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领导者的素质及修养

领导者的素质及修养

时间:2022-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现阶段,领导者应具有的政治思想素养是:(一)讲政治由于我们国家的领导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所以,领导者的素养,首先是讲政治的素养。即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始终指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并且为此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路线;坚持党的领导。

第二节 领导者的素质及修养

领导者要在领导活动中起到主导作用,关键是要具备相应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其修养也应当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领导者的政治思想素养

领导者的政治思想素养,是指领导者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思想作风等方面应达到的要求及其修养。在现阶段,领导者应具有的政治思想素养是:

(一)讲政治

由于我们国家的领导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所以,领导者的素养,首先是讲政治的素养。这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到什么时候都得讲政治。”[3]讲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4]

正确的政治方向。即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始终指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并且为此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路线;坚持党的领导。

正确的政治立场。即领导者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所持的态度是正确的。是站在党性立场上来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是站在党和国家政策的立场上来认识和对待事物的;是站在最广大人民的需要、利益、要求的立场上来认识和对待一切人和事的。

鲜明而正确的政治观点。指领导者对各种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的根本观点和基本看法是正确而旗帜鲜明的。即在原则问题上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分清重要问题的基本界限。

严格的政治纪律。指领导者遵守党纪国法;听从召唤;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反对政治纪律方面的不良倾向。

高的政治鉴别力。指领导者从政治上分辨是与非、真理与谬误的能力高。即具有高的鉴别政治性问题与非政治性问题的能力;能够分清各种政治性问题的是非曲直,善恶利弊,在大是大非政治问题面前不糊涂;鉴别各种政治性问题的主次,抓住事关全局的主要问题,分清轻重缓急。

强的政治敏锐性。指领导者在政治问题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快速、系统、准确地观察、分析、判断、处理各种复杂的政治问题。它包括灵魂的政治“嗅觉”、快准的判断力、深刻的洞察力、较高的预见力、较强的调控力等。

领导者要培养自己讲政治的素质,一是要充分认识讲政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要用讲政治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三是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自己的讲政治素质,在实践中积极锤炼自己。

(二)较高的政策水平

各级领导者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贯彻实施党和国家的政策,是领导者的任务,因此较高的政策水平是领导者政治思想素质的重要方面。领导者的政策水平突出表现在:

正确制定政策。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需要制定规范各个方面行动的政策,领导者的政策水平,首先看能否制定正确的政策。制定的政策要正确,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要把握政策决策的科学程序和科学方法;政策要符合国情和其他实际情况;政策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政策要服从和服务于领导活动的总任务、总目标。

正确理解政策。领导者对政策问题的性质有较透彻的分析和认识;明确政策的目标;把握住政策的理论依据,能用有关理论阐述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把握政策标准。

正确宣传政策。领导者要宣传政策的内容和精神实质;宣传政策的界限和适用范围;宣传各种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宣传政策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利害关系;宣传执行政策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等。

(三)实事求是的作风

领导活动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具备实事求是的作风。主要表现在:

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客观实际作为观察和处理领导活动中各种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上级的指示;唯实,而不是唯书、唯上。

理论联系实际。以实际出发,以理论为指导去分析、解决各种领导活动中的问题;把尊重客观实际同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有机地统一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探索解决领导活动中的新问题;在领导活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求是。领导者要在领导活动中,立足客观实际,着眼于研究,探索领导活动的客观规律性,作为领导行为的向导。

领导者要培养实事求是的作风,必须在领导活动中注重调查研究,掌握客观情况;解放思想,只要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就大胆探索;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真理,一心为公,富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勇气和胆略。

二、领导者的职业道德素养

领导者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指领导者在领导工作中应当达到的道德要求及其修养。领导者所从事的领导工作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必须有相应的特殊的道德要求,用以规范各级领导者的职业行为。每一个领导者应该对这种外在规范很好地认识、体验并自觉遵循,使之成为自己的内在素质。由于领导者或是领导整个国家,或是一个部门,或是一个单位,是代表国家或政党掌握和行使相应的权力,对国家和人民负有重大的责任,工作具有强烈的政治性等,因此,必须具备下列职业道德素养:

