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休闲的调节与发展功能

休闲的调节与发展功能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休闲的调节与发展功能休闲在时空上显示出一种平衡性,担负着对人们生理和心理起调整作用的功能。对“亚健康”来说,吃药、打针,难以见效,只有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也就是重视休闲活动,通过调节自身的生活节奏,就能挣脱“亚健康”的
休闲的调节与发展功能_休闲概论

第一节 休闲的调节与发展功能

休闲在时空上显示出一种平衡性,担负着对人们生理和心理起调整作用的功能。虽然从期望值的角度讲,休闲活动无论如何充分,都无法给人们一个彻底的满足和补偿,但是休闲活动的确能够给人们带来部分的满足和补偿,从发展的立场看,这种相对意义上的补偿,对个人的生理和心理调整是极为重要的。人们体力疲劳的修复,精神疲劳的恢复,知识匮乏的补充,所有这种调整其实都是在一定的休闲时空阶段内完成的。

一、生理机制的修复和完善

1.对健康的新认识

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的阶段,人们梦寐以求的是财富,总想着某一天能突然抱上个金娃娃。而今,当大城市里的人们迈进了富裕生活的门槛时,人们对健康追求的欲望愈加强烈,对健康的呼唤似乎成了时代的一个热点。今天,人们已经有了这样一个共识:人生是由一串数字构成的,人的健康是个位数上的1,而家庭、爱情、财富、地位、荣誉、金钱等都是后面十位、百位、千位、万位等位置上的零,有了前面这个健康的1,与后面无数个零的组合才会有人生真正的价值,人生因此也就将变得十分富有和充实。然而,当人们一旦失去了健康这个看似微不足道,对人而言却是至关重要的1,就不能正常工作,甚至不能正常的生活,乃至连自身都难以在这个星球上存在下去,那么,即使拥有再多的零,对人生又有何用呢!可想而知,在生活的天平上,由无数个零累积而成的价值,其终极价值终究还是等于一个“0”。因此,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道理,痛失健康最终难以构成真正的人生价值链。健康对人来说是如此的重要,受到人们格外的呵护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当代,健康已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是有关一个国家、民族国际形象的原则问题。为了全面推进各国提高居民的健康素质,世界卫生组织于1994年提出了“健康城市”的新概念。健康城市是一个不断开发、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并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能够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互相帮助的城市。健康城市的指标一般分为人群健康、城市基础设施、环境质量、家居与生活环境、社区作用及行动、生活方式及预防行为、保健福利以及环境卫生服务、教育、就业及产业、收入及家庭生活支出、地方经济、人口学统计等方面。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开展健康城市最重要的特征是使政府、群众、志愿者们通力合作,关注城市的健康,并用更多更好的方法处理健康问题。建设健康城市的目的是通过提高人们认识,动员居民与地方政府和社会机构合作,以此形成有效的环境支持和健康服务,从而改善环境和健康状况。在我国上海,已经正式提出了打造“健康城市”的战略目标,并为每一个城市居民提供一种身心健康的氛围,产生热爱居住城市的幸福感。健康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共同追求的发展目标。

2.应对“亚健康”的挑战

进入新世纪,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生活现象的困扰,也即终日处在一种既病非病的状态,具体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浑身乏力,不思进取,不愿工作,做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劲来。如果到医院检查,折腾了半天,各种检查指标又都显示脑、心、肺、肾、肝、脾、胃等器官完全正常,没有任何疾病的症状,然而,就是浑身不舒服,现代医学将这种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称作“亚健康”。有资料表明,现代人群中完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标准者(第一状态)仅占5%,被诊断患有各种疾病者(第二状态)不足20%,而处于似病非病过渡状态,也即“亚健康”状态者却占到75%以上。这个看似已经十分令人畏惧的数字对我国来讲可能还不算最高。按照上海国宾医疗中心对2万名接受体检的人员检测后发现,上海人“亚健康”问题也许更趋严重,有将近80%的人已进入“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的危害固然在于它会向疾病转化,但它带给人类最大的潜在威胁,莫过于人们对它存在的轻视和不以为然,尤其在年轻的白领人中间更是如此。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使人们无暇顾及自身生理上某些微小变化,从而导致城市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迅速扩大。医学专家预言,“亚健康”将是21世纪人类健康的头号敌人,从社会现状看,这绝非是危言耸听。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所谓“亚健康”是指人体无器质性病变的一些功能性改变,也即人的身体处于健康与非健康(生病)状态之间的灰色状态,又称第三状态。又因人们在看病时主诉症状多种多样,且又不固定,现代医学就将这种现象称为“不定陈诉综合征”或者叫做“慢性疲劳综合征”。科学家经过研究后则认为,亚健康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人长期紧张地工作、生活,精神压力过大,从而导致人的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内分泌紊乱,肌体内各器官功能失常。人一旦陷入“亚健康”状态,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症状:第一,心血管症状。主要表现为头脑不清醒、头重脚轻、思维紊乱、注意力难以集中,眼睛疲劳、视觉浑浊不清、眩晕、耳鸣、心悸、气喘等;第二,胃肠道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胸闷腹胀、便秘;第三,肌肉症状,主要表现为浑身乏力、容易疲倦,肩颈僵硬、手足麻木、常有冰凉的感觉,面部疼痛;第四,精神症状,主要表现为坐立不安、心烦意乱、终日思睡、但又常常难以入眠。

亚健康”是工业化时代的一种现代病,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病。现代社会中,在白领阶层经常出现“亚健康”状态,一项针对世界500强跨国企业展开的“职场人健康危险度调查”显示,在平均年龄只有30岁的年轻职场人中,近三成员工血糖、血脂偏高,接近半数超重或肥胖,77%的人心肺功能低于平均水平,40%有睡眠障碍(1)2009年12月,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院协会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白领健康白皮书》显示,作为“白领、骨干、精英”集合体的“白骨精”,亚健康成为常态。调查显示,近八成白领饮食、睡眠没有规律,每天感觉比较疲倦。54.4%的白领表示每天都有“没睡够”的感觉,另外32.4%的白领表示睡眠质量不好。而深圳、上海等主流城市白领处于过度疲劳状态的接近六成,35~50岁的高收入中年白领群体机体老化速度较快,“生理年龄”超龄趋势明显加快,平均超过“自然年龄”10年左右。(2)对“亚健康”来说,吃药、打针,难以见效,只有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也就是重视休闲活动,通过调节自身的生活节奏,就能挣脱“亚健康”的束缚,减轻“亚健康”的干扰,以致治愈此种现代生活病。

