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休闲经济的发展与城市休闲空间的开拓

休闲经济的发展与城市休闲空间的开拓

时间:2022-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游憩空间是西方国家近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它起源于18世纪的杂志、咖啡馆和音乐室,此后持续发展至19世纪的城市街心公园、运动场和假日旅游,到20世纪初演变为城市建设与规划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街心公园、游乐场所、游戏厅等公共休闲空间的休闲愉悦中,人们获得的是一种情感释放和心理寄托。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信息社会的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共同造就了“大众休闲文化”,而城市休闲空间则为这一文化的交流与扩散提供了很好的场所。城市休闲空间是指在城市建成区及周围都市圈的范围内对市民开放的,并能满足不同层次休闲活动要求,且经过一定人工作用的户外行为环境,包括商业休闲街、休闲广场、城市公园等。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城市居民迫切需要通过休闲娱乐来消除身心疲劳,同时也希望在学习工作之余进行必要的交流活动。这些都客观地促进了对城市休闲空间的需求,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游憩空间与休闲空间的内涵

(一)城市游憩空间

人类对空间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史前人类对空间的认识还只是对场所的直观感觉,直到17世纪直角坐标系导入之后,空间才进入可测量阶段,并被赋予抽象的数学空间内涵。而城市空间的概念最早缘于地理学家的空间观,由于城市空间具有物质属性、社会属性、生态属性、认知与感知属性等特性,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空间框架关注的重点内容。城市空间结构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包括土地利用结构、经济空间结构、人口分布结构、就业空间结构、交通流动结构、社会空间结构、生活活动空间结构等。作为城市社会经济、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空间反映形式,城市空间结构表现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特征和组合关系。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指出:“城市之所以为城市,不在于其有无城墙,而在于公民的共同利益、共同目标及其创造的美好生活。”若用系统的观点作进一步概括,现代化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利用为特点,以聚集效益为目的的一个集约人口、集约经济、集约科学、集约文化的时空地域系统。

休闲有“时间”、“活动”、“精神状态”、“生存状态”等意义,休闲存在的空间自然也有现实空间和抽象空间之分,如休闲活动的场所空间即为现实空间,精神层面的体验空间即为抽象空间。与之相应,作为休闲的重要部分——游憩,由于其活动性质比较突出,因而得到普遍使用。马惠娣认为:“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的闲暇时间增多,让游憩空间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class="calibre9">[1]休闲空间的概念起源于游憩空间。游憩空间是西方国家近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它起源于18世纪的杂志、咖啡馆和音乐室,此后持续发展至19世纪的城市街心公园、运动场和假日旅游,到20世纪初演变为城市建设与规划中不可或缺的内容。20世纪60至70年代后期,游憩空间的规划与设计模式的多样化,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在传统理念基础上,现代游憩空间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文化氛围、文化体验、文化传播和文化欣赏,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人文关怀的民生情怀和休闲管理中运用的文化手段。按供给性质进行划分,游憩空间可以分为公共游憩空间和商业游憩空间两种。其中,公共游憩空间指依赖由政府公共部门提供的非盈利的休闲设施和服务,如歌剧院、音乐厅、文化中心、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等;而商业游憩空间则指商业机构和组织提供的以盈利为目的的游憩产品、游憩设施和游憩服务,包括宾馆、饭店、运动场、游泳池、马术场、滑雪场、主题公园、假日农场、度假牧场、高尔夫球场、网球俱乐部、划船俱乐部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游憩空间尤其关注空间的游憩功能,更强调的是一种远离个人居所的休闲活动。

(二)城市休闲空间

与游憩空间相比,休闲空间是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城市空间概念。一般而言,凡是在城市中可以达成人们休闲意愿和能够进行休闲活动的空间,都可以称之为城市休闲空间。显然,游憩空间是休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休闲空间的范围更广,并且外延更大。城市休闲空间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可供休息、观赏、娱乐、运动、游玩、交往等活动的舞台,并能使其产生愉悦感、安全感和归属感。

城市休闲空间一般可分为两个部分:私人休闲空间和公共休闲空间。私人体闲空间主要是指私人住宅,它不仅包括个人的居住空间,亦涵盖个人与家人、亲戚、朋友一起进行休闲活动的私人场所。与私人休闲空间对应的是公共休闲空间,它构成城市休闲空间的主体,亦是城市休闲空间规划和建设所关注的核心内容。公共休闲空间在空间归属上是指城市公共空间中能满足人们在闲暇时间里按自发的、自足的方式或其他方式所进行的,并通过观光游览,兴趣参与、随机交往等多种旨在缓解疲劳和畅神愉悦的逸乐活动,以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公共休闲场所。公共休闲空间也有广义和侠义之分,广义的公共休闲空间泛指城市中一切可以产生休闲行为的空间,这一定义几乎囊括城市中所有的公共活动空间;而狭义的公共休闲空间则是相对诸如市政广场、交通街道等一系列人流聚集空间而言的,专指为人们提供可供逗留、娱乐、游玩和休闲消费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城市休闲空间环境的设计与创造的最大目标是以人为本,真正的以人本主义设计与创造的休闲空间中存在着人的生命和空间的互动关系,而这种互动正是城市休闲空间社会性的重要表现。[2]人们对公共休闲空间的体验性评价所依据的不是经济标准和技术标准,而是一种情感标准和价值标准。在街心公园、游乐场所、游戏厅等公共休闲空间的休闲愉悦中,人们获得的是一种情感释放和心理寄托。公共休闲空间是城市空间中具有人文意义的经济区域,往往比较容易演变为城市的消费节点,从而引发一系列与之形成供求关系的相关行业的适度调整,从而整体上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使城市充满活力并适宜居住。

