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管理者进行的动因

管理者进行的动因

时间:2022-07-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管理者进行MBO的动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这可能会导致搭便车,不利于提高管理者的积极性,MBO将部门资产剥离后可以产生更大的激励和效率。这种信息优势使管理层能够正确评估所在企业的价值与潜力,因而能够作出较为正确的收购决策;而在MBO实施之后,管理人员还能运用自身掌握的内部信息,对公司进行一系列重组活动,包括重新调整资产、采取成本降低计划、改变市场策略等。

管理者收购自己的企业,往往要承担较大的财务风险。由于自由资金很难满足收购过程中资金的需求,管理者需要向其他投资者借贷大量资金并承受还本付息的压力。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管理人员鼓起勇气,承受风险去四两拨千斤呢?

德安杰罗(De Angelo)等最早对美国MBO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MBO使管理人员的持股比例大大增加,增强了他们提高经营业绩的激励和动力。同时,股东财富的变化与管理人员持股比例正相关。

管理者进行MBO的动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寻求合理回报,获取与业绩相称的报酬

在有些企业里,由于受社会的、文化的、企业传统的或者其他一些特定因素的影响,管理者不能获得与其在企业创造的价值相对等的报酬。比如在中国,大企业的管理层工薪收入受特殊国情的影响根本无法和其经营绩效相匹配,于是管理层就有持有股份、分享经营成果的愿望。在由许多部门组成的企业中,出于公司整体发展的需要,部门管理人员的报酬常常与公司总体情况挂钩,而难以如实反映部门的经营业绩。这可能会导致搭便车,不利于提高管理者的积极性,MBO将部门资产剥离后可以产生更大的激励和效率。

(二)摆脱公开上市制度的约束,施展自己的才能

有些经营者认为证券监督机构对上市公司制定的法规制度束缚了他们的手脚。另外,股票价格受非公司因素的影响较大,而分析家和媒体对公司经营的评头论足难免会影响到管理人员的经营。所有这些都不利于管理者施展自己的才能,于是他们收购上市公司,进一步创建自己的事业,实现企业家理想

(三)防御敌意收购,保住职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敌意收购事件增多,一旦发生敌意收购,公司管理层将遭到更换。因此,管理层为了保住职位,往往会采取不同措施,修筑防御壁垒,而MBO可以提供很有效的而又不那么具有破坏性的保护性防御。管理者以MBO形式回购公司整体,已发展成为一种防御敌意收购的越来越被广泛采用的新型金融技术。

管理层收购自己的企业的动机表面上看会因为实际情况的不同而各有差异。在不同的情况下,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收购自己掌管的企业有时会成为管理层的战略选择。而在这些形形色色的直接动机背后,管理层收购其实存在一个共同的根本原因——防止专属性人力资本被剥夺。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是企业的核心,他们将自己的声誉维系在企业的经营成果上。在经营过程中,管理人员进行专属于企业的人力投资(即努力工作),从而形成专属性人力资本,这种人力资本具有较高的退出障碍。因此,专属性人力资本的准租金容易遭受其他利害关系人机会主义行为的剥夺,这些利害关系人主要包括股东、雇员、消费者等,他们往往是风险规避者。敌意收购者则可以趁虚而入,掠夺准租金,甚至使管理者的人力资本丧失。准租金理论上应该归管理者,但在现实社会中,上市公司受到多方力量的诸多限制,它们可能来自证监会、政府、工会、母公司以及媒体等,管理人员改写报酬合同的努力往往会失败,于是他们被迫通过增加股权以获取更多的控制权,来寻求相关租金的保护。MBO是实现这类保护的一个有效手段。

另外,由于企业管理者最了解企业,实施收购还拥有信息不对称优势,这使管理层获得其他收购者无法获得的主动权。管理人员比公司一般员工和外部投资者更了解企业的经营现状及其发展前景,在企业信息上拥有比较优势。这种信息优势使管理层能够正确评估所在企业的价值与潜力,因而能够作出较为正确的收购决策;而在MBO实施之后,管理人员还能运用自身掌握的内部信息,对公司进行一系列重组活动,包括重新调整资产、采取成本降低计划、改变市场策略等。这些战略性变化如果得以成功实施,管理层个人财富将有巨额增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