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与休闲经济相关的新经济

与休闲经济相关的新经济

时间:2022-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休闲经济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以下简要介绍与休闲经济相关的新经济,并评述其与休闲经济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相应地,休闲经济的涵盖范围也要远远大于旅游经济。从当前和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看,作为休闲经济中一支独秀的旅游经济,与休闲经济有不断融合的趋势。这些为社会提供娱乐产品的同一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同类经济部门的总和,即构成娱乐经济。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休闲经济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回顾西方国家百年休闲经济发展史,可以发现,休闲经济的演进同样遵循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并体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随着文明的普及和社会的进步,中国人的休闲观念已今非昔比,越来越多的人乐意投身于休闲活动。在休闲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除传统的旅游经济、娱乐经济、假日经济之外,亦出现了诸如体验经济、知识经济、健康经济、美丽经济等形式的新经济。如何理解这些经济中的新事物和生活中的新词汇呢?以下简要介绍与休闲经济相关的新经济,并评述其与休闲经济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一、休闲经济与旅游经济

“休闲”这个名词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传入中国,当时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它的确凿含义。新闻媒体很多时候把休闲和旅游等同起来,“休闲”、“旅游”、“休闲旅游”、“旅游休闲”这些词汇被混同使用。科技论坛》2007年第2期,第26—27页。" class="calibre9">[1]实际上,休闲比旅游涵盖的范围要广得多,除了旅游的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以外,还包括一些非旅游因素的休闲行为,如健身、美容等,甚至包括具有商务活动性质的消闲聚会。从一定意义上说,休闲是旅游外延的拓展,旅游是休闲的重要内容。

相应地,休闲经济的涵盖范围也要远远大于旅游经济。旅游经济(tourism economy)是指由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引起的,旅游者同旅游企业之间以及旅游企业同相关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旅游企业为旅游者提供相应的吃、住、行、游、购、娱乐等服务,而旅游者给付一定的报酬,从而形成旅游者与旅游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旅游企业为安排好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需要同其他有关企业或部门发生经济联系。这些经济联系便构成了旅游经济的内容,它是国民经济运行的一部分。而休闲经济是从大众休闲活动中衍生并为满足人们的休闲消费需求而存在的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经济形态,以休闲旅游产业、休闲娱乐产业、文化传播产业及体育健身产业等产业子系统为依托,将传统的游山玩水式的休闲同文化、知识传播以及现代科学知识普及等结合起来,向社会提供休闲产品、休闲设施和休闲服务,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一种休闲体验。

在越来越追求体验的今天,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活动日益增多。人们不再仅仅看重旅游的数量,更加注重旅游的质量及旅游带来的身心感受,并且偶然性旅游活动与日常性休闲消费之间的结合愈来愈紧密。从当前和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看,作为休闲经济中一支独秀的旅游经济,与休闲经济有不断融合的趋势。但随着人们对休闲的认识不断深入,也逐步发现休闲经济与旅游经济亦存在诸多不同之处(见表2-8)。休闲经济和旅游经济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者的理念、结构、形式等方面。首先在理念上,旅游经济重在满足旅游者观赏名胜古迹、自然风光等消除疲劳和愉悦身心的需要,重点强调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而休闲经济重在满足休闲者的生理、心理、精神以及发展自我等深层次需要,休闲消费的内容更丰富,强调多方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在结构上,旅游经济主要依托单个旅游景点或多个旅游景点串成的旅游线路所提供的旅游观光服务;而休闲经济依托单个或多个休闲项目提供休闲服务和休闲体验,包括旅游休闲、娱乐休闲、体育健身、文化传播等。再次在形式上,旅游经济以观光为主,而休闲经济是观光、休养、度假、健身、消遣、娱乐等多种形式的综合体。

表2-8 休闲经济与旅游经济的主要区别

二、休闲经济与娱乐经济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大致经历了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而后工业社会是继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后的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它是工业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最为明显的特征是信息和知识逐渐演变为其关键变量。[2]随着新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娱乐元素悄悄地注入,娱乐产品日益形成产业链,娱乐经济方兴未艾。