二、城市休闲空间的经济社会意义

在休闲作为一种个人生活情趣和普遍行为方式的背景下,城市休闲空间为人们亲近自然、陶冶情操、感触文明、理解文化提供了适宜的空间环境和优质的生活体验,在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价值。

(一)整合城市经济,创造附加价值

人的休闲需求是城市发展的助推器,即使在中国一些中小城市,各类休闲活动也已成为区域经济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通过为人们的休闲活动和休闲消费提供适宜场所,城市休闲空间不仅可以直接参与城市经济的价值创造过程,而且能够间接分享城市经济的价值创造结果。与此同时,休闲空间建设亦可以整合城市经济,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并有效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旅游业、餐饮业、娱乐业、交通业、房地产业,从而创造附加价值。譬如自20世纪50年代的荷兰“马都拉丹”微缩景观和美国迪士尼乐园问世以来,主题乐园及其毗邻城市的休闲空间在整个世界都赢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仅以深圳华侨城的“世界之窗”为例,作为深圳最著名的旅游景点和“中国四大主题乐园”之一,融世界奇观、历史遗迹、古今名胜、民间歌舞表演为一体,“世界之窗”开业不到一周年即创造了超过2个亿的门票神话,并促使当地宾馆入住率达90%以上,周边区域交通产业和房地产业亦迎来极佳的发展机遇。正是这种休闲消费的“再创造性”和休闲空间的“再整合性”,使得休闲经济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并促进了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休闲空间开发甚至已经成为促使城市经济复苏的一种有效手段,起到有效拉动城市中心区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作用。

(二)促进城乡功能互补,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中国经济改革发端于农村,但高潮却在城市,先富带动后富的模式并不适应城乡发展实践。城市发展带动农村进步的目标不仅没有彻底实现,反而带来城乡分化的严酷现实。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涓滴效应异化为城市对农村资源的吞噬,而落后农村也逐渐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障碍。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将农村的改革方向和发展道路作为中心议题,城乡一体化问题更加受到理论界和政策界的关注。目前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如何创造城乡之间互惠互利的桥梁显得尤为关键。大自然的魅力吸引着城市人,现代都市文化和生活方式又诱惑着乡村人。城乡结合部着力于城乡一体化的休闲空间开发,如城市公园、主题公园、森林公园等,对于整合城乡休闲资源并使休闲经济模式从单一向综合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对应,在乡村开发的譬如农家乐、渔家乐、自助果园等别具特色的体验式休闲空间,可以促进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并将城市发达经济和先进文化与乡村自然生态资源结合起来,实现两者功能的互补与融合,为中国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搭建城市休闲空间与乡村休闲空间建设之间的通道,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和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且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城市综合效益,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高,现代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极易产生生理上的疲劳,迫切需要通过休闲来消除或缓解,这就在客观上促进了人们对休闲需求的增加。城市户外休闲活动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及其相互交流,而这些休闲活动必须以一定的空间载体为依托。在城市中提供良好的户外休闲场所,组织多样的户外休闲活动,才能满足人们的多样化休闲需求,而城市休闲空间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除此之外,休闲空间开发还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效益,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从经济角度来看,休闲空间开发可以吸引不同层次的休闲消费,除了取得直接的经济效益之外,亦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实现经济的乘数增长,在增加地方政府财政税收的同时创造附加经济价值。从社会角度来看,休闲空间开发可以为当地闲散劳动力提供工作岗位,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问题并缓解了社会矛盾;从环境角度来看,休闲空间开发实现了人文环境与生态资源的空间整合,并优化城市的人居环境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从文化角度来看,休闲空间开发是对城市文脉的延续,不仅可以丰富城市生活的内涵,而且加深了城市的文化底蕴;从民生角度来看,休闲空间开发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各种休闲活动提供空间支持,既有助于激发灵感和提升自身价值,又有助于化解矛盾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综上所述,休闲空间规划、开发和建设可以在多个角度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城市综合效益的提高和城市竞争力的增强。

三、休闲经济对城市休闲空间的重塑

早在2000多年前,欧洲古希腊和古罗马已经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城市,并开始注重公共生活空间和公共休闲空间的构筑。在城市中心,公共广场、公共浴场、图书馆、体育馆、交谊厅城市休闲空间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中世纪是欧洲的城市衰落期,但在文艺复兴之后,随着绘画、诗歌、科学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革命性发展,社会抛弃了神权至上的桎梏,人们的思维不断活跃,城市休闲空间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城市发展史自然也彰显了古文明的灿烂光辉。在上古时代,《战国策•齐策》记载苏秦在临淄所见的风情:“临淄甚富而实,栖民无不吹竿、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蹦鞠居者”[3],反映当时城市休闲生活的精彩场景。到中古时期,休闲空间已经从农业型中心城市的混合功能中分化出来。不仅在城市庭院中出现专门用于休闲的后院、堂屋,富贵人家还有专供赏花娱乐休闲的私人园林,在城市街道中亦分化出茶楼、酒肆、戏楼、杂耍等休闲娱乐空间,以外部建筑富有特色和内部装潢富丽堂皇而闻名于世。在鸦片战争中,西方列强利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近代城市休闲出现了“西洋式”与中式融合的趋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全国人民的休闲时尚体现出健康向上的革命化和理想化色彩。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城市社会结构分异对休闲空间尺度差异的推动,以及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柔性休闲空间的整合,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休闲空间分异现象,即不同的休闲空间正成为不同阶层、不同团体、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的聚集空间,特别是城乡差别导致的城乡休闲空间二元形态。进入21世纪,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居民休闲消费强度的增大,这种休闲空间形态也逐渐悄无声息地向着大众化和民生化的方向发展。

