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外社会工作的经验和启示

国外社会工作的经验和启示

时间:2022-06-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我国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在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重视国外社会工作的以下几方面经验以及其发展趋势,有助于大力推进我国社会工作建设。然而,无法回避的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还比较低,无法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的客观需要。

五、国外社会工作的经验和启示

社会工作是一个社会福利资源的筹集和发送体系,是在利他主义原则指导下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也是一种利用专业机制来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和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随着社会整体的发展、社会组织的分化和社会问题的增多,社会工作逐渐成为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我国作为一个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中国家,大量社会问题的出现及其解决成为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的原因之所在。当前,我国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在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重视国外社会工作的以下几方面经验以及其发展趋势,有助于大力推进我国社会工作建设。

(一)社会工作国际化

当今的世界正处于一个国际化的大趋势中,世界各国在许多方面面临着共同的发展目标与问题,社会工作因此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开放的具有高度接纳性的体系,必然存在着对不同经验的合理内核的吸收和对普遍性知识的追求,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实现其国际化的过程。(23)

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迫切要求能够与国际接轨,加强与其他国家及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发达国家与地区的社会工作职业、教育和研究起步较早,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具有许多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我国必须能够取其精华,做到“洋为中用”,发挥后发优势,迅速赶上国际社会工作的先进水平。近年来的社会学研究表明,我国的社会变迁与国际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一致性的变化,我国正日益加入到全球一体化的格局中去。一方面,许多国外学者应邀到我国来办讲习班、作报告、开交流会,通过这些交流,我国社会工作的理论界得以同世界知名学者进行对话沟通;另一方面,我国也经常派学者到发达国家与地区进行访问、考察和研修,完成和正在完成许多有较大影响的研究项目,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开始回国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逐步推进,国内学者对国外最新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介绍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大量研究成果相继出版和发表,逐渐缩短了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话语背景下,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正逐渐纳入到世界体系中去,在“体制转型”和“路径依赖”中探寻具有本土性倚重特征的国际化途径。

(二)社会工作本土化

对于正在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我国来说,社会工作专业尚属“舶来品”,要使国际社会工作在我国扎根并发挥应有的功能,就必须完成其本土化的过程。本土化是对源于西方的社会工作专业进行消化吸收的过程,也是对本国社会需求的适应过程。

有学者曾将发展中国家社会工作的发展归纳为三个阶段,即引进阶段、本土化阶段和扎根阶段,认为扎根化就是按照本国的环境和制度,重新组织社会工作职业的方方面面。本土化所反映的是外来的东西进入一个文化区域并适应要求而生存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它强调特定文化的主体性并站在本土的立场上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社会工作专业化

专业化是一个由在个人行为的集合向有一套系统的理论指导下的从业人员的群体性共同行为发展的过程,它是动态的,没有最后终结的。社会工作专业化是指作为一种职业的社会工作逐步形成价值、理论和技巧相统一的知识体系,培训与教育的规模逐步扩大,层次逐步提高,内部与外部的分工逐步明确,从而更有效地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发展过程。综观世界各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国的社会工作正由非专业化向专业化发展,由初步专业化向高度专业化迈进。(24)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经济运行机制从传统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化的过程中,工业化与城市化速度加快。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问题也变得复杂多样,由社会变迁所带来的个人对社会的心理适应问题日益突出,运用专门的理论与方法为社会提供有效的服务已经成为迫切需要。众多的收入保障问题以及个人对社会的心理适应问题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和关联性的特征,这在客观上要求能够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来解决。然而,无法回避的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还比较低,无法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的客观需要。

正因为这样,我国对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日益重视,把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看做是社会工作的活力之所在,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教育和培训,培养和造就越来越多的专业技术人才,促进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重视任职资格制度建设,不断推进专业社会工作的持续发展。

(四)社会工作社区化

我国的渐进式改革策略使社会工作的模式呈现出复杂的局面:不同的工作模式并存,不同专业水平的服务并存;实际工作主要由政府来负责,福利性、服务性和公益性的活动主要由政府来推动,并通过行政手段把社会福利政策转化为助人服务行动;家庭承担着自我保障的职能,并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社区承担互助功能,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越来越多的帮助;社会福利机构逐渐成长,并在服务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城乡社区服务在社会工作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社区发展、社区组织、社区服务等新鲜概念正逐渐被人们欣然接受,基层干部也希望能够用社会工作方法来解决本社区的实际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政部提出的“社会福利社会办”的指导思想使社会工作的发展具有了明确的方向,我国发展社区服务事业的序幕已经拉开,以“产业化、社会化、实业化”为目标的社区服务开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从农村看,农村社区是一个融生产与生活于一体的聚合体,承担着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功能,在扶贫帮困、纠纷调解、拥军优属、维护治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城市看,城市社区服务的有效开展表明,社区服务必须能够不断满足广大居民群众的生活需要,提高社会运行效率,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快企业用人制度改革,持续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宿感与向心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政府的作用空间必然会进一步缩小,社会与社区的作用空间必然会不断加大,社会工作社区化已经成为基本趋势。