美国娱乐界大亨米切尔•J.沃尔夫(Michael.J.Wolf)在他所著的《娱乐经济》(The Entertainment Economy)中说过:“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是一个‘我要更多的家当’的年代,那么下一个10年可能是一个‘我渴望更好的感觉、更加感性、更多信息,我希望吃得更精致、活得更轻松’的时代。”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44页。" class="calibre9">[3]的确,娱乐作为一种休闲需要,对于调节我们的日常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最普及的娱乐形式是影视、音乐、演出与出版(看电视、电影、报刊、VCD、DVD和文艺晚会,听CD、MP3、MP4和音乐会等),玩游戏(网络、手机、游戏机等)与网上虚拟生活,参加歌舞厅、夜总会、健康休闲和趣味体育活动等。这些为社会提供娱乐产品的同一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同类经济部门的总和,即构成娱乐经济。从某种意义上,娱乐经济也可以划分为纯娱乐经济和准娱乐经济(娱乐带动的经济)。娱乐经济建筑于一个高度发展的社会,它的产生与发展必须拥有“三大基石”,即许多人有闲和有钱构成的“物质基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诚信关系构成的“文化基础”,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构成的“科技基础”。

娱乐经济是大众商业文化的产物,积极健康的娱乐活动有助于人的思维和创造,改进人际关系以及促进社会融合。按照西方经济学的“效用”理论,人们从追求物质效用、精神效用到追求“幸福”的体验,欲望与满足成为娱乐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据美国学者预测,休闲娱乐、休闲旅游将成为下一个席卷全球的经济大潮,而在事实上,旅游、娱乐、传媒、信息产业目前已成为全球产业排行榜的前四名。在当今不少发达国家,娱乐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甚至超过部分制造业,譬如日本的娱乐业产值目前已经超过除汽车工业之外的其他任何制造业产值。在世界财富500强诸多企业的利润增长中,相当大的比重来自下属的娱乐公司和传媒公司业务,如通用、索尼、松下、百事可乐、西屋、三星、美国在线等。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日益商业化的娱乐经济亦有令人担忧之处,部分消费者选择失当导致仅仅满足或沉溺于感官享乐,低俗无聊的娱乐活动也正在侵蚀人们对文化的鉴赏能力。

三、休闲经济与假日经济

假日经济(holiday economy)是指在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人们利用节假日集中消费,从而带动供求、拉动市场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模式,曾有学者形象地称之为“因为有一部分人休闲,而使另一部分人获得工作的机会”。从范围上来看,假日经济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大节日经济,即春节、国庆节两次长假期的消费;二是小节日经济,即元旦、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四次短假期的消费;三是双休日经济,即每周的周六和周日的消费。在这三者中,大节日经济是假日经济的主体。[4]

中国假日经济兴起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四点:一是国家政策因素起到了一定的引发作用,法定休假时间的延长和调整以及政府启动拉动内需的相关措施为家庭实现消费的规模效应创造了良好条件;二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节日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使假日经济得以蓬勃发展;三是由于目前中国还没有全面实行带薪假期,消费者对休闲时间缺乏自主选择能力,假日消费很大程度上是日常消费在时间上的转移;四是目前中国的休闲供给仍不够丰富,休闲内容的集中性进一步加剧了对休闲经济的冲击,以致旅游活动几乎成了假日经济的代名词。在这种状况下,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人把休闲经济等同于假日经济,而又把假日经济混同于旅游经济。实际上,这三者之间不仅内涵迥异,而且在外延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别。

假日经济是休闲经济受到一定约束时的特殊表现形式。一方面,假日经济是休闲时间相对集中的休闲经济。休闲活动不仅可以在节假日进行,同时还可以在其他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内进行,如带薪假期的闲暇时间和双休日的闲暇时间等[5]。假日经济实际上只是在休闲需求不断增加,而休闲时间相对集中的背景下,消费休闲化在中国的一种自然反应。另一方面,假日经济是活动内容相对单一的休闲经济。休闲活动在时间和内容上相对广泛,但受休闲方式的影响,同时由于休闲供给的相对不足,国内居民假日经济的集中表现形式主要是假日旅游。在可支配收入提高和休闲需求增加的前提下,加上政策的引导和舆论的宣传,假日旅游出现“井喷”现象自在情理之中。