在中国,传统城市休闲空间主要包括城市广场、城市街区等类型。其一是城市广场。城市广场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们的休息、游憩、娱乐及与此相关的人群集聚提供空间支持,往往充当市民公共活动中心。尽管城市广场在目前的中国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存在规模过大、尺度失调、功能上单一、缺乏吸引力、人情味不足等诸多缺陷,并且多数城市的城市广场整体布局较为分散,而城市交通条件却不尽如人意,导致不能充分拉动经济型休闲消费,不能很好地满足休闲市场的多样化需求。此外,城市广场的建设与维护大多依赖政府的财政支撑以维持其“公益”角色。总体而言,城市广场要成为城市居民广泛参与的象征性的公共休闲空间,还存在一定困难。其二是城市街区。对城市而言,城市街区是与行人密切相关的公共休闲空间,主要满足市民和游客的旅游、娱乐、购物等需求,往往位于城市商业中心,承载着城市商业发展历史。目前中国城市均进行过一定规模的街区改造与环境整治,但大多数仍然没有突破传统购物街区的局限,缺乏文化主题与相关休闲设施建设,亟待提升其人文性及民生内涵。其三是城市公园。相对于广场而言,城市公园一般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传统城市公园有以绿地为主体的,如植物园;亦有以游乐设施为主体的,如游乐园。曾经在中国风靡一时的主题公园,不可否认其作为休闲空间对城市休闲经济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但大部分都面临着主题趋于单一、文化创意贫乏、缺少互动体验等诸多难题,因而很难产生持续的吸引力。

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芒福德说过:“真正影响城市规划的是深刻的政治和经济的转变”。在某种意义上,休闲空间建设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经济过程,与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而作为促进城市发展的建设活动,城市休闲空间同样也迫切需要国民经济基础的物质支持。总体而言,如果广场、街区、公园、绿地等传统城市休闲空间,不能实现与城市交通、商业、文化、教育等功能的有机结合,则很难促进休闲经济形成前后关联的产业链,休闲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也必将受到严重制约。当前国内外城市经济结构中休闲性比例呈逐渐增大的趋势,经济结构的转变必将产生新的产业及其相关功能,引起巨大的社会变革,而社会变革又要求新的城市空间环境去适应人们新的休闲需求,这就要求新的空间模式与之相适应。因此,城市休闲空间发展模式被社会经济的生产方式所左右,而整个社会的休闲消费特质也必然对城市休闲空间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休闲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市休闲空间拥有了更多的内容和形式。首先,经济的休闲化带来了人们精神生活需求和心理意识的变化,人们的注意力开始转向高层次审美需求的满足,追求文化和精神方面的丰裕,休闲空间建设的取向必然发生从单纯追求数量逐渐向更加注重内涵和效益的转变。其次,休闲经济的发展也使传统旅游产业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式休闲服务体系,改变了城市原有的空间布局结构。最后,休闲空间与休闲经济的相关性,也要求在城市规划和空间布局上积极地适应新的休闲需求,以形成休闲产业的合理分布。因此,进行合理的城市空间配置,是充分发挥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并适应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由此可见,休闲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社会形态和城市休闲空间形式的变化,并将极大地促进城市休闲空间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休闲空间的发展不仅仅是满足市民更高层次的需求,更是社会群体经济利益再调整的过程。当休闲行为主体提出越来越多的休闲需求时,城市休闲空间也随之发生改变。

四、多层次多方位的开放式城市休闲空间

通过中国城市休闲空间的实践考察,根据其形态特征和结构层次的不同,可以将城市休闲空间划分为社区公共休闲空间,市区休闲组团空间(包括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公共绿地、游憩商业区、休闲步行街、标志性景观休闲区等),环城延展休闲空间(包括主题公园、娱乐中心、风景名胜等),城郊多维休闲空间(包括沿着连接中心城镇的城际干道分布的点轴或带状多维复合型休闲空间,如休闲度假区、休闲农业空间等),以及虚拟动态休闲空间(包括虚拟网络休闲空间、数字娱乐休闲空间等)。总体来说,如图6-2所示,社区公共休闲空间—市区休闲组团空间—环城延展休闲空间—城郊多维休闲空间—虚拟动态休闲空间,共同构成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开放式城市休闲空间体系。

图6-2 城市休闲空间的形态类型及其层次

(一)社区公共休闲空间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组织模式的原型是邻里单位模式。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完整地模仿苏联的居住街坊模式,在众多大型工业城市中形成了围绕工业区和商业区布局的居住空间,邻里社会空间结构与单位结构基本趋同。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经历了类似西方工业化阶段的住宅匮乏时期,小区建设较好地组织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并通过城市经营等手段大大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城市居住空间的组织模式在依循邻里单位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社会阶层分异特征的居住单位,各地的社区经济形态越来越明显。西方学者不断反思功能主义城市规划理论以及在这一理论背景下产生的诸多理念,进而倡导以社区理论取代邻里单位模式作为塑造居住空间的理论依据。社区理论强调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强调居民自治,是休闲空间从物质决定论向人本论回归的途径。简单地说,以社区为单元,而不是以居住空间的“围墙”和戒备森严的“红外线摄像镜头”来划分居民休闲空间,正是社区自治基础上构建社会和谐城市的渠道之一。