(一)服务

由于“领导就是服务”,因此,服务精神是领导者职业道德的一条重要规范。它的主要要求是:

树立服务意识。每一位领导必须认识到服务是领导者的天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这一天职的核心。每一位领导者必须明确,只有通过领导者为群众服务,才能体现群众的主人翁地位,群众才能感受到国家、集体和领导者是群众利益的真正代表者,从而增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义务感、自豪感。

为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群众所进行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进行的,自然环境的好坏对人们的工作影响极大,因此,领导者的服务精神很重要地就表现在为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由于工作环境是人们在工作过程中直接接触到的自然境况,因此,领导者为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就是要创造良好的颜色环境、声音环境、空气环境、光照环境等。

为群众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指领导者为群众创造一个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心理相容等的环境。

为群众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这种环境包括:浓厚的学习和研究气氛,充满竞争和协作的精神,民主争鸣的学风,认真、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生动活泼的培训方法等。

为群众排忧解难。指领导者调动物质条件和组织条件,为群众解决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为群众谋利益。指领导者从群众利益出发,勤勤恳恳地工作,开拓事业,带领群众劳动致富。

(二)廉洁

各级领导者都担负着决策、指挥等具体职责,这些职责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人、财、物的实际权力。因此,廉洁问题就摆到每一个领导者的面前。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廉洁问题显得更为重要。廉洁,是领导者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廉洁是清白俭点,无苟且、贪婪等涵义,因此,该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是:

清白无污。在对待金钱、物质、财富问题上,领导绝不能把权力与金钱、物质、财富作交易;不搞以权谋私;不搞行贿受贿;不搞贪污腐化;不搞敲诈勒索等。

清正谦逊。在对待个人职位问题上,领导者要襟怀坦荡,光明磊落,不搞阳奉阴违,不争权夺利,不拉帮结派,不勾心斗角,不尔虞我诈。

俭以养廉。不讲排场,不摆阔气,不利用公款追求享受,克勤克俭。

自我约束。每一个领导者都要经常自觉地用各种法律、规章制度、条例、规定等来对照自己,检查自己;公开制度,公开办事结果;主动接受纪检、监察、审计、职工代表大会和广大群众对自己的监督检查。

树立正确的人情观念。每一个领导者都要正确对待自己的家庭、子女、亲朋好友、同学、同乡、同事;按原则办事,不开“后门”;按规定行事,不搞裙带关系。

(三)公正

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要处理各种关系和问题,要待人处事,就必然会产生公正的问题。因此,公正是领导者职业道德的一条重要规范。

所谓领导者的公正,是指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公平、平等、合理、正直地处理领导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和问题,公平地待人处事。其基本要求是:

制定公平、合理的政策。领导者制定的具体政策和制度所体现的利益关系应当是客观利益关系的反映;政策、制度中所提出的利益、分配的利益、剥夺的利益、调节的利益等均应符合社会主义的利益原则;政策、制度所调整的利益关系应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积极性的调动;对政策所覆盖范围内的所有人和事都一视同仁。

公平、合理地分配资源。领导者对物资、金钱、权力、好处、机会等资源的分配,应以人们之间的某种共同点为前提作为分类标准;在“共同点”所及的范围内进行分配;人们在同一分配规则面前一视同仁。

