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把关功能的延伸

把关功能的延伸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把关功能的延伸1947年,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最早提出“把关人”理论。政府主动召开记者招待会,将需要发布的信息经过滤后主动传播给媒体和受众,实质是媒体把关人功能在政治领域的延伸。如今,正是政府记者招待会制度的逐渐成熟,使政府由被动的信源变为主动的信源,并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成为积极的把关人。

二、把关功能的延伸

1947年,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最早提出“把关人”理论。他认为,在研究群体传播时,信息的流动是在一些含有“门区”的渠道里进行的,在这些渠道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怀特将“把关人”理论引入了新闻传播学,提出了著名的公式: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的信息。他认为,大众传媒新闻报道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新闻编辑和传媒组织成为实际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因而传达到受众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一部分。麦克内利通过对国际新闻流动过程的研究,揭示了在信源与信宿、新闻事件与最终接受者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把关环节,对信息层层筛选,处处过滤。在确定媒介的把关地位后,巴斯把媒介的把关过程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此处的典型把关人是记者;第二阶段是新闻编辑,此处的典型把关人就是编辑。

政府主动召开记者招待会,将需要发布的信息经过滤后主动传播给媒体和受众,实质是媒体把关人功能在政治领域的延伸。在这里,政府作为隐形的新闻信息的把关人,通过议程设置隐蔽地引导新闻舆论,调控新闻媒体,控制着新闻的流向和流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记者招待会是政府、媒体、公众之间层层把关的新闻信息传播。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作为新闻信息来源的调控者和新闻信息的首发者,是新闻信息传播的第一级把关人;新闻记者作为记者招待会上与政府直接互动的角色,是新闻信息传播的第二级把关人;而新闻编辑则是新闻报道程序上的第三级把关人。信息正是经过三者的层层把关和过滤,最终形成了新闻舆论进而影响公众舆论。新闻信息传播是一个动态的流动过程,信息流量实际指信息流通量,即信息通道中的有效信息流通量,不应包括无效信息和虚假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新闻信息量实际小于新闻传播通道的容量。政府和媒体经过层层把关,控制了新闻的流向和流量。在这个意义上,政府记者招待会可以说是政府控制新闻传播的流向和流量,使媒体报道和舆论走向尽可能符合政府利益的一种工具。

在美国,政府以其占有权威信息源的优势,通过操纵信息发布、控制消息来源和调控新闻媒体而进行把关控制。白宫、国会、国防部和国务院定期的例行记者招待会,是媒体获得国内外大事最新消息的唯一的官方信息来源。这种形式延续了多年,培养了一大批专门报道政府活动的记者,他们按照政府提供的新闻材料进行报道。有时,政府还明确告知媒体哪些内容可以报道,哪些内容不能报道。在2001年美国“反恐战争”开始前,美国国防部将《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CNN、ABC等17家大媒体代表集体召集到停泊在阿拉伯海域的美军航空母舰上,向他们介绍报道战争的注意事项。而在中国,政府和媒体也曾处于一种消极的应对关系。媒体通过一些渠道获得政府信息,作为新闻把关人和信息发布者传播给受众。当某项信息涉及宣传禁区,就会产生媒体集体失语的现象,媒体的把关作用也无处谈起。如今,正是政府记者招待会制度的逐渐成熟,使政府由被动的信源变为主动的信源,并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成为积极的把关人。

当然,记者招待会并不能绝对控制政府信息的流量和流向。理由如下:由于记者招待会涉及到政府与中外记者的交流,政府在此人际传播中不可能相当精确地把握信息流量,也不可能永远回避记者提出的公众议题,更不可能完全把握新闻传播的流向。此外,媒体和公众不可能完全按政府的设定来理解政府行为,媒体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检验记者招待会的信息以及采集到记者招待会上无法证实的新闻。所以,尽管媒体是影响舆论的重要力量,但它对公众的影响是相对的、有限的。同样,政府虽然是权威信息的拥有者和把关人,但它对媒体的影响也不是绝对的,而它通过媒体再度把关也只能对受众施加有限的影响。记者招待会也就有了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使政府和媒体在合作与交锋中趋于公众信息的平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