3.休闲的康复功能

美国学者经过研究后发现,人们将医疗保健的大部分开支,通常用在延续生命的最后6个月里,而这种投资的结果仅仅是在现代医学技术意义上维持了患者的生命。对此,人们需要严肃考虑的是,如何将这笔巨大的短期开支转变为享受一种健康生活的长线投资,为此,就必须改变建立在传统观念基础之上的医疗保健方法,迫切需要采用更加适合新世纪生活特征,而又赋予全新时代特色的身心健康模式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医疗健康模式。现代意义上的身心健康模式其核心是休闲,而传统的医疗健康模式其核心就是治疗。因此,在现代生活中,愈来愈多的人已经形成一种共识,投资健康,就是投资未来。休闲是获得身心健康的主要手段,而医疗则是让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辅助手段。休闲是人们完成由传统的医疗健康走向现代的身心健康的推进器。

(1)多休息。在一切生活发生中,休息是解除疲劳感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其中熟睡是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每天基本上要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现代医学研究的结果证实,充足的睡眠是预防“亚健康”最有效的手段。当今人类社会的许多疾病都与缺少睡眠有关。历史的发展一再证明一个事实,科学发明往往极大地造福于人类,而人类本身在享用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之后,却又却常常为其所害。自从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以后,人类的夜生活便在极为广泛的程度上开始了违背大自然演进规律的进程,为了工作而挑灯夜战,为了娱乐而彻夜狂欢,而昼夜颠倒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人类生理上新陈代谢紊乱,免疫系统失常,除了传染病以外的各种现代病便乘虚而入。因此,当人们遵循人体自然生物钟的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人体的免疫力又会极大地提高,许多常见的现代病包括“亚健康”的种种症状就会自然而然地消失。现代人喊出了回归自然的口号,其实并不只是单纯地到自然社会中去走走,还包含着更深沉的意思,那就是回归人类自身的自然生活规律,不因工作而牺牲了睡眠时间,不因娱乐而透支了睡眠时间,不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占用了睡眠时间。如今,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中,人们在尝试回答一个基本的问题:“除了钱财之外,你最需要的东西是什么”?答案竟然是“睡眠”。因为现代生活剥夺了人们太多的睡眠时间,而睡眠时间的缩短,致使人们饱受各种现代疾病的痛苦折磨,所以,人们需要足够的睡眠时间,需要健康的体魄,需要健全的心理。痛定思痛以后,人们终于回到了一个新的认识起点,也即要善待自己,只有保持充足的睡眠,工作和生活精力才会更加充沛。

(2)多接触。所谓多接触,就是指在休闲时间里尽可能多地与人、事和物接触,在与外界进行广泛接触的过程中,就能发现工作以外的广阔天地所蕴含的深邃生存哲理,从而驱使人们更加积极地去寻求人类生活的无穷乐趣。从比较宽泛的社会意义上看,一方面多接触,可以理解为对社会的依赖、对社团的需要、对朋友的信任,而这是人类历经成千上万年遗传进化中而未被遗落的一个关键的文化基因。如今人们都在为生计而忙活,为家庭而奔波,闲下心来,总希望有三五知己可以聊天,可以交心,可以互诉衷肠。不可否认,许多记忆会追随着时过境迁而逐渐淡忘,但是,朋友不应疏远,友情不该失落,因为它能帮助人们化解愁苦,振作精神,直面人生。现代人需要亲情,也需要爱情,同样需要友情,难以想象的是,倘若一个人没有了朋友,没有了与社团的交往,远离社会而犹如天马行空,独来独往,那他必然失去了一个与社会交往的平台,俨然成为一个孤独、凄惨、匆匆而过的历史过客,那么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对他来讲又有何意义呢!用现代健康标准来衡量,这样的人至少不是一个心理健全的人,是一个不值得仿效和学习的人,是一个落伍于时代的人。另一方面,多接触也可以看作是热衷于社会活动,热心于社会志愿者服务活动,而这又是导致许多人深感精神快慰、情绪舒畅和健康长寿的要诀。“公益活动能充分体现人的自我价值。因为人的生命价值在于自我奉献。道德的利他精神之最高层次就是奉献精神。”(3)据美国密执安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与从事其他活动相比,经常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大幅度地提高个人寿命。这是因为“人们从做好事中所感觉到的温暖很可能来自内啡肽,即人脑分泌的天然鸦片,它不但能促进长跑者达到‘高潮’,很显然还能促使志愿者产生心理‘高峰体验’。”(4)事实上,从现代社会评判人们身心健康标准的角度讲,能够乐于帮助他人的人比其他人快乐,能够热衷于做好事的人比其他人健康。随着我国与世界交往程度的不断加深,发达国家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文明举动和交往行为,以及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做法也渐渐为我们所接收。尤其是志愿者行为正成为我们社会生活的一个文明亮点。人们借助于这种志愿服务的形式,获得一种与人交往和接触的机会,凡是热衷于从事志愿服务的人,一个最直接的感觉就是愉快,而愉快生活在当今社会被看作是千金难求的健康生活标准之一。这就是为什么志愿者服务活动成为世界各国社会生活一个永恒主题的真正原因。

【阅读材料】

志愿者与“志愿者文化”

“志愿者”、“志愿服务”、“志愿文化”都是舶来品。在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与社会变迁下,理解都很不一样。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在对“志愿精神”、“志愿者文化”的体征上达成共识:“自愿”、“无偿”、“奉献”、“有利于社会发展”总是其核心内涵。也正是这些核心观念,成就了“志愿者文化”对于全人类的意义。

