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两条新丝路战略背景分析

两条新丝路战略背景分析

时间:2022-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6.1.1 破解东部海路屏障棋局纵观世界格局,从地缘、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视角观察,全球经济发展以及活力空间分布有五个突出特点:一是沿海经济。二是北半球经济。三是面向东方经济。由于人类属于陆地动物,在陆地上生存繁衍,形成了村落、城市、国家,彼此开展贸易活动,因此,陆权经济的本质特征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经济关系,属于市场型经济。

6.1.1 破解东部海路屏障棋局

纵观世界格局,从地缘、生态、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视角观察,全球经济发展以及活力空间分布有五个突出特点:

一是沿海经济。全球经济活跃地区分布在沿海地区,全世界80%的人口,4/5的城市,分布在沿海线以内纵深370公里沿线的地带上。

二是北半球经济。全球经济活跃地区分布在北半球地区,全球主要人口和大都市分布在北纬30度到60度之间的纬度线内。

三是面向东方经济。全球经济活跃地区分布在面向东方地区,经济较为繁荣的地区几乎都是面向东方的地区,面向太阳出生的地区。

四是城市经济。全球经济活跃地区分布在城市,人是市场中最为根本的元素,市场是由人群数量、购买欲望、购买能力三个基本参数之积所构成的(M=Q·W·P),只有城市才能汇集大量具有购买能力的人群,只有城市才能汇集众多创新资源,只有城市才能汇集现代的先进生产力。

五是平原经济。全球经济活跃地区分布在平原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地势高度成反比,山越高经济越落后。

中国地理版图处于亚洲大陆西部,东临太平洋,只有面向东方的单面沿海线,大陆版图主要分布于北纬20度至北纬50度之间,处于世界主要经济活跃带之中。但是,东部沿海地区面临从日本北海道向南、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中国台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向西至新加坡的环状岛链之中(称为第一岛链),外围还有从南方诸岛(日本)、北马里亚那群岛(美国)、关岛(美国)、印度尼西亚的环状岛链之中(第二岛链)。再向外是浩瀚的太平洋,万里海洋成为天然屏障,飘过万里遥遥的海洋才能到达美洲大陆。

因此,东部地区沿海地区的发展是不够的,也是不均衡的。这种不均衡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国本土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主要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的不均衡,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的不均衡,城市与农村的不均衡,南方与北方的不均衡;另一方面是中国发展与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既面临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压力,也面临阿富汗等国家和地区贫穷、战乱的挑战,以及周边地区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等势力的挑战。发展的压力来自东部,贫困的压力来自西部。

面对世界各种力量交错涌动的复杂局面,中国需要帷幄大智慧,部署大棋局,运作大战略。破解东部海路屏障的棋局,在战略上就要将重心向西转移,向亚洲大陆内部扩展,向陆地纵深挺进。

6.1.2 同时发展陆权经济和海权经济

自然界天然形成了陆地和海洋两大部分,也同时形成了陆地生物链和海洋生物链。人是陆地动物,生存和发展主要在陆地上,生产生活活动也主要在陆地上。随着劳动工具的发明和使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生活方式慢慢改变,日常衣食住行都需要消耗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获得足够的资源是保障生活更好的基础。由于自然界资源分布不均等,人口分布不均等,运输的便利性成为满足需要的关键环节,现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提供了满足人们需要的条件,所以形成了“陆权经济”和“海权经济”两大发展领域。

1.海权经济与陆权经济的界定

权利,首先是生存权,然后是发展权,在这两个权利基础上再发展出其他的权利,如维护安全的权利,维护尊严和体面的权利,参与世界规则制定权利,等等。

相对于人类在陆地上活动,就形成了陆权,在陆地上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就形成了陆权经济。由于人类属于陆地动物,在陆地上生存繁衍,形成了村落、城市、国家,彼此开展贸易活动,因此,陆权经济的本质特征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经济关系,属于市场型经济。

相对于人类在海洋上活动,就形成了海权,在海洋上开展生产和运输活动,就形成了海权经济,由于人类在海上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海洋资源生产和交通运输,并没有大量人群居住和生活。因此,海权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生产作业,并没有大日常生活消费活动,属于资源型经济。

随着海上石油资源的发现,以及现代化大型远洋货轮的出现,现代经济已经将海洋经济与陆路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发展陆权经济是基础,是形成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主要领域,大部分生产经营活动在陆地上进行,人类的生活和繁衍也在陆地上进行。发展海权经济是陆权经济的扩展,是将陆权经济领域的空间延伸,洲际运输离不开海洋,海洋资源开发离不开海洋,安全领地的扩展离不开海洋,海权经济是陆权经济的安全屏障。

