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纪年代的新经济与经济周期

世纪年代的新经济与经济周期

时间:2022-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的新经济与经济周期一、新经济的含义和特点(一)新经济的含义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经历了一次短暂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二)新经济的特点“新经济”概念的提出,引起各国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同战后出现的几次经济周期相比,新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周期又有了新的变化。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的新经济经济周期

一、新经济的含义和特点

(一)新经济的含义

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经历了一次短暂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从1991年4月开始,美国经济开始走向复苏,直至2001年3月,持续增长120个月。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突破了传统的“菲利浦斯曲线”模式,与以往经济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美国《商业周刊》主编谢泼德就将它称为“新经济”,并首先提出了新经济的概念。概括来说,“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进步和全球化基础之上,国家宏观调控引导之下,以高科技、信息、网络、知识为其重要构成部分和主要增长动力的经济。

(二)新经济的特点

“新经济”概念的提出,引起各国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相比以前,新经济主要有五个特点:

(1)经济知识化。知识取代物质资本、劳动力,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内容,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增加。

(2)经济信息化。信息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20世纪80年代,经济结构调整时期,美国加大了对信息产业的投资,促进了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例的提高,以及传统产业向新经济的转变。

(3)经济可持续化。经济知识化和经济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周期的阶段性明显淡化,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经济衰退的发生,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经济保持一定的稳定增长成为可能。

(4)经济全球化。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美国利用自身优势,抢占国际市场,促进了其经济向全球的扩张。

(5)虚拟经济的繁荣。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美国股票市场繁荣,风险投资活跃,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又带动了社会需求,形成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新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一)科技进步的推动

首先,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根据美国商务部报告显示,非农部门约60%的生产附加值来源于信息技术部门,其中8.2%来自信息技术生产部门。其次,信息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信息技术带动自身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二,信息技术在其他部门的应用,有力地促进了其他部门的生产率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美国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1.6%,1990—1998年为2%,1999年达到4.9%。此外,信息技术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就业率的提高。信息技术进步使产品价格下降,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

(二)增加科技投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意识到科技在产业结构中的重要作用,为此专门成立全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及总统科学技术委员会,把科学技术开发和进步提高到国家安全的重要地位。并采取措施,增加科技投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首先,调整政府研究和开发的预算,平衡军事和民用研究。使军事开发预算从20世纪50—60年代的80%下降到90年代的50%左右。其次,重视科学技术发展,增加科研投入,重点开发高新技术。科研投入从1988年的680亿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1 693亿美元。再次,优化人才结构,大力培养年轻化、专业化人才,加强对员工的职业培训,提高人力资本。最后,政府运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优惠贷款等多种方法,支持产业升级,提高竞争力。

(三)稳健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

1.实行财政改革和中性货币政策

一方面,美国政府改变了以往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平衡财政预算为目的。1992年底上台的克林顿政府把削减财政赤字,克服宏观经济不平衡作为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采取了有增有减的结构性财政政策。主要措施有:削减军费开支,鼓励私人投资,通过增加投资、经济转型来增加财政收入,削减政府行政支出等。

另一方面,美联储认识到扩张性货币政策只能带来一时的经济繁荣,最终会对经济造成损害。因此制定了中性的货币政策。美联储估计,美国劳动力年增长率为1.5%左右,生产率年增长约1%,从而美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应维持在2.5%左右。通过调节联邦利率,促使经济增长率在低通货膨胀条件下稳定在2.5%左右。

2.对外经济上,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美国政府在1993年建立国家贸易促进委员会,每年制定“国家出口战略”,推行“公平贸易”,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1)在WTO框架下,推动全球多边贸易体系,致力于自由贸易。

(2)参与双边和地区贸易协定,推进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

(3)注重扩大新兴市场,扩大出口。

1990年,美国进出口总额为9 100亿美元,占GDP比重为16.6%。到了1998年,美国进出口总额达到18 447亿美元,占GDP比重达到21.9%。

(四)经济全球化

战后,特别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技进步、信息技术发展、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资源、商品、服务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使各国经济联系进一步加深,形成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三方面: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和生产全球化。前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指出:“我们正在面对美国历史上一个史无前例的时期,国际上发生的事件正在主宰我们国内市场和经济政策。”生产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使企业改革管理模式,以适应全球化的统一经营,也使跨国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加速跨国公司向海外转移传统产业和污染严重的产业,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新经济和经济周期

新经济条件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总体是逐渐缓和。因为现代资本主义已经是可调节的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完善和加强,重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一方面,用财政、货币政策,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改善人们生活,调节总需求;另一方面,推行产业政策、强调经济的计划性,运用信息技术,调节总供给,大大缓和了社会化大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矛盾。同战后出现的几次经济周期相比,新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周期又有了新的变化。