从小区模式到社区模式的转型,是按照功能机械组织和阶层分异的社会内力整合向以综合调控为基础的组织形式的转型。一个城市按照居住者的收入水平来安排居住区的休闲空间的大小、品质和档次,这不是理想的休闲空间组织形式。高收入居住小区有高档的娱乐休闲设施、停车泊位、各种技术手段和服务设施;而在高收入社区邻里的居民小区甚至连基本的休闲设施也没有,这并不代表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从城市多元化的社会阶层和多样化的需求出发,通过适当的公共休闲空间的布局,适当平衡城市休闲空间的总体布局,真正实现基于居住空间、塑造人文关怀生活空间和邻里模式,才是和谐城市的一个空间基础。社区休闲生活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社区休闲化的追求是城市社区发展的重要标志,休闲生活有助于促进城市社区人际关系的发展,休闲设施的完备与否是城市社区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休闲行为的丰富与否是社区发展水平高低的体现。因此,尽管随着信息渠道的多元化、视听装备的多样化以及互联网的普及,以家庭娱乐为核心的“客厅”休闲空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社区公共休闲空间的功能仍不可低估。

休闲经济的发展还导致人们精神生活需求和心理意识的变化,开始追求高层次审美需求的满足,使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的城市休闲社区得以出现。譬如北京的798艺术社区就是集文化艺术、工业、商贸、餐饮、学校、服装等功能为一体,历史环境与现代艺术相融合,颇具后现代语境的休闲社区。798艺术社区位于北京大山子地区,是原国营798厂的老厂区所在地。在20世纪90年代后,聚集在这一地区的电子工厂大规模转产或停产,曾经辉煌无比的工厂,只剩下了冰冷的外壳。随着原有的工业外迁,大批艺术家和文化人入驻798。从2002年开始,798逐渐发展成为画廊、艺术中心、艺术家工作室、设计公司、艺术沙龙、时尚店铺、餐饮酒吧等各种空间的集聚区,曾经破败不堪、默默无闻的旧工厂,通过改造形成了“LOFT生活方式”和具有国际化影响力的艺术休闲区。

(二)市区休闲组团空间

市区休闲组团空间往往是满足整个城市的休闲功能,或者承担重大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的大型公共空间。市区休闲组团空间是城市休闲空间的主体,主要包括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公共绿地、游憩商业区、休闲文化步行街、标志性景观休闲区等。

其一,城市广场。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按照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城市广场可以划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城市广场周边往往分布着城市行政、文化、娱乐、商业及其他公共建筑,配置了众多休闲、游憩设施并聚集了旺盛的人气。

其二,城市公园。城市公园是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要,提供休息、游览、锻炼、交往,以及举办各种集体文化活动的场所,也是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的城市公园,具有形象鲜明、功能多样等特点,往往能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也是城市文明和都市繁荣的标志。作为城市的重要公共休闲空间,城市公园不仅仅是休闲传统的延续,更是城市文化的体现。它既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风格和精神气质,也反映着一个城市市民的心态、追求和品位。

其三,公共绿地。公共绿地是满足规定日照要求、适合安排游憩活动设施、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绿地,应包括居住区花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他块状、带状绿地。城市公共绿地在形态上有居住区花园、小游园等点状绿化,道路绿化、滨海绿化、河道绿化等线状绿化,以及组团分割带、风景林带、滨河风景绿带等面状绿化等。公共绿地不仅影响着市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具有调节城市小环境、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维系城市生态平衡和防灾减灾等多种生态效应。

其四,游憩商业区。游憩商业区是指在城市内部空间范围内围绕一定数量的观光、游憩、休闲活动吸引物集聚区带,配备相应的娱乐、康体、休闲活动设施,并能为一定规模的旅游者和本地市民提供游憩、娱乐和休闲服务的城市特定系统空间。从RBD的概念的角度,这一功能区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第一是旅游城市型,即在旅游城市内集中配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物和礼品店的街区;第二是商业中心型,即由各类纪念品商店、旅游吸引物、餐馆、小吃摊档等高度集中的零售商业区;第三是游憩设施型,即在城市中以游憩和商业服务为主的各种设施聚集的特定区域。除了游憩商业区之外,以休闲为主的城市功能区还有中心旅游区(CTD)、旅游商务区(TBD)、中央休闲区(CED)等,均是为满足人们多元化休闲需求通过对城市空间的结构性调整而形成的集聚购物、饮食、娱乐、文化、交往、健身等休闲活动的特定区域。譬如北京在中央休闲区的发展中,着力打造24小时动态经济城,即白天是商务人士的休闲谈判场所,晚上是商务人士的交际娱乐领地,并以国际化、专业化、人性化为理念,创建以商务休闲、生态休闲、美食休闲、娱乐休闲、购物休闲、运动休闲以及各类国际休闲时尚为元素的大都市中央休闲功能区。再如西安通过设定旅游、休闲、教育、科技、行政、商务、会展、居住等八大功能,以闻名中外的大雁塔和盛唐皇家园林遗址为中心,进行以休闲功能为核心的曲江新区的开发,在创造了良好的需求空间的同时,也使西安的城市竞争力与文明程度得以有效提升。

