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利弊

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利弊

时间:2022-07-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传统农业的资源配置上,劳动投入过多和资本投入过少的现象并存,造成了农业生产要素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中央高瞻远瞩,以“跳出农业解决农业”的思路,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带动农业、农村共同发展,促进农民稳定增收,以农业问题为切入点来解决“三农”问题。

在传统农业的资源配置上,劳动投入过多和资本投入过少的现象并存,造成了农业生产要素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为了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组合,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就必须实现两方面转变: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二是城市资本等生产要素流入农村,从而用资本取代相对传统的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国际上看,劳动密集型耕作方式适用于人多地少的国家,从而有利于土地生产率的提高;资本密集型运作模式适用于人少地多的国家,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一国之内,形成了专业化、网格化的农业生产区域,也促进了合理的农业生产力空间布局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规模农业以资本维度的集约化,逐渐替代了小规模农业劳动维度的集约化,使得大规模、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农业,开始在全球流行。从国际上看,在低级农业形态向高级农业形态转变的过程中,物质和资本投入量都大幅增加。在一国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后,其农业投入增长速度都要快于产出增长速度。钱纳里(Chenery,1975)的“多国模型”说明,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农业的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均会不断下降,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转移。如果现代产业部门吸收了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则农业中资本的密集度就会迅速提高(具体见表1-1)。“在外部投入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从国外的成功经验看,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一般都承担了主要投资主体和组织者的责任,发挥着主导作用。”[1]因此,要实现农业的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就必须打破传统农业中低效率平衡的资源配置,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

表1-1 多国模型农业部门每一单位总产出的劳动和资本需求

数据来源: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316-317.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策略。工农产业价值交换和流转关系的失衡,削弱了农业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世纪末以来实施的农业放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三农”的长足发展。不过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农业养育工业和城乡二元制度,农业投入先天不足,而且农业资金非农化现象依旧存在,导致我国“三农”投入问题依然严峻。当前农业生产进入高成本、高风险、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新阶段。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最薄弱环节依然是农业现代化。目前,我国工商业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竞争不断加剧,利润空间在不断缩小。楼市股市等传统资本集中区又多受国家政策影响,收益前景不明。由于资本的趋利性本质,大量工商资本选择投资农业,拓宽投资渠道,以期带来新的利润点。从2004年到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年聚焦“三农”,搭建起了农业支持保护的政策体系,充分体现了“三农”问题在我国的特殊性和重要性。2004年9月,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2]“两个趋向”的重要战略思想,为我国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指明了方向。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正式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3]

最近十年,一号文件都提到通过社会力量来完善“三农”的投资管理机制,以形成多元参与的农业投资格局,弥补“三农”投入“先天不足”的问题。2013年一号文件首次提出:“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这是中央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政策的具体体现。中央高瞻远瞩,以“跳出农业解决农业”的思路,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带动农业、农村共同发展,促进农民稳定增收,以农业问题为切入点来解决“三农”问题。工商资本从非农部门回流农业部门,是我国劳动-土地要素关系改善引致的农业生产率提高和农产品需求、价格变动带来的农业投资报酬提高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与我国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转变后制度、市场等外部条件改变有关,根本在于农业生产要素关系、农业基本属性等影响资本收益率的内在因素发生了变化。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就是要改变为农业“输血”为增强农业的“造血”功能。资本维度的集约化取代了农业劳动力维度的集约化,提升了土地产出率。通过“资本支农”这个杠杆,完善“以工促农”的内生机制,带动农业各生产要素的完善,产生农业生产的倍增效应,实现与非农产业结构的协同调整。

实践中,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确实带来了农业发展所急需的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诸多问题,比如农地的非粮化甚至非农化,危及国家粮食安全,损害农户利益,等等。因此,如何辩证地看待工商资本,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最大限度地激发其生产要素潜能,规避其可能带来的风险,这亟须一套稳定而有序的体制机制加以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因此,完善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体制机制,协调利益相关方的合法利益,促进“资本下乡”后的多方共赢,已成为当前农业经济学领域的重要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