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企业资源增值的含义

企业资源增值的含义

时间:2022-06-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企业资源增值的含义企业决策的价值标准,是指评价方案优劣的尺度,或者说是衡量决策目标实现程度的尺度。从本质上说,资源增值是企业利润的一种特殊形态,或者说它是一种增值利润。

第三节 企业资源增值的含义

企业决策的价值标准,是指评价方案优劣的尺度,或者说是衡量决策目标实现程度的尺度。任何企业决策的总目标,无一例外地都是生存、发展和获利,围绕这一总目标又有“利润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等传统意义上决策目标。这些目标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时期、一定范畴内具有其当然的合理性,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如果单独使用则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因而就需要统一的表达方式和实践准则。我们之所以用“资源增值”取代“利润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等作为企业决策的价值标准,是因为这个目标在知识经济时代可能更能够成为决策的“最优”方案,更能够成为衡量决策目标实现程度的尺度。企业资源增值目标的提出,将相对混乱纷杂的的企业价值评估标准整合为统一的标准,使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得以彻底转换,是一种将复杂性问题加以科学的简单化的认识和方法。

一、价值增值规律

马克思指出,商品生产者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不是生产商品而是生产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他说:“就资本本身或资本一般来说,资本的本质属性是追求价值增殖。资本合乎目的的活动只能是发财致富,也就是使自身增大或增殖”,“对资本来说,任何一个物本身所能具有的惟一的有用性,只能使资本保存和增殖”,“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本身,获得剩余价值”。由于各个个别经济单位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逐,导致这些经济单位热衷于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生产商品的个别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反而延长,从而使自己获得了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这个过程正是一般价值规律的真实反映。

所谓“增值”,是对所投入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和产出的最终产品(或服务)的价值而言的。生产要素商品化是价值增值的前提,只有当生产要素和最终产品商品化,社会才可能通过市场来有效配置各种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价值增值。如果生产要素和最终产品其中某个或全部不是商品,就根本无任何价值可言,当然也就谈不上价值增值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都成为商品,生产它们的劳动时间在交换中形成了各自的价值,劳动力价值和生产资料价值再从最终产品的生产中转移给最终产品,其中劳动力的消费在转移自身价值的同时形成新价值(普通商品的消费只转移价值而不能形成新价值),由此引起价值增值。如果把生产资料商品化看做市场经济萌芽和价值增值出现的起点,那么劳动力充分商品化则是市场经济发育成熟和价值增值前提完备的标志,劳动者的生活过程便成为价值运动的连续:生活资料的价值通过消费转化为劳动力价值,然后在劳动力作为商品被用于生产其他商品时又转移给新产品。同时,许多作为劳动力要素生产部门的培养劳动力的教育部门和服务部门迅速发展起来,通过劳动力价值的形成、转移和增值而与物质资料部门联系和贯穿起来,于是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价值运动便呈现出一幅循环转移和增值的图景。价值增值规律是与价值规律紧密联系的。正是在价值决定的角度来看,价值增值规律是价值规律在市场经济中的特殊形态,市场经济中价值决定遵循价值增值规律,由此可以将价值增值规律的内容表述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即只有当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商品化、最终产品也必然成为商品时,才普遍存在价值转移和价值增值,商品价值由这些生产要素转移的物化劳动时间和活劳动时间决定,其中生产资料转移自身所包含的物化劳动时间,而劳动力则在转移物化劳动时间的同时提供活劳动时间。

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值是企业资源运动的灵魂,企业资源增值的运动遵循价值增值规律,企业的合目的性和本质属性是使自身价值增值,企业因此才能实现自身存在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就是企业所有者对自身财富扩大的追求和预期。

二、资源增值的含义

企业资源增值的表现主要有两种:一是各种资源自身价值,这是初级的、直接的表现;二是作为资源整合体的企业价值,这是高级的、间接的表现。企业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其拥有的各种资源价值之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取决于企业利用各种资源获得附加价值的能力。因此,所谓“资源增值”,是指企业资源获得了附加价值(或附加值),或者说企业所有的、初始的生产要素或资源经过交换、在收回所有成本之后得到了额外的、超出的价值增加或剩余,如果血本无归或者得不偿失,就不能算是资源增值。