2.海权经济与陆权经济的耦合

海权经济与陆权经济彼此作用,相互影响。中国是陆路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中国地理位置位于亚洲大陆版图东侧,东面邻太平洋西岸,向西纵深亚洲内陆,联通欧亚板块,幅员辽阔,具有发展陆权经济和海权经济得天独厚的条件。

发展陆权经济,通过建立陆路大通道,联通中国与周边国家,通过铁路、高速公路、民航,实现长距离运输、大容量运输、快速度运输,可以替代海洋运输,实现密切国家之间经济往来,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发展陆权经济,扩大市场容量,增加消费能力,提高消费水平,拉动经济增长。

由中国大陆向西,走陆路,可以纵深上万千米,直达西亚、中亚、南亚、欧洲,汇聚欧亚两个大洲板块,促进整体发展水平提高,惠及民众,利国利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是潜在的发展机遇和重要的战略趋势。抓住机遇,已经具备天时、地利,当下需要力促人和。

由中国大陆向东、向南,走海路,可直下太平洋、印度洋,联通因海洋而隔离的沿线国家和地区,通达太平洋沿岸国家和地区,通达印度洋沿岸国家和地区,边界纵深可直达南海、澳洲、南亚、中东、东非、北非国家和地区。这条线路既是全球重要的能源运输通道,也是新兴经济体国家集中的地区,不仅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同时也具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又是增长活力最强的国家分布地区。抓住机遇,已经具备天时、地利,当下需要力促人和。

3.海权经济和陆权经济的联动

中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已经具备自身发展并带动周边发展的能力和条件,输出产品、输出产能、输出资本、输出技术的动量不断积累,在保障自身发展需要的同时,完全有能力对外输出,输出的主要方向是向西,再向西,沿着大陆沿海线东出、南下、西进、北上,覆盖沿途国家和地区,发展海权经济。构建陆路大通道,向西,再向西,疏通直达欧洲的快速大通道,联通太平洋西岸到大西洋东岸,发展陆权经济。将陆权经济与海权经济联动,相互促进,彼此联动,促进发展。

6.1.3 东出西进北上南下大战略部署

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出击,形成“东出”“西进”“北上”“南下”四大战略部署,深度参与分工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四大战略体系彼此方向互补、内容互补、力量互补、作为互补。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大陆发展新格局,释放积极能量,实施中国“内陆地区外向化”、“西部地区国际化”,形成全面开放的格局,促进内陆地区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从而影响亚太、影响世界。

1.东出战略

面向东部方向的沿海地区战略部署,中国东部地区北起辽宁丹东,沿着海岸线向南、向西,直至广西北海,覆盖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区。向东发展,扩大沿海经济,充分利用沿海地区的地缘优势、交通优势、气候条件优势、经济资源优势,战略指向面向东方发展,走海路,面向环太平洋地区,集中发展海权经济,兼顾发展陆权经济。

东出战略的合作平台是中国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建设,亚太自贸区建设。

2.西进战略

面向西部方向的中西部地区战略部署,中国内陆西部地区东起内蒙古,沿着陆路边境线向西、向南、向东,直至广西北海,覆盖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青海、云南、广西、陕西、山西、宁夏、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区、市)。向西发展,扩大沿边经济,充分利用沿边地区的地缘优势、生态优势、民族优势、资源优势,战略指向面向西方发展,走陆路,面向中亚、西亚,直至欧洲、非洲,集中发展陆权经济。

西进战略的合作平台是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建设,中欧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建设。

3.北上战略

面向北部方向的东北、西北、华北地区战略部署,中国“三北地区”幅员辽阔,涵盖省区较多,以黄河流域以北地区为主要省(区、市),涵盖内蒙古、甘肃、新疆、陕西、山西、宁夏、吉林、黑龙江、辽宁、河北、天津、北京等省(区、市)。向北发展,扩大沿边经济、沿海经济,充分利用沿边地区的地缘优势、生态优势、民族优势、资源优势,战略指向面向北方发展,走陆路,面向蒙古国、俄罗斯、远东、东北亚,集中发展海权经济和陆权经济,二者要同时兼顾,东北亚地区是世界上的三大经济活跃极点之一,中日韩是核心区。

北上战略的合作平台是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建设,中国与东北亚区域合作。

4.南下战略

面向南部方向的南部地区战略部署,中国内陆南部地区以长江两岸向南延伸的地区。覆盖西藏、云南、广西、四川、重庆、贵州、广东、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区、市)。向南发展,扩大沿边经济和沿海经济,充分利用沿边地区的地缘优势、生态优势、民族优势、资源优势,战略指向面向南方发展,走陆路和海路,面向南洋、东南亚、东盟、南亚,直至海湾地区、非洲,集中发展海权经济和陆权经济,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将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活跃极点。

南下战略的合作平台是中国与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与南亚国家合作,中国与非盟合作,中国与阿盟合作。