何振梁先生(曾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中国奥委会主席)在悉尼参加奥运会时有过一段难忘的经历。直到整个赛事将近尾声,他才知道原来两周以来每天为他开车的奥运志愿者不仅年龄比他还大(何先生当时已71岁),而且还是澳大利亚政府的一名高级官员。换了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这种情况就不大可能出现,甚至会让人觉得不可理解。

事实上,在国外,人与人之间跨过年龄、身份、社会阶层、种族等等所谓“界限”,为他人奉献自己的时间、精力、知识,已相当普遍,正是真正意义上的“志愿者文化”在起作用。美国是一个志愿者国度,志愿者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公共图书馆、公园、医院、法院、老人服务中心、家庭与儿童保护服务机构和无家可归者庇护所。

2005年的一项调查表明,约1/4的美国人当过志愿者,18岁以上成年人参加志愿者服务的大约占该年龄段总人口的一半,其中每人平均每周当志愿者的时间为3.5小时,美国的志愿者组织达100万个:这些数据,都是世界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可以说,包括志愿者在内的非盈利组织与政府和企业一道,共同构成了维持美国社会运转的三大支柱。没有志愿者,美国社会无法正常运转。例如,全美消防人员中志愿人员多达80%。

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沉淀之后,现代意义上的“志愿者文化”除了原有那些最基本的核心定义,还意味着一个个体对于他人、对于志愿组织、对于社会的一种责任的担当,一种坚定的、与权利和义务相当的承诺,一种自觉的公民精神,成为现代公民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相比而言,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

中国欠缺现代意义上的“志愿者文化”,这与我们的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历史还比较短、公民社会发育还不够成熟有很大关系。就国际惯例来看,志愿者活动一般都是由民间自发组织的。如果一个社会的公民组织不发展,也就很难产生更多的志愿者。从这一点上看,志愿服务与我们过往长期开展的“学雷锋”、“做好人好事”之类的活动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此外,一个社会的慈善与志愿服务发展水平往往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结构相关。一般认为,当一个社会的中产阶层比较发达的时候,相应地,公民社会中的志愿社团活动内容、方式、频次都会随之丰富、提高。

这也提醒我们,要想让真正的“志愿者文化”在中国生根发芽,我们需要增强国人的公民意识。

(资料来源:中国需要怎样的“志愿者文化”[N].解放日报,2008-5-2.)

(3)多活动。活动,可以使人们保持健康的心态;活动,可以使人们拥有硬朗的体魄;活动,可以使人们笑颜常开;活动,可以使人们永远闪烁智慧的火花。当然,这里所说的活动,主要是指各种具有动态感的休闲活动,譬如娱乐活动,健身活动,也包括出游活动等。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眼里,参加娱乐活动是人们从事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为工作,或为学习,因而遗弃了娱乐活动,并不能被认为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人。尽管我们为赶任务,可以在短时间内废寝忘食地进行工作、学习,然而,不可能终年没日没夜地伏案工作和学习。前人曾说:“骤雨不终日,飙风不终朝”。一张一弛,一紧一松,一动一静,乃是社会发展的辩证法则。任何人的工作、学习,必须张弛搭配、动静相间,方能持之以恒,不致半途而废。一般说来,那种暴风雨式的工作方法,那种连续作战的工作方式,都是不可能持久的,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它是以消耗宝贵生命能量为代价的,它是以获得短期目标利益而牺牲了长远的生命价值为代价的。事实一再证明,在紧张的工作学习间隙,适当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如看看影视,听听音乐,跳跳舞蹈,对放松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里的大脑皮层,松弛神经,消除精神疲劳,提高工作学习效率是极有益处的。有时在愉快的娱乐活动中,不只驱除了精神的疲惫,恢复良好的工作学习状态,甚至还有可能获得某些灵感,得到某些启示,孕育某种创新的冲动,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一些惊人的创造和发明,就是在娱乐活动中露出端倪的。

二、精神状态的放松和调节

现代人的健康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和性格健康。在现代社会,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的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为重要。近年来,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位居榜首。2010年,上海市卫生局首次进行了居民心身健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市民每5人中有1人终身存在至少1种心理行为问题,而平均每8个市民中就有1人目前正存在某种心理行为问题。(5)为了谋生,为了养家糊口,人们必须在各种环境中顶着各种压力工作,谋取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而体力和精神的疲惫是与劳动过程结伴而产生的。当人们完成相应的劳动任务以后,人们就要寻找生理和心理上放松的渠道,形成工作之外特殊的社会活动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就是休闲。如果没有休闲,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生理和心理疲劳的恢复,从这一点出发,放松就可能是休闲的最基本和最必要的功能。

1.休闲的放松功能

千百年来,人类之所以能够在各种压力下成功生存,得益于这样一种生存战略,即想方设法以各种方式来缓解源自于工作和生活的重压。对人类来说,在以往任何一个社会阶段,人们最大的生活压力主要来自于劳动,因为人们必须首先被迫去完成某些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的任务。尽管相比于以往,现代社会人们的劳动强度已经极大地减轻,然而,就目前的社会阶段而言,劳动依旧是人们谋生的第一需要。因此,现代人不仅要学会如何更好地工作,更要学会如何劳逸结合,学会如何利用各种休闲活动放松自己。当然,这里所说的放松是对工作而言的一种积极的调节,而不是消极的躲避。积极的放松导致对体力劳累和精神疲惫的释放,是生活的享乐;而消极的躲避是对现实的恶劣的生活环境及其抗争精神的无奈放弃,是生活的悲哀。

人们常说工作着是美丽的,失去工作的权利是人生的一大痛苦,但是,通常情况下人们所从事的工作,尤其是谋生的工作都带有相当程度的强迫性和被动感,一天工作后积累起来的体力上的劳累感和精神上的紧张感需要及时通过休息加以恢复,而放松的普遍形式就是休息。放松功能在现代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学家研究后认为,现代社会的工作是体力疲惫和精神紧张的根源,任何工作都会给人们造成某种形式的生理紧张和精神压力。国际劳工组织曾经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全球约有1/10的劳动者感到抑郁、焦虑、精神紧张或疲劳,“由于抑郁症,美国每年损失两亿个工作日;芬兰50%的劳动者都有精神紧张症;德国7%的提前退休者患有抑郁症;英国1/3的雇员有精神健康方面的问题。