从本质上说,资源增值是企业利润的一种特殊形态,或者说它是一种增值利润。大家知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资源是否得到了最优使用并以此作出决策,就必须使用企业的经济利润概念和边际利润概念才能得到有效说明:

经济利润=销售收入-机会成本

边际利润=边际收入-边际成本

未来预期经济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决策的基本标准和依据,其中机会成本是指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如果用于某种用途就必须放弃用于其他用途而可能得到收入的机会;换句话说,资源用于某种用途的机会成本,就是它用于放弃的其他用途本来可以得到的最佳净收入。因此,企业在选择资源用途的决策时必须考虑这种机会损失,必须将有限的资源使用在付出代价最小、价值增加最大的地方。同时,边际分析方法是运用边际值作为寻求资源最优化配置的方法,是理解资源增值的核心工具。在经济学中,“边际”一词是边缘、额外、附加的意思。企业的大多数经济决策专注于处于边际的选择而不是对全体的考虑,其中边际成本,是指在一定产量水平上,产量每增加一个单位将给总成本带来的变化、将对总利润产生的影响的成本概念,其结论是:只要边际收入还大于边际成本,增加产销量就会增加利润;当边际利润等于零时,即当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时,企业的总利润达到最大;再要增加产销量,就会出现边际成本超过边际收入、产生边际亏损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边际分析方法是分析变量的微小(或单位)变化对收入、成本或利润的影响,主要用于理论探讨;而增量分析法(增量利润=增量收入-增量成本)作为边际分析方法的变形,是分析某种决策对收入、成本或利润的影响,主要用于具体实践,其中增量利润(或贡献)是指一个方案能够为企业增加多少利润;增量成本,是指某项决策带来的总成本的变化部分,是短期决策时最重要的成本概念。因此,资源增值不仅与经济利润、机会成本有关,而且与边际利润、边际成本有关,增值的部分首先是一种最大化的经济利润,其次是一种最大化的边际利润。经济利润、边际利润越高,对于一个上市公司而言,企业股票价格因此就越高,企业市场价值的有效增值就越大。

三、资源增值的标准

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毫无疑问他们创办和投资企业的目的是扩大自身的财富,这是价值增值规律所决定的客观事实。现在,股东和资本市场对企业增值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企业的价值增值又来自不断增长的业务。所以,企业资源价值最大化就是股东财富最大化,而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前提就是实现企业资源自身的增值。

在市场经济中,一种商品值不值钱,不仅取决于其劳动价值,而且更重要的是决定于其市场价值(消费价值)。如果卖不出去,不要说物有超值,就是物有所值也不可能,说不定还一文不值。即便是金钱本身,如果不是拿出去投资,像滚雪球般地“钱生钱”,就像某些文学作品所描写的“老地主”或“守财奴”深更半夜把钱藏在坛子或罐子里鬼鬼祟祟、战战兢兢地埋在地下,同样会丧失所有的投资机会,提高了所有的机会成本,变成一堆腐朽的“废纸”。任何资源都存在着流失的风险,其可以表现为资源实体的损坏和资源价值的贬值,例如一台全新的设备搁置几年后可能其价值仅是废品收购公司给出的价格。原因何在?博弈理论告诉我们,博弈参与者的数目和参与程度会影响单个参与者的价值,设备贬值的一个原因是市场上出现了生产同类产品的相当或更好设备。同时,在市场经济中,不论是金融机构还是工商企业,资源的价值是以流动能力和增值能力来衡量的,资源一旦失去流动能力和增值能力,它就仅仅是一种财产,而这种财产的价值将在自然损耗和精神损耗中减少。流动性高、增值性强的资源,其实际价值通常大大高于其账面价值;反之,则大大低于其账面价值,即不良资产的实际价值大大低于账面价值。目前,传统的“物质商品和服务”市场的表现越来越趋向于金融市场,企业账面价值与股票价值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目前已经攀升到世界最大公司(股票价值)排行榜榜首的美国微软公司就最具代表性。在2000年3月NASDAQ综合指数创历史新高时,微软公司已拥有超过5782亿美元的市场资本总额(股票价值),其资产价值仅为450亿美元,其中有形资产仅为20亿美元,员工人数只有3.1万名,但其市场价值约有90%是由专利、软件和员工的聪明才智组成的,远远超过了实物资产的价值。相比之下,通用汽车公司这种传统的工业巨人,尽管其销售额是微软公司的16倍,员工人数是微软公司的30倍,但其股票价值仅是微软公司的1/5,而员工人数为其10倍的麦当劳公司的股票价值仅为其1/10,均望尘莫及(微软公司的固定资产远不及通用、福特克莱斯勒这三大美国汽车企业的任何一家,但其市值却大于这三大汽车企业的总和)。非常有趣的是,微软公司在历年的《财富》500强排行榜中总是进不了前200名(因为《财富》是以销售额为基准的),但在历年的《商业周刊》500强排行榜中却是世界上股票市值最大的公司(因为《商业周刊》是以股票市值为基准的,它衡量的是变化而不仅仅是规模)。