调解被领导者之间的矛盾时做到“一碗水端平”。领导者在调解被领导者之间的矛盾时不能厚此薄彼;不能支持一方,压制一方;不能感情用事,卷入具体的矛盾和争执的漩涡。

赏罚公正。领导者在运用奖罚手段过程中,要赏罚分明,该罚就罚,该奖就奖;在奖罚的标准上,使用同一尺度,不搞因人而异;奖罚与人们的现实工作状态相一致。

考评公正。领导者对组织成员的考核和评价要公开,公开标准,公开方法程序,公开结果。不以个人好恶、不论亲疏关系、不执个人成见来考察和评价领导活动成员。

待遇公正。领导者对领导活动成员的工作安排、晋级提升、评定职称、工资待遇、奖金发放、先进的评选等,应坚持公道,不徇私情。

(四)民主

社会主义领导者是人民的公仆,领导者个人在实践能力、认识能力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领导活动中富有民主精神,是领导者职业道德规范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主要要求是:

树立民主意识。领导者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树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观念[5],把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一切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的思想深深地扎根于自己的头脑之中。

尊重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由谁当家作主是民主的实质问题,因此,领导者的民主精神就表现在尊重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上面。领导者尊重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就要在行使领导职能的全过程中体现出来。领导活动由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用法制来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在领导制度的建立上,在领导体制的建设上,在领导方式的采用上等都以有利于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为走向。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作用。这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的各方面,如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管理上、决策上,都要使人民群众的意志、愿望、要求、利益等得到切实的体现。

认真执行各项民主制度。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要认真执行国家的民主制度、国家的政权组织制度,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和其他有关民主的各项具体规定。

实行民主作风。如密切联系群众;有事同大家商量;善于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民主办事;乐于接受群众的民主监督,自觉听取群众的批评;按民主的要求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领导行为;等等。

(五)务实

领导者要为人民服务,就应当扎扎实实地为人民办事,因此,求实、务实是领导者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它的主要要求是: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领导者按照实际情况决定领导活动的方针和制定具体计划。

注意调查研究。指领导者把调查研究当做自己的首要任务;把调查研究作为开展领导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把调查和研究统一起来;把调查研究作为转变领导作风的重要环节。

为群众办实事。指领导者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抓落实;专心致志地干实际工作,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不哗众取宠。

领导者要培养自己高尚的职业道德,一是要认真学习道德理论,加深对领导者职业道德基本原则和基本规范的理解和认识;二是努力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经常对自己履行的道德义务和道德行为进行自我评价,使自己心理上不断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三是不断排除自己在履行道德义务时所出现的各种内心障碍和干扰,加强道德意志锻炼;四是从领导活动中的各项事情做起,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三、领导者的知识素养

领导者的知识素养,是指对领导者在知识结构方面的要求及其修养。

领导者的知识结构,是指领导者个体所具有的各种不同知识的配比组合。

领导者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是开展领导活动的客观需要。从领导者所处的地位来看,他只有继承和运用人类创造的丰富知识,才能率领广大群众去实现领导活动的目的。从领导者的职业特点来看,他所从事的领导工作,要行使决策、用人等职能,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只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工作需要,实现科学领导。从现代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来看,现代信息剧增与领导者接收信息的时间、空间之间存在着矛盾;知识陈旧率加快与领导者需要更多的知识之间存在着矛盾;现代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发展趋势与现代领导者的知识面过窄之间存在着矛盾。这些矛盾只有通过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解决。综观领导活动,凡做出重大业绩的领导者,都跟其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关。现代领导者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

(一)知识的广博性

这是指知识的宽广程度。领导者知识的广博性,体现在既具有起主导核心作用的主导知识;又具有与主导知识相邻近且与其紧密相关联的“邻近知识”;还具有与主导知识相距较远、关系不密切,但又对其起“遥感作用”的“边远知识”。现代领导者应具有下列知识:

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这是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诸如数学、物理、化学、文学、外语、历史、逻辑学等。领导者只有具备这些知识,才具有基本的文化知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这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领导管理理论的基础知识,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建设理论、社会学、法学、管理心理学等。领导者只有具备这些知识,才具有领导管理的一般知识。