社会的发展似乎造就了一个奇特的社会现象,从前,由于生产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工作造成的主要是体力上的劳累,精神压力尚小;而今,生产环境大为改善,虽然工作带来直接的体力消耗大大下降了,但是造成精神上的疲惫却日益加重。有人以“我们还会不会笑”为题,让人们领略了这一极其有趣的社会现象。20世纪50年代,被认为是典型的经济衰退时期,即便如此,当时英国人平均每天笑的时间为18分钟。到了20世纪90年代,英国人的生活水平已有了很大的提高,位列世界最发达国家的行列,而英国人每天给出的微笑的时间却急剧地减少到只有6分钟。又如,日本是亚洲最发达的国家,然而,一项针对亚洲地区进行的“快乐指数”的国际调查结果表明,日本人恰恰是亚洲地区最不快乐的群体,有27%的受访者自称不快乐,另有5%的人说自己根本就活得很凄惨。这是一个看似十分好笑的问题,但是,确实揭示了当今社会人们普遍承受巨大精神压力的严峻现实。心理科学研究结果也显示,20世纪末期人们感受到的精神压抑的概率是20世纪50年代的10倍。

在我国,经济发展结构的调整,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精神健康问题也已经成为影响广泛的社会性问题。一些外资企业的白领人士,为了能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份报告或一件工作,就必须马不停蹄地努力干,有时甚至是熬夜连着干。从事商业服务的劳动者面对着无数的顾客,就必须培养自己的耐心,甚至还要做到“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在窗明几净的标准化工厂里,装配工必须每天被固定在一个几平方米的工作区域内,对流水线上的产品进行不间断地操作,简单而统一、机械而重复的工作过程已经使人厌烦,而严格的规章制度又使得员工之间几乎没有交流。从我国卫生部门发布的信息看,工作压力造成的人体危害已呈现严峻的局面。全国30多个行业不同程度遭受职业病危害,估计有2亿劳动者在从事劳动过程中不同程度遭受职业病危害,中国已进入职业病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以2009年为例,全国报告职业病病例数较上一年增加了31.9%。(6)

【阅读材料】

职场“过劳”调查:逾九成白领加过班近半感觉压力大

2011年的“五一”劳动节将至,然而却接连发生“普华永道25岁女硕士疑过劳死”和“上海一27岁房产中介经理疑过劳猝死”等事件,引发舆论持续热议,它发出的警示,已远远超出事件本身。

2011年4月13日,上海一名27岁的房产中介经理在家中猝死。死者家属认为,死因与其长期工作压力较大有关,一周工作6天,几乎每天“朝九晚九”,一年中除春节外,几乎没有完整的假期,一直在超负荷状态下工作。

此前几天,供职于世界上著名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普华永道上海公司的潘洁因患脑膜炎去世。去世前的半个多月里,潘洁在博客里这样描述自己的“状态”:有个空档就发烧;闭眼全是电脑界面;“满地打滚,我要睡觉”虽然普华永道予以否认,但不少人认为潘洁是“过劳死”。

白领疑因“过劳”导致死亡的例子近几年来并不鲜见:2011年初,中金公司一名25岁研究助理猝死;华为公司25岁员工胡新宇曾在连续加班30多天后病倒,一个月后离开人世。

每一次疑似“过劳死”事件曝出,都会在职场白领中引发舆论风暴,而大量网上留言中,“物伤其类”“同病相怜”的心态比比皆是。

除了“过劳死”外,职场白领普遍遭遇的是“过劳伤”。智联招聘发布的《2010职场人压力状况调查》显示,许多大城市93.24%的白领有加班经历。工作日晚上加班比节假日加班更频繁,有69.6%的白领一直苦于这种状态。

普华永道上海公司一位员工(潘洁同事)说,“今年1月到3月特别忙。”即使自己被分到“比较清闲”的项目组,加班到凌晨一两点也是“家常便饭”。有人连续一周凌晨四点离开办公室。但不管多晚回家,第二天早上9点半到10点都要“回到”公司继续上班。“即使比较轻松的项目,一天加班也要在4小时左右,周末还得至少加一天班,一周平均加班30小时,有同事一个月加班加了220个小时。”这位员工说。

在北京一家投资银行工作的潘先生说,刚入职时巨大的压力几乎让他无法承受,“有时凌晨三四点办公室还是灯火通明,脖子一转咔嚓咔嚓响,甚至有人上厕所时都能睡着了。”

一边是令人艳羡的职位和丰厚的薪水,一边是长期拼命加班和超负荷的身心压力。智联招聘调查显示,48.6%的职场人表示自己压力很大,72.5%的职场人表示工作压力已经影响到了他们的生活,其中近六成怀疑自己有轻微抑郁症状。

(资料来源:[2011-4-29]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

由此可见,现代社会工作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们的内心压力也随之加大,许多人往往因长期积累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得不到缓解和松弛,因而造成体力下降,精力衰竭,工作效率降低,生活情绪低落,并最终危害人的精神健康,摧毁人的意志,导致悲观厌世的悲剧发生。因此,对任何人而言,学会放松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人类保护自身并得以繁衍的重要手段。虽说消除疲劳,恢复生活的常态,主要是靠各种休息活动来实现的。但是,休息放松时采用的方式不同,消除疲劳的效果也就大不一样。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平时工作十分紧张,甚至熬夜,一到休息天就蒙头大睡,希望把不足的睡眠时间补回来,但新的工作日开始时,仍然觉得没有去除疲劳感。心理学家研究后发现,这是一种“消极的放松”,达不到消除疲劳的真正目的。积极的放松应该是换一种其他形式的适度活动方式,比单纯的躺下来睡觉更能有效地消除因工作带来的各种疲劳。如今,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采用法律的形式给予职工每年的带薪休假权,实际上是将每天短暂休息的形式延伸和深化,目的就是通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放松,使职工获得比较彻底的良好休息的效果。