因此,企业资源存在的惟一和最终的目的,就是通过市场对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一定配置、不断流动和合理利用,能够为所有股东带来未来的丰厚报酬。换句话说,企业资源增值的过程,就是将企业资源的潜在价值转化为实际价值、并从中获得价值差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宏观客体是市场,微观主体是企业,企业资源只有投入市场并通过市场机制的配置才能产生价值和效益。市场增值能力也就是一种市场实现度。如同任何商品一样,企业资源作为商品既有使用价值也有价值,因此可以等价交换。为了能够顺利交换,必须要有一种可以用货币单位衡量的价值尺度,即由资源的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市场交换的价格。所以,无论是旧经济还是新经济,衡量企业资源增值与否、增值大小的客观标准,不是其账面价值,甚至不是其评估价值,而是其市场价值,具体体现为可以成交的实际价格,如果企业资源是在证券市场上流动的则具体体现在其股权价格上。而这种企业价值的增值,往往因为预期价值的存在,还可能有更大的增值空间,这种增长的极限往往又很难界定清楚。以微软公司为代表的信息产业的公司股票价格的不断攀升,就很能说明这一点。从这种意义上讲,企业经营的高级目标就是在确保资源增值的基础上,通过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组合,以一种全新的生命形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从而最终实现企业自身的增值。

四、价值增值与“股价泡沫”和“财富效应”

既然衡量企业资源增值与否、增值大小的客观标准是其市场价值,那么在证券市场上就必然涉及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即“股价泡沫”和“财富效应”。因为“股价泡沫”和“财富效应”问题,直接涉及资源的有效增值问题。从现实来看,并不见得一个企业的市场价值越大,其价值增值就是真实的。其典型莫过于2000年8月17日成立的香港电讯盈科公司的经历。它是由成立仅1年多的盈科数码动力公司收购有80多年历史的香港电讯公司后组成的上市公司,当时市值达5000亿港元,股价曾一度飙升到27.86港元,成为仅次于汇丰控股和中国电讯的香港第3大蓝筹股。但好景不长,除了自身存在的债务等问题,由于受到2000年全球科技网络股泡沫破裂的影响,其股价持续下挫、市值不断蒸发。合并1周年后截至2001年8月17日,其股价跌至1.97港元,市值已“缩水”到约440亿港元,市值损失达90%左右。大起大落如此之巨,说明了“股价泡沫”和“财富效应”对于一个上市公司来说是一个需要格外关注的严肃问题。所以,评价一个企业资源是否增值,还要看在业内企业都面临同等条件下其价值增值的真实性或有效性。

所谓“股价泡沫”,简单地说,是指在股票交易中股票价格脱离其基础价值(“基本面”),在股价决定时基础价值无足轻重:在现实中股价往往沿着一条符合大众预期的途径上升或下降,表现为价格的飙升或暴跌,即股价泡沫的形成或破灭。换句话说,在市场上仅仅是因为公众预期能在未来以更高的价格出售,股票的现实价格就可以脱离基础价值而飙升(即泡沫的形成),但一旦乐观预期破灭,投资者转而对未来疑虑重重时,股价就可能出现巨幅滑落(即泡沫的破灭)。所谓“财富效应”,是指由于投资者持有的股票价格的涨跌,投资者拥有的包括股票在内的资产总额也因之增加或减少,进而影响投资者当期的消费支出:当股票价格上升时,投资者在某一时点所拥有的财富或资产较高从而趋向于增加消费,当股票价格下跌而泡沫被挤出时则倾向于减少消费,进而影响社会消费总支出和国民经济的增长。应当看到,“财富效应”理论和“股价泡沫”理论其实是连通的,是观察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角度:“财富效应”理论描述的是在股价持续上扬阶段所起到的鼓励投资、刺激人气和活跃经济的积极作用;而“股价泡沫”理论描述的则是股价不断上扬会越来越脱离企业经营业绩的实际,泡沫越来越大、越来越稀薄,遇到风吹草动股价狂跌,便会因泡沫破灭而引发危机。20世纪以来,最典型的泡沫事件就是1929年美国股市大崩盘和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

