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宜春市扶贫和移民

宜春市扶贫和移民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宜春市扶贫和移民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所辖铜鼓县在革命战争时期是湘、鄂、赣省委苏维埃机关所在地,是秋收起义的策源地和发祥地,也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宜春苏区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十五”期间,宜春市32个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增加135.86元。

宜春市扶贫和移民

【概述】

宜春市位于江西省西北部,所辖铜鼓县在革命战争时期是湘、鄂、赣省委苏维埃机关所在地,是秋收起义的策源地和发祥地,也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全市辖三市六县一区,其中铜鼓、万载两县为苏区全红县,全市共有革命老区乡、镇127个,占乡镇总数的64.5%,其中建立苏维埃政权的乡、镇92个,游击区乡、镇35个。宜春苏区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宜春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发扬苏区人民艰苦勤奋的工作精神,积极发展生产,逐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至上世纪末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仍有部分乡、村和大量人口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生活在极端贫困状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极为关心贫困群众,从2001年起,宜春市15个贫困乡,90个贫困村(“十五”期间32个,“十一五”期间58个)被列为扶贫开发重点乡、村,2007年铜鼓、万载两个苏区县又被列为比照西部开发政策延伸县,投入了大量的财政扶贫资金实施扶贫开发,通过整村推进、搬迁扶贫、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库区移民后期扶持、社会扶贫等多种措施,全市贫困地区面貌得到很大改观,贫困人口逐年下降,农民人均收入明显提高。截至2009年底,重点村贫困人口脱贫率达95%以上,人均收入由2001年初的778元提高到1989元。

【主要成效】

1.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宜春市把扶贫开发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大力气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2001年至2009年,全市共投入整村推进资金26843.5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扶贫资金1412万元,省财政扶贫资金3836.5万元,市、县地方财政扶贫资金1320万元,部门整合资金16927万元,其他资金3348万元),主要用于重点村的开发建设,其中安排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8384.5万元,新修维修公路1684.17公里,桥梁87座,解决了128万群众行路难问题;新修人畜饮水工程123处,解决了3.82万人饮水困难,修排灌渠道27000多米,水圳近3万米,解决了近6万亩农田灌溉问题;新建维修村小学教学1.8万平方米,新建村级卫生所5400平方米等,重点村基本实现了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半数以上的贫困村通了自来水,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2.农业产业化程度大幅提升。宜春市把农业产业化建设当作贫困地区发展生产和贫困农户增加收入的重头戏来抓,2001年以来,全市投入科技扶贫资金近百万元,扶助建起袁州高产油茶苗木、铜鼓高山蔬菜、万载有机农业、樟树青皮冬瓜、丰城肉牛养殖、宜丰超级水稻生产等科技示范基地;投入扶贫贷款3.3亿元,贴息938.6万元扶持仁和药业集团发展有限公司、江西济民可信药业有限公司、万载县青叶食品有限公司等4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辐射和带动,油茶、蔬菜、有机食品、青皮冬瓜、中药材和超级水稻在全市贫困地区已形成主导产业。

3.劳动力素质普遍增强。2001年以来,宜春市投入科技培训资金200多万元,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800多期,培训贫困农民4.2万人次。2005年开始,加大了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把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作为“雨露计划”实施,并已列入民生工程。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报经省扶贫办审批、备案,设立省定培训基地2所,市定培训基地16所。2005至2009年,投入专项资金302.2万元,分期分批分专业培训了7519人,培训合格率达到100%,转移就业率达到95%,转移务工劳动力年平均工资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

4.贫困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十五”期间,宜春市32个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增加135.86元。2006年,58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人均纯收入增加188元。2001年至2009年,全市投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实施“三清三改”项目,较好地改善了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环境。2006至2007年,结合新农村建设,全市投入了财政扶贫资金660万元,在省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选择33个自然村实施新农村建设试点,建成环村庄公路、村庄绿化、公共厕所、沼气池、自来水、文化中心等项目192个,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5.贫困地区村级组织建设显著加强。宜春市各级组织和扶贫部门紧密合作,采取集中培训、外出学习取经等多种方式,对重点村“两委”主要领导进行了普遍轮训;调整村级班子成员30多人,新建、修缮村办公场所2000多平方米,发展新党员100多名,基层组织建设显著加强,重点村支部全部跨入一类支部行列。

6.贫困地区新农村面貌初步显现。2006至2007年,宜春市共开展重点村新农村建设示范自然村达66个,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60万元,整合社会资源投入1000多万元,实施“三清三改”、村庄绿化美化、饮水工程改造、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等项目192个。

