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鹰潭市扶贫和移民

鹰潭市扶贫和移民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鹰潭市扶贫和移民鹰潭市把扶贫开发和水库移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水库移民工作成效显著。至2009年,转移至本地区工业园区就业的有800人,占转移总人数的99.5%。目前,全市20个重点村党支部达到二类支部标准的占100%,其中一类支部占总村数的30%。

鹰潭市扶贫和移民

【概述】

鹰潭市把扶贫开发和水库移民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水库移民工作成效显著。

1.贫困户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大幅下降。2001~2009年,鹰潭市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716.9万元,其中省分配下达的发展资金2492.9万元、市财政配套的扶贫资金224万元,加之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分别由2000年底的8678人和78000人减少到2009年底的9946人(含低收入人口)。考虑到返贫因素,平均每年递减的人数在8526人以上;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例分别由2000年底的12.4%下降到2009年的1.21%。

2.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九年来,在交通建设方面,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650万元,扶持项目150个,修建乡村公路170条224公里,架设桥梁45座235米。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方面,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659.9万元,扶持贫困乡、村修建电灌站18座,兴修水库及山塘11座,增加有效灌溉农田面积7万亩;兴修饮水工程68处,解决了2.5万人的饮水困难。在科教文卫方面,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27万元,扶持兴建和改建乡村中小学8所,兴建乡村卫生院(所)5所,方便了0.4万多名学生就近入学,解决了0.3万多人就近看病,有效地缓解了老区人民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等问题。按照“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构建和谐文明新村”的要求,近4年来,全市结合新农村建设在重点村中的12个自然村开展了整治建设试点工作,以促进贫困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在整治村容村貌方面,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80万元,通过开展“三清三改”,清运垃圾450吨,清理污沟7千米,清除路障300处,改路35.7公里,改水792处,改厕899个,从而极大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群众的居住环境。

3.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程度得到提升。全市始终把农业产业化建设当作贫困地区发展生产和贫困农户增收的重头戏来抓,先后加大了对大忙人、金沙蔬菜、天师养生茶等省级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倾斜,不断增强其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能力。2004年以来,全市用于龙头企业的扶贫贴息33万元,并根据各龙头企业的市场需求,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把周边的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组织起来,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以资源的开发、加工和综合利用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效益农业。如贵溪市龙虎山食品有限公司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依托当地独特的气候资源和环境条件,建立了3500亩茶叶基地和7000亩笋菇基地,直接带动扶贫开发重点乡樟坪乡等周边乡、镇、场的3500余农户(其中贫困户370户)实现户均增收1500余元。同时将产业链延伸到该地区近6000户农户家庭实现户均增收1000余元,并在其食品加工企业安排了270名贫困劳动力就业,为促进全市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带动贫困群众致富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4.贫困地区劳动力的素质得到提高。自2006年实施“雨露计划”以来,共投入扶贫资金28.5万元,开展了家政服务、电动缝纫、电脑操作等10多项专业技能培训,先后培训了农村贫困劳动力804人,转移就业率达93%以上。实施过程中,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有关政策和“雨露计划”的致富典型,激发广大贫困群众参与转移培训的积极性。在加大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投入的基础上,一方面坚持“优胜劣汰”的原则,严格按照申报条件,筛选和认定市、县两级培训基地;另一方面推行办班申报制度,严格培训对象和补助标准的审核,督促基地严格教学管理和学员管理。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努力促进培训基地与劳动力就业市场的对接,充分发挥当地工业园区就业优势,引导培训基地进行定向培训。至2009年,转移至本地区工业园区就业的有800人,占转移总人数的99.5%。

5.贫困地区的村级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十五”以来,针对重点村“两委”班子的薄弱环节,着重抓了思想解放和观念转变教育,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学习先进村的好经验、好做法,并在制定规划和实施项目中建立起重点村“两委”议事、干事、决策的长效机制。同时,加强与组织部门的密切合作,采取集中培训方式,对重点村“两委”班子领导进行轮训,指导帮助他们加强村级班子建设。目前,全市20个重点村党支部达到二类支部标准的占100%,其中一类支部占总村数的30%。