可见,企业价值增值与“财富效应”和“股价泡沫”是有联系的,价值增值可能会借助于“财富效应”形成“放大效应”。真正的“财富效应”,除了依靠宏观经济的景气之外,更必须依赖企业经营业绩的良好表现和基础价值的坚固夯实。但一旦脱离其基础价值,企业账面盈利就会出现市值虚增现象和泡沫现象,企业价值或股东价值仅仅是一种“纸上富贵”,经过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扫荡,多少“富贵如浮云”、“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故事可谓历历在目。从传统的市盈率理论来看,传统产业股票的市盈率一般在20倍左右,否则就有产生泡沫经济的可能,市盈率高达数百倍乃至上千倍的网络股的确是一个大泡沫。据统计,到2001年3月,从1999年12月到2000年11月建立的22267家美国网络企业中16%已经倒闭,其余均不同程度地裁员和收缩经营,一度被渲染为“以因特网速度成立的网络公司”现在正“以因特网速度垮台”。美国NASDAQ市场可谓腥风血雨,从2000年3月10日5048点的历史高位辗转跌至2001年3月12日的1954点以下,跌幅逾62%,其中网络企业的股票平均贬值75%以上,新经济所造就的一批科技富豪们,凭借持有本公司的股票而晋身全球富豪榜前列,但随着网络股“爆煲”、公司股价的狂跌,其“身家”跌幅均逾50%以上,遭受了大幅“缩水”、“洗仓”的残酷洗礼,从2000年3月10日到2001年3月12日(以美元计),戴尔电脑公司总裁戴尔·迈克尔从最高175亿跌至最低74.8亿,跌幅57%;甲骨文公司总裁拉瑞·埃利森从最高563亿跌至最低209.5亿,跌幅63%;亚马逊公司总裁杰夫·贝索斯从最高78亿跌至最低12.5亿,跌幅84%;雅虎公司创始人杨致远从最高80.8亿跌至最低7.4亿,跌幅90.8%。这个残酷的现象说明,即使不断攀升的科技股终于也会掉头回落,股票价格还是符合物理学原理或至少是经济学原理的,企业的内在价值决定了其股票价格。

饶有兴趣的是,2000年3月NASDAQ综合指数创历史新高时,沃伦·菲特的控股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价步入了一年来每股40800美元的最低点,巴菲特本人也曾因躲避“新经济”股票而受到围攻。但到了2001年3月,公司股价却戏剧性地攀升到每股71100美元,巴菲特也不忘幽默地表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华尔街上为数不多的“鼠标+水泥”公司之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据英国《泰晤士报》2001年4月报道,“2001年世界富人排行榜”显示,沃尔玛老板、超市霸主罗布森·沃尔顿已压过IT翘楚比尔·盖茨,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由于2000年到2001年的股市动荡,沃尔顿的个人财富从520亿英镑减少到453亿英镑,盖茨的个人财富从530亿英镑减少到375亿英镑,前者比后者多出了80亿英镑。巴菲特与沃尔顿的例子也间接地反映出“旧经济”的坚实价值和固有优势。

但同样也应看到,“新经济”时代网络股泡沫与历史上经济泡沫在形成和破灭的原因上,是有所不同的。后者是由于产业资本从传统产业部门又流向传统产业部门,使过度投机吹起的泡沫没有落实在新兴产业部门的实处,而前者是在“新经济”向“旧经济”的转换过程中,过剩的产业资本向新兴的网络产业的大迁移和高集聚,通过泡沫实现社会资本的转移、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资源的配置,代表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方向,这是现代“泡沫经济”存在的合理性。因而一些企业如香港盈科动力公司收购香港电讯公司、美国在线公司兼并时代华纳公司,通过对实体经济的收购和运营产生利润,冲掉泡沫膨胀的空间,这不是泡沫是否一定破灭的问题,而是一种现代企业经营的新思路、新方法,其成功之处就是合理利用网络股的泡沫、未来经济价值的评价和企业现实价值的高估。可见,如果企业的资本运作得当,那么泡沫虽然存在着极高的风险,但它在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就会显现出来,也是企业资源增值的难得机会。

