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余市扶贫和移民

新余市扶贫和移民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余市扶贫和移民新余位于江西中部偏西,现辖“一县四区”:分宜县、渝水区、仙女湖风景名胜区、产业经济园区和孔目江生态经济区,人口114.03万,面积3168平方公里。通过扶贫开发,新余市贫困人口逐年降低。培训机构均是具有省认定资质的培训基地,分宜县扶贫办和渝水区扶贫办分别选择的是分宜县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中心、分宜县诚信学校和新余市广播电台职业技术学校。

新余市扶贫和移民

【概述】

新余位于江西中部偏西,现辖“一县四区”:分宜县、渝水区、仙女湖风景名胜区、产业经济园区和孔目江生态经济区,人口114.03万,面积3168平方公里。全市现有10个省定重点贫困村,低收入人口10185人,主要分布在分宜县、渝水区的边远山区。全市现有中央大型水库1座(江口水库),地方中型水库6座(分别是分宜县彰湖水库、西坑水库、石牛滩水库;渝水区狮子口水库、龙门口水库、鹄山水库),共核定登记大中型水库移民90908人,分布在一县四区42个乡(镇、场、办事处),327个行政村,1358个村小组。

2000年至2009年是全市实施两轮扶贫开发的重要时期。“十五”期间,5个重点贫困村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45万元,筹资1360万元,实施交通、水利、农田基础设施、人畜饮水、教育及实用技术培训等项目63个,扶持贫困户1040户,1440人贫困人口告别了饮水难,新增农田灌溉面积1700亩,新建中型水井8口,修建村组公路36公里,建立各种种养殖业基地30个,其中苎麻产业基地被列为产业化扶贫基地,全县种植面积35000亩,年销售收入上亿元,帮助贫困人口1.5万人。“十一五”时期,上级下拨新余市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资金523万元,实施项目81个,新修公路86公里,新建饮水工程14处,解决了859户贫困户饮水难问题,维修水库15处,园田化平整面积上千亩,种植高产油茶林600亩。通过扶贫开发,新余市贫困人口逐年降低。2008年,全市贫困发生率为1.4,贫困人口为10185人。2009年,国家调整低收入人口标准为年人均收入低于1196元,按新标准,全市贫困发生率为0.87,低收入人口为6329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贫困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60%以上的村委实现了组组通,新建饮水工程基本解决了村民行路难。初步形成了果业种植、高产油茶林为支柱的扶贫产业。

2001年至2009年全市以中央直属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六年规划和国家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为中心,扎实开展水库移民工作,共争取上级移民扶持资金27952.712万元,其中库区建设资金576.4万元,库区维护资金89.8万元,六年规划资金5634.2万元,后期扶持资金21536.312万元(直补资金7038.81万元,项目资金14497.5万元),小水库资金116万元。实施移民扶持项目3203个,其中库区建设资金项目135个,库区维护资金项目41个,六年规划资金项目1089个,后期扶持资金项目1905个,小水库资金项目33个。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移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升,移民区呈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移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整村推进】

“整村推进”坚持二个结合,积极整合各部门资金。一是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新余市十个省定重点贫困村每年都有4~5个村小组列入省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新增新农村建设试点资金18万元。市民政局连续三年选择市级贫困村仙女湖九龙山乡城上村委作为新农村建设挂点帮扶单位,结合该村移民数量多的特点,积极争取移民项目。三年来,累计为该村投入资金120多万元,帮助3个村小组进行村组改造,植树造林,将一个贫穷落后的贫困村打造成了一个环境优美、经济发展、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二是与定点扶贫单位相结合。省直帮扶单位情系贫困村,真心帮扶,按照制定的帮扶规划,稳步推进,分步实施,累计自筹资金55.22万元,争取其他单位扶贫资金75.5万元,捐赠资金13.1万元,为当地修路、改水、改厕,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当地发展一村一品,提高村民收入。

科技扶贫】

先后扶持建立了科技示范与技术推广基地——新余市犇腾肉牛养殖场示范基地、新余市姗娜娜果业公司。2004年至2010年,连续六年扶持新余市绿林枣业有限公司种植推广“早脆王”优良品种,试种面积达到三千亩,并带动渝水区仁和乡西村村、分宜县洞村乡霞贡村两个贫困村60多户贫困群众种植枣树,人均年增收上万元;新余市蒙山实业有限公司连续三年被评为省扶贫龙头企业,优先享受省财政贴息贷款政策,2010年其主要产品新余蜜橘被列入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减少贫困人口专项规划的产业发展规划。