6.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效果明显。后期扶持政策的实施惠及到全市51个乡(镇、街办、场)、294个行政村(社区居委会、分场)、695个村组,其中基础设施和生产开发扶持范围涉及全市36个乡(镇、街办、场)、147个行政村(社区居委会、分场)、416个村组,扶持移民20942人,受益人口达379113人。直补到人的村组有625个、占90%,项目扶持的村组有70个、占10%,两者结合的村组有346个、占50%。后期扶持政策实施以来,全市移民人均纯收入比2006年的2058元增长到3256元,增加了1198元,增幅达58%,高于当地农民增幅16个百分点;处在贫困线以下的水库移民由2006年的8862人减少到5142人,减少了3720人;通路村组由2006年的50.20%上升到73%,饮水安全村组由2006年的40%增至60%,兴修农田水利村组由2006年的39%增到60%,通电村组由2006年的99.70%增加到100%,义务教育阶段移民子女上学率达到100%;累计修建各类道路392公里、桥涵20座、山塘水库58座、提灌站24座、灌渠60公里,低产田改造90亩、护坡1.9公里,挖掘水井15口,安装自来水883户,修建文体活动场所2230平方米、卫生所1所,改水改厕3009处,危房改造387平方米。全市后期扶持政策的实施,给移民村组带来巨大变化,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五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库区和安置区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

【主要措施】

1.实行以“一体两翼”为主的参与式扶贫。鹰潭市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的要求,通过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村民的参与意识,增强村民的综合素质,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具体做法:一是由直接的救济式扶贫向间接的造血式扶贫转变,把扶贫工作重点放在增强贫困地区或贫困群众发展能力的培养上;二是由单一扶贫向多头扶贫转变,改变头痛医头单军突进扶贫,实施多角度全方位扶贫;三是由短期扶贫向长期扶贫转变,从有利于贫困地区长远发展谋划扶贫,做到长短结合;四是由眼前扶贫向可持续扶贫转变,着眼于彻底消除致贫致后根源,着力激活贫困地区内在生产力;五是由低效扶贫向高效扶贫转变,围绕成效推进创新,不断提高扶贫资源的使用效益。

2.整合社会资源,推进社会扶贫。“十五”以来,全市共有8个省直部门、12个市直单位和12个县(市、区)直单位安排在重点村开展定点包扶和定点扶贫工作,并帮助所在重点村的自然村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帮扶资金350多万元,兴建学校2所,乡村桥梁3座,电灌站2座,新(扩)建小型以下水库9座,新(改)建乡村道路30公里,扶持贫困群众栽种毛竹120亩。同时,还动员组织了广大党员干部开展结对帮扶活动。9年来,全市共有0.32万余名党员干部参与了此项活动,帮扶贫困户近0.33万户。

3.开展科技扶贫,推动科技进步。与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共同创办了“鹰潭市科技扶贫示范园”。以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为契机,在贫困地区开展了实用技术培训。2005~2009年,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51批次,累计培训贫困劳动力2730人次。先后从中国水稻所等机构为部分重点村引进了超高产中熟品种“中早22号”和早熟品种“中早25号”、花生新品种“粤油256”、产量高、藤条多的红薯新品种—苏薯8号。

4.扶持民族地区,打造亮点乡村。樟坪乡是全市唯一的少数民族畲族乡,也是省内少数民族群众聚集较多的一个乡。2000年,樟坪畲族乡人均纯收入2000元,乡财政收入90万元,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较为落后,从而严重制约了该乡的经济发展。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尤其是近些年的重点投入和快速发展,该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9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320元,乡财政收入达到1.02亿元,在贵溪市18个乡镇中名列第2,属于该市第2个财政收入超亿元的乡,并成为省里号召乡镇学习的乡。

5.水库移民严格执行国家政策。鹰潭市在人口核定、扶持方式、规划编制、年度计划实施等方面,坚持移民的主体受益地位。在确定扶持范围和扶持对象时,坚决执行国务院17号文件精神,严格把关,不开口子,不降低标准,不扩大范围。在后期扶持资金的使用上充分让移民受益。确定扶持方式时,各地在人口核定登记的基础上,按照“一个尽量,两个可以”的原则,充分尊重移民意愿和听取移民村组群众意见,让移民群众自主选择扶持方式,以维护移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对移民意见和原住农民意见难以一致的,通过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进行说服解释,让群众充分了解和理解中央政策,不搞简单的行政命令。全市明确了县级人民政府是政策实施工作的责任主体、工作主体和实施主体,对本地区移民人口核定登记、扶持方式确定、规划编制、项目资金管理、维护稳定负总责。