假日消费是国内居民消费需求得以释放的充分表现,假日经济在拉动中国内需上发挥着重要作用。2012年中国史上最长“十一”黄金周,全国共接待游客4.25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05亿元,较2011年同期分别增长40.9%和44.4%。按可比口径计算,分别同比增长23.3%、26.3%,为过去十年间增长第二强劲的年度,增速仅低于金融危机之后的2010年,但高于过去十年17%的平均值。民众的消费热情也被长假充分激活,全国上下、从北至南都呈上了一场盛大的假日经济“盛宴”,给原本萧瑟的国内消费市场注入了一抹亮色。据北京商业信息咨询中心监测,尽管国际金价触及2012年的新高1795.7美元/盎司,而国内黄金的消费市场依然红红火火。不仅如此,红火的消费为京城萧瑟的百货业带来了一丝温暖。整个长假期间,北京130多家重点服务业企业日平均销售额为7亿~13亿元,同比增幅超过10%。然而,也有学者认为假日经济并不具备可持续性,如何加快假日市场产业链建设和加强假日休闲指导,在国际经济形势不佳的境况下扩大内需和刺激需求仍是未来中国经济面临的难题之一。

四、休闲经济与体验经济

“体验”一词源自休闲心理学家提出的“畅(flow)”的概念,“畅”是指在工作或休闲时产生的一种最佳体验,类似于马斯洛提出的“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即人在进入自我实现状态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极度兴奋的心情。1999年,美国战略地平线LLP公司的创始人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共同撰写《体验经济》,在这本著作中他们将体验定义为“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 class="calibre9">[6]。体验是一种独特的非物质的服务,包括感官体验、肢体体验、娱乐体验、情感体验、审美体验等多种形式,它重在体验的过程与消费者的参与,从而使其获得心理和精神的满足。

自20世纪90年代起,体验经济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体验经济是满足人们的各种体验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从某种程度上讲,体验经济可以看作是休闲经济的一个新分支。亦有不少学者认为,人类的经济生活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与体验经济四个发展阶段。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到体验经济的演进过程,就像母亲为小孩过生日、准备生日蛋糕的进化过程。在农业经济时代,母亲是拿自家农场的面粉、鸡蛋等材料,亲手做蛋糕,从头忙到尾,成本不到1美元。到了工业经济时代,母亲到商店里,花几美元买混合好的盒装粉回家,自己烘烤。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母亲是向西点店或超市订购做好的蛋糕,花费十几美元。到了今天,母亲不但不烘烤蛋糕,甚至不用费事自己办生日晚会,而是花一百美元,将生日活动外包给一些公司,请他们为小孩筹办一个难忘的生日晚会。这就是体验经济的诞生。尽管将人类经济生活划分为四阶段,目前仍然存在较多争议,但是休闲经济的提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在体验经济中,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渴望得到体验,越来越多的企业精心设计和销售经验。此时,企业不再仅仅是销售商品或服务,而是在提供最终体验并充满感情力量,给顾客留下难以忘却的愉悦回忆。对于提供业者(服务人员)来说,体验经济的关键在于体验过程的设计,包括体验方案的多元性、体验方式的多样性、体验内容的人文性、体验导向的文化性等。对于消费者来说,关键在于体验过程的心理感受和精神满足,尤其是有一种自我实现的境界出现,并能转化为一种无形财富。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在体验经济时代,顾客每一次购买的产品或服务在本质上不再仅仅是实实在在的商品或服务,而是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上、体力上、智力上,甚至精神上的体验。

五、休闲经济与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the knowledge economy)是人类在经历5000年的农业经济和大约300至400年的工业经济之后的又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它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的简称。

知识经济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3年,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保罗•罗默认为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并提出“新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知识经济在理论上的初步形成。但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的确立,其主要标志是以美国微软公司为代表的软件知识产业的兴起。微软的主要产品是软盘及软盘中包含的知识,正是这些知识的广泛应用打开了计算机应用的大门,微软公司的产值已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产值的总和。近年来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就是5000家软件公司,它们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亚于名列前茅的500家世界大公司。所有这些表明,在现代社会生产中,知识已成为生产要素中的一个最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标志的知识经济也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形态。

知识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其最基本的特征是“三C”和“三化”,即电脑(computer)、通讯(communication)、信息内容(content)和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结合。知识经济的重要意义在于,信息和网络替代人的部分脑力劳动促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再加上网络经济给企业和商家带来的新机遇,以及知识经济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对奇缺资源所起到的节约功能,少数人用少量的时间就可以生产出足够的物质产品,而多数人就可以用大量的时间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知识经济的来临,使知识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核心,知识资本的比例逐渐超过资金资本,而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成为极其重要的资源,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演变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产业。马慧娣说:“以开发人的闲暇时间的方式发展生产力,即把重心放在个人能力全面而充分的发展上,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这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7]在知识经济运行中,人们更能认识到闲暇在生命中的重要价值,闲暇时间的合理支配和有效利用自然而然地成为全社会普遍接受的原则,休闲教育逐渐变为人生的一门必修课。通过休闲教育获得休闲资格,进而使每个人都享有时间去培养个人兴趣和社会素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六、休闲经济与健康经济