(一)新经济条件下经济周期变化

1.经济增长呈现一高两低,稳定性加强,经济扩张期明显延长

新经济下,美国出现了两个特点:一是扩张期延长,经济持续增长;二是周期特征弱化,没有强劲的高潮,也没有明显的衰退。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伴随着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这是以往历次经济增长所没有出现的(见图10-1)。经济持续增长120个月,超过战后美国1961年2月到1970年11月(106个月),1982年11月到1991年3月(96个月)两次最长的经济扩张期。

图10-1 美国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1992—2000年)

资料来源:IMF: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

经济增长呈现以上特征,首先是因为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发达国家把通货膨胀视为经济发展的头号敌人,长期实施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发达国家把低通胀率下的经济适度增长作为最主要的政策目标,积极而恰当地动用货币杠杆,随时根据经济增长和通胀率变化调整利率,对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抬头,产生了根本性的作用。

其次是因为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以高科技、信息、网络、知识为投入要素。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单位产值能耗,而以知识等为投入要素降低了经济对原材料和资源的依赖性。两者共同作用使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在没有增加单位能耗的前提下,实现了经济持续增长。

再者,产业结构进一步软化,第三产业——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继续有所提高。信息技术大大节约了交易成本,密切了与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的联系。信息的及时传递能使企业迅速对市场做出反应,节省资金、库存和管理的成本。这提高了产业和企业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分散了经济周期波动的风险,使经济周期变化不明显。

此外,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也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金融和贸易环境,减少了因外部市场变化所引起的国内经济波动,减少了贸易保护主义外汇倾销,减少了以邻为壑、最终损人不利己的对外经济政策,创造了以协商解决国际经济争端的机制和可能性,减少了世界经济危机,减弱了经济危机的深度。

2.经济危机的冲击进一步减弱,危机可能性下降

首先,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国际政治和社会环境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大国间建立的各种伙伴关系逐渐向机制化方向发展,标志着大国关系逐步趋向稳定。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更趋突出,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家间相互依存关系明显加深。

其次,科学技术已成为全球化的火车头,科技迅猛发展正在把世界经济推向知识经济的新时期。以高新技术发展为基础的信息化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动力因素。信息化不仅带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而且使传统产业得到改造。信息产业已成为新型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影响改变了传统经济周期。

最后,国际组织制订的多边规则日益完善,贸易和投资日趋有序自由化。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以来,主持进行了一系列谈判,并达成多项重要协议。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也在有效地运转。实践表明,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加快了全球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步伐。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国际贸易与投资始终超前于世界经济的增长。一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大程度地依赖于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各种区域性的多边合作机制不断发展,区域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也在迅速发展。

3.经济周期波动主要受科技创新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前,固定资本更新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新经济条件下,知识经济虚拟化对整个经济运动的影响越来越大,经济周期的改进不再简单地表现为物质经济和传统经济那种周期性波动。由技术和金融推动的主导技术的更新取代固定资本更新,成为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新经济下,知识的力量增强,信息服务业大幅度增长,使传统产业的衰退或复苏对整个周期的影响力减弱;信息网络化影响了商品流通、资金转移和劳动者的流动,大大缩小了各环节、各部门、各地区的不平衡,进而改变了其经济周期的波动。主导技术的出现、发展、成熟和淘汰的周期性过程引起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当技术处于上升时,研究开发和投资不断上升,使经济持续地增长,当主导技术从成熟走向淘汰时,创新速度减慢,经济增长放慢。

(二)新经济与经济周期消失论

新经济下经济周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引起了经济学家对新经济的极大关注。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经济周期缓和论,但是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经济周期消失论。

经济周期缓和论认为,在生产和消费全球化环境下,高科技的发展和国家干预经济的增强,减少了发达国家经济的不稳定性,发生经济周期大规模的起伏波动的几率减少,传统经济周期中所呈现的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四大阶段不再像从前那样明显,经济周期并没有消失,只是它的内容出现了变化。

经济周期消失论认为,新经济条件下,引发经济危机的许多因素在今天已不复存在,经济周期已消失,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和概念已经失效,经济将稳定持续增长。经济周期消失论否认了今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周期性经济危机。

2001年3月,美国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在一周内下降821点,股市下跌,经济增长放缓,标志美国新经济的结束,美国进入战后的第十次经济衰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出现集体的衰退,标志着战后第七次世界经济危机的出现。这说明新经济下,经济周期发生了变形,但是经济周期并没有消失。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时代,信息产业的发展和国家干预经济能力的日趋成熟下,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人们支付能力日趋缩小的矛盾并没有达到空前尖锐的地步,这个矛盾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缓和的,资本主义供需矛盾也成为可调节的矛盾,这使经济周期发生了变形,但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并没有消失,因而经济周期也没有消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