其五是休闲文化步行街。随着郊区购物中心的集中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美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城市的部分传统交通、行人混合功能向商业步行街、休闲步行街、林荫步行商业街系统转化。与传统的商业步行街不同的是,休闲步行街除注重商业购物功能之外,重点考虑观光休闲功能和展示城市风貌,还依托古老街区、文化遗迹、新建设文化街等,设置演出场所、休闲吧、影剧院等休闲场所,并配备休闲座椅等休闲设施,从而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休闲一条街。譬如国外有荷兰鹿特丹中心区的林邦(Lnibann)步行街、英国考文垂(Covontry)旧城中心步行街、英国哈罗(Harlow)新城市中心步行街,国内有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上海的南京路步行街、广州的上下九步行街、重庆的解放碑步行街等。

其六是标志性景观休闲区。在一个城市中,标志性景观的作用十分巨大。标志性景观昭示着一类文化,在建筑物突兀而雄伟的外观下,休闲者或者本地居民时时刻刻在感受崇高之美的心理激荡。市民从标志性景观获得心理满足,休闲者把城市标志性景观作为体验经历,上升到人格价值升华的高度,休闲者最终被标志性景观征服。究其原因,标志性景观的神奇力量不是简单的建筑构件的堆砌引起了感官的突然愉悦,而是休闲者实在无法承受文化的重压,标志性景观成为了旅游者审美心理潜能的无意释放。按建筑样式的不同,可以把标志性景观分为宫殿类、塔体类、雕塑类和公共设施类,分别如北京的故宫、上海的东方明珠、纽约的自由女神像、悉尼歌剧院等。正因为其心理召唤作用,标志性景观往往成为一个城市本地休闲者和旅游者聚集所向。基于标志性景观的行为涉足空间,也往往呈现组团式特征,因为组团式空间正好切合了休闲主体对标志性景观核心的感知和体验。围绕标志性景观(综合建筑、历史悠久的公园、巨型雕塑等)往往形成标志性休闲区,这些区域的休闲集聚向心力很大。

(三)环城延展休闲空间

伴随城市中心的不断聚焦和城市外围的飞速膨胀,世界城市一度呈现“炸面饼圈”式或“摊大饼”式向外扩展,同心圆模式成为城市休闲空间的典型模式。[4]环城延展休闲空间包含四大要素,“环”表明了区位;“城”体现市场(客源);“延展”体现分布形式,一方面说明环城延展休闲空间不是一个点,需要比较大的单体规模及群体规模;另一方面也表明环城延展休闲空间要因地制宜且适度发展,而不是发展成为一个封闭的圈。围绕城市中心区域,近年来不少中国城市形成了以主题公园、娱乐中心、风景名胜等为主体的环城延展休闲空间。由地理位置、人气特征等多种因素决定,环城延展休闲空间是创建体验式休闲空间的最佳区位。体验式主题休闲空间是在休闲经济引导下,具有特定的休闲主题与文化内涵,并将人的创造、感受和体验融入休闲空间的构建过程中,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内容丰富多样的人性化和特色化休闲空间。该类型休闲空间的形成与城市休闲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体验经济的崛起密不可分,目前体验式主题休闲空间主要包括以模拟景观为载体的主题公园和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的农业休闲空间等。

作为最为流行的体验式环城延展休闲空间,主题公园围绕一个或多个特定主题,由模拟景观和园林环境为载体,或称之为模拟景观的呈现,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赋予游乐园以特定的休闲主题和文化内涵,并围绕既定的主题来营造游乐内容与形式。在某种意义上,主题公园是为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休闲需求而建造的一种具有创意性活动方式的现代休闲场所。主题公园根据其特定的主题创意,主要以文化复制、文化移植、文化陈列及高新技术等手段,依托虚拟景观与园林环境将主题情节贯穿于整个休闲消费过程。现代意义上的主题公园源于半个世纪前的美国。1955年,第一家迪士尼乐园(Disneyland)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罕开园并获得巨大成功;2001年又在一街之隔处建成一座新的主题公园——迪士尼加州冒险园,并且配合公园和迪士尼所属的饭馆、商店,建起迪士尼闹市区。其后,迪士尼公司相继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日本东京、法国巴黎和中国香港建成大型主题公园,均为集旅游娱乐、度假休闲和餐饮购物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旅游休闲空间。此后,中国部分大城市也开始借鉴迪士尼模式开发主题公园,如苏州乐园、西安大唐芙蓉园、深圳世界之窗等。这些各具特色的主题公园不仅以其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游客,而且往往与交通、餐饮、购物、休闲、居住等功能相结合,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休闲空间的质量并促进了城市休闲经济的增长。

总体而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主题公园的宏观选址与后期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其作用途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投资规模、客源市场和城市综合辐射力。根据美国城市土地研究所的研究结论,大型主题公园所在地区的人均年国民生产总值要在400美元以上,以公园为中心80km或车程1小时距离内至少应拥有200万人口,240km或车程3小时距离内的人口数也应在200万以上。此外,主题公园所在地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会影响主题公园的吸引半径。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交融程度、交通可达性以及土地成本制约等多种因素,中国主题公园大多位于环城延展休闲空间之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各种规模的人造景观已超过1000座,其中投资总额达10亿元的就有20座,而且还有许多大型主题公园项目即将建设。这种数量上的盲目扩张,加上项目主题雷同现象严重、客源市场总量有限等原因,致使国内绝大多数主题公园陷入经营困难的境地。另外,各种娱乐、教育、游览设施与主题公园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功能趋同,进而成为主题公园的主要替代产品,也在较大程度上加剧了主题公园行业的竞争。

