本成为世界上继英美之后的第三个“世界工厂”。到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很多抨击,日本的“引进创新”发展模式忽视了基础技术的研究和全新技术的开发。然而,作为后起国,日本在战后短短的几十年内就成为世界工业强国,是一种“奇迹”。“引进创新”模式对于后起国的示范效益也很显著,“亚洲四小龙”的工业发展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是效仿了日本的“引进创新”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