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程资源的含义

课程资源的含义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根据主体需要而人为命定,是课程资源与一切自然资源的最大区别,同时也就决定了它的不确定性。

一、课程资源的含义

课程资源是课程目标实现及课程实施的基础和保障,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不但直接制约着其开发、利用的程度和质量,而且也直接影响着教育系统的正常运作。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

(一)课程资源的概念

“课程资源”是“资源”的一种。从词源上看,“资”,即“财物,本钱,供给,资助”;“源”,指“水流源头的地方,引申为事物的来源”。《辞海》中“资源”的解释为“资财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现代汉语词典》中“资源”一词解释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在日常生活中,“资源”往往被看做经济学术语,在生态学中,“资源”主要指自然资源。现在,资源一词的内涵已大大拓宽,出现了诸如“物力资源”、“人力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诸多术语,课程资源同样也是“资源”一词的拓展和延伸。

美国课程专家泰勒认为:“任何单一的信息来源都不足为明智而综合地决定学校目标提供基础。”[1]从内涵上看,当前对课程资源的界定主要是从教育目的、课程目标、课程实施、教学活动等角度,以实现课程目标或计划的需要为出发点,去寻求满足它的资源。相关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成课程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2]“是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3]“是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和”;[4]“是指可能进入课程活动,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一切”;[5]“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校教育的一切素材”。[6]以上界定或多或少都包含两层意思,即课程资源是保证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实施顺利进行的基础,是课程因素的天然来源和课程实施的条件。

从外延上看,课程资源的范围是宽泛的。比如:泰勒提出课程资源包括“目标资源、教学活动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资源、制定评估方案的资源”;[7]坦纳夫妇从社会、知识世界和学习者的本质探讨了课程来源;[8]也有学者指出,课程资源系统“是由人、材料、工具、设施、活动等5种要素构成的”,[9]这些要素的不同状态有不同组合和各种表现,从而也就形成了课程资源的多样状态。

从对课程资源概念的梳理可见,课程资源界定应从教育目的、课程目标、课程实施、教学活动等角度,以实现课程目标或计划的需要为出发点,去寻求满足它的资源。也就是说,课程资源是保证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实施顺利进行的基础,是课程因素的天然来源和课程实施的条件。因此,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资源多种多样,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只有那些真正进入课程,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价值体现在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由于课程设计受设计者对材料依据的选择或设计者选择作为重点材料的影响,课程资源便成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和依据。同时,选择哪些资源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和依据本身,也反映了设计者一定的价值倾向,而这直接影响着课程的实施和评价。课程实施需要课程资源提供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条件支持和保证,课程资源对课程实施起着促进或限制的作用,影响着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反过来,课程资源的评价也是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

(二)课程资源的特点

课程资源是具有课程潜能的广阔的社会资源,是课程存在的基础。课程资源有如下几个特点。[10]

1.潜在性

课程资源同其他一切功能性资源一样,无论其存在的形态、结构,还是其功能和价值,都具有潜在性,也即它不是现实的课程要素和条件,必须经过课程实施主体自觉能动地加以赋值、开发和利用,才能转化成现实的课程成分和相关条件,发挥课程作用和教育价值。相对于现实课程和课程实施条件来说,课程资源是一种“自然”因素,必须经过主观赋予意义之后才能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由于课程资源的待开发性是以含有课程潜能为前提的,即课程资源要有开发的价值和效益,是“可以开发的”,因此,在开发和利用实践中,人们往往选择具有较大价值且易于开发的资源。

2.不确定性

课程资源是客观社会资源经主体意义筛选后的、具有主观与客观特点的资源,其涉及范围广,不但有物质层面,而且有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课程资源根据主体需要而人为命定,是课程资源与一切自然资源的最大区别,同时也就决定了它的不确定性。首先是其存在形态的不确定性。课程资源的外延不可能绝对地划分清楚,但它却始终是一个内涵清楚但外延不明晰的概念。不同的主体对课程资源的理解不同,其规定和划分也不同,即课程资源的形态是“游移”的,随主体的意义选择而定。其次是其归属的不确定性。课程资源与其他社会资源往往相互整合,或者本身就是同一物,很难分清“我”与“他”的界限。正是由于课程资源的丰富性,那么,课程资源的体现形式和分布就可能呈现错综复杂的情况,很难用统一的标准划分其质量的归属、形态边缘和规模数量。同时,由于教育产品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因而产生教育产品的课程资源绝大部分必然为社会或公众所共有。这表明了课程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同构性和全面性,进而也决定了课程资源在绝对量上的稀缺性与相对量上的丰富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为命定是课程资源进入课程领域的关键,取决于主体的课程观和课程意识,是主体意义筛选课程资源的过程;也只有主体对课程意义和课程可能性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才能开发并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

