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休闲与城市功能的延伸

休闲与城市功能的延伸

时间:2022-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在探索城市的起源、发展及其本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休闲与城市功能的延伸、休闲与城市发展的互动以及休闲经济与城市的耦合关系,并深入剖析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最后得出休闲经济已经成为促进城市进步的新动力和引领城市发展的新潮流的论断。

第三章 休闲经济发展与城市蜕变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缩短了人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了人们的自由时间,促使休闲成为人们最普遍的生活实践形式之一。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休闲与经济的互动日益增强,发达的休闲服务和成熟的休闲市场逐渐成为城市繁荣的重要特征。种种迹象表明,休闲经济的发展已经远远不是大城市的专利,即使在中国大多数中小城市,各类休闲活动也已成为经济得以运行的基本条件,为休闲而进行的各类生产和服务活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章在探索城市的起源、发展及其本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休闲与城市功能的延伸、休闲与城市发展的互动以及休闲经济与城市的耦合关系,并深入剖析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最后得出休闲经济已经成为促进城市进步的新动力和引领城市发展的新潮流的论断。

按照《辞源》的解释,城市是一定区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人口等要素的集中之地和中心所在,一般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并具备行政管辖功能。城市是人类群居生活的高级形式,也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而城市化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经济进化过程。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生产力与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结果。

一、城市的起源及其发展

人类社会为什么会产生城市?从城市发展史来看,仅仅是城市的萌芽阶段就经历了漫长的演进历程。审视西方古希腊和古罗马城邦文明形态的城市起源,可以发现,西方的城市主要是由战争促成的。特别是在欧洲,城市不仅充当战斗堡垒,而且作为军事、经济及政治的混合体而存在。相比而言,中国城市的起源和文化传统独具特色。

(一)古代城市的起源

从根本上来说,城市的起源有因“城”而“市”和因“市”而“城”两种类型。因“城”而“市”即先有城后有市,市是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类型的城市多见于战略要地和边疆城市,如天津起源于天津卫。而因“市”而“城”则是由于市的发展而形成的城市,即先有市场后有城市的形成,这类城市比较多见。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城市在本质上都是人类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

在古汉语中,“城”和“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指在一定地域上用作防卫而围起来的墙垣。如《墨子•七患》中说:“城者,所以自守也。”《管子•度地》云:“地之守在城……”《吴越春秋》亦指出:“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可见“城”是当时的军事设施中心和统治中心。而与此对应的“市”则指进行交易的场所。如《管子•小匡》曰:“处商必就市井。”《孟子•公孙丑》中说:“古之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有司者治之耳。”《周易•系辞下》对此有更生动详尽的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中市”以一般消费者的购买为主,另外还有“朝市”和“夕市”,总称“三市”。总而言之,“市”是古时商品流通的中心。在生产力发展的驱动下,商品生产日渐发达与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成为日常生活之必需,客观上要求为这种交换提供一个安全、通达和固定的环境,于是“城”与“市”相互结合并最终走向统一。尽管最早的“城”和“市”在概念上截然不同,在范畴上也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城里的人口有了较大发展,城里的设施逐渐完善后,交换物品的“市”从市井、野市、郊市逐渐向“城”里靠拢,并在城内得到发展,于是“城”和“市”就逐渐结合起来。“城”和“市”结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从单纯的军事政治中心的城堡演变为政治和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的发展过程。

在建城史上,中国历代帝王都城、宫网、御苑、庙堂的营建都占有重要地位。夏、商、西周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最初阶段。据文字记载,中国古代城市出现于夏启时期,因当时已有“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之说。此后,商周开始进行大规模城邑营建活动,相继出现商城、洛邑这样规模宏大的都城。1983年,考古学家在河南堰师尸乡沟发现的商代早期城址面积达200万平方米。继发现安阳殷墟商城遗址和郑州商代城址之后,1999年安阳第四座商朝都城——垣北商城又被考古发现。2001年,考古学家成功发掘四川成都金沙商周遗址,该遗址是古蜀国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都邑所在。金沙商周遗址总面积达3平方千米,出土重要文物2000余件,为一处大型商周时期蜀文化中心遗址。东周至秦汉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进入一个重要的转折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城市数量和规模有了一定发展,相继出现赵邯郸、齐临淄、楚鄂都、魏大梁等盛极一时的都城。秦统一天下划41郡、置县千余,中国城市建设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两汉、隋唐、五代时期,西汉长安、北魏洛阳、南朝建康、隋唐长安等都城声名显赫。宋、元、明、清时期,在城市数量增多的同时,城市规模仍在继续扩大,城市类型和功能更加齐全。此时,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带出现了一系列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且功能齐全的城市,如发挥政治功能的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等城市;发挥对外通商功能的泉州、福州、潮州、宁波、扬州、广州、上海、天津等城市;发挥交通枢纽功能的武汉、徐州、沈阳、张掖武威、喀什等城市。除此之外,还包括民族地区政治和文化中心,如拉萨、呼和浩特、银川、大理等城市;风景和文化胜地,如桂林、承德、安阳、商丘、敦煌、曲阜、亳州、淮安等城市;制造(铸造)业名城,如景德镇、自贡、大同等城市。