6.加强组织领导。鹰潭市、县两级专门成立了水库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下发了实施方案或实施办法。如贵溪市水库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还划分了4个小组(综合指导组、维护稳定组、政策宣传组、调查登记组),实行分工负责;贵溪市、余江县移民乡镇都成立了领导小组,设立了办事机构。自2006年7月以来,一次市委常委会专门听取工作汇报,三次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移民工作,多次市水库移民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讨论有关事项,并要求完善工作机构,安排专门的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从而保证了工作的正常开展。市、县领导还多次深入乡、村了解移民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此外,全市各级先后发放宣传资料简报等12972份,培训人员111期、4196人次,为移民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各地还经常组织人员,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宣传政策,落实政策,维护社会稳定。

7.把握政策界限,做好登记工作。一是核定移民人数,包干使用,二十年不变。二是认真组织开展调研。根据省办安排,鹰潭各地均对大中型水库移民有关问题进行了调研。三是严格人口登记程序。为确保不错登一个、不漏登一个,全市规定在移民扶持人口登记工作上必须经过政策公布、个人申请、三榜审核、三次公示、三级抽查(还有交叉检查)、汇总造册等程序。同时,要求各地能将移民人数核定到人的必须核定到人,不能核定到人的必须核定到村组。四是明确责任措施。在人口核定登记工作中,全市要求移民本人、登记员、审核员以及村组、乡镇、公安部门、县级移民管理机构都要在登记表上签字画押,以示负责,并实行终身负责制,一旦发现弄虚作假,将逐级追究责任。如贵溪市大多数移民乡镇对核定登记工作实行党政领导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办法,由乡镇领导、一般干部和村委会干部组成核定工作组,并对片区登记人实行责任终身负责制。五是严把质量审核关。各地都能以政策为界限,以原始资料为依据,认真审核。如贵溪市移民办专门向贵溪市公安局去函,请户籍管理部门从移民性别、出生年月、与户主关系、户口性质、户籍所在地等方面进行审查,确保移民人口登记的准确率。并在《贵溪报》上用九版的篇幅刊登了水库移民花名册,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六是充分依靠群众。针对移民原始资料缺乏、移民身份难以鉴定等问题,余江县充分发挥老党员、老支书、老移民等“三老”人员的影响和作用,请他们帮助对移民身份进行审查,确保移民扶持人口的真实性。

8.强化项目资金管理。鹰潭市制定《大中型水库后期扶持规划项目实施管理暂行细则》以及《大中型水库后期扶持规划资金管理暂行细则》等规定。针对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移民项目管理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从立项—编制项目计划—组织项目实施和监理—项目竣工验收等,实行项目申报制、项目法人责任制、预决算制、监理制、招投标制、竣工验收制和监督检查制。移民直补资金通过“一卡通”形式进行社会化发放,移民项目资金严格实行县级报账制。每个项目从立项到实施,再到竣工验收,都要建立完整资料,并及时收集整理归档,做到一个项目一份档案,专人专柜收集保管。如贵溪市在移民扶持方式确立之后,重点抓好项目前期的文本设计,统一合同签订模式,规范资金拨付方式和项目的管理要求,做到一户几个存折(户主纳入“一卡通”,家庭其他成员一人一个存折),一个项目一个档案,装订成册,县、乡、村各一份,为移民工作留存了宝贵的文字和影像资料。

9.化解各类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一是认真做好信访接待和政策解释工作。据统计,自后扶政策实施以来,鹰潭市先后接到(待)群众来信48次数,来电338次数,来访153批次、511人次。信访群众大多是政策咨询,也有相关影响人口要求列入扶持范围。各移民县采取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方式,认真做好思想解释和政策宣传工作,得到了绝大多数移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对一些超出政策范围的不合理要求,坚持原则,不迁就,不退让,不开口子,切实维护政策的严肃性。二是切实做好原住农民和相关影响人口的关系协调工作。全市坚持把做好思想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耐心细致地做好政策宣传和释疑解惑工作,取得原住农民和相关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想方设法缓解这部分群众的思想情绪,平衡各方利益关系,确保后期扶持政策的顺利实施。三是重视做好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工作。为应对移民后扶工作中突发事件的发生,全市各地未雨绸缪,先后制定了《大中型水库移民突发群体事件应急预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确保了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社会稳定。

【“双轨设置”的成效】

在1991年增设移民业务之初,鹰潭市就将扶贫开发与移民管理两项职能统一于鹰潭市扶贫办,使扶贫与移民工作得到了有机结合,在“大扶贫”的格局下“双轨设置”地发挥作用。