2.休闲的娱乐功能

娱乐是相对于工作而言的。娱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人们为摆脱工作疲劳束缚后试图恢复生理和心理健康状态的一种生活样式。相比于休闲时间内比较宽泛的放松功能来讲,娱乐则被人们赋予了更为积极的内容,也带有更为明确的活动期望值。

(1)对娱乐的认识。娱乐有其自身的客观需求和内在魅力,它使人扮演着与工作完全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乐趣。从事谋生的工作,人是被动的,甚至受到压抑;从事放松的娱乐活动,人是活动的主人,追求的是参与性,体验的是愉悦和满足。娱乐过程是人性自然流露的过程,娱乐表现的是人们对现实的一种短暂的忘却,娱乐追求的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热切的渴望,其实际的含义往往隐喻了人们对焦虑、失望和烦扰的现实世界的一种回避和超越。根据《辞海》的解释,娱乐即为娱怀取乐、欢乐之意。显然,娱乐提供了这样一个原则,只要在休闲的自由时间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能获得快乐的感受,就具有娱乐的内涵。这就是说:“几乎所有的人类活动都有可能成为娱乐。”(7)譬如,一些人以种田为谋生的职业,另一些人则以节假日适度的种田为娱乐;一些人将自行车作为上下班的代步工具,而另一些人则将骑自行车作为一种娱乐。在现代社会里,娱乐被认为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一种对活动的愉悦感受和审美体验产生互动回应的生活方式。

首先,娱乐的前提是工作。因为工作使人疲劳,利用休息的时间,通过娱乐活动的修复机制,恢复人们固有的生理和心理构架的常态,娱乐的结果也就是使人能够重新投入工作。换个角度看,娱乐活动不管就其意义,抑或是从功能上讲,都是来源于工作,并依赖于工作而存在。正是由于劳动,才使人类的娱乐活动形式不断地从最初的原始状态逐渐走向成熟,同时具有丰富的活动内涵。我们的先民获得猎物后手舞足蹈的姿态,演变成了优美的舞蹈;艰辛劳动过程中痛苦的呐喊,发展成了动听的歌曲;为了生存而在水中猎鱼的劳动方式,成为岸边垂钓的娱乐形式。如此种种,无一不是从劳动发展而来,又成为人们解除疲劳,获得愉快和满足的活动方式。

其次,娱乐活动受到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基础的制约。这是因为娱乐活动首先是一种社会活动。虽说在古代西方社会即使一个丧失人格自尊和人身自由的奴隶,也会被准许拥有一定程度的娱乐自由。在古希腊罗马时期,许多奴隶在工作之余都可能被允许从事有限的几项娱乐活动,如唱歌,跳舞,做游戏,或锻炼身体等,以去除他们的疲劳。然而,我们不能不面对这样的历史事实,由于休闲时间的长短、经济收入的高低、家庭境遇的贫富等因素的制约,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广大劳动人民和统治阶级在娱乐活动的历史天平上就显得极为不公平,劳动人民缺少娱乐时间和经济条件的支撑,所涉及的娱乐活动种类少且质量低,而唯有统治阶级才有可能进行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而网球、高尔夫球过去被称作贵族娱乐活动项目,就是一个历史的缩影。恩格斯也曾尖锐指出,和人类的生活活动相比,当社会生产技术还不发达,产品还不够多的时候,消遣活动只不过是一种“奢侈品”。当然,自20世纪50年代起,伴随着社会物质产品日益丰富,娱乐活动逐步走向平民化、普及化,娱乐活动才得以成为广大劳动人民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娱乐活动应该成为劳动人民工作以后的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建设也应当包括健康、愉快、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娱乐活动,使人民在紧张劳动后的休息中,得到有高尚趣味的精神上的享受”。这充分说明,我们党和政府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同时,已经深刻认识到娱乐活动在人的发展和完善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娱乐活动对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所起的关键作用。

最后,娱乐活动的范围非常广泛。一般认为,娱乐活动可能包括如下范畴:“演娱(Amusements)、艺术和手工艺(Arts and Crafts)、舞蹈(Dances)、戏剧(Drama)、游戏和体育(Games and Sport)、业余爱好(Hobbies)、音乐(music)、户外活动(Outdoor Recreation)、阅读(Reading)、写作(Writing)、谈话(speaking)、社会娱乐(Social recreation)、观演(Spectating)、特殊事件(Special Event)以及志愿服务(Voluntary Service)”(8)

(2)游戏的界定和类别。游戏是休闲娱乐活动的组成部分,在游戏活动中人们总是无忧无虑地、情绪高昂地表达出自己的热情和精神的内在气质。我国的权威辞书《辞海》对“游戏”条目作了如下的解释:“体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文化娱乐的一种。有智力性游戏(如下棋、积木、填字),活动性游戏(如捉迷藏、搬运接力),竞技性游戏(如足球、乒乓球)。游戏一般都有规则,对发展智力和体力有一定作用”。很显然,辞海对游戏条目的解释主要集中在游戏活动的功能上。而乌丙安在《中国民俗学》一书中则对“游戏”进行了如下的定义:“民间游戏是指流传于广大人民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俗称‘玩耍’。游戏是游艺民俗最常见、最普遍、最有趣的娱乐活动。它主要流行于少年儿童中间和节日里成年人娱乐节目之中”(9)。这一定义揭示了游戏的历史传承性特征,以及游戏的通俗性、普及性和娱乐性属性。

表3-1 游戏分类(10)

img22

在西方学者的眼光里,娱乐(Recreation)、休闲(Leisure)、游戏(Play)等词语在很多时候是可以互换的。从英语的语言环境看,这三者之间许多意思都有重叠。但是,在三个概念里,游戏更强调参与、竞争和规则,更强调玩的内容,玩的方式和玩的感受。法国社会学家罗歇·苏指出:“游戏,作为消遣的同义词,是休闲的主要功能,其主要特性概括为:逃避一个以产量和客观结果为重的受约束的世界;在人们控制并自愿接收其规则的娱乐世界中解除紧张”(11)。游戏也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定义。斯宾塞在《心理学原理》中这样写道:游戏是过剩精力的流露。当这种过剩精力表现在人身上时,感觉上的冲动和形式上的冲动就融合为游戏的冲动,从而产生一种摆脱实用目的的束缚的享受和快乐。荷兰历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曾经写过一本非常有影响的书,书名叫《游戏的人——关于文化的游戏成分的研究》,这本书被西方研究休闲娱乐科学的学者认为是至今为止在研究游戏方面最重要的著作。在这本书中,作者从文化学的研究角度出发,认为游戏必须具备如下的特征:第一,自愿的行为;第二,自主性或是自由;第三,游戏的发生地点和时间都有别于平常生活,也即与“平常生活”的距离;第四,有时间和空间的规划和限制;第五,创作秩序,也就是有规则约束;第六,促使参加游戏者形成联谊会或俱乐部形式的组织。(12)