健康经济(health economy)又被称为卫生经济,最早出现于20世纪中后期的美国社会,其背景是越来越贪婪的物欲迫使美国人拼命工作,由此导致巨大的压力和心态失衡,从而对人的健康造成严重隐患。医学专家发现,医学的进步有可能并未真正解除人的病痛,反而由于工作中强大的精神压力,使人们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由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高得惊人,并可能影响到经济发展的前景。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出现了为缓解人的精神病痛的健康经济和健康产业,譬如心理诊所、健身房、体育馆、疗养院、志愿者活动、私人医生、医疗保险、保健食品等。

在提交国会的《国家健康报告》中,Irving Fisher(1909)第一次提出健康是财富的观点。1963年,Kenneth Arrow发表的经典论文《不确定性和福利经济学》标志着健康经济学的确立。此后,健康经济学开始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得以确立和发展。在19世纪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被应用到健康经济学中,数量分析和计量工具也被应用于健康经济学的实证研究,一部分健康经济学家开始致力于医疗机构、健康政策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19世纪70年代后,健康观念和健康思维愈来愈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健康经济学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等多方面均得到快速的丰富和充实。随着人们对健康关注度的提高,个人和家庭健康支出的增长速度逐步超过收入增长速度,政府对健康事业的投入也越来越大,医疗、卫生、保健等健康产业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美国为例,在1965—1999年间,美国授予的卫生经济学博士学位增长了12倍,并在美国政府与公共卫生政策相关的部门中占到很大比例,美国卫生事业支出与GDP的比例已高达14%。[8]

自2009年全面启动和深化医疗改革以来,中国国民健康指标持续改善,城乡和地域间的卫生事业发展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2011年,中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城乡居民开始享受到低水平和广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障。在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同时,中国医疗保险市场也保持相对较为稳定的发展速度。受医疗保险市场的深刻影响,2011年中国保险业全年原保险保费收入为1.43万亿元。此外,医药保健品市场也正呈迅速扩张之势,成为当今中国的重要产业之一。在中央电视台每天播出的全国城市天气预报中,各城市的标志性企业里医药企业占了1/3以上。据零点调查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77%的人认为健康居第一位,这说明人们的健康意识普遍增强。当然,现在的健康概念也正在发生变化。过去“没病就是健康”,而现在的健康经济学研究中关注公众健康水平 、医疗技术进步、医疗享有权三个产出指标,其中用来评价健康的指标不仅有死亡率、发病率、预期寿命、伤残率,而且包含对生命质量的综合评价,即真正的“健康”,不仅要求“没病”,还要有“健康的心态、充实的生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今后中国用于维护健康的各类支出还会继续增加,健康经济和健康市场的发展空间非常大。

七、休闲经济与美丽经济

虽然目前经济学词典中还没有收录“美丽经济”这个词条,但“美丽经济”、“女人经济”、“美女经济”等词语在人们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却越来越高。这不仅体现在中国各地近年来通过“博美会”、“选美秀”等活动祭打出的“美丽经济”招牌,也体现在现实经济统计中关于“美丽经济”的一组组庞大数据。首先是30年来中国化妆品行业发生的深刻变化。据中国香精香料化妆品工业协会统计,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中国化妆品工业生产销售额仅为3.5亿元,而2009年的销售额达1400亿元,为1980年的400倍。另据全球管理咨询和市场研究的克莱恩公司调查报告《2010年全球化妆品市场》显示,中国化妆品市场销售额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成为全球第三大化妆品销售市场。其次是近年来全国各大中城市举办美博会如火如荼的热烈景象。广东国际美博会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美容美发化妆品行业的风向标,2013年广东国际美博会设有12大专业展馆,全面涵盖美容行业各范畴,展会共吸引了来自中国大部分省份以及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国家和地区超过2700家企业参展,以仅次于意大利COSMOPROF美容展的展览规模雄踞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位置。由此,有专家认为“美丽经济”已成为中国继房地产、汽车、旅游、电子通讯后的第五大消费热点,被称为中国“美丽经济”第一人的卢俊卿甚至提出“美丽脸蛋长大米,美丽也是生产力”的观点。那么何为美丽经济?

