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素质修养

心理素质修养

时间:2022-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在1906年,我国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心理学先驱王国维在其《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提到了人的发展,即要注重“身体之能力”(体力)与“精神之能力”(心力)。王国维谈及的“心力”就是指“心理素质”,即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是顺利进行演讲的重要前提,也是取得理想效果的可靠保证。因此,心理素质的修养便成为当今大学生提高演讲水平乃至成长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三、心理素质修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是由多种多样的心理因素组成的,而各种心理因素在一定条件与实践活动中会形成一系列的特点。所谓心理素质,指的就是一系列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

早在1906年,我国现代著名学者、教育家、心理学先驱王国维在其《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提到了人的发展,即要注重“身体之能力”(体力)与“精神之能力”(心力)。并且指出,只有当体力与心力得到了“调和之发达”(犹今之和谐发展)才能算是一个“完全之人物”。

王国维谈及的“心力”就是指“心理素质”,即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智力素质指的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与注意力等五种基本心理因素在积极参与认识活动的过程中所展示的一系列稳定的心理特点;而非智力素质就是指智力素质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与性格等的一系列稳定的心理特点。

一般地讲,人在一定的社会活动中,会遭遇并接受很多不同的心理变化。如心理承受、心理适应、心理调控等等,演讲活动也不例外。由于演讲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精神劳动,对演讲者而言,自然是一次对自身心理素质的严峻考验。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是顺利进行演讲的重要前提,也是取得理想效果的可靠保证。历史上,所有优秀的演讲者无一例外地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具有某些先天的遗传成分,每位演讲者的心理素质也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这种先天因素造成的差异,对演讲而言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决定演讲心理素质高低、优劣的主要来自演讲的实践。演讲的实践经验越多、对演讲的感知越深,其演讲心理素质也就越高、越好。因此,演讲心理素质虽然是比较稳固的,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随着演讲实践经验的转移而转移,可以经过实践的锻炼和有意识的培养而得到不断的提高。

受社会变动的影响,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中,来自心理障碍、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以及周边生活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大,一些大学生觉得生活无聊、空虚,形成了异常脆弱的心理素质。若以这样的心理从事演讲活动,那些在演讲者头脑中呈现的无法理清的诸多问题便会严重阻碍其思想的表达。

一些大学生面对听众的哄闹,要么中断演讲,气愤地走下台去;要么情绪低落,一筹莫展。有的学生因为一次的失误,再也不敢上台演讲。有的学生自认能力低下,放弃参与。因此,心理素质的修养便成为当今大学生提高演讲水平乃至成长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强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修养应当从培养心理承受能力、心理适应能力、心理调控能力等方面入手,特别是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的培养以及人格的培养,包括独立意识,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坚韧、顽强、果断的精神,较强的自制力以及良好的竞争意识,对人对事的宽容与豁达等等。

具体地讲,包括有:

(一)自信

演讲者的自信,直接影响着听众的信任度和演讲的效果。演讲中所阐述的观点和主张,如果连演讲者自己都不相信,那么还有谁会相信呢?

自信常常表现在上台稳重有力的步伐、镇定的神态、和蔼的笑容、洪亮而高低变化的语调以及恰到好处的手势等。演讲者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这种自信。

(二)良好的自制力

良好的自制力表现在演讲中就是一种控场能力,包括对己和对听众,如果一个人平时任性、固执、自尊心太强,或者是自我意识太浓,过分自信等,在演讲场中,便会很难掌握自己的情绪,稍稍的一次波动,便会使情绪失控。

良好的自制力往往表现为不急不躁,不愠不火,幽默风趣,善于分析,敢于接受困难的挑战等。

(三)良好的心境

心境是人情绪的一种状态,也是演讲所需要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一个人往往具有高级的社会情感,即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这些情感是基于求知和审美的需要而逐步形成的。演讲时保持良好的心境,便会使演讲行为和演讲体验都带有该情绪状态的特色。具有良好的心境就会使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对生活充满信心,并将这种美好的心境传达给听众。

良好的心境是能直接感受的,如朝气蓬勃、面色红润、着妆整齐、语言富有逻辑性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