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两条新丝路建设内容部署

两条新丝路建设内容部署

时间:2023-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5年3月,中央政府颁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方案[4],全面部署“一带一路”具体行动方案,至此经过长时间讨论研究,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正式出台。方案颁布后,国内积极落实,国际积极呼应,良好开端已经呈现。积极向周边国家推介“丝路”建设的思想理念和战略意义。三是加强贸易畅通,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近30亿,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各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潜力巨大。

2015年3月,中央政府颁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方案[4],全面部署“一带一路”具体行动方案,至此经过长时间讨论研究,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正式出台。方案共分为八个部分,从时代背景、共建原则、框架思路、合作重点、合作机制、中国各地方开放态势、中国积极行动、共创美好未来等方面阐述了行动要领。方案颁布后,国内积极落实,国际积极呼应,良好开端已经呈现。

6.2.1 体现亲诚惠容精神

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5]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充分体现了亲诚惠容,包容共进。习近平主席强调[6]: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提供了一个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能够把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要集中力量办好这件大事,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近睦远交,使沿线国家对我们更认同、更亲近、更支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诚心诚意对待沿线国家,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要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同沿线国家开展合作,让沿线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要实行包容发展,坚持各国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要做好“一带一路”总体布局,尽早确定今后几年的时间表、路线图,要有早期收获计划和领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抓落实,由易到难、由近及远,以点带线、由线到面,扎实开展经贸合作,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干起来。

积极向周边国家推介“丝路”建设的思想理念和战略意义。“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无论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还是应对危机、加快调整,许多沿线国家同中国有着共同利益。历史上,“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中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倡议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获得了广泛认同和积极回应。

1.中国对阿拉伯国家充分体现“亲”“诚”“惠”“容”精神

习近平在出席“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时讲话指出[7]:“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中阿人民的祖先走在了古代世界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前列。当前,中阿都面临实现民族振兴的共同使命和挑战。希望双方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以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新机遇新起点,不断深化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习近平指出,未来10年,对中阿双方都是发展的关键时期。实现民族振兴的共同使命和挑战,需要我们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促进文明互鉴,尊重道路选择,坚持合作共赢,倡导对话和平。”习近平强调:“一带一路”是互利共赢之路。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因为丝绸之路相知相交,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中阿双方应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打造中阿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既要登高望远,也要脚踏实地,构建“1+2+3”的合作格局,即以能源合作为主轴,以基础设施建设、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两翼,以核能、航天卫星、新能源三大高新领域为新的突破口。未来10年,争取把中阿贸易额从去年的2400亿美元增至6000亿美元,把中国对阿非金融类投资存量从去年的100亿美元增至600亿美元以上,加快协商和推进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自由贸易区、阿拉伯国家参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争取早期收获。

2.中国对中亚西亚国家充分体现“亲”“诚”“惠”“容”精神

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出席上合组织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讲话中明确了中国对中亚政策的“四要原则”、“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五大支柱”和上合组织开展务实合作的五大具体措施[8]

“四要原则”概括为:中国与中亚国家要坚持世代友好,做和谐和睦的好邻居;要坚定相互支持,做真诚互信的好朋友;要大力加强务实合作,做互利共赢的好伙伴;要以更宽的胸襟、更广的视野拓展区域合作,共创新的辉煌。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五大支柱”为:一是加强政策沟通,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本着求同存异原则,协商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在政策和法律上为区域经济融合“开绿灯”。二是加强道路联通,上海合作组织正在协商交通便利化协定。尽快签署并落实这一文件,将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在此基础上,中国同各方积极探讨完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各国经济发展和人员往来提供更多便利。三是加强贸易畅通,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近30亿,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各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潜力巨大。各方应该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探讨并作出适当安排,消除贸易壁垒,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提高区域经济循环速度和质量,实现互利共赢。四是加强货币流通,如果各国在经常项下和资本项下实现本币兑换和结算,就可以大大降低流通成本,增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提高本地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五是加强民心相通,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搞好上述领域合作,必须得到各国人民支持,必须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五大具体措施”为:开辟交通和物流大通道;实现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打破地区经济发展瓶颈;推进金融领域合作;成立能源俱乐部;建立粮食合作机制。