7.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效果明显。2006年起,宜春市对16.6463万水库移民实施后期扶持政策,除对9.8万移民实施资金直补外,还采取改善移民生产条件、对移民开展科技培训、提高移民综合素质、扶助移民发展增收主导产业等举措,加强了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移民增产增收。至2009年底,移民安置区村组公路基本得以解决,饮水、上学、看病等问题基本得到保障,移民收入也稳步提高,基本达到了当地农民人均收入水平。

【扶贫开发工作机制】

一是健全完善了自我参与机制。发动村民开展“贫困原因是什么?我为脱贫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和会做什么?”的大讨论,组织村民参与规划制定、工程施工和监督管理,提高了群众的参与意识,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了素质,增强了脱贫致富信心;二是健全完善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引导和组织重点村分别成立了扶贫开发理事会、监事会,在村“两委”的领导下,由理事会组织村民制定规划并组织实施,监事会则负责质量监督、项目验收和财务管理,真正做到了还权于民,接受监督;三是健全完善了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机制。严格执行了上级关于扶贫项目资金财政报账制,全面实施了村务公开和扶贫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制等,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四是健全完善了预防和惩治腐败工作机制。市扶贫办近年来相继研究并出台了《关于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和建立预防腐败体系的意见》《市扶贫办机关廉政制度》等,与机关科室签订了本办党风廉政责任制等,明确规定全系统干职工不插手扶贫项目的立项评估,不干预扶贫项目的招投标,不参与扶贫项目的施工建设等,确保了项目资金的封闭运行和安全使用。

【整村推进】

2002年至2009年宜春市投入整村推进扶贫资金总额26843.5万元主要用于“十五”和“十一五”期间90个省定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村(“十五”期间32个,“十一五”期间58个)的规划建设,扶贫建设项目1011个,安排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资金18384.5万元,建设项目846个,占总项目38.7%。(1)交通建设项目496个,修公路445条1684.17公里,修桥87座,解决了128.01万余群众行路难的问题。(2)水利建设项目232个,新修人畜饮水工程123处,解决了3.8202万人饮水困难;修渠道27005米,水圳29670米,其他水利85处,解决了5.9692万亩粮田灌溉。(3)文卫科技项目42个,新建维修小学教学楼32幢18198平方米,解决了1.893万余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建卫生所6个5400平方米,解决了3.603万余人看病难的问题,建文化科技培训中心4处1562平方米。(4)三清三改项目76个,清垃圾10396吨、清路障378处、清污沟110665米、改水790处、改路73595米、改厕2062座,使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观。种养资金5778万元,建设项目130个,占总项目13.9%。①种植业项目66个,新种改造油茶7815亩,毛竹林低改4988亩,经济作物15210亩。②养殖业项目64个,养家畜10525头,养家禽66250羽,养鱼754亩。其他资金2101万元,建设项目35个,占总项目3.4%。项目覆盖农户扶持农户14851户59404人,其中扶持贫困农户10395户41582人。

【搬迁扶贫】

2008年至2009年省下达宜春市扶贫移民搬迁计划任务5793人(铜鼓县2406人,万载县3387人),已落实5808人,占计划任务100.2%,建立集中安置点24个,132户5139人,占移民计划安置人数88.7%,分散安置232户669人,占移民计划安置人数11.5%。扶贫移民搬迁总资金2106.85万元(中央资金1448.25万元,省资金368.65万元,市配套资金231.7万元,县配套资金58.25万元),到2009年底资金全部到位,移民户全部住上了整洁、干净的新房。

【产业化扶贫】

2001~2009年,宜春市共投入扶贫项目贷款贴息资金938.6万元,贷款规模3.3271亿元,扶持袁州济民可信药业、樟树仁和集团等42家产业化龙头企业,以“龙头+基地+农户”的扶助方式,通过扶贫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发展比较优势产业,有效地促进了贫困农户增产增收,充分发挥了扶贫贴息资金效益,收到了三个明显成效。一是壮大了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全市把产业化龙头企业列为扶贫贴息贷款扶持的重点,帮助农业产业化企业走专业化、精加工、大流通、外向型的路子,延伸农业产业的产业链和收益链,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万载青叶食品有限公司通过扶贫贴息贷款支持,企业不断做强做大,已成为万载县带头帮助农民走上富裕之路的民营企业之一。济民可信药业2005年得到扶贫贴息贷款扶持,当年实现税收7000万元,成为袁州区纳税第一名。二是推进了全市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初步形成。全市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贫困地区的资源开发,初步形成了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业。铜鼓县棋坪镇千亩有机茶叶基地,排埠镇的竹木深加工,万载县的有机农业等已粗具规模,效益非常显著。三是促进了当地农户增收,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增强了帮扶辐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农户的增收脱贫。扶贫贴息贷款扶持企业累计免费培训贫困地区劳动力5100人,安排贫困家庭子女就业8440人,连接重点村90个,覆盖贫困户3.1万户、15.02万人,实现农民人均收入3150元。