面临新的市场形势,中国主题公园的竞争焦点主要体现在空间分布、市场体系、主导品牌、文化内涵四个方面。从空间分布上来看,中国大型主题公园主要集中在以广州、深圳为主体的珠江三角洲,以上海、苏州、杭州、无锡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以及以北京、天津、沈阳、大连为代表的环渤海地区。除此之外,武汉、长沙、成都等中西部地区省会城市也分布有较大规模的主题公园。由于宏观调控乏力、主题内容雷同等多种因素,特定区域内主题相同公园之间的融合将不可避免,现代主题公园的竞争必然首先聚集于空间竞争,只有竞争力强的主题公园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从市场体系来看,结构合理且增长持续的客源市场是大型主题公园获取成功的必备条件。“得市场者得天下”,深圳华侨城之所以能获得巨大成功,除了四大主题公园定位明确、相得益彰外,在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其优良的旅游客源市场体系。从主导品牌来看,树立与强化主导品牌是主题公园降低可察觉价格(perceived price)和提高顾客可察觉价值(perceived use value)的重要保障。在确保主题公园的兴建不与当地旅游产品发生冲突之外,主题定位还应具有鲜明特色以避开区域性市场竞争,具体项目设计更应紧紧围绕主题定位来展开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文化内涵来看,每个主题公园都应力求文化与时代兼具,高雅与通俗共赏。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主题公园在文化外显时必须寻求文化意境、文化气质和时代特征的统一,以展现旅游资源的“核心内涵”;而作为一种现代旅游产品,主题公园又必须具有开放性、大众性和参与性,这是增强主题公园持续吸引力的重要源泉。尽管2004年之后国务院明确规定大型主题公园建设项目须由国务院亲自审批,但由于地方政府严重依赖土地销售收入来支付日益增长的债务,大量新主题公园项目在仅获得地方政府批准的情况下投入建设,并出现以非住宅项目名义获取土地却实际开发住宅项目的房地产投机行为。2011年国家发改委(NDRC)叫停地方政府批准的主题公园项目建设,很显然此举主要是为了解决房地产企业非法侵占耕地用于房地产开发问题,而不是有意放慢主题公园的快速增长。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主题公园将会更加规范并更加充分地发挥城市休闲空间的功能。

除了主题公园之外,娱乐中心、风景名胜等环城延展休闲空间的优势在于休闲地不仅可以远离城市的拥挤和喧哗,而且与都市区的时空距离较短,再加上其休闲活动主要以主题探险、水上娱乐、亲子健身、观光游乐等为主,因而能够满足城市居民对休闲消费的重复需求。从这里可以看出,环城延展休闲空间形成的根本原因,往往是在土地租金和旅行成本的双向力量作用下,投资者和旅行者达成的一种妥协。离开城市距离越远,级差地租越低,投资者的资金压力越小;但离开城市越远,消费者的旅行成本就越高,其出行意愿和实际出游率就越低,以致最终在某个适当环城空间形成游憩区域。

(四)城郊多维休闲空间

城郊多维休闲空间指沿着连接中心城镇的城际干道分布的点轴或带状多维复合型休闲空间,主要包括休闲度假区、休闲农业空间、海上休闲空间等类型,人们可以进行温泉疗养、旅游度假、农业体验、修身养性等休闲活动。

其一,旅游度假区。旅游度假区是由单一疗养功能逐渐转变成集康体、休闲、娱乐、健身、观光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休闲空间。随着休闲旅游产业由观光型向度假型的转化,中国城郊蓬勃发展起一大批各类型旅游度假区,如海滨旅游度假区、温泉旅游度假区为重点的主体旅游度假区,以高尔夫、足球、滑雪等体育体验项目为重点的专项旅游度假区等,而全年经营运转的四季型旅游度假区成为现代旅游度假区开发的典范。但这些旅游度假区不仅面积迥异、机制复杂、资源多样,而且市场结构偏于区域化,配套设施状况也存在很大不同。根据2009年国家旅游局组织的大规模网上调研,以及对从资源类型、市场结构、度假产品、服务设施、环境保护、社区协调等多个方面收集到的度假区数据进行系统分析,中国旅游度假区发展存在热情高认识乱、有建设无规划、设施多个性差、节事多常规活动少、重管理轻服务等问题。要想充分发挥旅游度假区作为城郊多维休闲空间的功能,就必须加强认识和重视规划,切实做好建筑设施、休闲项目、经营管理、教育培训等多方面工作,并有效引导度假产品将向本土化智慧型和人文深度融入型转化,大力提升休闲度假管理和服务水平。

其二,休闲农业空间。在城市外围郊区地带,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和土地资源,可以形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观光园、城郊农业示范区、高科技农业园区等休闲农业空间。随着城市规模的急剧膨胀,社区公共休闲空间、市区休闲组团空间、环城延展休闲空间、城郊多维休闲空间渐趋拥挤,城郊休闲农业空间渐趋重要。在城郊农业休闲空间的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城市圈的大小、中心城市休闲辐射强度、郊区交通便捷程度等多方面因素。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休闲农业空间的建设,譬如美国华盛顿开辟了10多处大型郊游区,法国巴黎城郊拥有许多观光果园供游钓、野营、骑马等郊游活动,英国伦敦城郊沿绿环带建有一大批公园和野餐地供市民游憩,日本城郊休闲农业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已经涵盖观光性牧场、渔村、果园、花园、农园、森林自然保护区等领域,新加坡大力倡导花园城市运动,并于1980年创立十大农业休闲科技园。在中国,休闲农业空间不仅可以改变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业附加值和提高农民收入,也适应了城市居民多层次、多样性的休闲消费需要。作为城郊多维休闲空间范围内的体验式休闲空间,不仅可以让城市居民欣赏到农作物和名优花卉,而且可以让他们亲自采摘水果和体验果农丰收的喜悦,还可以到特色农家小院品尝具有乡土气息的农家美食。随着城乡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人们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休闲农业空间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其三,海上休闲空间。海上休闲空间是充分利用海洋资源而建设的包括海上休闲运动和生活体验的休闲功能区。其中,前者包括海水浴、阳光浴、沙滩排球、沙滩足球、海上摩托艇、海上垂钓、帆板等以海洋为依托的休闲运动项目,后者包括渔家乐、乘坐渔船到海上捕鱼、观赏海上风光、体验渔民传统淳朴的海上生活等以海洋为依托的生活体验项目,是集知识性、趣味性、健康性、新奇性为一体的城郊多维休闲空间。

