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公共性景观的公共属性

城市公共性景观的公共属性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总之,“公共性”决定了公共性景观的共有属性及其与公众生活的密切联系,意味着景观利益和所有权上的共享,这是被法律和社会共识所支持的。由此,本书对于城市公共性景观的探讨将引入和借鉴公共经济学、公共行政学、公共服务理论等城市公共性领域的研究成果。一般来说,高质量的公共性景观具有正外部性,这也是大力保护和发展公共性景观的目的。公共性景观的外部性具有明显的空间特性,即随着距离的增加,外部性减弱。

2.1.1 城市公共性景观的公共属性

1)公共性

公共性与私密性相对应,用于界定某一事物属于公共资源或者广泛为公众服务的非公共资源。本书所涉及的“公共性景观”概念,除了具有现代景观的共同特性外,还强调面向公众开放并提供广泛的社会、生态、美学等功能,在使用时具有充分的自由和流动性,在空间结构上通常呈现非封闭状态或者相对封闭状态[1],在景观归属性质上则往往无法给人明确而牢固的“领主意识”。总之,“公共性”决定了公共性景观的共有属性及其与公众生活的密切联系,意味着景观利益和所有权上的共享,这是被法律和社会共识所支持的。由此,本书对于城市公共性景观的探讨将引入和借鉴公共经济学、公共行政学、公共服务理论等城市公共性领域的研究成果。

2)排他性和竞争性

排他性和竞争性是从公共经济学角度分析物品的两个重要考量标准。排他性是指一个人使用该物品可以阻止其他人使用同一种物品;竞争性是指一个人使用该物品减少其他人对于同一物品的享用。美国经济学家曼昆(N.Gregory Mankiw)以这两个特点为标准将物品分为四类: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共有资源以及自然垄断品(表2.1)[2]

表2.1 四种类型的物品

img19

从理论上讲,公共性景观的共有属性意味着个人从中受益并不能阻止其他人从中受益,因此具有非排他性。在使用公共性景观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景观的功能涵盖形象美学、生态环境、游憩活动等多个方面,因此在竞争性方面表现为三种不同的状态:首先,对于绝大多数公共性景观的视觉美学欣赏通常不减少他人的观赏,具有非竞争性;其次,生态环境的污染或者改善必然影响他人对于生态环境的享用,具有竞争性;第三,游憩活动的开展拥挤时影响他人的游憩行为,不拥挤时不会减少他人的游憩机会,处于竞争性与非竞争性的游离状态。综上所述,以形象功能为主的公共性景观属于公共物品,以环境功能为主的属于共有资源,以游憩功能为主的视拥挤程度在公共物品和共有资源之间转换。

3)外部性

大部分的公共物品和共有资源都具有所谓效益外溢的现象,经济学中称之为“外部性”(externality)[3]。当一种物品或行为直接影响到他人,却没有给予支付或得到补偿时,就出现了“外部性”[4]。如果这种影响是不利的,称为“负外部性”;如果影响是有利的,称为“正外部性”[5]。一般来说,高质量的公共性景观具有正外部性,这也是大力保护和发展公共性景观的目的。但是,当公共性景观疏于管理和维护,风貌受损、污染增加、活动缺乏安全保障或者产生过多噪声等时,正外部性下降,甚至产生负外部性。

公共性景观的外部性具有明显的空间特性,即随着距离的增加,外部性减弱。以公园为例,居住离公园越近的居民,越容易获得直接的景观视觉欣赏;良好的可达性,可以使居民使用公园的机会增多,而同时公园绿化、水体对于周边环境改善的效果也越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