【“雨露计划”培训】

新余市县区扶贫办在开展“雨露计划”培训任务时,瞄准市内广阔的就业机会,主动与工业园区联系,把培训办到园区,根据企业用工岗位的要求,设置相应的培训课程,并适应新余培养新能源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原有的课目基础上,增加新能源有关课程。帮助学员树立新观念,提高新技能,做到培训结束后,能迅速适应岗位的要求,直接输送到岗位就业上岗。全市每年培训结束后,所有学员实现全部转移,真正做到了“培训一人,合格一人,转移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方”。2004年,全市对农村贫困户开展务工技能培训,2006年起开始实施“雨露计划”,开展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通过发放培训券的形式补贴学员,培训方式主要采取就地就近在贫困村办班的形式,培训内容以电脑、农村实用技术为主。培训机构均是具有省认定资质的培训基地,分宜县扶贫办和渝水区扶贫办分别选择的是分宜县劳动就业服务管理中心、分宜县诚信学校和新余市广播电台职业技术学校。2008年开始实施重点村“一村一名中高级技师”培训,为期两年,每人每年发放培训券1000元,培训机构为赣江职业技术师范学校。2009年培训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500元,培训机构调整为新余市电大。2010年“雨露计划”培训和“整村推进”一起被列入民生工程考核范畴。

【财政扶贫资金规范运行】

2000年,新余市老建扶贫办制定了《关于下发〈新余市老建扶贫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余建办字〔2000〕7号)。2005年,建立全市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监测信息系统,实现资金管理微机化、网络化,财政扶贫资金和项目的录入情况被列入年度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的内容。新余市十分重视强农惠农专项资金检查,2008年全市开展强农惠农专项资金检查后,根据检查中财政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市财政局和市扶贫办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财政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的通知》(余建字〔2008〕2号),要求1万元以上的项目建立档案,5万元以上的项目编制可行性报告。2009年全市所有县区的财政扶贫资金全部实行了县级报账制。2009年8月江西省强农惠农专项资金检查组重点检查了新余市财政扶贫资金。

【社会扶贫】

新余市10个省定重点贫困村,帮扶的单位先后有省直(属)机关单位5家,市级党政机关4家,县(区)直党政机关8家。分别是省煤炭行业办、市供销社、市劳动局帮扶渝水区仁和乡西村村,市建设局帮扶渝水区鹄山乡蓝塘村,区法制办帮扶渝水区罗坊镇新和村,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南昌办事处、分宜县邮电局定点扶贫分宜县抄场乡赤土村,江西省警卫局、市粮食局、分宜县社保局定点帮扶分宜县高岚乡弓江村、中储粮江西省分公司、县司法局定点帮扶分宜县高岚乡盆溪村,太平洋保险公司、分宜县政法委定点扶贫分宜县洞村乡霞贡村,县党史办帮扶分宜县抄场乡凤塘村。2009年开始,启动“爱心包裹”项目,为汶川地震灾区和贫困地区儿童捐购“爱心包裹”,两年累计捐赠20万元。

【产业扶贫】

新余市坚持以生态效益为导向,以贫困户受益为目标,重点选择有新余特色的产业进行扶持,积极推动科技扶贫示范基地的发展。一是充分利用本地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早脆王”红枣种植适应性强的优势,建立万亩鲜枣“早脆王”科技示范基地。新余市绿林枣业有限公司的“早脆王繁育基地”分别在仙女湖区、产业园区等地种植面积达两千亩,进入丰产期后亩产可达2500公斤,销售收入上亿元,目前已经成为江西省最大的“早脆王”种植示范基地,按照产业扶贫计划,将在10个省定重点贫困村进行引种和试点推广,每个贫困村建设200亩种植基地,使其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摇钱树”。二是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红壤土地资源,打造十万亩“新余蜜橘”科技园区。新余蜜橘1997年开始示范推广,现有栽培面积8万亩,新余市蒙山实业有限公司的“新余蜜橘”示范区面积2500亩,辐射区延伸到渝水区人和乡、鹄山乡、南安和分宜县的洞村乡、高岚乡、操场乡等8个贫困乡镇地区,采取“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立可靠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近3000户,人均年增收2000元。