(五)社会工作人本化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的活动,体现着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它不仅以帮助在社会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与问题的人作为工作内容,而且致力于为全体人民提供服务,调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创造和谐美好的社区环境,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事业的逐步推进,社会工作者要更加懂得如何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支持人、引导人、激励人、信任人、理解人、发展人,为保障包括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在内的人的权利而努力工作;同工作对象保持密切联系,主动了解社区居民的各种需要,切实为之排忧解难;以关怀的态度为工作对象解决困难与问题,为改善其福利待遇而提供有效的服务;注重调查研究,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成员的疾苦,采取有效措施来切实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对待服务对象更加平易近人,热情谦和,注意沟通,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努力满足他们的正当要求,并帮助工作对象在心理和精神各方面获得平衡;不断向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的有关方面反映人民群众的需要、要求和建议,鼓励和组织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以自己的创造性工作去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使全体民众切实体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温暖,体会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的伟大和崇高;以科学的工作态度和方法来提供服务工作,向服务对象说明风险、权力、机会和义务,在以人为中心的精神指导下有效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带有普遍性的人的生存保障问题。

(六)社会工作制度化

社会工作已逐渐被纳入现代社会的制度系统之中,成为贯彻社会福利政策、确保社会稳定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制度。从制度的层面来考察社会工作,福利制度与社会工作有着天然的不解之缘,成为社会工作的理想和灵魂,是社会工作之所以具有社会吸引力与专业地位的合法性源泉。社会工作本身就是社会福利资源、制度、项目和服务的筹集与发送体系,是社会福利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福利制度的理念、价值、项目和服务只有通过社会工作才能得以落实。

在社会福利的制度、机构和项目中,十分需要专业社会工作者的积极参与,需要利用个案、团体、社区、行政及督导等方法来使社会福利制度的目标与任务得以贯彻与落实。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我国通过简政放权、政企分开等措施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激发社会组织投入社会事业的积极性,并越来越注重通过制度建设来发展社会服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了响应党中央关于转变政府职能的号召,一些政府部门和群众团体也相继淡化了管理职能而强化服务意识。在发展服务回应社会需要的过程中,民政部门率先提出并运用社会工作的概念,积极推进社会工作培训,使人们逐渐接受社会工作理念。这样,具有一定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逐渐发展起来,并在满足社会需求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社会工作的制度化建设越来越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社会工作机制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取向。

(七)社会工作不断创新

社会工作创新是社会工作生存与发展的灵魂、根基、源泉和不竭动力,也是肩负改革、建设和发展重任,适应开放、创新和前进的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

社会结构转型所引发的社会问题,迫切要求能够创造一种新的机制来解决问题,以保障社会稳定、有序和正常运行。当政府与社会意识到社会问题的存在并试图去解决时,社会工作就成为一种可供选择的工具和手段。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加速为社会工作创造了新的需求,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生存空间,全方位的改革为社会工作实现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必将严谨地面对社会工作专业在国际上所经历的过去,认真理解现阶段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的制度环境及面临的问题,着眼于本土社会工作的创新。按照社会系统理论的理解,创新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即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内生变量是指事物内部结构要素及结构关系的变化,外生变量则是指作为支持系统的环境发生的变化。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正在引发社会工作的这两个方面的变化,新时期的社会工作必须对此作出调整和回应,及时实现实际工作的持续有效创新。

(八)社会工作可持续发展

考察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前途,将会发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势:我国的社会工作将会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行政主导转向社会参与,由单一转向多元,由零散转向统一,由被动转向主动,由依靠经验开展工作转向科学化工作,由粗放转向集约,由各自为战转向互动渗透。这些趋势和转向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新时期的社会工作将会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根本目的在于可持续性,在于运用系统的、整体的思维方式来考察体现持续性、共同性、公正性的人的生存与发展。社会工作可持续发展化体现的是对人的终极关怀,是对人类文明延续和人类共同利益的深刻思考,人的需要的满足与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基本目标和最终理想。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的社会工作者将会把发展的观念转向对人的关注,把社会工作的理论模式与实务方法纳入可持续发展的序列,在工作中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避免短期和短视行为,正确处理短期行为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做到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的和谐统一。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将用科学和理性去战胜主观随意性,注重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建设,维护社会生态环境的和谐和平衡。

【注释】

(1)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8页。

(2)宋林飞、朱力主编:《社会工作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9~10页。

(3)周湘斌、田绪永编:《中国社会工作》,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9~10页。

(4)张乐天主编:《社会工作概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页。

(5)参见宋林飞、朱力主编:《社会工作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8页。

(6)朱眉华:《社会工作实务》(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4页。

(7)隋玉杰:《社会工作:理论、方法与实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19~22页。

(8)Rovert L.Barker,The SocialWork Dictionary,NASW Inc.,1987, p.155.

(9)刘华丽:“专业社会工作者的涵义与条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10)参见张乐天主编:《社会工作概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94~96页。

(11)荣增举、王莲玉:“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问题与对策——以西宁市上滨河路社区工作者为例”,《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

(12)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页。

(13)焦金波、王超、李绍伟:“专业社会工作者伦理价值选择之优先序列”,《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14)参见张乐天主编:《社会工作概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82页。

(15)参见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46~247页。

(16)参见张宇莲:《社会工作实务》(下),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88~190页。

(17)参见张宇莲:《社会工作实务》(下),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212~214页。

(18)参见宋林飞、朱力主编:《社会工作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55页。

(19)周沛:《社区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81~89页。

(20)柳拯、柳浪编译:《当代国际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第二章。

(21)柳拯、柳浪编译:《当代国际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第十七章。

(22)柳拯、柳浪编译:《当代国际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第十四章。

(23)参见宋林飞、朱力主编:《社会工作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3页。

(24)参见宋林飞、朱力主编:《社会工作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1~2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