6.1.4 丝路成为幸福路

1.“丝路”就是“通路”,就是“活路”

落实“四大战略”要有载体,这个载体就是与周边国家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整个大陆板块地区各种经济要素流通的渠道。

中国医道有句名言:“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个道理同样适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通”,就是开放;“通”,就是交流;“通”,就是信赖;“通”,就是包容。由“不通”到“通”的转变,是一次战略跃升;还要有“慢通”到“快通”的转变,又是一次战略跃升。遇山开路,遇水搭桥。包括硬件设施的建设,即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软件设施的建设,即外交关系、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建设,等等。“通”已经从“交通”的概念演变成了“通道”的概念。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陆路经济大国,开展陆路贸易也是最早的国际交往形式,人员往来、物资流动的形式非常原始、简单。道路是最原始的流通载体,路延伸到哪里,人员和物资就运送到哪里。路通在哪里,经济就活跃到哪里,幸福就惠及哪里。路在远方、路在脚下。过去的路是人走出来的,运输工具仅仅限于人力和畜力,现代的路是人修出来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民航机场等,形成了由地面快速行动、海上快速行动、空中快速行动的立体高速运输通道。今天的“路”已经远远不是古人的“路”的概念,而是现代交通和现代通讯的混合体,是“大通道”的概念。

2013年9月和10月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先后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这被统称为“一带一路”。“一带一路”的提出,其国内背景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需要,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周边外交的大手笔,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一带一路”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协定,也包括次区域合作的大湄公河合作,还有经济走廊、经济开发区、互联互通、人文交流、跨国运输线、金融合作等,是以中国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的代名词。

2.“丝路”就是“富路”,就是“福路”

建设现代“陆路丝绸之路”和现代“海上丝绸之路”能给沿路国家或地区带来什么好处?这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需要向周边地区说明的问题,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丝路”就是“富路”,“丝路”就是“福路”。

要想致富必须修路,只有实现互联互通才能将自然资源变成经济资源,路通了就可以运输,就可以交流往来,才能将原产地的劳动产品转变为市场商品,开展贸易,才能增加财富

要想致富必须修路,修路的过程就是创造就业机会的过程,建设现代铁路、公路、机场、码头等基础设施,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物力,需要科技创新,需要创意设计,极大激励创新事业,激励相关产业发展,牵动很长的产业链,激活相关领域。

要想致富必须修路,构筑国际联通网络,现代社会最为突出的标志就是通讯现代化和交通现代化,一国实现了现代化,还要将现代化的文明成果惠及到世界各个角落,只有这样才能消除贫困,消除愚昧,消除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误解,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世界上的不稳定因素,促进世界文明进步。

要想致富必须修路,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人们常说“要想富先修路”,中国过去30多年保持长期经济增长,创造了中国发展奇迹,正是伴随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的进程,建设好硬环境同时也促进软环境改善,促进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发展,促进文明进步。路通了,一通带合作,一通引万通,一通促发展。

可以认为,“丝路”就是“出路”,“丝路”就是“活路”,“丝路”就是“通路”,“丝路”就是“富路”,“丝路”就是“福路”。

6.1.5 古丝绸之路是通路与通商

中国古代时期就有与周边国家交流的通道,即“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古“陆路丝绸之路”是指西汉时(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古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由于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影响最大而得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中国运出的,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以西安为起点,往西行进一直延伸到罗马。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他们的一些故事都与这条路有关。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通路,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不断运向中亚和欧洲。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所谓“赛里斯”即“丝绸”(Silk)之意。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von Richthofen)将张骞开辟行走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Silk Road)。

古“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之时,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海上丝路”起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元,明朝初达到顶峰,到明朝中叶,因海禁而衰落。“海上丝路”的重要起点有番禺(后改称广州)、登州(今烟台)、扬州、明州泉州(今福建)、刘家港等。同一朝代的“海上丝路”起点可能有两处乃至更多。规模最大的港口是广州和泉州。广州从秦汉时期直到唐宋时期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商港。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广州成为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泉州发端于唐朝,到宋朝和元朝年代已成为当时东方第一大港。广州和泉州在唐朝、宋朝、元朝年代,侨居的外国商人多达万人,乃至十万人以上。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南方进一步开发开放和经济重心南移,从广州、泉州和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统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历代海上丝路,亦可分三大航线:东洋航线、南洋航线、西洋航线。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朝鲜、日本;南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东南亚诸国;西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明朝永乐年间,永乐元年(1403年)起,明成祖朱棣积极开展外交活动,派特使访问周边国家,并促成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外交活动,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

