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属性

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属性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共文化空间的公共性特征,其经济学意义就是以文化空间环境和文化内容为核心所开发的旅游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目前,将公共产品理论应用于旅游研究中,形成了对旅游产品、旅游资源特性的不同表述,这些概念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产品属性。
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属性_公共文化空间与城市博物馆旅游发展:以上海市为例

公共文化空间以公共性为特征,而文化展示是其公共特性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在现代城市生活语境下,基于文化展示的公共文化空间已经成为备受瞩目的旅游产品,例如上海博物馆、新天地、外滩、陆家嘴、南京路等都是上海都市旅游的标志。公共文化空间的公共性特征,其经济学意义就是以文化空间环境和文化内容为核心所开发的旅游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

3.2.1 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产品属性

在公共经济学中,公共产品(Public Goods)[37]是指同时具有两大基本特征的产品——即消费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和消费的非竞争性(Non-rivalness)。所谓非排他性是指产品的消费效用在不同的消费者之间不能分割,任何人都可以无偿使用;所谓非竞争性是指当使用某种产品的消费者不断增加时,不会影响原有消费者对该产品的消费。[38]这种非竞争性也可以称之为是一种共用性,即“一些商品表现出在同一时间中可使多个个体得益的特性,即它们是被共同消费的”[39],因此,公共产品也被称为“共用品”,强调产品或服务是能够为消费者所共享的。纯粹的公共产品接近于一种理论状态,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之间的产品。目前,将公共产品理论应用于旅游研究中,形成了对旅游产品、旅游资源特性的不同表述,这些概念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产品属性。

3.2.1.1 准公共产品、俱乐部产品

在现有的旅游研究中,普遍使用旅游产品是准公共产品的概念或提法,并较多地应用于自然文化遗产研究中。旅游产品作为准公共产品,主要表现为如下两大特点:第一,具有“拥挤性”的显著特点,即“当旅游者的数量超过拥挤点后,增加更多的旅游者,将减少全体旅游者的效用(旅游感受)”[40]。纯粹的公共产品不仅是边际生产成本为零,而且边际拥挤成本为零,也就是说产品的消费不仅在数量上是一种共同消费,而且在质量上不会带来拥挤的现象与感受。第二,具有极强的利益外溢性特征,即经济学中的“外部性”概念,公共经济学认为,“当产品的利益可以由所有者之外的人享有时,该产品就具有公共产品的特征,这种现象被称为是利益的外溢性现象,这类产品被称为准公共产品……有人把混合产品统称为准公共产品,但严格地说,只有利益外溢的产品才可称为准公共产品,也称其为狭义的准公共产品”[41]。左惠(2009)对于准公共性文化产品通过图3-1进行了分类和说明。[42]

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坎南定义了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产品,这种产品可以适应从纯公共产品到纯私人产品之间的连续体上的任意一点,换句话说,不存在纯私人产品和纯公共产品的泾渭分明的界限,而是表现为某种特征的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43]基于此理论而提出的“俱乐部产品”概念等同于上文中的“准公共产品”或“混合产品”,是一种具有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见表3-2)。作为俱乐部产品,其产品和服务的不可分性仅针对有限大小的集团而言。[44]李运祥等(2008)认为,当某个人对一种资源行使某种权利,并不排斥同一团体内其他成员对该资源行使同样的权利时,这种产权便被称为社团产权或俱乐部产权。社团产权具有有限的排他性、有限的可转让性和消费上的有限竞争性三个特点,而旅游资源明显地具有这些特征。[45]

图3-1 文化产品的分类

表3-2 产品的分类[46]

3.2.1.2 公共资源、共享型旅游资源

“公共资源的特征主要有两个:一是资源是稀缺的;二是资源的使用不受限制”[47],例如城市中的开放式公园等。此外,“公共资源的生产方式、融资渠道和分配方式都是二元的”[48]。在经济学中,与公共资源同义的概念还有“公共池塘资源”、“共有资源”[49]等。从表3-2所使用的产品分类标准来看,公共资源或公共池塘资源相比于俱乐部产品,主要表现为具有不可排他性,其受众群体范围广阔、难以界定,是能够为大众所共享的公共性资源,但是,现实中的旅游景区通过收取门票能够很容易地实现排他。谭华云(2006)认为,“现实中……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说,消费上的排他性和有限竞争性使得我国景区旅游资源是一种呈现私人产品特征的特殊公共资源。”[50]

同样是基于公共产品的公共资源理论,陈秀琼(2004)提出“共享型旅游资源”的概念,即“整个东道地区及其周边地区范围内同时为旅游活动和非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所有公共资源,这类资源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点要求:一是公共权利,具有非排他性;二是同时为旅游活动和非旅游活动提供服务,在资源利用上存在竞争性”[51]。从资源的属性上来看,“共享型旅游资源”与“公共资源”实为同一概念,“共享”概念是从消费者角度提出的,因而,与从生产者角度提出的“共用”的概念具有相一致性。