行业知识。这是指领导者对于自己所从事的领导活动的某一行业或部门的专门知识。领导者只有具备这些知识,才能保证自己掌握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对系统内部存在的问题找出症结所在,并做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才能对本行业实施领导。

专业知识。这是指领导者的主专业知识,诸如领导科学、领导者职业道德、行政管理学、政策学、经济管理学等,领导者只有具备这些知识,才能实行有效领导和把握住发挥领导艺术的前提。

(二)知识的精深性

即对在知识中起主导核心作用的知识的精炼、纯熟,一般是以一两门知识为主的复合知识。领导者的知识精深性主要表现在:

精通领导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领导者对领导工作所需要的领导科学、政策学等专业知识应当精通,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内行。

对领导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突出纵向发展。领导者对自己工作需要的主专业知识,要知道它的发展历史,要明确现在的发展状态和趋势,要把握它的学术动态,要进入它的学术前沿,力争走在前列。

对领导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进行“窄化”。即领导者对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在越来越窄的领域内,集中精力突出地重点地进行精深的研究。

对领导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进行“活化”。这是知识精深的最突出的表现。所谓知识“活化”,就是领导者对掌握的理论知识能转化为实践知识,能够运用知识解决领导活动中的问题。

(三)知识的系统性

这是指领导者的知识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按科学的内在联系组织起来的,是按领导活动需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领导者知识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

知识的“有序化”。这是指领导者的知识呈有序状态,在新旧知识之间,在各学科知识之间,在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行业知识、专业知识之间,在主导的核心知识、邻近知识、边远知识之间,已经形成条理化状态。

知识的“网络化”。这是指领导者的各种知识发生有机的联结而组成一个知识网络。这种知识网络是新旧知识的联结,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延续和扩大,或新旧知识融合成一种其他知识;各种知识以起核心主导作用的知识为轴心形成联结;各学科知识之间按其结构和内在联系进行“串联”,最后形成知识网络。

知识的“整体化”。指领导者的各种知识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具体是指各种知识之间互为因果;各种知识疏密得当,知识的广与博适度,知识的广博与精深适度;各种知识之间形成整体优势,产生整体效应。

知识的“比例化”。指领导者的各种知识按一定比例协调发展,特别是主导知识与邻近知识、边远知识之间,始终形成一个协调的比例,互为作用。

知识的“层次化”。指领导者的知识呈现出从低到高、由浅入深、自基础领域向相关领域再向专业领域发展的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的状态。

(四)知识的动态性

这是指领导者的知识结构是一个能够不断进行自我调节的动态结构。领导者知识结构的动态性,主要表现是:

更新知识,适应领导环境的变化发展。这是指领导者要随着领导环境的发展变化,诸如新的技术革命的开展,各项体制的改革等,自觉更新自己的知识,使之相适应。

补充知识,适应领导工作的变化发展。这是指领导者要随着自己在领导活动中的具体工作的变化发展,诸如自己所领导的事业开拓了新的领域,或自己调离了原来的领导工作而从事其他领域的领导工作,及时补充新的知识,以适应具体工作的变化发展。

调整知识,适应自身素质条件的变化发展。这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实践中,发现了自己更大的潜力,或形成新的优势,或自身某条件发生大的变化,就需要对自己的知识进行调整,以适应自身素质条件的发展变化。

领导者要培养自己的知识素质,一是要把握关键性知识,以它为中心来构建知识结构;二是要注意适应性,即构建的知识结构要与自己分管的领导工作所要求的知识相适应;三是要注意知识之间联结的有机性,从而产生最佳的功能。

四、领导者的能力素养

领导者的能力素养,是指领导者有效地从事领导工作在能力方面所要达到的要求及其修养。领导者的能力主要是指:

(一)决策能力

决策是领导活动的重要职能。决策正确能使领导活动走向成功,否则会使其惨遭失败。因此,决策能力是领导能力的重要方面。

领导者的决策能力,是指领导者对本部门、本单位领导活动问题及时而正确地做出抉择的能力。它主要包括:

