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都市旅游产品公共属性研究

都市旅游产品公共属性研究

时间:2022-07-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王玲 纵观国内外都市旅游的发展现状,都市旅游产品的类型日渐丰富,并且集中体现出公共产品的特性。本文将以杭州这样的国际化旅游城市为例,以其具有国际视野的旅游发展目标为导向,对都市旅游产品的公共产品属性展开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王玲

(浙江树人大学浙江省现代服务业研究中心 杭州 310015)

内容摘要 纵观国内外都市旅游的发展现状,都市旅游产品的类型日渐丰富,并且集中体现出公共产品的特性。本文着眼于杭州这样的国际化旅游城市,针对不同类型的旅游公共产品进行比较分析,着重探讨都市旅游产品的公共属性的表现方式、表现程度,以及相关产品开发对现代都市旅游发展所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 都市旅游产品 公共产品 公共属性

从世界旅游经济的运行与发展来看,都市旅游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份额,主要依托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的大城市而形成。随着都市旅游内涵与外延的不断扩大,都市旅游产品集中体现出公共产品的特性,包括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博物馆等在内的各类旅游产品都具有广泛的公共性或公益性特点。这些公共属性突出的旅游产品不仅是现代都市旅游发展的标志性景观,而且其旅游开发方式也表现出许多特殊性。本文将以杭州这样的国际化旅游城市为例,以其具有国际视野的旅游发展目标为导向,对都市旅游产品的公共产品属性展开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公共产品是指同时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和消费的非竞争性(non-rivalness)的产品。所谓非排他性是指产品的消费效用在不同的消费者之间不能分割,任何人都可以无偿使用;所谓非竞争性是指当使用某种产品的消费者不断增加时,不会影响原有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消费,也可以称之为共用性,即“一些商品表现出在同一时间可使多个个体得益的特性,即它们是被共同消费的”。因此,公共产品也被称为“共用品”,强调产品或服务是能够为消费者所共享的。纯粹的公共产品接近于一种理论状态,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之间的产品。

旅游产品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或“混合产品”,同时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特性,但是由于不同产品在两大属性的体现程度上有所差别,在文献中存在着对于旅游产品性质的不同表述。例如,谢茹(2006)认为风景名胜区产品是一种具有排他性和一定范围内非竞争性的准公共产品或“俱乐部产品”;陈秀琼(2004)提出“共享型旅游资源”的概念,即具有公共权利和非排他性特点,能够同时为旅游活动和非旅游活动提供服务,但是在资源利用上存在竞争性;吴必虎(2006)指出,旅游公共产品从大的方面可以划分为旅游产品和游憩产品,其中的游憩活动空间作为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应该成为一种具有福利性的公共产品。这些概念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旅游产品公共属性的研究。

都市旅游资源不仅在总量上丰富多样,而且旅游产品分类体系也相对复杂。因此,产品的公共属性在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方面的表现程度是不尽相同的,正如许彬(2003)所认为的,无论是竞争性还是排他性,都不是竞争性与非竞争性、排他性与非排他性的区别,而是竞争性程度和排他性程度的不同。

公共产品的判定标准,除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所提出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二重属性外,莫童(2005)还增加了公共产品的“效用不可分割性”,它与“收益的非排他性”具有同样的含义。基于对旅游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特性的认可,并以排他性作为分析基准,图1以“收益的排他性”“消费的非排他性/消费的非竞争性”两项指标作为都市旅游产品的分类依据,两者之间呈成反比关系。图1中A~G分别对应杭州都市旅游产品的八项分类,象限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各类旅游产品所具有的公共属性。

图1 都市旅游产品的属性分布

A.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展览馆、艺术馆等具有集中展示功能的场馆,以及相配套的节庆与展览活动。例如:浙江省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浙江省科技馆等。

B.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社会生活场所,包括近代历史风貌保护街区,以及长久传承下来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景观。例如:小河直街、清河坊、南宋御街等。

C.代表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大型商业中心,以及独具特色的商业街。例如:延安路、武林商圈、湖滨商圈、丝绸特色街区等。

D.能够反映城市的发展变迁历史,或是代表城市的现代化风貌,或是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城市公园,或是公共绿地、中心广场、景观河道、景观桥梁,或是湖滨、河滨等休闲中心。例如:西湖景区内的众多公园、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沿线的众多休闲广场等。

E.城市建筑或建筑群,既包括历史建筑与名人故居、也包括反映现代都市风貌的城市地标、高层建筑(群)和代表现代建筑艺术成就的作品。例如:胡雪岩故居、钱江新城“日月同辉”等。