从休闲娱乐的角度看,游戏将人带入到运用不同法则的世界里。在这样的游戏法则规定下,人们将毫无顾虑地解除所有的戒备,使自己成为自由自在和具有主宰世界能力的人,并随时准备在令人惊异和令人惊喜的感受中完成对日常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超越。“人在游戏中趋向最悠闲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甚至连身体都脱离了世俗的负担,它合着天堂之舞的节拍轻松晃动”(13)。凡是观察过游戏中的人,谁能否认游戏中处处体现出来的这种悠然自得的休闲境界?其实,不只是孩子,哪怕是成年人或是老年人,在游戏中所焕发出来的那种年轻化的精神现象,那种令人惊讶的童心未免的天真举止,何尝不是在精神极度放松条件下的游戏环境中所反映出来的悠然面貌。那可是人真实的内心世界的袒露,而平时总是在道貌岸然的外表装饰下,被紧锁在紧张的内心深处,是游戏将其解放出来,在一个全新的时空范围内展现在人们眼前。总而言之,游戏是一段无拘无束的时光,是一段宣泄和快乐的时光,是一段感受平等和自由的时光。

玩游戏是人的天性,而好玩是游戏的灵魂。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正在形成一股玩游戏的热潮,时下在大都市里的成年人正在通过玩具将人类爱玩的这一天性重新拾起并发挥到极致。下班后约三五好友一起玩“三国杀”,或者找家玩具吧跟“PUZZLE”(指解困类的成人玩具,如中国古代的九连环和起源于西方传说的“单身贵族”、“河内金塔”等)较劲,或者回家趴在桌上摆弄一幅上千块的拼图。在北京、上海的不少大型商城里,人们时常也会发现,那里标明适合0岁到100岁不同年龄阶段的玩具比比皆是。成人打理玩具除了出于对童年无忧无虑生活的补偿或是重温外,它的妙处还在于让大人们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难得地纯净起来。从现代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现代社会成人工作生活的压力比较大,需要借助某种形式松弛紧张的神经,而玩玩具则不失为一种宣泄情绪、达到生活减压目的的好方式。英国皇家科学院的一项研究还表明,经常玩成人益智玩具的人,比不玩的人平均智商高11分左右。美国医学专家也发现,50岁以前开始玩成人益智玩具的人老年痴呆的发病率只有普通人群的32%,40岁以前开始玩则只有12%,而从小就开始玩的还不到1%。这正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游戏并非是儿童的天地,玩具也不只是儿童的专利;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也要玩到老,玩具可以和人相伴一生,玩具是人生的拐杖,也是打开智力大门的钥匙。

【阅读材料】

桌上游戏

桌上游戏这个名词来源于英文Board Game,也译作桌面游戏。简称BG,或者“桌游”。

狭义地说,“桌上游戏”最初是用来特指运用一些指示物或者物件在特定的图板或盘面上(通常是为某个游戏而设计的)放置、移除或者移动来进行的游戏。这类游戏最广为人知的代表是:大富翁(强手棋/Monopoly)。但是,从广义上来讲,桌上游戏也可以是指一个很宽泛的游戏类型。英文也有Tabletop Game之说,广义的桌上游戏意义和Tabletop Game是相近的:是指一切可以在桌面上或者某个多人面对面的平台上玩的游戏,与运动或者电子游戏相区别,桌上游戏更注重对多种思维方式的锻炼、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及情商锻炼,并且不依赖电子设备及电子技术。比如以下这些常见的游戏都是属于桌上游戏的范畴:麻将,象棋,扑克,杀人游戏( Werewolf/Lupus of Tabula),万智牌(Magic)。

当今大多数时候,我们说的桌上游戏是特指桌上游戏中的版图游戏,这类游戏通常是用特制的地图板,运用大量道具虚拟多种资源的生产、交易等流动过程,并紧密结合在一个统一的文化背景之下。透过这种游戏,可以训练人的思考力、记忆力、联想力、判断力,可以学习如何与别人相处、沟通,重在对互相的智力水平和分析计算能力挑战。而且,桌上游戏对玩家年龄的差别要求不大,适合家庭成员一起进行游戏从而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通过游戏提高参与者的思维及逻辑推理能力,使游戏者认识到各种学科理论的应用,并为求达到目标制定出详细的策略与全盘计划。近现代的桌上游戏大致有如下几个特点:

1.游戏通常设计为多人游戏,一般供2~8人进行,一局的游戏时间一般在半小时到两个小时;

2.游戏规则简单易懂,即使是8~12岁的儿童也可以掌握。另一方面游戏对策略的运用要求很高,使得游戏对成人同样有极大的吸引力;

3.游戏设计运用历史、经济、战争、文化、艺术与建筑等多种主题以及趣味横生的规则设计,最大程度推动游戏者间的互动参与。与传统桌上游戏中通过掷骰子移动步数,以及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游戏相比丰富许多;

4.游戏中通常没有参与者会在游戏中途被淘汰,游戏在某个或多个游戏者达成某种目标或者一定的回合后结束;

5.游戏设计绘图富有艺术创意,制作精良,用材讲究。使得每个游戏都成为游戏者乐于收藏的作品。

6.游戏具有良好的开放性,支持玩家自创或扩展规则。并参与一些开放素材和规则以供玩家自行制作的良好模式,这在国外被称为“即打印型桌上游戏”(Print & Play Games)。