分析能力。领导者对事态的决断,需要对事物进行诸多的分析。分析能力是将领导者在对领导活动问题做出决断的过程中,对有关的事物、现象等进行分解和剖析的能力。主要是指分析事物的组成因素,确定各个因素在整体中所占有的特殊地位,区分其中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普遍因素和特殊因素等;分析事物之间的诸多关系,如需做出决断的该事物与时代、社会潮流之间的关系、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与领导活动整体的关系等;分析该事物产生、发展以特定空间和时间以及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时空条件;分析该事物的矛盾及其矛盾运动;等等。

判断能力。指领导者对需要做出决定的事物的有关问题做出辨别和断定的能力。这是指在对事物做出各种分析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价值、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发展的后果等做出判断。

政策控制能力。这是指领导者用政策来控制决策的过程中,使决策在政策范围内活动的能力。主要表现在领导者做出的决策符合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令、法律的程度。

决断能力。这是指领导者及时做出正确抉择的能力。它主要表现在领导者在决策过程中的沉着、谨慎、果敢、及时的程度。

决策创新能力。这是指领导者做出独特性、新颖性、科学性决策的能力。

领导者的决策能力,就是其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政策控制能力、决断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结果。领导者要培养自己的决策能力,就要善于运用智囊团这一“外脑”来补充自己的“内脑”;要编织好自己的知识结构,使之与科学决策要求相适应;要强化自己的战略意识,锻炼自己的战略眼光;要不断克服旧观念、思维定势以及畏惧困难等心理障碍;努力学习和掌握决策的科学理论和方法。

(二)预见能力

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要做出正确的决策,要对未来活动中的困难和机会做出充分的估计,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要对领导活动增强信心等,都要靠领导者的预见能力,因此,预见能力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

所谓预见能力,是指领导者洞察未来的能力。它主要表现在:

预见事物的发展趋势。这是指领导者能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中来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能洞悉人民的意愿和真切了解人心向背;能从事物本身固有的客观规律来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

预见领导活动前进过程中的困难和机会。这是指领导者能根据领导活动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窥视到前进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并能根据这些因素与领导活动之间的关系,预见前进中的困难和机会,积极利用机会,及时排除困难。

预见领导活动实践的后果。指领导者预见领导活动中各种实践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预见各种实践活动过程中内外条件变化所带来的结果;预见各种决策实施后所导致的结果。

领导者要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预见能力,一是要增强发掘规律的能力,从掌握的大量事实材料入手,运用自己所积累的经验、知识和理论,去寻找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二是努力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运用唯物辩证法规律和范畴预见未来;三是不断提高捕捉事物变化的“征兆”的本领,从征兆之间的联系和跟踪其变化来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四是不断提高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超前思维能力,利用逻辑规则对事物的发展做出符合规律的推测。

(三)组织指挥能力

组织指挥是领导活动的重要职能,领导者要很好地行使这一职能,必须具有与其相适应的组织指挥能力。

所谓组织指挥能力,是指领导者善于运用各种组织形式和组织力量,团结所有的单位和人员去实现共同理想和目标的能力。它主要表现在:

组织力。这是指领导者能够把不同性格、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员集合到共同理想的旗帜下的人员组织能力;能够把领导活动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各个部门根据时间、空间、职能、任务的相互联系,有效地合理地设置组织机构和采用一定的组织形式的组织设计力;能够根据领导活动环境、任务等的变化,对领导体制进行改革的组织变革力。

统率力。这是指领导者能深刻理解自己所在单位所处的环境和它的基本任务,制定好的规划的规划能力;能够运用各种组织形式和组织力量,率领领导活动成员去逐步实现战略目标的实施能力;能够把党和国家制定的政策、法规和上级的指示化为被领导者行动和把组织的奋斗目标化为被领导者的内在需求的转化力;等等。