3.多样性

课程资源的“客观状态”具有多样性。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可供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不同,其构成形式和表现形态也各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由于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具有差异性,其认定的课程资源也各具特色;由于学校层次、规模、传统以及教师素质和办学水平不同,可供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也不同;由于学生个体的家庭背景、智力水平、生活经历不同,可供开发与利用的课程资源必然也是千差万别。不同的主体,各自存在不同的人生经历、学识水平及教育观、课程观等,势必导致对课程资源筛选和评价的不同,从而形成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形态的多样性。这一方面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资源的现实效益,但也可能由于表现形态的复杂化而造成重复开发,增加了开发利用的成本。课程资源的功能具有多样性。

4.动态性

一个地区的课程资源在一定时间内总有一定的限度,但这个限度又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即人为命定的不确定性。区域的区位条件、自然环境、经济水平、民族文化和社会条件等,都影响着课程资源的客观存在和动态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课程资源的内涵、外延及内容不同,其本身有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课程资源是一个与社会资源系统、人的主观价值系统和开发条件等动态适应的子系统,因而不同主体在不同情景下对可能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是不同的。因此,课程资源是动态的,也是开放的,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情景性,必须针对具体的时空条件和情景进行开发和利用。

(三)课程资源的分类

所谓课程资源的分类,就是建立课程资源的次序和系统。具体地讲,就是要把众多的课程资源,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根据归属到一起,又按照某些不同的特点,把它们区分开来,以便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它们。

课程资源的分类多种多样,但都绕不开一个基本的出发点,那就是课程资源的分类除要符合逻辑上的要求外,也要有利于分析和解决学校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要有利于我们看清中小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主要问题,并找到相应的解决途径和办法。[11]

1.按功能分类

根据功能不同,课程资源可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素材性课程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它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比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自身的直接来源,并不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对象,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比如: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环境等因素。当然,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更多的是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两者并没有绝对的界限。现实中的许多课程资源往往既包含着课程的素材,也包含着课程的条件,比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互联网络、人力和环境等资源就是如此。

2.按来源分类

根据来源不同,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包括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信息中心、实验实习农场和工厂等;校内人文资源,如教师群体特别是专家型教师、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纪校风、校容校貌等;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如实验实习、座谈讨论、文艺演出、社团活动、体育比赛、典礼仪式等。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课程资源。没有校内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会成为奢谈。

校外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可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社区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纪念馆、气象站、地震台、水文站、工厂、农村、部队及科研院所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学生家长与学生家庭的图书、报刊、电脑、学习工具等也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我们生存和生活的基础,也是可以开发与利用的重要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可以弥补校内课程资源的不足,充分的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能为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和课程实施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

3.按性质分类

根据性质不同,课程资源可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山川秀美,物产多样,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自然课程资源极为丰富。如用于生物课程的动植物、微生物;用于地质、地理课程的地形、地貌和地势;用于气象课程的天气、气候、季节;用于艺术课程的自然景观;用于生态课程的生物链、生物圈等。认识自然,融入自然,与自然界和谐共处,是学生素质养成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应体现的一个基本理念。

人们可以开发与利用的社会课程资源同样也是丰富多样。为了保存和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公共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无疑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道路的线条美、雕塑的造型美、音乐的节奏美等均可成为陶冶学生情操的课程资源;人类活动的交往如政治活动、经济活动、司法活动、军事活动、外交活动、科技活动等也可以成为课程资源;影响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的价值观念、宗教伦理、风俗习惯等与教育教学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因而也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

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有着明显的不同,前者的突出特点是“天然性”和“自发性”,后者则带有“人工性”和“自觉性”的特点。但是,它们都可以经过不同的开发转变为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

4.按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分类

根据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不同,课程资源可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

文字的产生、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和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以教科书为主的印刷品记录着人类的思想,蕴涵着人类的智慧,保存着人类文化,延续着人类的文明,直到今天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实物资源表现为多种形式:一类是自然物质,如动植物、矿石等;一类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如建筑、机械、服饰等;一类是为教育教学活动专门制作的物品,如笔墨纸砚、模型、标本、挂图、仪器等。实物形式的课程资源具有直观、形象、具体的特点,是常用的课程资源。

活动资源内容广泛,包括教师的言语活动和体态语言、班级集体和学生社团的活动、各种集会和文艺演出、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以及师生之间的交往等。充分开发与利用活动课程资源,有利于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增进社会适应和社会交往,养成健全的人格。

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资源具有信息容量大、智能化、虚拟化、网络化和多媒体的特点,对于延伸感官、扩大教育教学规模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其他课程资源所无法替代的。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势在必行,它将是最富有开发与利用前景的资源类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