(五)虚拟动态休闲空间

互联网的发展和基于数字媒体的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给城乡居民生活方式带来新的变化,也给传统城市休闲空间带来了巨大冲击,从而出现包括虚拟网络休闲空间、数字娱乐休闲空间等在内的虚拟动态休闲空间。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虚拟动态休闲空间淡化了传统城市休闲空间的边界,并赋予休闲空间更加丰富的内涵。通过虚拟动态休闲空间,城市居民可以越过时空的羁绊,充分享受由科技进步带来的休闲愉悦。从社区公共休闲空间—市区休闲组团空间—环城延展休闲空间—城郊多维休闲空间,发展到虚拟动态休闲空间,一个多层次多方位的开放式城市休闲空间体系真正形成。

其一,网络休闲空间。网络社会来临的背景下,网络休闲越来越成为大众休闲的常态。网络休闲不仅使个体主体性地位增强,而且带来了全新的生活休闲娱乐体验。但网络休闲也可能使个体主体意识弱化,并出现道德失范。为规避这些因素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需要发挥技术、法律及道德他律及自律的综合作用,弘扬基于网络休闲的人文精神,培养基于网络休闲的个体主体意识,引领网络休闲中的道德规范,建构网络休闲与传统休闲的平衡。明确网络休闲的意义、彰显主体性价值的内涵是有位的全面体现,探究失位的潜在因素、阐释失位的具体表现则是城乡居民通过增强主体意识以及优化网络环境这两个途径来进行归位的重要依据。[5]

其二,数字娱乐休闲空间。当前在全球范围内,除了传统的语音电话外,各地的无线电话运营商也都已经在提供移动电视、音乐下载和网页浏览等新兴服务。除了用传统的广播方式发展引动媒体之外,流媒体(streaming media)技术的发展为打造移动数字化休闲娱乐空间提供了大量技术支持。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传输技术,流媒体技术可以实现在互联网上实时顺序地传输和播放视、音频等多媒体内容的连续时基数据流,并广泛应用于多媒体新闻发布、网上演示、在线直播、网络广告、电子商务、视频点播、远程教育、实时视频会议等互联网的信息服务领域。流媒体技术的应用将为网络信息交流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并可能构建移动休闲终端产业和内容产业,同时也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五、基于休闲经济发展的城市休闲空间拓展趋势

(一)综合性与集中化

随着现代经济模式的休闲化转变和人类休闲需求的日趋多样化,人们希望在同一休闲空间中实现对多种休闲方式的选择,并尽情体验休闲生活的情趣,从而推动了城市休闲空间朝着更加综合性与集中化的方向发展。国内外实践证明,休闲空间的综合性与集中化,有助于实现城乡居民休闲消费的相对集聚,并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直接的休闲交流,使物质休闲、文化休闲、社会休闲等休闲生活得以在同一时空范围内展开,从而丰富休闲的本质内容和内在价值。

城市休闲空间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功能和内容两个方面。首先,现代休闲城市倾向于将旅游、休憩、餐饮、购物、娱乐、文化、健身等多种休闲功能在同一区域内进行综合配置,并且在不同功能之间挖掘其内在联系,以形成针对不同层次消费者的休闲空间布局,从而形成整体优势以达到吸引休闲群体、延长休闲时间、增加休闲效益等目标。其次,城市休闲空间的休闲内容尽可能宽泛,但体现自身特色和差异化竞争,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休闲需求。譬如以大型主题公园为例,城市休闲空间的综合性可窥见一斑。从功能结构上看,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城市休闲空间,大型主题公园往往集游、娱、食、购、住、行于一体,能够较好地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休闲需求;从内容上看,大型主题公园的休闲内容选择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可以极大地满足人们求新求奇的心理期盼。正是这种综合性的开发模式,才使得大型主题公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除了休闲空间的综合性之外,不同休闲空间的相对集中构成整体区域优势,也是未来城市休闲空间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譬如美国南部佛罗里达的奥兰多即为集中数家世界一流大型主题公园的地区,该地区建有占地130km2的“迪士尼世界”和“奥兰多环球影城”等。多家公园共存一地的优势在于可以组团吸引游客,依靠彼此间的最佳合作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并进一步强势刺激当地餐饮和酒店等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又如深圳华侨城,除拥有“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这四大主题公园之外,还拥有星级酒店、何香凝美术馆、欢乐干线、波托菲诺精品社区等旅游、居住、文化、交通设施,实际上已经构成一个产业链比较完整的集中化休闲区,从而使游客在华侨城平均逗留时间延长到1.5~2天,从而大大增强了城市休闲空间的整体吸引力。