F.依托自然景观、历史旧有建筑或空间开发而成的新型创意园区,是现代时尚生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例如:白马湖生态创意城、LOFT49、丝联166等。

G.具有规模和主题的旅游节庆活动、特殊日纪念活动。例如: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杭州国际旅游节等。

排他性和竞争性是旅游产品属性分析的两个不同的视角,但是,具体到个体产品又表现为两大属性的多重性和易变性,因此,需在二维属性角度的基础上探讨旅游产品在排他性和竞争性两大公共属性方面的多个维度与表现差异,表1以杭州各类都市旅游产品为例,对其公共产品属性进行了比较分析。此外,旅游产品是竞争性与非竞争性的综合体,而非竞争性并不能够成为公共产品的充分条件,因此,本文将以定位产品的排他属性为重点,从而尽量避免从二维角度共同分析可能产生的混乱现象。

表1 都市旅游产品的公共属性分析

都市旅游产品的消费排他属性,首先取决于旅游产品的影响力、知名度,以及旅游开发的成熟度,并且与这些要素呈正相关关系;其次,如果旅游产品是都市旅游的代表性或标志性吸引物,则消费排他的可能性和排他程度都很高;再次,旅游产品是否具有相对独立的或封闭式的空间也是可能产生消费排他的重要原因。

例如,杭州的西湖景区作为杭州都市旅游的代表性景点,其免费开放降低了消费的排他性,但是其中一些相对独立的景点,如岳庙、雷峰塔等通过设置门票可以形成一定的消费排他。当遇到旅游旺季时,过多游客的进入会在景点形成拥挤现象,从而在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两方面形成竞争。

公共产品相较于私人产品具有较为明显的收益非排他性,表现为消费收益的不完全排他。都市旅游产品收益的不完全排他程度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产品在功能上越接近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则其收益的非排他性越强;二是产品在其功能上越接近休闲设施与休闲空间,则其收益的非排他性也越强。

例如,反映老杭州社会生活的市井街区原本属于私人领域,是旅游者难以进入的空间,随着里弄生活的开放及主动性的对外展示,市井生活旅游也逐渐成为杭州旅游的新亮点,游客能够体验到浓郁的老杭州风情,其收益的非排他性也越来越明显。

都市旅游产品总是表现为某些属性的排他性,而同时另一些属性表现为非排他性,这也符合旅游产品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或混合产品的基本特性,因此,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首先,都市旅游产品都会具有不同程度的“拥挤性”,它与消费的排他性总是相辅相成的,可能产生拥挤的程度与其所承担的旅游功能和影响力大小直接相关。有的产品就目前的旅游接待情况和旅游功能而言,还不会达到拥挤现象,因此,公共产品拥挤现象的出现是具有时间性的。

其次,都市旅游产品排他现象的出现还具有空间性,即某些空间是非排他的,但另外一些空间是具有消费排他性的。在城市老建筑再利用的过程中,许多的老建筑被辟为餐饮、服饰等商业消费场所,但同时也预留出了一定的公共空间供大众参观,这就体现为公共产品排他的空间性。

再次,都市旅游产品的排他还具有功能差异性,即排他性会根据产品的功能而变化。例如,旅游节庆活动如果从属于某旅游景点或景区,则具有了消费的排他性或竞争性。

理查德•桑内特(Richard Sennett)提出:“公共”意味着一种在亲朋好友的生活之外度过的生活,在公共领域中,各不相同的、复杂的社会群体注定要发生相互的联系。而公共生活最为丰富之地,莫过于一个国家中最主要的城市。城市是公共领域和公共生活的发源地,而且,现代都市旅游发展所依托的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建筑、博物馆、都市风光等也大多属于公共资源,所配套的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正在逐步具有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性质。此外,都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其旅游开发与品牌建设需要更多政府公共部门的介入,因此,都市旅游产品集中体现出公共产品的特性,并且大都市自身的发展也赋予旅游产品“公共性”更多的现代意义,集中体现在经济、社会、文化、空间等多个方面。

都市旅游产品的开发不只是政府的公共事业之一,更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越来越多的私人正在参与到公共产品的供给之中。一方面,许多城市闲置的旅游资源因个人参与而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再利用,焕发了新的生命活力,为旅游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市场竞争与社会公共性之间实现了有机融合,在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同时,旅游产品服务于整体都市旅游环境,推动了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建设与发展。

当出游成为城市居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时,在强大的市场需求推动之下,都市旅游产品的类型、数量和形式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网络技术的进步与应用不仅拓展了旅游产品的受益面,提升了产品的影响速度,而且形成了基于网络平台的旅游公共服务,甚至是产生了“虚拟旅游”这一全新的旅游形式,将产品的公共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间接地推动了整体旅游市场的成熟与规模的壮大。