古丝绸之路无论是“陆路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是“通路”的含义,其主要功能是通商,运送货物开展贸易往来,发挥运输通道的功能和作用。在这两条路上(陆路和海路)流动货物和人员,人们交往以货物贸易为目的,一地的特产运送到另一地,互通有无,调剂余缺,互惠互利,运输工具限于人扛、马驮、骆驼伏载、畜力拉车、木船泊送,其运量很小,行走缓慢。被运送的货物往往是通过一段一段的阶段性运输,通过一段一段转运方式,才慢慢移送到万里之遥,耗费时间可能是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可见当时的通商魅力和运送辛劳。

通商,刺激了生产,也活跃了经济;通路,刺激了通商,也活跃了交往。“路”与“商”结伴而行,“商”与“路”互为支撑。有“商”才养“路”,有“路”才通“商”。无“路”则无“商”,无“商”则无“路”。商与路共存,商与路共容,商与路共融,商与路共荣,商与路共命运。

6.1.6 新丝绸之路是通道与惠容

21世纪的“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既秉承了“古丝绸之路”的路径,又发扬光大了“丝路”的内涵,极大丰富了“丝路”的内容,创新了“丝路”建设的方式。

1.路的内容更加现代化

路的内容是现代高速公路网络承载运输,现代高速铁路承载运输,现代民航网络承载运输,现代输送管道承载运输,是“四维系统”的运输网络,天上飞的——飞机运输、陆地跑的——高速公路/铁路运输、海洋游的——大型船舶运输、地下走的——管道运输。运输工具是现代大型卡车,是现代重载列车,是现代大型飞机、是现代远洋巨轮,运用现代通讯控制技术,卫星全球导航。现代运输系统其运量更大、运速更快、运距更远。

2.路的里程更长道路更宽

在陆路上从太平洋西岸(亚洲东部)穿越亚欧大陆直接到达大西洋东岸(欧洲西部),形成了“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线一直延伸到欧洲西部的沿海线,直线距离近万千米,万里迢迢,联通所有沿线国家和地区,网络状辐射,惠及面更大更广。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额的55%左右,拥有世界总人口的大约70%,拥有世界已知能源资源的75%左右。经济体量巨大,发展潜力巨大,合作意愿巨大,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使得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望成为新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大动脉。

在这两条大通道上,东端有中国、日本、韩国三大经济体,中国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GDP为568845亿元人民币(GDP为90386.6亿美元),日本为第三大经济体(2013年GDP为59973.2亿美元),韩国为第14大经济体(2013年GDP为12340.4亿美元),美国为第一大经济体(2013年GDP为161979.6亿美元,比中国多71593.0亿美元,多出44.19%);西端有欧盟经济体,欧盟2013年GDP为173716.18亿美元;中间有东盟经济体、南盟经济体、俄罗斯、上合组织、阿盟经济体,远端有非盟经济体,覆盖了世界上除了美洲之外的所有经济体国家,包容了世界上三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大洋洲板块。

中国周边经济体将率先受益,包括东盟、中亚、南亚、西亚、中东欧。中国与中欧和东欧经贸合作已经进入快车道,具备互联互通的客观要求,双边贸易额由2003年的87亿美元增至2013年的551亿美元,中国在中东欧国家投资由不足1亿美元增至近50亿美元,中东欧国家在华投资由4.2亿美元增至12亿美元[3]。贸易增长,促进物流增长,促进投资增长,促进入员往来和文化交流。(见表6-1-1 2013年世界各国GDP排名前20名统计数据)。

表6-1-1 2013年世界各国GDP排名前20名统计数据

续表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国际货币资金组织(IMF)2014年4月8日发布。

3.路的包容性更广内容更加丰富

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共同流动,相互交叉,将经济、人文、社会、文化交融在一起,经济社会影响更加深刻,促进力量更大。新丝绸之路,无论是“陆路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都是通道的概念和含义,是全方位疏通的含义。

现代“丝绸之路”之路与“过去丝路”不同。“新丝路”建设内容上更加丰富,线路上更加灵活,手段上更加先进。双边经贸关系迅速发展,多边机制建立与推动,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变化,使“丝绸之路”复兴,既秉承了“古丝路”的灵魂,更拔高了“新丝路”的层次,更丰富了“新丝路”的内容。

“新丝路”已经不再是道路的含义,而是变现为一种独特的地缘经济合作方式,是同伴不同盟的伙伴,集合于“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合作共同体”。

“新丝路”是互惠的利益共同体。表现为不断扩大各国的经济贸易联系,特别是地处内陆的中亚国家,可以将地缘上的劣势转变为区位上的优势,在欧亚经济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

“新丝路”是共赢的发展共同体。表现为各国都可以从合作中受益,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前的优先方向,加强融资合作,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真正造福于各国人民。

“新丝路”是开放的合作共同体。表现为涵盖的地理范围非常广阔,包容性更强,不仅区域内国家和地区可以参与,而且区域外的国家和地区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参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