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经济和经济周期

新经济和经济周期

时间:2022-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已超过110个月,这是自19世纪中叶进行统计以来的最长记录,这种持续、稳健、快速的发展现象已引起世界各国经济学家的极大关注。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把“新经济”理论与传统经济、经济滞胀理论加以比较,以便更好地揭示“新经济”的显著特点。其次,在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已超过110个月,这是自19世纪中叶进行统计以来的最长记录,这种持续、稳健、快速的发展现象已引起世界各国经济学家的极大关注。

一、美国经济已进入“新经济”时代

与传统经济和经济滞胀时期完全不同,美国经济这个时期是以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同步并进作为显著标志的。1997—1999年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年年超过4%。1999年的失业率仅为4.2%,这是自1969年以来30年的最低点。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1999年消费物价指数只有1.9%,这是34年来增幅最小的。美国已经出现30年来第一次联邦政府财政预算平衡的年份。这些良好的经济指标,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美国正在创造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美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新经济”时代。

二、美国新经济“新”在何处?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把“新经济”理论与传统经济、经济滞胀理论加以比较,以便更好地揭示“新经济”的显著特点。

首先,在新经济时代,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即一高二低)并存是最佳的经济发展模式。

众所周知,传统经济理论指导下发展经济的一般特征是:高经济增长率、高通胀率和低失业率。在这种理论的分析中,宏观经济三大目标即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不可能同时实现,菲利浦斯曲线所显示的内容作了最典型的论证。菲利浦斯曲线论证的结果告诉我们: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非此即彼的互为替代的反方向关系”,也就是说,通胀率越高,失业率就越低,经济增长也就越快;反之,通胀率越低,失业率就越高,经济增长也就越缓慢。要同时达到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的三个指标,菲利浦斯曲线是无法论证的。菲利浦斯曲线之所以认为通货膨胀可以降低失业率是因为通胀可以刺激社会需求,扩大投资和消费,增加追加购买力,从而可以提高就业率。

传统经济理论进一步认为,各国政府可以利用这一曲线,在通胀率和失业率之间搞“替换”,或者用较高的通胀率换取较低的失业率;或者用较高失业率来换取物价水平的下跌。同时,根据这条曲线可以算出,各国为了维持物价稳定应该有多高的失业率,或者为了达到“充分就业”,应该有多高的通胀率。可见,用传统经济理论是无法对新经济时代“一高二低”现象作出解释的,“一高二低”并存现象完全超出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分析。

其实,传统经济理论很快被西方国家相继发生的经济滞胀局面所打破,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对传统经济理论提出了挑战,并证明菲利浦斯曲线失灵。

经济滞胀所带给人们的是,一方面经济发展停滞,生产增长缓慢,并由此引起大量失业;另一方面物价水平不断提高,这两种经济现象相互融合,交织并发。低经济增长率、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成为经济滞胀一般特征。

与新经济时代相比(其实与传统经济理论指导下的时期相比也一样),在经济滞胀时期,各国政府在选择经济政策上更处于困难之中。要解决经济停滞,就得采用通胀的办法,包括扩大政府支出,增加货币发行量,降低利率,人为地扩大市场,这样势必加剧通胀;反之,要治理通胀,就得采取紧缩政策,包括压缩政府开支,减少货币发行量,提高利率,抽紧信贷等,这又势必加剧经济停滞。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正是在“滞”和“胀”的交织并发的困境中运行。

所谓“新经济”,实际上是指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共同作用下,以数字形式存在,通过信息网络技术进行的知识性生产的经济,并以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如上所述,“新经济”的显著特点是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同时并存。这种经济发展的模式不同于菲利浦斯曲线所设计的经济发展模式,一国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较低的失业率就必须付出高通胀的代价。它也不同于更为糟糕经济滞胀模式,一国要解决经济停滞,获得较快的经济增长,只能采用通胀的方法,其结果势必进一步加剧通胀的发展。新经济“一高二低”的局面已完全打破了传统经济的发展模式,对传统的主流经济学理论提出了现实的挑战,并与经济滞胀局面形成鲜明对照,可以认为,新经济时期的“一高二低”是实现经济增长的最佳模式。

需要指出的是,战后至今美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正是分别以这三个经济发展模式指导并运行的,并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第一时期为战后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济基本上按照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运行,经济发展速度虽不及当时日本和西德等国快,但尚属基本正常。70年代初至1983年美国经济进入了第二个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以经济滞胀为显著标志,高通胀率、低经济增长率相互交织在一起,其经济政策左右为难,进退维谷,在极其困难的处境中运行,经济发展速度极其缓慢。1983年美国经济进入有滞无胀阶段,开始时以低通胀率、低经济增长率为特征,90年代初开始进入以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胀率和低失业率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三个经济发展时期相比,显然,新经济时代是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

其次,在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时期,推动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主要是劳动和资本。无论是劳动要素投入,还是资本要素投入,尽管最初会出现边际报酬递增的情况,但投入达到一定量以后,继续增加其投入,边际报酬会递减。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出现阻止边际报酬递减的因素,如技术进步的因素。技术进步通过导入知识要素来提高其他要素的收益率。但是,在这个时期中,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主要是资本和劳动,而不是知识,即便出现技术进步,只会使报酬递减现象延后出现,不会使报酬递减规律失效,因此,在这个时期,要素报酬递减就成为一种难以避免的事情。新经济本质上就是一种知识经济,在新经济时代,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已不是资本和劳动,而是知识,知识经济属于报酬递增的经济。当知识作为一个新要素推动经济增长时,其价值的创造不是以算术级数而是以几何级数增长。虽然,知识性产品(信息产业多半生产知识性产品)在生产初次投入时,研究和开发成本很高,但一旦开发成功,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很低。这样,就会带来规模效应递增。另一方面,当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时,创新和技术进步也会层出不穷,而创新和技术进步不仅会直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而且也会相应地引起其他产业生产成本的降低。以上这两种情况最终都会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可见,知识性产业(最主要的是信息产业)对经济的拉动力远远高于其他产业。

三、“新经济”的出现并不意味经济周期理论失效

关于新经济和经济周期的关系,目前理论界仍有较大的争论。一种较为极端的看法提出了“商业周期消失”的问题,他们认为,“新经济”是彻底摆脱商业周期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这种现象将长期存在下去。另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商业周期消失论”是夸大其词,“新经济”不是反映美国不再受商业周期的影响,商业周期仍然存在,但其展现形式将与传统的商业周期有较大的不同。

我们认为,“新经济”虽然突破了传统经济理论的分析,但并不意味着经济周期规律失效,经济衰退期已经不存在。应当承认,由于“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已发生较大的变化,经济周期变形,美国经济较长时间的“一高二低”并存现象,是在新条件下出现的与传统经济时期完全不同的经济周期的展现形式。

正是由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强大推动力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优化,使美国处在一个全新的在时间上超越以往任何时期的经济增长中。但是,美国经济的衰退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它只是在时间上的迟早问题。

同时,也应当看到,在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中已形成一定的通胀压力,只是由于美国比较得当地运用了货币金融政策才使通胀未成为主流。因此,“新经济”只是一种因为信息时代的变革使经济周期在形式上有较大变化而实质上仍然符合经济周期理论的经济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