2007年9月14日,“美丽经济论坛”在三亚成功举办。来自时尚界、企业界、媒体界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悉数到场,各行业权威分别就各自领域与美丽经济的关联与发展作了主题演讲。与会嘉宾一致认为,“美丽经济”不应局限于某一个细分行业,而应该是一个值得共同探讨且具有无限延伸空间的经济话题。“美丽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以时尚女性为依托,从事“美丽产品”、“美丽服务”的生产、消费以及经营“美女”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它主要包括三种不同形式。一是企业的“美丽经济”。即企业为满足女人爱美的需要,而从事“美丽产品”、“美丽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具体包括化妆品产业、美容产业、服装产业、整容业、减肥、健美业、文化娱乐业等。目前它在“美丽经济”中占居主流,也代表大多数人对“美丽经济”理解。二是女人的“美丽经济”。即女人为满足其爱美的需要,而从事“美丽产品”、“美丽服务”的休闲消费活动,主要通过购买和使用等行为实现美的愉悦和美的享受。目前,它在“美丽经济”中不占主流,还没有受到人们更多的重视。三是“美女经济”。这是一种以追求利润为主要动机,通过开发“美女资源”和利用商业活动,从事商品经营活动的经济形式。“美女经济”是眼下被炒作最热的一种“美丽经济”。

从“美丽经济”的共性和基本概念出发,“美丽经济”一般应具备以下四大特征。一是女人性。自古以来追求美丽是女人的天性,美丽也是女人成就事业的资本,因此女人是“美丽经济”的重要依托和载体。二是多目标性。在美丽的吸引下,参与“美丽经济”的主体多种多样且利益驱使各不相同,因此“美丽经济”所追求的是一个由经济利益、社会利益、个人利益、地方利益、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组成的一个多元目标体系。三是高消费性。美丽是一种可以消费的存在,“美丽经济”建立在收入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正因为如此,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将与美丽相关的商品称为奢侈品。四是强产业带动性。“美丽经济”由相关产业组成,围绕“美丽”自然可以形成一个由化妆品行业、整容业、会展(选美)业、减肥健美业、花卉业、珠宝业等行业组成的美丽产业群。

“美丽经济”被国内公认为是极具成长潜力的经济形态之一。但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人为的炒作,使得原本“美丽”的经济在中国的实践中出现不少问题。一方面,部分人认识狭隘,对“美丽经济”没有一个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理解。自三亚在国内最早提出“美丽经济”口号以来,国内不少地区趋之若鹜地把“美女经济”直接当作“美丽经济”来经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美丽经济就是世界小姐、环球小姐,“虽然也对,但是范围太窄”[9];甚至违背经济规律,大肆炒作,丢掉了“美丽经济”的多元化目标。另一方面,“美丽经济”相关的许多行业缺乏自律,不仅价格水分高而且虚假宣传多,而政府管理部门的职责仍不甚清晰,严重制约了美丽产业的发展。从中国实际出发,“美丽经济”的发展不仅应坚持“以人为本”、“以美为本”的原则生产和提供“美丽产品”和“美丽服务”,而且要树立“自然、健康、向上、和谐”的美丽观以正确引导女性健康消费,同时制定产业和行业规则以加强对“美丽产业”的制度约束,才能真正让“美丽经济”绽放出健康的花朵。

注释

[1]杨军,马晓芳:《休闲经济的特点与构建》,《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年第2期,第26—27页。

[2]最早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国家以美国为代表,从总体上看,1956—1957年是个“拐点”,而中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已经步入人均GDP位于5000美元的界点。

[3]米切尔•J.沃尔夫:《娱乐经济》,黄伟光译,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44页。

[4]2008年“五一”黄金周被取消,改为短假期,共三天,并设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次短假期,放假总时间也由10天变为11天。

[5]在可支配时间的组成部分中,带薪假期占据着主体地位。目前欧洲地区国家带薪假期最长的是法国,非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全年带薪假期达到30天,而北美地区国家带薪假期相对偏少。

[6]约瑟夫•派恩,詹姆斯•吉尔摩:《体验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第32页。

[7]马慧娣:《走向人文关怀的休闲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53页。

[8]《卫生经济学》,《工商时报》,2002年2月7日。

[9]魏小安:《美丽经济,美好享受》,《商业文化》2010年第10期,第2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