3.中国对南亚东南亚国家充分体现“亲”“诚”“惠”“容”精神

打造中国与东盟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经历了过去的“黄金十年”,未来时期将开拓深度合作的“钻石十年”。李克强总理在出席“第17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时讲话指出[9]:中国提出了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重大倡议,并决定实施“2+7”合作框架,包括政治安全和经济发展“两个轮子一起转”的共识和政治、经贸、互联互通、金融、海上合作、安全及人文科技环保等七大领域合作,硕果丰硕。会上明确了中国与东盟双方关系未来发展方向:第一,规划中国—东盟关系发展大战略。启动制定《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第三份行动计划(2016-2020),中国向东盟国家提供100亿美元优惠贷款,支持务实合作,并在2013年基础上再向东盟提供5000万元人民币无偿援助,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第二,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奠定基础。力争在2015年年底前完成谈判。中国从2015年起,在未来3年提供3000万元人民币,支持在“自贸区”框架下的经济技术合作。第三,加快建设互联互通基础网,加强通信、电力、网络等领域的联通规划和建设,改善通关便利、市场监管、标准规范等互联互通软环境。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机制为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成立“丝路基金”,优先支持互联互通建设。启动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二期30亿美元的募集,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设立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基础设施专项贷款。第四,精心营造海上合作新亮点。中国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利于促进中国—东盟海上合作。2015年确定为“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年”。第五,努力保障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双安全”,增进双方战略互信。第六,积极开拓人文科技环保合作新领域,加快落实《中国—东盟文化合作行动计划》,启动制定中国—东盟环保合作战略(2016—2020),分享科技创新和生态建设成果,加快扶贫进程,让双方人民从中受益。

“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正在实行从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重大转变,已经出现了市场、资源能源、投资“三头”对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世界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抓住关键的标志性工程,力争尽早开花结果。要帮助有关沿线国家开展本国和区域间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规划,共同推进前期预研,提出一批能够照顾双边、多边利益的项目清单。要高度重视和建设一批有利于沿线国家民生改善的项目。要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促进我国同沿线国家教育、旅游、学术、艺术等人文交流,使之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访中亚和南亚国家,一路向访问国阐述“一带一路”的意义和建设内容,在访问塔吉克斯坦时指出:双方要以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加强油气、电力、经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合作,提高互联互通水平,建设好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未来5年将双边贸易额提升至30亿美元。

6.2.2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一带一路”建设覆盖了整个亚欧大陆,国家之间深入合作,区域及次区域之间深入合作,涉及外交、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需要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形成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需要共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坚持开放合作原则

只有开放才能合作,只有开放才能共荣。打造开放式、包容性合作机制,“一带一路”上的相关国家纳入平台上来,同时扩大范围,欢迎和包容各国参与,欢迎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参与,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

2.坚持和谐包容原则

彼此尊重,文明相见,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

3.坚持市场运作原则

市场机制是人类今日经济文明的具体体现,具有普遍性,世界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的作用,用好法律杠杆、政策杠杆,发挥补充和协调作用。

4.坚持互利共赢原则

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彼此互助,相互给力,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6.2.3 集中五通合作重点

在“一带一路”沿线,各个股价资源禀赋各异,生态环境不同,经济互补性较强,彼此合作潜力和空间很大。发挥各自优势必须要“通”,只有“通”才能“畅”,只有通才能促进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人员流的流动,用人工的办法疏通所有制约流通的障碍。

1.政策沟通

政通人和,政策是人制定的,也可以改变政策,加强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加强政府间合作,积极构建多层次政府间宏观政策沟通交流机制,深化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达成合作共识。国家之间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

2.设施联通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在尊重相关国家主权和安全关切基础上,彼邻国家需要将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技术标准体系对接,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强调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在建设中采用现代技术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影响。优先抓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提升道路通达水平。实现国际运输便利化,建立统一的全程运输协调机制,促进国际通关和联运有机衔接,形成兼容规范的运输规则。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陆—水联运通道,加强港口合作建设,增加海上航线和班次,建设全链条物流信息化管理。建立民航国际化全面合作平台,提高航空基础设施硬件水平和软件水平。加强能源设施联动合作,共同维护输油管道和输气管道运输安全,推进跨国电力输送通道建设。共同推进跨境通信干线网络建设,提高国际通信水平。

3.贸易畅通

投资与贸易便利化,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区域内和各国良好的营商环境,彼邻国家和地区共同商建自由贸易区,促进彼此投资贸易往来,扩大规模,提高档次。