【劳动力转移培训】

“雨露计划”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从2004年开始实施。2004至2009年,宜春市共培训贫困地区富余劳动力达7519人,其中贫困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培训6281人,培训合格率100%,转移就业5968人,就业率达95%,省内就业4264人,占转移就业人数的71.4%。培养“一村一名中高级技工”290人,已有58名顺利从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获得了中等职业技工学校毕业证书和劳动技能等级证书,全部在广东、福建、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和湖南等地外资企业实现了就业,就业率达100%。培训农村自主创业和农业实用技术人员948人,58个省定重点村村村都有了科技致富带头人。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雨露计划”的实施,为全市扶贫开发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取得了三个显著成效:一是贫困劳动力的劳动技能等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经过培训的人员大多数掌握了一门以上的劳动技能或一项以上的农业、林业、养殖等实用技术,脱贫致富本领明显增强;二是贫困家庭经济收入明显增加。通过培训后转移就业,工作由从事简单的重活累活转变为从事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技术工种,收入明显提高,一般每人每月增加收入在300元以上,年人均增收近4000元,中高级技工年均增收6000元以上,在家从事农业和养殖业生产的每人年均增收也在1000元以上。据粗略统计,“雨露计划”的实施,将使全市贫困地区年增收额2600万元以上,仅此一项,实现贫困地区人均增收189.8元;三是对全市经济社会和贫困地区协调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经培训后的员工绝大多数在省内或本市工业园区转移就业,满足了本地园区企业用工需求,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同时增加了自身收入,也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进步。

【科技扶贫】

宜春市从2004年开始有计划、分批次在全市各县市区实施科技示范与推广项目,六年来全市共在袁州区、丰城、樟树、高安、万载、宜丰、铜鼓等七个县市区实施高产油茶、有机农产品种植、高产超级杂交水稻、青皮冬瓜高产栽培等科技示范与推广项目11个,项目共投入省级扶贫资金118万元,项目单位自筹资金401.4万元,累计受益农户达23027户,受益人数达82353人,项目区新增纯收益2330.8万元,人均达283元。同时,各县市区还依托项目的实施,在不同的生产环节适时举办各种科学种、养技术培训班20多期,培训贫困群众3000多人次,辐射和带动了项目区周边群众发展有机种植和推广科学种养技术,发挥了科技项目巨大的示范和推广作用,在创造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社会扶贫】

一是定点扶贫成效显著。2001~2009年,省里共安排27个省直单位,宜春市里安排了59个直市单位,1个驻宜部队机关和69个县(市、区)直单位开展定点扶贫。据不完全统计,省、市、县各级帮扶单位分别为帮扶村拨专款和争取项目资金达2523万元、963.2万元和608万元,帮助贫困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捐资助学蔚然成风。各级帮扶单位和广大党员干部及社会各界人士共捐赠资金2100多万元,资助贫困学生达3万多人次。三是党员干部扶贫帮困活动持续深入。2003年起,宜春市开展万名干部扶贫帮困活动,2005年结合帮扶活动组织实施绿色帮扶工程,每个帮扶干部每年帮助贫困户栽种杨树等速生树种50棵以上。据不完全统计,2003~2009年,全市累计共有近11万名党员干部参与帮扶活动,累计帮扶贫困户13.5万户,帮扶资金达4500多万元,为贫困户栽种杨树达580多万棵。四是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全市累计共有260多家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扶贫济困,积极捐资帮助贫困村改善基础设施,资助贫困学生等,捐资额达1700多万元。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

根据《江西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移民核定办法》,按照“是移民一个不漏,不是移民一个不登”的原则,2006年开始对宜春市48座大中型水库移民进行了全面的登记核定工作,核定登记移民总人数为166463人,其中直补移民人口数98424人,无法核定移民人数68039人,这些移民分布在全市10个县(市、区),198个乡(镇、场),1567个行政村,5232个村小组,移民种类多,分布区域广泛。另从2000年起,奉新、宜丰、靖安县陆续接收了三峡移民4631人。编制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和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1.移民后扶资金。2006~2009年上级下拨宜春市移民后扶总资金39390.22万元(其中直补资金19848.37万元,项目资金19465.35万元,监测评估费76.5万元),项目批复个数3616个。项目已完工2986个,占批复项目的82.5%,未完工主要是09年度的项目。

2.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规划项目资金。2008年、2009年上级下拨经济发展规划资金2679.49万元(其中科技培训费109.1万元),项目个数358个。已完工147个,项目完成比例41.06%。

3.移民冰灾重建项目资金。2008年上级下拨冰灾重建资金978万元,项目个数91个。已完工88个,项目完成比例96.7%。

(何渊清、李长秀、顾芬、钟员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