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外社会保障体制的经验启示

国外社会保障体制的经验启示

时间:2022-06-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国外社会保障体制的经验启示综观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体制的成败得失,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应该汲取各国模式的经验和教训。投保资助模式能够较好地实现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国家、企业、个人分担社会保障费用的比例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整,达到国家强盛、社会安定、企业进取、个人安全相统一的状态。再次,社会服务是社会保障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国外社会保障体制的经验启示

综观世界各国的社会保障体制的成败得失,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应该汲取各国模式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从基本模式看,德国、美国代表的投保资助模式更适合我国现阶段的需要。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社会保障体制因其独特的政治规模和经济发达程度,都具有高度的特殊性,许多具体做法和制度值得认真学习,但整体模式不适合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中国。而福利国家模式所需要的基本条件远超出了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且“养懒汉”、社会进取精神的萎缩、国家财政的巨额负担、社会投资和经济活力衰减都是非常明显的“福利病”。投保资助模式能够较好地实现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原则,国家、企业、个人分担社会保障费用的比例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整,达到国家强盛、社会安定、企业进取、个人安全相统一的状态。

其次,现金给付与非现金给付的社会保障应该综合运用。各种模式对具体项目采取的给付方式不尽相同,应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合理安排非现金给付方式作为有益的补充。尤其在我国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健全,尤其是社会保险种类还比较少的情况下,非现金给付方式有利于统筹运用有限的社会保障资金。

再次,社会服务是社会保障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服务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以NGO为主要组织形式,既能够因地制宜地提供非常具有针对性的服务,为社会爱心提供有效的释放渠道,增进社会资本,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又能够大大缓解政府财政的压力,实现“用小钱办大事”的跨越式发展,迅速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注释】

(1)刘燕生:《社会保障的起源、发展和道路选择》,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43~47页。

(2)林闽钢:《现代社会保障》,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第1页。

(3)早在英国工业化运动以前,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曾于1601年颁布了一个救济贫民的法案,史称旧《济贫法》。根据这个法案,各教区负责向居民和房地产所有者征收济贫税,用这种收入给无力谋生的人发放救济,并负责组织失业的成年人从事劳动,安排孤儿当学徒,男孩直到24岁,女孩直到20岁。这一法案主要是为了制止无业游民在社会上流浪,而把他们关进贫民习艺所强迫他们进行极其艰苦的体力劳动。旧《济贫法》以传统的慈善救济为特征,而没有把救济事业视为一种社会义务和责任,也不承认公民要求救济是一种公民权利。直到新《济贫法》颁布,才实现了从慈善事业向现代救济事业的过渡。

(4)丁建定:《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第13页。

(5)和春雷等:《当代德国社会保障制度》,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42~53页。

(6)牛文光:《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第132~136页。

(7)数据来自吕学静主编:《社会保障国际比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8页。

(8)吕学静:《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第34~38页。

(9)林闽钢:《现代社会保障》,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第4~12页。

(10)张红艳:《社会保障概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8页。

(11)罗元文:《国际社会保障制度比较》,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第52~74页。

(12)吕学静主编:《社会保障国际比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页。

(13)吕学静:《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第69页。

(14)参见罗伯逊:《美国的社会保障》,金勇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2~22页。

(15)吕学静主编:《社会保障国际比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4页。

(16)郭伟伟:“新加坡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及启示”,《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5期。

(17)参见郑秉文等主编:《当代东亚国家、地区社会保障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35-37页。

(18)参见孙炳耀主编:《当代英国瑞典社会保障制度》,法律出版社,2000年,第14~20页。

(19)吕学静:《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第172~174页。

(20)詹伟哉、郭亚雄:“福利国家社会保障财务模式对我国改革的启迪”,《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21)参见吕学静主编:《社会保障国际比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1~32页。

(22)何平主编:《社会保障概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年,第22~28页。

(23)数据来自吕学静主编:《社会保障国际比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97~98页。

(24)吕学静主编:《社会保障国际比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3~55页。

(25)吕学静主编:《社会保障国际比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9~60页。

(26)数据来自吕学静主编:《社会保障国际比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0页。

(27)吕学静主编:《社会保障国际比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5~76页。

(28)林治芬:《公共财政下的社会保障管理》,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90~225页。

(29)数据来自吕学静主编:《社会保障国际比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8~79页。

(30)数据来自吕学静主编:《社会保障国际比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8~79页。

(31)此部分内容参考吕学静主编:《社会保障国际比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24~127页。

(32)数据来自吕学静主编:《社会保障国际比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31~132页。

(33)吕学静主编:《社会保障国际比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58~166页。

(34)吕学静主编:《社会保障国际比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92~194页。

(35)吕学静主编:《社会保障国际比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00~202页。

(36)数据来自吕学静主编:《社会保障国际比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24~226页。

(37)数据来自吕学静主编:《社会保障国际比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30~ 23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