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含义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含义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程与教学内容一旦确立,课程与教学的其他一切活动便可以围之而展开。我国的课程与教学内容有着独立的演变史,也有与西方课程与教学内容碰撞、吸收、发展的演变阶段。如何使课程与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的特点是各国课程改革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学科课程与教学内容丰富而广阔,这就要求在对课程与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时,要考虑其整合与平衡的问题。

二、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含义

(一)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概念

自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著名命题,到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怎样选择有助于达到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问题,就成为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课程与教学内容一旦确立,课程与教学的其他一切活动便可以围之而展开。课程与教学的设计是关于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课程与教学的目的是选择和决定内容的依据;课程与教学评价是关于课程与教学内容产生结果的判断;课程与教学的开发与实施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逐步实现与进一步发挥。所以,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有关问题,也是课程与教学开发的基本问题。

课程与教学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它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指导下,对学科知识、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经验中有关知识经验的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观等的选择和组织而构成的体系。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构成以课程与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包括三个维度的构成要素:学科知识、社会生活经验、活动。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本性质是知识,它具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形式。由于课程性质不同,有的课程以直接经验为主,如活动课程。间接经验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间接经验具体包含在各种形式的科学中。[12]

(二)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演变

1.西方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演变

西方课程与教学内容随着社会的演变而发生演变。在古希腊时期,学校设置“七艺”课程,即辩证法(逻辑学)、文法、修辞、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七艺”成为西方最早、影响最持久的一组课程。到中世纪,基督教教会垄断教育,所有的课程都服从宗教目的,“七艺”渗透着神学思想。中世纪以后,文艺复兴及工商业发展带来科学、文学和艺术的繁荣,人文学科兴起,“七艺”得以恢复并出现分科,自然科学开始出现,学校增设文学、历史、地理、力学等科目,宗教神学的中心地位被打破。

在近代欧洲,课程与教学内容进一步扩充,至18世纪已发展到文法、文学、历史、修辞学、伦理学、算术、代数、三角法、几何、地理、植物、动物、天文、机械、物理、化学和音乐等近20种学科。19世纪之后,学校增设新人文学科:本族语、外国语、公民,自然科学的地位有了改善,劳动、体育、艺术等学科日益受到重视。至此,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课程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进入20世纪后,学科课程受到批判,同时,学科课程也在进行改良,衍生出综合课程、结构主义课程等,在教育内容现代化运动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始终成为课程与教学内容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课程体系。

2.我国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演变

我国的课程与教学内容有着独立的演变史,也有与西方课程与教学内容碰撞、吸收、发展的演变阶段。在尚处于奴隶社会时期的西周,我国就有了“六艺”科目,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孔子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教授学生,其内容涉猎政治哲学、历史、艺术、音乐、道德和伦理。至汉唐,儒术独尊,儒家思想和经典成为主要教学内容。唐之后,《四书》、《五经》成为学校的标准课程和教材,《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在这一时期,自然科学在课程体系中始终没有什么位置。直至清末、近代,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支配下,学校课程开始显现出一些变化,即开始出现了被称为《格致》、《博物》、《理化》的反映自然科学的知识,出现了包含代数、几何、三角的算学,另外,也出现了外国史、外国语等课程,另外,也出现了图画、体操一类课程。总的说来,可以看到一点近代的气息了。

新中国成立后,课程与教学内容做过几次大的调整。2001年,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步铺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如下:小学——品德与生活(3~6年级为品德与社会)、科学、语文、数学、外语、体育、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小学3年级开始开设)、地方与学校课程;初中——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或选择历史、地理)、科学(或选择生物、物理、化学)、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活动课程的重要地位,强调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和适应性,这一改革趋势会继续深入并推动我国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三)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特点

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内容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3]

1.基础性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因此,为学生选择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一定要体现基础性。尽管确定学科内容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基础性的课程与教学内容是指那些最具迁移性、生成性和概括性,并且是掌握一门学科最必需的知识内容,同时也是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先进性

如何使课程与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的特点是各国课程改革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先进性集中体现在现代性和发展性上,课程与教学内容要体现社会和科学的前沿问题,又要关注它们与学科知识的有效融合,以体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现代性和发展性。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所强调的那样,“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3.整合性

学科课程与教学内容丰富而广阔,这就要求在对课程与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时,要考虑其整合与平衡的问题。第一是内容广度和深度的整合。课程与教学内容广度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在于构成新的深度或难度,广度不可能无限增加,深度也不可能无限减少,只有使二者处于动态平衡与整合过程之中,才可能实现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先进性;第二是情感态度与知识之间的有效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应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中得到有效融合,特别是情感态度与知识的融合;第三是理论探讨过程与实践探索过程的整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习得知识,实际上就是实践探索与理论学习的整合;第四是学科内容之间的整合,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综合性要求将各学科内容进行有效整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