目前国内知名的桌上游戏有《三国杀》、《宿命》、《卡坦岛》等。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www.baike.baidu.com)

(3)崇尚娱乐第一。娱乐是一种体验,也是一种以调节自身生理和心理平衡为目的的活动。人们利用休闲时间,通过参与经常性的游乐活动,以达到保持心情愉快、强身健体的生活目的。在过去,由于生产力低下,为了谋生的工作便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目的,因而造成人们往往被困于低收入的工作之中,无暇顾及娱乐。有时,人们又寄希望于通过工作换回一部分少得可怜的自由休闲时间,而工作强度的加大,工作节奏的加快,精神压力的递增,使得人们获取更多自由休闲时间的欲望更趋强烈。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已经将人们重视休闲时间,渴望参与娱乐活动的倾向愈发清晰地衬托出来,从而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并引发传统工作观念的剧烈变动。这种渴望娱乐观念的发展趋势集中表现为,如果有可能,人们宁可少干一天,少拿点钱,而愿意多休息一天。这种倾向在20世纪中叶以后的欧美发达国家十分普遍。娱乐的发展无疑改变了人们的劳动观念。除了部分人能够满足自己从事的职业外,工作本身已不再是人们生活的最终目的。尤其是在发达国家,那些在20世纪80、90年代出生的青年人中间,原来已被广泛认可的关于社会生活的价值观在他们身上已发生引人注目的突变,他们并未驯服地遵循父辈们的生活格式,而是在叛逆精神的引导下,毫不犹豫地将生活的优先权大大方方地给予了娱乐,确立了娱乐第一的原则,而工作的重要性则屈降至第二位。这种对工作第一位的传统形式的否定在青年白领人士身上的出现已经是不足为怪了,而且在其他阶层人士身上也表现出蔓延趋势。

三、休闲的发展功能

发展功能是休闲调节功能中的最高阶段,也是人们在休闲时间内寻求自我发展最重要的手段和最终的目的。所谓休闲的发展功能概括地讲,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休闲活动,导致人们个性的张扬、雄心的显示、人格的完善和素质的提高。法国社会学家罗歇·苏把休闲的发展功能称为“最具野心的功能”。相比于休闲的放松功能,发展功能更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当然,休闲的发展功能具有不同的层次,也有多个侧面,全凭人们的兴趣爱好和自我选择加以逐步实现。

在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梦想是难以实现的,一个人也不可能在工作中发挥出所有的潜力,哪怕是面对一项自己十分喜爱的工作。客观地说,从事任何一项工作只能是部分地发展了人们某些方面的才能,同时也或多或少地限制了其他方面才能的发展。因此,人们就希望在工作之余进行某种程度的补偿,以实现被安置在内心深处虽有一些模糊,但是却十分强烈的愿望。从休闲的本质意义上讲,应该积极鼓励和充分肯定职业以外各种休闲活动带给人们自我发展的最佳益处。一些具有创造性、想象力和发展空间的休闲活动,经常使人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得到快乐的满足,而且还获得激活梦想的快慰与感受创造的冲动。也就是在这个层面上,参与休闲活动的人们,如喜爱摄影、书法、绘画、收藏、烹饪、登山、园艺、健美等活动的业余爱好者,就是那些在职业以外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张扬和创造力补充发展机会的人,正是从活动中得到了自我发展的收获,并为休闲的发展功能进行了详尽和坦诚的诠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自动化工艺的全面渗透,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创造充分的条件,而人类自身也开始慢慢地异化成高科技时代智能化的懒虫。在众多领域,电脑已经或正在将人类从那些计算、分析、管理等繁杂的工作模式中解脱出来,预设的软件模板会提示你完成一封称心如意的信函或公文,智能型家庭管理软件又将实现人与物的语言交流,只要你说:“开灯”,灯就亮了;你说:“洗澡”,温水就会自动流出来。科学技术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无限方便的同时,也将扼杀人们的创造欲望、动手能力和求知的冲动,生活的乐趣必然也随之逐渐流逝。这种结局与人类与生俱来的生活目的和追求快乐的真谛是格格不入的。为此,面对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浪潮汹涌、席卷全球的时候,人们并不为之陶醉,也并不渴望等待实现“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模式,而是愈加重视在新经济时代更高的层次上,利用休闲时间强化对个人生活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从而形成一种风靡全球的DIY(Do It Yourself)生活方式,也即人们常说的亲力和亲为,或者叫做自己动手做。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最好的休闲不是躺在那里不动——实际上睡在床上是最低级的休闲,最高级的休闲是动手休闲。”(14)动动手,制作日常用品,对我们这个社会中的中年一代来讲并不陌生。但是,当年人们动手的出发点是因为生活贫穷,为了降低家庭生活支出;而今,人们动手是为了休闲,为了体验生活的乐趣,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状况,两种不同的生活理念。在经济发达的欧洲,最初也许是因为请别人帮忙做事花费太贵,倒不如自己动手省事。所以从油漆自己心爱的工具箱,修剪自家的花园,到装修自家独具个性的房屋,在省钱的同时,满足了自身内在创造冲动的欲望,实现了自我价值认同的目标。动手休闲这种新的生活方式,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走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的白领中间也开始逐渐兴盛。人们可以自己动手搞一台家庭电脑兼容机,也可设计和装配一套自我陶醉的家庭影院设备,或可亲自为新买的居室描绘一幅装潢的图纸,乃至按捺不住跃跃欲试的创造性冲动而亲自动手装修房屋。这就是在休闲中显示出来的人们创造性需求在不断放大的信号。而且这种需求不只是表现在家庭生活中,在社会生活的其他场合也愈发表现出来。休闲时间到陶吧去烧制一个亲手制作的陶具,到玻璃吧去吹一个离奇的玻璃器皿,到酒吧去喝一杯自酿的红酒,无不是人们想方设法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尝试。