都市旅游发展过程中正在形成一种重要的现象,即都市中许多的资源和要素成为人们长距离旅游或出国旅游的一种替代性选择,许多独具特色和吸引力的城市公园和文化场所都可以接待一日游或短期度假游客。旅游体验时代的到来使得被体验对象的范围和边界无限扩大,可从中获利的旅游资源不断地被开发为旅游产品。一方面,曾经被视为珍贵文化遗产的处所和具有完全私密性的家庭生活都已经成为最有价值的旅游吸引物,并对大众旅游者开放;另一方面,在城市生活中,休闲空间亦可是旅游空间,而旅游空间也会承担一定的休闲功能,两者总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在一起。

都市旅游产品的开发使得城市的旅游空间得到了无限的拓展,这种空间拓展不仅体现在有形空间上,以点为主的都市旅游逐步融合发展为以线和板块为主的格局,而且都市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能成为旅游吸引要素,共同营造出具有整体性的良好的旅游环境。

现代都市生活虽然更为强调个人的隐私,并注重保护私密性空间,但同时也加强了与“私人”相对的另一端的“公共”的需求。城市中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多,人们在公共领域中便会获得更多的言论和行动自由,并且拥有更具自主权的参与性。旅游活动作为一种典型的公共生活方式,不仅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旅游公共产品,而且形成了基于公共空间的、以旅游者为主的、不同规模的旅游群体,展现出在这个特殊的公共生活领域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现代都市文化语境下的“公共性”不仅是对物理空间或公共场所的共享,例如广场、教堂、剧院、展览馆、博物馆等,而且包含着“公共利益”“共同享有”等方面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它具有重新定义现代都市生活和人际关系的深刻内涵,因为“公共领域虽然成为一种与他人交往中的慎重的非个人化、无倾向性和理性的空间,但仍然提供着极为广泛而不可预知的、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和文明的相遇机会”。

城市是人的城市,文化也是人的文化,因此,城市文化的展示必须以公共性为首要特性,通过各种形式使人们感受到文化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这是不应改变的基本原则。文化差异源于生活方式的不同,而不是取决于社会等级的规定,因而基于都市旅游产品的旅游活动应当倡导一种平等的旅行方式,使文化展示更贴近大众,更容易获取并理解其意义。

物理意义上的公共空间能够被大众享用是公共性的一种外在表现,而信息的共享或是通过公共性的展示来传递信息则是对公共性的一种内在的加强。新的都市文化应该是一种空间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富有意义并能促进沟通交流的文化。例如,作为传统“公共领域”代表形式的博物馆,在信息时代有了新的认识与定义,正在成为“城市复兴、城市设计、沟通艺术、电子网络和城市桥梁的重要源泉”。

都市旅游休闲空间,如艺术馆、博物馆的发展是由只属于宫廷贵族的社交场合逐渐演变为大众的公共休闲空间的,因此,旅游休闲也是由精英行为发展成为大众性的群体行为的。都市旅游休闲应当成为一项公共权利,绝大多数的休闲产品和服务的提供都应面向全体民众,并且能够让人们体味到共享、公益和福利等意义。

普通消费市场上常常将公共产品等同于公益产品或社会福利,尽管这种理解在学理上有所偏差,但是反映出旅游产品“公共性”存在与发展的社会价值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曾出现“社会旅游”的概念,综合亨齐克(W. Hunziker)和安德烈•波普雷蒙特(M. Andre Poplimont)的观点认为:“社会旅游是为低收入群体开展的旅游活动,专门为其提供的有关设施和服务使其开展成为可能,并且需要其所属社团的社会干预性帮助。”因此,在都市旅游环境下,无论是否将“社会旅游”作为主要目标,旅游产品的提供总会与社会公益和福利等内容产生联系。如果产品的正外部性能够得到很好的表现,那么这种联系就会更紧密,甚至会彼此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2]谢茹.国家风景名胜区经营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陈秀琼.我国共享型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南宁广西大学,2004.

[4]吴必虎.休闲社会、公共产品与深度旅游.潘立勇,傅建祥.人文旅游(第二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5]许彬.公共经济学导论——以公共产品为中心的一种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6]莫童.公共经济学.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7]理查德•桑内特.公共人的衰落. 李继宏,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8]汪民安,等.城市文化读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查尔斯•R.格德纳,J.R.布伦特•里奇.旅游学.10版.李天元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