(二)现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城市交通以及城市功能等城市特征的历史变迁,都会对城市的商业活动带来深远影响。最初的城市中的工业集聚,是为了有利于商品交换而形成的。相对于将已加工完毕的商品运输到城市中进行交换而言,在城市中就地加工和就地销售,可谓随着工业城市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商业变革。而现代城市的出现,与这种商业变革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城市是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发展起来的,而城市本身也构成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学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如13世纪的地中海沿岸、米兰、威尼斯、巴黎等都是重要的商业和贸易中心,其中威尼斯在繁盛时期的人口超过20万。在工业革命之后,由于农民阶层不断涌向新的工业中心,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美、德、法等国家绝大多数人口都已生活在城市,这不仅是物质富足的标志,还是近代文明的象征。

在理论上,城市经济学对城市作出不同能级的分类,如小型城市、中型城市、大型城市、国际化城市、世界城市等,这种分类的重要标准是人口规模。按照目前比较权威的说法,根据市区非农业人口的数量,中国也把城市分为四个等级:人口数少于50万的为小城市,拥有50万~100万人口的为中等城市,100万~300万人口的为大城市,其中又把人口数达到300万~1000万的称为特大城市,而人口数超过1000万则称为“超级大城市”或“超级大都会”。联合国人口与发展委员会2005年公布报告显示,随着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级大城市”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1950年,世界上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仅有纽约和东京2座;而到1975年,世界上人口逾千万的大城市达到20座。根据2011年联合国人口基金统计公报数据,2010年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是日本东京(3670万),紧随其后的是印度德里(2200万)、巴西圣保罗(2030万)、印度孟买(2000万)、墨西哥城(1950万)、美国纽约(1940万),而中国上海名列第7位(1660万)。目前全世界已有远超出50%的人口进入城市,城市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巨大和最复杂的建筑集群。

按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世界城市发展历史来看,城市也可以分为集市型、功能型、综合性、城市群等类型,这些类型也体现了城市发展各个不同阶段的显著特征。其一是集市型城市,即周边农民或手工业者的商品交换的集聚地,主要由交易市场、商店、旅馆、饭店等配套服务设施所构成,亦有学者把处于集市型阶段的城市称为集镇。其二是功能型城市,即通过开发和集中优势资源形成其特有的产业体系,从而使城市具有某种特定功能,主要包括工业重镇、旅游城市等。功能型城市不仅是商品的交换地,同时也是商品的生产地。但功能型城市因产业分工而形成的功能相对比较单调,对其他地区的经济依赖增强,商业活动具有从封闭型的城内交易向开放性的城际交易转变的趋势。其三是综合型城市,即区域性、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经济中心和贸易中心城市,因地理位置优越且产业优势明显而使其金融、贸易、服务、文化、娱乐等经济功能强大。综合型城市不仅集聚力较强,而且经济能级较高,围绕这些城市的商业开始由单纯的商品交易向综合服务发展,并扩展延伸至为促进商品流通和满足交易需求的一切活动。这类城市在中国比较典型的有直辖市或省会城市。其四是城市群(或都市圈),此时城市的经济功能已不再由一个孤立的城市体现,而是由以一个中心城市(核心城市)和与其保持着密切经济联系的一系列中小城市(外围城市)共同组成的城市群来体现,如美国大西洋沿岸的波士华城市带,日本的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英国的伦敦—利物浦城市带等。

据民政部2011年6月16日发布的《2010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中国设市的城市数量增加到657个。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陆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大城市,其中不乏人口逾千万的超级大城市,如上海、北京、重庆、成都、天津、广州等。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等地区也逐步形成一个经济社会关系愈来愈密切的城市群,区域整体的经济功能已日益凸显,未来中国还将出现成渝区、长株潭区、武汉半小时区、海西区、北部湾、东北区等新的都市圈。

二、城市的本质及其内涵

城市的本质是指城市本身所具有的基本属性,它决定着城市其他的附加属性,也决定着城市的发展规律和城市的基本形态。对城市的本质及其内涵的概括,不仅可以从城市本位论上解释城市的形态和构成,从历史上揭示城市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和动因,还能够从城市的现实存在来揭示城市的运行机理以及城市的质量差异。