五、以净利润和市盈率为主导的传统企业价值评估标准的弊端

知识经济改变了企业价值的评价标准,属于知识经济范畴内的企业从一开始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摆脱了传统企业的发展模式,因此,运用传统指标来评价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现有价值和未来潜力,有一定的局限和偏差。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本是最重要的因素,衡量资本的重要手段是沿用了几百年的复式会计系统或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传统的会计确认以现实为原则,会计记录以实际业务发生的凭证为依据,会计以货币作为计量尺度反映价值信息,它所反映的都是一个企业过去已经发生的事项或交易。资产价值一经确认就不再随物价变动而调整,而物价的变化会导致入账的价值即刻与实际价值脱离,从而使会计不能真正反映企业价值的运动,同时许多重要的信息、大量的资源在传统的会计系统中得不到完整而及时的确认、反映和计量,信息披露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相对滞后。传统企业价值评估标准是:

公司总市值=股价×总股本

     =每股收益×市盈率×总股本

     =净利润×市盈率

可见,企业的总市值与净利润和市盈率密切相关。然而,运用传统的“利润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等企业价值评估标准,却越来越暴露出其一系列固有的弊端来,已经不能正确地反映企业价值的真实性了。

(一)净利润

对于传统产业来说,企业只要获得较高的净利润,就能有较高的市值。在很多情况下,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等利润指标确实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绩效,但是其缺陷之处在于:一是利润指标没有反映出股东权益(股本)的机会成本。从股东的立场上看,如果在众多的投资选择中还有其他更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那么股东就会转移其投资。所以企业就必须向股东支付其放弃其他投资机会而失去的收益这种机会成本。例如,如果利润比同期银行存款利息还少,那么就不能说企业赢利了就等于股东财富和企业价值增值了。二是利润指标核算中没有对股权融资成本加以扣除。因为在传统的利润指标评价体系中,股权融资近于零成本(无须还本付息、甚至不必分红),这正是导致单纯的利润指标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经营绩效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目前中国银行利率连续下调导致企业债务融资成本不断降低的情况下仍有众多企业热衷于进行股权融资的原因之一。三是利润指标没有考虑存量资源的保值和增值。因为利润作为企业收入超出成本的盈余部分,是一个“增量”概念而不是“存量”概念,但企业作为一个资源存量与增量的统一体,不仅追求增量,而且也追求存量的保值和增值。四是利润指标没有重视资源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企业作为一个持续经营的主体更应注重长期的发展,并非所有企业每一元钱的利润都会产生同样的现金流,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很容易导致企业管理者作出毁灭企业长期价值的决策,企业行为的短期化往往又不能改善企业的短期股票价格。同时,任何企业决策都是收益与风险的理性权衡,收益越大风险越大,利润最大化就伴随着风险最大化,一些企业做出美好的盈利预测,使投资者可能换来的只是深度套牢。因此,正如亚马逊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夫·贝索斯所说的那句名言,“利润在一定时期内是次要的事情”,创造利润并不等于创造了企业价值,从过去的利润指标来预测未来的盈利水平具有很大的难度,利润方法一般只能用于粗略的价值估测而很难反映真正的价值创造,算不上一种完整的评估方法。