提高合作管理水平,加强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海关合作,以及检验检疫、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统计信息等方面合作,推动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生效和实施。改善边境口岸通关设施条件,加快边境口岸“单一窗口”建设,降低通关成本,提升通关能力。推进跨境监管程序协调,推动检验检疫证书国际互联网核查,开展“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降低非关税壁垒,共同提高技术性贸易措施透明度,提高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拓宽贸易领域,优化贸易结构,创建新增长点,促进贸易平衡。创新贸易方式,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商业业态。建立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巩固和扩大传统贸易,大力发展现代服务贸易。把投资和贸易有机结合起来,投资与贸易相互促进发展。加快投资便利化进程,消除投资壁垒。加强双边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磋商,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拓展相互投资领域,开展农林牧渔业、农机及农产品生产加工等领域深度合作,积极推进海水养殖、远洋渔业、水产品加工、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工程技术、环保产业和海上旅游等领域合作。加大煤炭、油气、金属矿产等传统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合作,积极推动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合作,推进能源资源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合作,形成能源资源合作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加强能源资源深加工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合作。推动新兴产业合作,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促进沿线国家加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深入合作,推动建立创业投资合作机制。

优化产业发展与分工布局,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鼓励建立研发、生产和营销体系,提升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扩大服务业相互开放,推动区域服务业加快发展。探索投资合作新模式,鼓励合作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4.资金融通

资金流是“四流”中的重要一环,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深化金融合作,推进亚洲货币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和信用体系建设。扩大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结算的范围和规模。推动债券市场开放和发展。推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筹建,磋商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融资机构。加快“丝路基金”组建运营。深化“中国—东盟银行联合体”、“上合组织银行联合体”务实合作,以“银团贷款”、“银行授信”等方式开展多边金融合作。支持政府和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符合条件的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以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和外币债券。加强金融监管合作,建立高效监管协调机制。完善风险应对和危机处置制度安排,构建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形成应对跨境风险和危机处置的交流合作机制。加强征信管理部门、征信机构和评级机构之间的跨境交流与合作。发挥“丝路基金”以及各国“主权基金”作用,引导商业性股权投资基金和社会资金共同参与项目建设。

5.民心相通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弘扬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开展教育合作,合作办学。开展文化合作,国家间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电视周和图书展等活动,合作开展广播影视剧精品创作及翻译,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共同开展世界遗产的联合保护工作。

开展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邮轮旅游合作。

开展卫生合作,强化与周边国家在传染病疫情信息沟通、防治技术交流、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提高合作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为有关国家提供医疗援助和应急医疗救助,在妇幼健康、残疾人康复以及艾滋病、结核、疟疾等主要传染病领域开展务实合作,扩大在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

开展科技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海上合作中心,促进科技人员交流,合作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共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开展政党合作,充分发挥政党、议会交往的桥梁作用,加强沿线国家之间立法机构、主要党派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开展城市交流合作,欢迎沿线国家重要城市之间互结友好城市,以人文交流为重点,突出务实合作,形成更多鲜活的合作范例。欢迎沿线国家智库之间开展联合研究、合作举办论坛等。

6.2.4 建设三个机制平台

新时代的“一带一路”建设内容极为丰富,惠及欧亚大陆,绵绵流长,大力促进区域合作蓬勃发展,行动体系点—线—面结合,内在机制形成突出在三个方面:双边机制平台、多边机制平台、节点机制平台。

1.双边机制平台建设

国家与国家合作,地区与地区合作,加强双边合作,开展多层次、多渠道沟通磋商,推动双边关系全面发展。推动签署合作备忘录或合作规划,建设一批双边合作示范样板。建立完善双边联合工作机制,共同研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方案、行动路线图。充分发挥现有联委会、混委会、协委会、指导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等双边机制作用,协调推动合作项目实施。

2.多边机制平台建设

多国之间合作,多地区之间合作,强化多边合作机制作用。发挥已有的国际平台组织作用,深化彼此深入合作,发挥上海合作组织(SCO)、中国—东盟“10+1”、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欧会议(ASEM)、亚洲合作对话(ACD)、亚信会议(CICA)、中阿合作论坛、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大湄公河次区域(GMS)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等现有多边合作机制作用,相关国家彼此加强沟通,扩大影响力,扩大发展经济凝聚力,让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建设,共同受益。

3.节点机制平台建设

发展会展经济作用,办好短期重要会议、展览、论坛、研讨会、交流会,发挥各国区域、次区域相关国际论坛、展会以及博鳌亚洲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欧亚经济论坛、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以及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阿拉伯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俄罗斯博览会、前海合作论坛等平台的建设性作用。支持沿线国家地方、民间挖掘“一带一路”历史文化遗产,联合举办专项投资、贸易、文化交流活动,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和图书展。倡议建立“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搭建新的国际交流平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