关于城市的本质及其内涵,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加以概括和论述。韦伯认为:“城市永远是个‘市场聚落’,它构成聚落的经济中心,城外的居民及市民以交易的方式取得所需的工业产品或商品。”类型学》,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class="calibre9">[1]刘易斯•芒福德在1961年写的《城市发展史》中,把城市的本质表述为“人类的进化属于文化进化,即主要依靠文化和信息的积累来实现,这就构成了城市本质的要义,即城市是创造文化、积累文化和流传文化的主要场所”。列宁认为:“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2]钱学森用系统的观点把城市概括为:“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为前提,以积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的,集约人口、经济、科技、文化的空间地域大系统。”[3]中国著名城市学家宋俊岭认为:“城市的本质是人类本质的一个延伸和物化,城市是人类自身的内在品格外化而成的物质环境构造体系。城市是文明人类的存在形式,是人类文明的主要载体……城市的发展状况既反映当地社会人群的量和质,又制约着其发展水平。”[4]

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可以得知,虽然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基于其自身经济的发展,但城市的本质及内涵,却不仅限于经济的体现,而应该从根本上和深层结构上加以分析,这显然有别于城市的一般应用属性。城市不仅是经济和贸易的交易中心和积聚中心,同时也是创造文化、积累文化和流传文化的主要场所,它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宗教、人口等多要素的集约演进系统。通过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世界城市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看到,城市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实际上间接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发展道路。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中间桥梁。芒福德说:“如果说在过去许多世纪中,一些名都大邑成功地支配各自国家的历史的话,那只是因为这些城市始终能够代表他们的民族文化,并将其绝大部分流传给后代”。审视一座城市的发展质量,根本着眼点在于它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人类自身属性的延伸和物化,要看它多大程度上解决了人类自身的发展需求。因此,城市的本质及其内涵的体现,更重要在于它是人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主要载体。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我们构建了未来城市发展的美好愿望。真正用心理解和把握城市的本质及其内涵,可以让我们知道怎样去把城市建设得更加宜人。未来城市应倡导低碳、节能和便利,倡导现代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并使每位市民和游客都充分享有现代文明带来的丰硕成果。

2012年8月14日,《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简称《城市蓝皮书》)发布会暨城市绿色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该报告指出: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标志着中国已经结束以乡村型社会为主体的传统城市时代,开始进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型城市时代。在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城市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并面临的着新的问题。但可以明确的是,在这一新的城市时代,城市经济将占支配性地位,城市发展趋向集群模式,城市生活品质受到高度重视,绿色休闲空间备受外界关注。然而,现有城市在经济结构、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环境质量、公共服务、社会和谐与安全等方面还难以适应城市时代的新要求,城市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在新型城市时代,必须高度重视城市的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城市的发展品质,积极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深度融合,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共同繁荣。

三、休闲功能——城市功能的延伸

城市功能又称城市职能,意指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中所具有的能力,它是由城市的结构性因素所决定的多种机能的综合体,包括城市系统对外部环境的作用及其秩序。伴随着经济发展,一定区域内的物流、人流、资金流及信息流通过各种方式汇集于城市,经过优化组合后产生能量的聚集效应和放大效应,从而形成城市功能。由于城市内部包含多种要素,而城市的每一个要素都会表现出一种功能,因此在传统意义上,城市具有生产功能、服务功能、管理功能、协调功能、集散功能、创新功能等多种子功能。城市功能不是这些子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这些子功能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有机结合体。作为城市整体功能的一部分,各种城市子功能按照城市功能的整体目标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不同层次的城市功能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制约。此外,城市的各种功能都是相对于一定的外围区域而言的,城市功能的发挥过程,实质上是城市与外部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过程。