(二)市盈率

工业经济主要以厂房、机器、能源、原材料等物质实物资源投入为基础,其价值可以在传统会计系统中得到完整的确认和计量,因而在工业经济时代人们关注的是收益率(产出价值/物质投入),建立在收益率基础上的市盈率(市场价格/每股盈余,即P/E值)成为衡量企业投资价值和赢利能力的定量公式,反映出投资者对每元利润所愿支付的价格,使得人们在用市盈率理念去评估同一股票投资价值、从而给股票定价时不会产生太大差异。这一比率越高,意味着企业未来成长的潜力越大。与之密切相关的“每股盈余最大化”观点认为,应当把企业的利润和股东投入的资本联系起来考察,用每股盈余(或权益资本利润率)来概括企业的财务目标,可以避免“利润最大化”的缺点。但是其存在的问题是,一是仍然没有考虑每股盈余发生的时间性;二是仍然没有考虑每股盈余的风险。在“新经济”环境中,市盈率理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比如说,标准普尔500家指数的市盈率的平均值是15(倍),即若一个公司一年中每股收益是1美元,则股价是15美元。当传统企业的市盈率降到15(倍)左右时,多数经纪公司会鼓励投资者马上购买交易;当市盈率超过15(倍)时,这只股票会被认为股价太贵、风险过大,经纪公司大多不会推荐投资者购买交易。但是,当雅虎(Yahoo!)的股价已是其盈利的300倍时,分析家仍然认为可以购买,因为当时没人知道其股价的最高上限是多少。网络股的市盈率一度高得出奇,美国在线公司(AOL)的市盈率是233倍,戴尔(DELL)的市盈率是100倍,当时多数dotcom(.com)公司不仅根本就没有盈利的历史,而且还欠下巨额债务,完全靠风险投资者的投入来维持运行,但市值却大幅上升。虽然最终还是破灭了,可是为什么这种市盈率高达数百倍乃至上千倍的网络股泡沫会在号称世界上最成熟、最理智的美国股市上受到长达数年的追捧?这就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些新的价值标准理念带来的深刻变革。

六、以成长率和增值率为主导的未来企业价值评估标准

随着近40年来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净利润和市盈率为主导的传统企业价值评估标准由于其内在的弊端,已经逐渐作古,传统的会计系统已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从趋势上看,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所谓价值型会计系统或模式,将取代历史成本会计系统,成为21世纪的最主要的会计计量模式。换句话说,以成长率和增值率为主导的新的企业价值评估标准,迟早会显示出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一)成长率

所谓成长率,是指一个企业未来发展的极限,包括发展潜力、想象空间和心理定位等。正如巴菲特所说的那样,“价值型与成长型的投资理念是相通的;价值是一项投资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而成长只是用来决定价值的预测过程”。美国的优秀企业必须达到一个标准,即企业的股票市值超过200亿美元、一年的成长率超过20%,达到这种标准的也为数不多。由于知识经济没有一套现成的游戏规则,资本市场上绝大多数投资者并不知道底线在哪里,同时知识经济以知识和信息投入为基础,其价值增长的空间一度无法计量,“市盈率”变成了“市梦率”。例如,雅虎1999年市值高达1059亿美元,5年上涨134倍,但利润才8520万美元,市盈率高达1234倍,但其利润却是1998年的45.8倍,其股票价格为其账面价值的40多倍。因此,“雅虎规则”反映出衡量和评估一个企业资源增值的重要标准,正是神话般的成长性成为网络股价格上涨的价值基础。作为从价值理论派生的成长学派,相对于只知道以以往业绩来判断投资价值的价值学派来说是一种进步。它们是以业绩成长的未来预期来作为价值评判标准的,既没有否定业绩更没有脱离价值原则。所以,成长性是以实实在在的业绩为基础的。

决定成长性的主要因素,是社会资本向企业流入和聚集的程度。企业价值等于企业总市值,而总市值则反映了社会资本向企业的流入和积聚程度。资本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总是向最有成长前景的产业流动,总是处于不断地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流动和转移的状态之中,互联网企业不断攀升的市值正是来源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价值转移。社会资本的流入和积聚程度的依据,一是看企业在未来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即企业的行业前景以及在行业中的价值份额和市场份额;二是看企业无形资源的比重,特别是人力资源、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等素质;三是看企业所掌握的特殊资源。这些依据虽然都无法在财务会计报表上显示出来,更无法用净利润和市盈率来解释,但事实上决定了企业的价值。虽然至今没有建立衡量企业资源增值的成长率定量公式,但是成长率取代收益率和市盈率而成为衡量企业资源增值的标准,已是大势所趋。世界范围内网络股2000年年初以来价格普遍下调,实质上是这种趋势演变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因为市盈率理论在人们大脑中已经有几十年根深蒂固的历史,且具有一定的定量公式,而新兴的成长率理论诞生不过几年且尚未形成定量公式,因此,成长率理论取代收益率和市盈率理论,势必经过反复激烈的较量,网络股价格的大起大落正是这种较量的反映。