3.2.1.3 公益性/福利性旅游产品

魏小安曾经提出一种较为通俗的定义方法,即将中国的旅游景区划分为公益性、半公益性和经营性三大类,其中公益性景区即免费的博物馆、科技馆等。[52]这种划分方法不仅指出了我国景区的不同经营模式,而且以免费或低价门票作为“公益性”的标志性特点。“所谓公益即指人群集合的共同利益……公益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53]公共物品、公共服务、公共福利、公共支出等都是社会公共利益的具体体现,在许多的文献中,也常出现“公益”等同于“公共”的情况。关维(2009)从居民的视角定义了公益性旅游设施的概念,即“以原生性旅游资源为主,由国家或企业兴建能满足人民休闲、观赏、教育等旅游文化需求的免费或低盈利旅游公共设施。本书中的旅游公益性设施泛指:城市广场、公园、海滨和各类博物馆等。”[54]

吴必虎曾指出,旅游公共产品从大的方面可以划分为旅游产品和游憩产品,其中的游憩活动空间作为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应该成为一种具有福利性的公共产品[55]。“福利性”概念与“公益性”概念一样,都具有一定的从公民权益和休闲消费出发的立场,但是相对于公益概念而言,经济学意义上的福利(Welfare)概念包含一个最低标准或最基本标准,因此,福利性旅游产品并不是简单的免费开放,而是反对门票等旅游消费一味的涨价,并且主张合理安排公共与私营部分之间的关系。旅游产品的福利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福利,是“能够直接或间接与货币这一测量尺度有关的部分”[56];二是社会福利,这部分内容无法精确衡量,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强调旅游的普遍利益和公平分配,即人人都享有同样平等的权利。

综上所述,公共文化空间作为旅游产品,既非纯粹的私人产品也非纯粹的公共产品,而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或“混合产品”,即同时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特性,但是不同类型与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在公共产品属性的表现程度上存在着差异,在本章第四节对博物馆旅游产品属性的研究中,将通过对比分析更进一步地说明这一内容。

3.2.2 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开发价值

“在高度发达的城市旅游环境中,例如旧金山或瑞士,旅游体验的每个细节都呈现为一种展示性的、后台化的内容,并稍纵即逝……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参观游览对象,并且允诺其真实性,以及是对地方生活与文化的展示。”[57]在城市旅游活动中,城市生活的每个人、每个生活细节、每个空间角落都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被展示对象,成为与旅游者相对的旅游地环境,其结果是“公共领域变成为公共舞台”[58]。城市旅游空间被无限放大,旅游者不再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去欣赏一个个独立的、被限定的景观,而是与整体环境空间“相遇”并置身于其中。例如,曾经有一位旅游者对西班牙的小镇弗里希里亚纳(Frigliana)作出评论:“它不是一个真实的西班牙小镇的复原,而是一个活着的村庄,它的吸引力在于它的整体氛围,只有在这里才能够更好地看到并理解安达卢西亚地区的生活方式”[59]

公共文化空间浓缩了丰富的社会文化事象,已经成为城市旅游产品的重点,一些具有核心象征意义和独特符号指代性的空间类型更是成为城市旅游形象的代言者。而旅游活动作为一种典型的公共生活,不仅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旅游公共产品,并且形成了基于文化空间的、以旅游者为主的、不同规模的旅游流动群体,展现出在这个特殊的公共生活领域中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基于公共性和文化性的共同特点,公共文化空间和城市旅游发展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形成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发展态势,从中也能够反映出公共文化空间的旅游开发价值。

3.2.2.1 公共文化空间有效拓展了旅游空间

城市中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的公共文化空间正在成为人们假日旅游的一种替代性选择,包括博物馆、历史文化街区、创意园区等在内的公共文化空间都可以被开发成为一日游、周末或假期旅游产品。无论是历史文化遗产,还是原本属于私人领域的社区生活,都已经成为从不同视角折射城市文化的空间类型,并“努力进行‘再定位’使自己成为旅游业的维护者和推动者”[60]。其结果是,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能成为旅游吸引要素,城市旅游空间得到了无限的拓展。

3.2.2.2 旅游开发实现了公共文化空间新的价值

公共文化空间借力于旅游开发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现代城市经济功能渗透到城市文化空间的各个部分,出现了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61]。不仅许多闲置的文化资源在旅游市场中获得了新生,而且文化成为一种资本,适度的开发则有可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其价值也得到了市场的广泛承认。例如,一些城市中的日常休闲场所,如广场、公园、河道等,都会因其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资源特点而成为旅游吸引物,能够通过有效规划和重点开发成为具有活力的城市景观。

3.2.2.3 公共文化空间增强了旅游的公共性内涵

博物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空间最早源自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精英人物的生活创造,是从18世纪欧洲宫廷沙龙式的社交场合逐渐演变而来的,在这一变化过程中,社会公共休闲观念和旅游思想逐渐形成,即旅游休闲是人的一项公共权利,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应当面向全体公民,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因而,公共文化空间不仅引导了新的城市旅游休闲生活方式,而且重新定义了城市旅游和旅游活动。

3.2.2.4 旅游开发提升了公共文化空间的内在意义

“城市的人性光芒离不开人类的休闲生活,因而,要有大学、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世界知名的文博事业,还要有让人感到自由、平等、宽松的城市空间。”[62]通过旅游活动,人们置身于各种公共文化空间之中,体验丰富的文化内涵,感受城市的内在精神,并形成相对一致的社会情感与认知。而旅游信息时代的到来也使得一些传统的“公共领域”,例如博物馆等具有了新的身份与功能,它正在成为“城市复兴、城市设计和沟通艺术、电子网络和城市桥梁的重要源泉”[6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