1.“双轨设置”的整合效应。鹰潭市移民直补人数共计20423人,其中有2314人分布在“十一五”省定扶贫开发的5个重点乡、7个重点村、19个村(组),占全市直补总人数的11.3%。7个有直补移民的重点村每年核定的项目资金近70万元,平均每个村每年从移民资金中获得10余万元,相当于该重点村每年投入的财政扶贫资金。四年半来,在上述重点村共投入移民资金313万元、安排项目48个,其中整合资金244万元、安排项目36个。

2.“双轨设置”的扶持效应。省定扶贫开发重点乡贵溪市樟坪畲族乡拥有少数民族人口1100余人,占其总人数的25%,并有水库移民463人,分布在该乡的6个村(组)。根据实际调查,全乡共有60余户236人居住在深山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自然条件相当恶劣,部分农户还常受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的威胁,其基本生产生活安全都难以保障。本着“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搬迁”的移民搬迁原则,市、县两级扶贫部门于2007年和2008年两年分两批将分散居住在深山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的37户、106名村民(含部分水库移民)集中搬迁到樟坪畲族乡樟坪村小组。市、县两级扶贫与移民的“双轨设置”,为科学高效地组织实施该项工作创造了体制、机制的便利,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始终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将上级扶贫搬迁与本地实施的地质灾害移民搬迁有机结合;二是将扶贫搬迁工作与整村推进工作有机结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有效地推动工程建设力度和扶贫资金的利用率;三是将扶贫搬迁工程与产业化扶贫相结合,在重点村扶持建设规模化的毛竹丰产林基地,促进搬迁农户发展产业脱贫;四是将扶贫搬迁与退耕还林政策相结合,对搬迁点进行植树造林,栽种毛竹,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

3.“双轨设置”的撬动效应。省委省政府接待办在省定扶贫开发重点村贵溪市周坊镇库桥村定点包扶主要是围绕灾后募捐、水利公路兴建、文化教育投入、新农村建设等领域展开工作。2007年,共投入扶贫与移民资金20万元为当地群众兴建了姜家水库;翌年,水库初见成效,姜家、库桥、梅龙咀400余亩农田受益,每亩净增收益达200余元,总计增收8万元。2008年初的冰雪灾害使该村遭受巨大损失,为了恢复灾后生产,省帮扶工作组亲自走村串户、了解实情,并争取到了社会捐款100万元。同年底,共投入扶贫与移民资金120万元,加上当地民众自筹的部分资金,多方全力硬化了公路10公里,使12个自然村从此通了公路。期间,省帮扶工作组还争取到资金25万元,帮助库桥小学修建了篮球场;投入资金10万元,为库桥村民兴建了1600平米宽的健身休闲广场;投入资金2万元,为村部修理了办公楼。此外,省帮扶工作组自包扶以来还支持该村5个自然村的9个点进行了新农村建设,2006和2007年均支助16万元/点,2008年支助14万元/点,2009年支助16万元/点。在省帮扶工作组的大力支持下,该村的人均收入由2007年的2600元增至了2009年的3800元。

4.“双轨设置”的科技效应。贵溪市志光镇塔桥村是“十五”期间的省级重点贫困村,同时也是产粮大村。2005年全办在该村开展了科技扶贫。结合该村的农业生产特点,贫困群众的主要收入来自于水稻种植。全办从引进优质稻品种着手,通过市农业部门调入优质晚稻新品种926。926水稻新品种从2005年试种5亩,2006年扩种300亩,2007年示范800亩,2008年推广1400亩,到2009年推广2500亩已占全村水稻总面积的55%。该稻平均亩产1000斤,比同等优质稻923每亩增产200斤左右,与普通杂交晚稻产量相当,但比其谷价(0.88元/斤)每斤高出0.12元。如该村村主任家的9亩水稻田全部种上了926优质稻,比种923或种杂交稻每亩增收200元,家庭人均增收450元。2009年全村种植926优质稻增收50万元,人均增收142元。“输血不如造血”、“送钱送物,不如送新观念、新技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虽然该村结束了当年的财政扶贫资金的扶持,但是全办根据该村6个自然村有水库移民的实际,每年做了近2万元的移民项目无偿提供稻种、化肥和农药给该村群众,始终把科技扶贫工作的重点放在该村群众的生产发展上,调动积极性,维护主体性,激发创造性。

(粟润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