(二)增值率

所谓增值率,是指单位资本投入产生的增值。所谓增值,是指企业在股东权益(股本)的基础上通过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或者是扣除了全部资本成本(股权资本成本和债务资本成本)之后的资本收益。20世纪80年代,美国斯特恩·斯图尔特咨询公司(Stern Steward)创设了称其为“创富密匙”的“市场增值”(MVA,Market value added)与“经济增值”(EVA,economic value added)指标,并将这种新标准引入企业价值评估和管理领域,重新排出了美国所有工业及非金融服务行业上市公司的前100名排行榜。该标准一经问世就迅速得到广泛应用,通用电气、可口可乐和联邦速递等企业成为其收益者。这两个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市场增值(MVA)=公司股票市值+负债-公司总投资(包括留存盈利)

经济增值(EVA)=税后营业利润-加权平均资金成本(负债及净资产)

因此不难发现,增值率就等于增值部分与资本投入额的比率。这表明,只有当一个企业在其资本收益超过了为获得收益所投入资本的全部成本时,这个收益才是增值的部分,才能为股东带来价值。增值率反映了企业价值的增长潜力,衡量了企业资本的运作效率,增值率高就说明企业经营有道、管理有方,其未来就更有增值的可能;增值率低则说明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低,其未来可能会面临贬值乃至亏损的危险境地。换句话说,资源增值或贬值则意味市场价值增加或减少。

“市场增值”(MVA)其实相当于企业市场资产与账面资产的差值,主要反映企业净资产拥有的市场溢价状况、市场对企业发展前景的期望,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则对其影响很小。这种方法现在大多用于高科技和高附加值行业。其价值高低对应着股票价格的升跌,当其为正数并且持续增长时,说明企业净资产拥有了市场溢价,企业价值得到了增加;当其为负数时,则说明企业净资产产生了市场折价(贬值),企业价值发生了损耗。但这种以市场评估企业发展前景的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果当这种市场预期破灭那么股价往往大幅下滑,市场增值的评价结果也大相径庭(如前面指出的“财富效应”和“股价泡沫”问题)。企业市场价值的短期剧烈波动虽然也偶而为其投资者提供资本利得形式的价差回报,但这种资本利得仅仅是一种投机利得,既没有效率意义也可能会损害公平原则。

“经济增值”(EVA)其实与资本(资金)回报率是一致的,现金流量、资金效率对经济增值指标影响很大,提高盈利幅度、降低资金成本,则经济增值提高;经济增值越大,则企业盈利状况越好。在企业利润、企业市场价值和“经济增值”三者关系中,对投资者而言,“经济增值”是企业市场价值的基础,企业市场价值的稳定增长并非基于其利润指标的增长,而是基于在税后利润之后再扣除股本的资本成本部分,最终得到的称之为“经济增值”指标的稳定增长。“经济增值”体现了对股本成本的考核,只有当“经济增值”为正值时,在“经济增值”基础上的企业市场价值才能够为其投资者产生和提供长期丰厚的资本利得形式的真正回报。研究表明,“经济增值”是一个能够协调企业发展各个阶段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成长指标。

沃尔玛、戴尔、AT&T等成功企业,都获益于长期坚持以“经济增值”指标对所有资源成本进行的全面管理。沃尔玛在1981年仅有16亿美元的销售额,仅为凯玛特(K-Mark)的1/10,但它依靠成功的EVA目标管理和长期的低利润扩张,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商业连锁企业,为其投资者提供了长期的丰厚回报。日本索尼公司为了追求“价值创造型管理”,从1999财政年度起实施了一种以企业价值为基础的业绩评估体系,这一评估体系基于经济利润这一概念,用税后营业利润减去资本负债和股东资本成本后得出经济利润,从而更能准确地反映资本的回收状况,实现“以高股价政策”为目标的经营策略。在一定意义上,企业任何一种资产的价值是其未来期限内所产生的现金流入的现在价值总和。因此,以“经济增值”指标为主导,辅以“市场增值”指标,能更全面、更细致地反映和评估企业价值增值状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