(二)体验性与人性化

“以人为本”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奠基石。对于休闲经济来说,其本质也是追求人文关怀的回归与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城市休闲空间是由公众建设的,也是为公众而建设的,因而休闲经济的发展必将使城市休闲空间更加人性化。休闲空间人性化的主要体现,即实现人的参与、体验以及人与休闲空间的互动。这里所强调的参与、体验和互动,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含义。首先是在生理层面上,即主体参加某项活动,并通过自己的实际体验感受生理上的反应。其次是在心理层面上,即人们不是被动地参观,而是主动进入特定的空间或场景,并在视觉感受和心灵体验等方面对城市休闲空间及休闲活动产生共鸣,从而上升到人的休闲价值的升华。

进入21世纪以来,受西方发达国家体验经济的影响,中国城市居民的休闲观已有所转变,更加注重心理需要、情趣爱好和特定感受。近年来以“农家乐”、“渔家乐”、“自助果园”等为代表的假日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就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渴望和对农村生活的好奇心理或怀旧心理。这种农业休闲空间通过与休闲旅游产业相结合,为城市居民提供体验农业劳作或农家生活的机会,对快节奏和高压力的城市生活起到了良好的调剂和补充作用,因而逐渐受到广大城市市民和家庭的青睐。在这种休闲消费观念转变的背景下,城市休闲空间的发展也就必将在功能、价值方面顺应人们对休闲生活的利益和价值诉求,而逐渐向体验性与人性化靠近。

(三)健康性与生态化

社会是众多个体以各种社会关系组成的群体,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分子或细胞,只有社会中的个体身心健康且积极进取,社会才能不断发展和持续进步。因此,个体身心健康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个体身心健康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但社会发展又不可避免地给人们带来压力,生活中的压力源可能存在于人类自身,也可能存在于环境中。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对造成压力的各种生活事件进行分析,提出了四种类型的压力源,即躯体性压力源、心理性压力源、社会性压力源、文化性压力源。当人们面临压力时会产生一系列身体反应和心理反应,这些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是机体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它能唤起和发挥机体潜能且增强抗病能力。但是如果反应过于强烈或持久,就可能导致生理、心理功能的紊乱。随着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系列诸如环境、交通、社会等外界问题和精神压力过大、身心健康不佳等内在问题频繁出现,使人们不得不越来越关注自身的身心健康和生存空间的质量。对城市休闲空间来说,其开发建设的本质就是为人们提供修身养性的活动场所,而健康既是前提也是基础。通过物质性的建设使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相协调,从而引导人们热衷于积极的休闲行为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健康性是未来城市休闲空间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市休闲空间的健康性,主要表现为空间环境的生态化发展。城市休闲空间是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依赖城市生态平衡和城市生态发展。譬如深圳华侨城旅游社区休闲空间,在建设初始即选择了基于对环境、资源、生态的充分保护的开发利用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模式。该集团成立的第一个国有企业是华侨城园林公司,开始的第一项建设是外界环境营造。尽管当时房地产市场极度火爆,但华侨城不为一时的高额利润所动,在寸土寸金的土地上种花种草、蓄水造湖。目前华侨城旅游社区的绿地覆盖率达53%,不仅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具有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合理布局,更有由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的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以其优越的环境条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华侨城旅游社区走出了一条“以环境创造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堪称生态化城市休闲空间塑造的典范。事实证明,生态环境是影响休闲空间质量的重要因素,休闲空间的生态化发展还有助于引导人们选择积极的休闲行为方式,从而促使人们的行为方式富有健康性。大力提倡城市休闲空间的生态化,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四)文化性与特色化

城市休闲空间是城乡居民休闲生活的空间载体,在这里不仅汇集了经济要素,而且汇集了文化要素。正是这些经济要素和文化要素的有序运动,才形成了城市休闲空间与居民休闲生活之间的互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由重视物质经济消费向关注精神文化消费的转型,城市休闲空间文化性的重要性不言自喻。譬如以上海新天地改造为例,把具有石库门文化特征的建筑与部件保留下来并加以利用,使整个休闲空间富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并以其独特的海派文化风韵、格调时尚的中外餐厅、茶坊和艺术展廊等为依托,逐渐成长为上海最具吸引力的文化休闲场所。此外,休闲生活的趋新和趋异需求,也推动着城市休闲空间的特色化发展。再如北京798艺术社区便是特色化休闲空间的典型代表。矗立于人行道中的雕塑在该艺术社区随处可见,行为艺术表演更是在社区频繁展示,这些都给消费者以独特的视觉冲击和心灵感受。另外,独特的艺术效果与陈旧的工业建筑形成鲜明的色彩反差,无不透露着建造者强烈的个性艺术表达和休闲生活主张。正因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特色,798艺术社区早已发展成为国内外休闲者游览北京时不容错过的重要景点。

总之,随着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未来城市休闲空间还必将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进一步拓展,以一种更综合性、体验性、健康性和文化性的面貌出现。把握休闲经济与城市休闲空间两者之间的关系,着力营造集中化、人性化、生态化、特色化的城市休闲空间环境,让城乡居民的生活和生命充满阳光,这既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规划者必须承担的重大责任与面临的严峻挑战。

注释

[1]马惠娣:《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2]荆其敏,张丽安:《城市休闲空间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6页。

[3]王雅林,董鸿杨:《构建生活美——中外城市生活方式比较》,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2页。

[4]东京被日本建筑界称为“炸面饼圈”式的城市,而北京被中国建筑界称为“摊大饼”式的城市。

[5]张莹:《浅谈网络休闲中人的主体性价值》,《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