协调力。这是指领导者能够根据领导活动需要,善于沟通信息;能够根据领导活动的总目标、总任务,协调各单位、各部门以及各个成员的职能和任务;能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协调组织之间、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能够解决部门之间、单位之间、领导活动成员之间的各种矛盾。

控制力。这是指领导者为使领导活动沿着既定方向运动,能够发现决策执行结果与预定目标之间的差距的能力;能够认识和评价差距与领导活动之间关系的能力;能够采取有效手段,缩小应该缩小的差距的能力。

领导者要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组织指挥能力;要努力学习和善于运用组织理论;要使自己产生强大的影响力;要注意发现和培养典型,运用典型带动各级组织、推动全体成员;还要善于应变。

(四)表达能力

在领导活动中,领导者需要对领导工作进行科学研究,需要向上级和广大领导活动成员汇报工作,需要向下级发指令、布置工作,需要发动广大成员为实现领导目标而努力奋斗,需要做思想政治工作等,而这些工作都需要通过表达能力来加以实现。因此,表达能力是领导者必须具有的能力。

所谓领导者的表达能力,是指领导者能明确地说明某种情形的能力。它主要表现在:

文字表达能力。这是指领导者能根据领导工作需要,做工作总结,写报告,组织讲演稿,撰写论文等。这些文字表达要能达到准确、精炼,叙述平实,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内容充实,说理充分等。

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这是指领导者具有演讲、做动员、工作报告、会议发言、劝说领导活动成员等方面的能力。这些方面的口头语言表达,不但要求内容正确,而且指向明确,同时要逻辑性强,声情并茂,富于哲理,等等。

领导者要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就要多读书;要体验生活,观察生活;要注意语法修辞;要在写作技巧、运用语言等方面多实践;加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修养;把握不同语言形式的特点,等等。

(五)创造能力

从根本上说,领导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在现代领导活动中,由于竞争激烈;新现象、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特别是我国的社会主义领导活动,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活动,领导工作的创造性更为明显,因此,创造能力是领导者能力素质的重要方面。

所谓创造力,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善于新颖而独特地解决问题,产生出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等创新成果的能力。领导者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

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这是指领导者用新的观念,站在新的角度,以新的眼光去观察人们认为发展正常的事物,从而发现它与应有状态之间的差距,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概括新的领导思想。这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实践中(包括自己的领导工作实践和其他领导者的领导工作实践),从偶然性中寻找到必然性,从特殊性中概括出一般性,从而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领导思想和理论。

提出新的领导方法。这是指领导者用新的方法和对策解决领导活动中存在的旧问题或新问题。

开拓新的实践领域。这是指领导者在人们尚未发现的新领域或尚未认识的空白领域从事开拓性的工作。由于这种开拓性工作意味着开辟了新的领域,填补了空白,当然也是创造力的一种表现。

创造领导活动条件。这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通过发挥领导活动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在现实可能的情况下,去打破某些条件的限制,去改变一些不利的条件,去创造一些有利条件,使领导活动条件朝着有利于达到领导目标的方向发展。由于领导者在这里创造了应该创造也有可能创造的有利条件,使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所以,它也是领导者创造力的表现。

领导者要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从观念上讲,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要树立新观念。从思维上讲,要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独立思考,加大思维力度和思维跨度,善于综合前人和他人的思维成果进行思维活动。从方法上讲,经常进行创造方法的自我训练。从工作上讲,对例行公事要及时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路子;对领导活动中的新问题,要认真分析,勇于开拓,大胆操作新设想、新方案。从知识上讲,既要能把新知觉到的信息纳入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之中,又要能使之与以前积累的知识相对抗,寻求新的理论解释。

【注释】

[1]《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2]邓小平:《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1页。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6页。

[4]中共中央宣传部编:《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学习出版社1996年版,第317页。

[5]《邓小平文选》(一九七五—一九八二年),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