谈到卡拉OK这种娱乐方式,在我国几乎无人不知,然而这种起源于日本,并很快在中国风靡多年,为男女老少都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其实是现代社会一个能够帮助人们体验生活成就感的平台,也是一个造就人才的孵化器。卡拉OK使得多少人从五音不全到能够哼唱自如,从内向羞怯到能够登台一展歌喉,目睹别人能够获得满堂喝彩的诱惑力和召唤力,激活了多少人那沉睡于内心深处许久的成功欲望,帮助了多少人从这里开始了成功人生的旅行,乃至于由无名歌手成为国内流行歌坛的大腕。一种娱乐形式能够流行多年而生命力依旧旺盛,折射出的是人们渴望展示潜能的成功心态,这就是卡拉OK带给我们的启示,这就是卡拉OK能够长久流行的坚实的社会基础。生活就是创造,创造就是快乐。在休闲时间内,人人都能找到适合展示自我潜能和创造力的途径,关键是自己能否拥有这个胆量和这份勇气尝试一下。有报道说,一个原本是舞蹈演员的杨丽娜,突然迷上了拍纪录片。没有学过导演,没有学过拍摄,不会使用编辑机,甚至在开拍前也没有静下心来看过几部纪录片。但她每天扛着摄像机,泡在大院里的一群普通老头中间,整整两年半,居然泡出了她的第一部作品《老头》。这部有关死亡和生命的纪录片,不久前竟然连续获得两个国际大奖。用评委的话来说:“它真实得让人窒息。”毋庸讳言,作为一个没有正式学过拍摄理论和技巧的人,杨丽娜的成功的确还有其他各种因素支撑,包括巨额拍摄费用的筹措等。但是,人们往往又会轻易地忽视最重要的基本现实,那就是杨丽娜是在用自己的时间、花自己的钱,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拍摄自己想关心的内容。一句话,杨丽娜拥有令人钦佩的胆量和勇气,认认真真用心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有兴趣,乐意做,肯耗时,人的潜能就在这默默无闻的过程中爆发出难以置信的力量来,并且能为自己的梦想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人在通过付出艰辛的劳动而获得成功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素质,感受到创造带来的巨大乐趣。其实,对任何人来讲,梦想中的成功有时并不遥远,关键的问题是能否乐于实践、勇于实践,用自己的休闲时间,挖掘自己的潜能。尝试一下吧,你将体会到成功带来的无穷的喜悦和无尽的乐趣。

【阅读材料】

南京女中学生历经3年织成传说中软猬甲

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里,黄蓉有件“宝衣”——软猬甲,据说穿上它可以刀剑不入、防毒护体。小说里虚构的东西太过神奇,不过,南京一名女中学生很“牛”,花了3年的时间,竟然真的复原出现实版的软猬甲——中世纪欧洲十字军穿的锁子甲,不但有背心、护袖,还有头套。目前,这套神奇的铠甲已经快完工了。

说起来让人难以置信,李海若开始编织这套锁子甲的时候,才13岁,刚刚考入初中。

2006年,网友“百合花王朝”在西祠上发了篇帖子——《传说中的锁子甲是如何敲打出来的》,一时间引起很多人的兴趣,还上了“胡同口”。李海若也看到了,跃跃欲试,想按照帖子中的样式,自己打造一副锁子甲出来。她联系到发帖人“百合花王朝”,可惜对方也只是对中世纪的这些冷兵器装备很感兴趣,查阅资料获取了一些信息而已,压根没有“实战”经验。李海若只好自己摸索,还特意买来中世纪冷兵器的相关书籍研究。

开始用的是铁丝,李海若将铁丝弯成一个个环,编了个长护腕,费事,也不够结实。妈妈见她对这事特别感兴趣,不但没阻拦,还四处帮她打听。“她从小喜欢欧洲历史,又不是贪玩就忘了学习的孩子,既然喜欢,当然要支持。”后来有网友出主意,义乌批发市场有一种挂东西的圆环,大小合适,而且材质是不锈钢的,很结实。妈妈赶紧托人带了几斤钢环,一用,还真不错。

有了合适材料,李海若一有空就猫在家里编锁子甲。没有图纸,也没有人指点,像织毛衣一样,出了错还得经常拆了重编,一个月下来也编不了多少,中间还因为功课太忙,断断续续。就这样,整整花了3年工夫,初中生变成了高中生,锁子甲也终于快完工了。除了背心、头套,她还别出心裁将护袖做了点改进,加了半截手套,连手背都可以保护起来,但又不会妨碍到手指的活动。

(资料来源:南京女中学生历经3年织成传说中的软猬甲[N].现代快报,2009-2-17.)

伴随科技的迅速发展,知识老化的速率也在进一步加快。而人们单调的线性生活程式也或多或少地引起了生理的衰退和智力的退化。因此,人们迫切需要通过不同的形式参加各种业余活动,包括越来越丰富多彩的业余学习活动,以获取更多的知识。如今,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出面组织的活动也开始尝试着为普通百姓提供寻找工作、学习以外个人潜能发展的天地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上海东方卫视推出的中国达人秀节目之所以能受到的广泛响应,无非就是为普通百姓提供了一个能够充分展示个人能力、潜力和魅力,并能获得社会公认的公开、公平和公正的竞争平台。由于社会生活的全方位发展,导致人们占用越来越多的休闲时间用于各种学习,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这种学习的急迫性,并不等同于以往只是为了寻找一份比较称心如意的工作而已,眼下的学习其动力来源于为了使自身的生活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的目的。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里,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民学习已成为这座都市经久不息的都市时尚。遍布上海各区县的社区学校,其学习主体已经从过去的离退休老年人,发展成为男女老少皆宜的社区继续教育大学校:远程网络教学、电视教学、函授教学等教育手段的推广,使得自愿职业培训、生活技能培训、科技知识普及教育、文化艺术课程等教育内容在基层社区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休闲教育活动正在促进上海传统的社区向学习型的现代社区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基于目前家庭学习方法的多样性,人们自学活动同样也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响应,自觉接收社会教育和继续教育正在成为目前上海人的一种共识,而这一切都是人们在自身的休闲时间内完成的,这充分说明,通过接收教育和自我学习来达到完善和发展自己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因而被纳入了现代社会休闲的范畴。对学习的重视,对发展的关注,无疑是我们逐渐走向现代大众休闲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人素质整体提升的重要象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