城市功能又有共同功能、特殊功能、综合功能和主导功能之分,其中共同功能指所有城市都具备的功能,表明的是城市的共性,区分的是城市与乡村的界限;特殊功能指某一个城市或某类城市所特有的功能,表明的是城市的个性,区分的是城市之间的界限;综合功能指一个城市同时具有多种并且有机结合的主导功能,每一种主导功能的作用范围和影响都比较大;主导功能指在城市诸功能中处于突出地位和起主导作用的功能,直接影响或左右城市其他功能的运行,甚至决定着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影响城市功能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产业条件及行政区划等。在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中,城市功能表现出明显的叠加发展规律。在前工业社会,政治功能和贸易功能的融合,逐步演变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工业社会,资源成为决定城市功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聚集和扩散成为城市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生产、服务、管理、协调等经济功能开始叠加并成为城市的主导功能。而后工业社会,决定城市功能的主要因素是科学技术,城市功能的作用形式是渗透和辐射,文化功能、创新功能等新功能的叠加成为城市功能发展的新趋势。城市功能的叠加不仅是量的叠加,而更重要的是质的叠加。城市功能叠加的结果必然导致城市功能的多元化,而城市功能的多元化会以城市诸功能整体的非加和性产生城市能量的多倍放大,这也被称为城市功能叠加的倍增效应规律。当然,在城市功能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主导功能也在同步发生变异进化,从而最终使整个城市的结构和性质发生改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劳动分工在地域上的突出表现。在分工的基础上,专业化经济的飞速发展为贸易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交易效率的逐步提高,专业化经济所带来的收益大于交易成本时,城市应运而生。城市的出现进一步促进分工的深化和交易效率的提高,从而形成一个内在运行机制。在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之后,工业化的进程决定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城市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又与分工的细化过程密切相关。实际上,城市经济的演变伴随着分工不断细化的过程。在近代,随着手工业同商业的分离和机器的发明,城市产业结构种类繁多且日益复杂起来,并且城市经济以规模逐渐壮大的工业即第二产业为支柱。城市工业化进程在加速城市规模扩大和财富增加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物质资源耗费、生态环境破坏以及生活成本剧增等负面效应,影响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后工业时代背景下生产分工的深化及消费的个性化与符号化,使得经济活动中研发、设计、管理、营销等环节的地位日益凸显,知识经济、创意经济逐步成为经济结构中的主导力量。美国学者佛罗里达的研究显示,美国在全球创意经济领域的领先地位,为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提升国际竞争力贡献了非常重要的力量。目前美国从事科技、建筑设计、教育、音乐、艺术等领域工作的创意阶层约3800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口的30%,成为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英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与音乐相关的输出产值已经超过工程输出。同时,创意阶层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也日益显著。爱尔兰的都柏林、美国的旧金山、奥斯汀等在经济转型中取得成功的城市,也都是在创意产业上发展良好的城市。社会经济的转型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创意、休闲等理念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功能多元化趋势愈来愈显著,这也正好迎合了大多数学者提出的“城市功能多元化是城市活力的源泉”的观点,而城市的休闲功能是在城市功能多元化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从19世纪到21世纪,社会工作时间不断减少,在美、日、英等发达国家,周工作时间从近60小时逐渐减少到30小时左右。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分配比重的“历史性倒转”,意味着人们将把生命中超过一半的时间和一半的金钱用于休闲活动。同时,传统意义上的工作和休闲的界限变得模糊,“泛休闲化”现象日益凸现。许多创意设计工作强调轻松和休闲的内外环境,休闲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渗透到现代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与全球城市经济联系和分工在地域空间上扩展相伴的,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全球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巨大转型。随着现代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大量非物质性生产活动在城市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城市愈来愈注重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城市居民进行生产和生活之余的休闲需求愈来愈强烈,休闲活动开始从家庭空间转移到社区空间,休闲功能成为城市功能的重要延伸之一。在一般意义上,城市休闲功能可以看作是城市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所提供的休闲项目、休闲设施、休闲服务、休闲文化以及休闲组织和管理等休闲服务要素,及其相互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在休闲节点内集聚、极化及优化配置,所表现出来的满足人们多层次休闲需要以及满足城市人力资源再生产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效用。城市休闲功能产生于人的休闲需要,使它具有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供给与需求的矛盾运动,促使城市功能的发展演进是在来自城市外部和内部的休闲需求作用下,随着休闲需求的质和量的不断提升,要求城市提供相应的休闲供给用以不断满足需求的结果。

城市休闲功能是从城市所提供的休闲产品和服务的效用上体现的,通过城市休闲活动的数量、质量和人们的休闲满意度,来衡量城市休闲专业化的程度。人的休闲潜力和能力与其自身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和休闲意识等因素密切相关,其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宏观环境和自身素质,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休闲的供给和服务。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经济基础,提供更多样化、多元化的休闲产品和服务,是满足人的休闲需求的有效方式。总之,城市休闲功能是现代城市发展所要承担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人类生活方式及城市产业结构转换升级的结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未来城市转型的必然。

注释

[1]韦伯:《非正当性的支配——城市类型学》,康乐,简惠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8页。

[2]鄢淦五:《列宁、斯大林关于城市的几个重要观点》,《天津社会科学》1983年第2期 。

[3]唐恢一:《城市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4]唐恢一:《城市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