【中央直属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六年规划实施工作】

新余市中央直属水库为江口水库,位于赣江支流袁河中游,新余市仙女湖区河下镇境内。该水库兴建于1958年,1961年竣工发电,设计总库容8.9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为4.67亿立方米,装机容量3.52千瓦,年发电量1.4亿度,水库面积60.1平方公里,坝址控制流域面积3900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62%,设计灌溉面积33.7万亩,防洪保护面积36万亩,是一座以发电为主,集灌溉、供水、防洪为一体的综合水利工程

2001年新余市开展水库移民普查工作,对全市移民分布、移民区基础设施、移民经济生活水平及劳动生产条件等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并着手编制中央直属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六年规划。通过普查确定江口水库移民7.46万人,分布在1县2区,23个乡镇,109个村委,514个村民小组,移民人均耕地少,人均收入低且增长缓慢,移民区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条件差,部分移民还滞留在回水区亟须二次搬迁。

根据移民区的现实状况,着眼于解决江口水库移民遗留问题,新余市于2002年6月编制完成《新余市江口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2002~2007年规划及总体规划》,各县区也制定了相应的规划,并于当年开始实施。规划分为移民生产资源开发调整与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以改善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以农田水利、地方交通为重点,通过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移民用电工程、地方交通工程、移民搬迁工程、危房改造工程及文教卫生工程等,逐步解决移民用水难、用电难、行路难、住房难、就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帮助移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促使移民增收,提高生活水平。为顺利实施《新余市江口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2002~2007年规划及总体规划》,加强项目与资金管理,2004年8月市移民办制定了《新余市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项目和资金管理实施细则》。

以《新余市江口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2002~2007年规划及总体规划》为蓝本,2001年至2009年中央直属江口水库移民遗留问题的处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以年度为阶段,循序渐进、分步推进,共实施1265个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九年来共建成农田水利设施307个,改善和新增灌溉农田43818亩,改善除涝面积5475亩,新增耕地面积760亩;修建人畜饮水工程140个,解决16752万移民和28230头牲畜的饮水问题;新修和改造村级公路604.93千米,大小桥梁36座,改善了库区交通条件,增强了移民与外界的联系;架设输电线路28条、219千米,新增和更换变压器29台,缓解了移民用电难问题;新建和改造校舍、医疗点120所、13350平方米,解决了部分移民上学难、就医难的矛盾;迁建新房586间、29320平方米,改造移民危房29600平方米;调整土地245亩,开垦土地260亩,增加移民拥有土地资源;开发经济作物3506亩,林业5700亩,增加了移民区生产资源;发展水产养殖2076亩,养家禽畜3.46万只(头);扶持乡镇企业29家,产生经济效益700余万元;搬迁回水区居民2011人,迁建新房112600平方米,解决部分回水区居民经常遭遇水患之苦;建成移民示范村22个;培训移民干部2530人次,培训移民6200人,转移移民劳动力1923人,资助316名贫困移民子女上职业学校。上述成果表明,六年规划目标(2002~2007年)全部达成,使移民区基础设施和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为实现2015年总体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后扶持工作】

2006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文件,决定从2006年7月1日起对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后期生产生活进行扶持,扶持时间为20年,扶持标准为每人每年扶持600元。为跟进国家后期扶持政策,做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新余市成立了水库移民工作领导小组,移民办根据该市移民现状及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制定了全面的工作实施方案和各项配套文件(制定《新余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方案》和《新余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核定办法》《新余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方式确定办法》《新余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宣传大纲》《新余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编制办法》《新余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新余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维稳工作预案》等六个配套性文件),并印制《新余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解答》手册,举办新政策培训班100多期,培训工作人员达3000多人,确保新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宣传到位,深入人心。

工作实施方案和配套文件制定完毕之后,新政策于2006年7月1日起先行在分宜县西坑水库移民区试点,历时3个月。通过试点取得了政策实施经验,对实施方案及配套文件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在此基础上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于当年9月份在全市铺开,各县区均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工作实施方案,开始对全市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进行全面认真的核查登记工作,并对移民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全市共核定登记大中型水库移民90908人,其中登记到人移民33700人,登记到村小组的移民57208人,主要来自本市的7座大中型水库,另有1686人为湖南水府庙水库、白马水库移民。

2006年底根据调查核定情况,在尊重移民意愿的前提下,实事求是确定扶持方式(对登记到人的移民实行现金直补,对登记到村小组的实行项目扶持),因地制宜编制了《新余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2006~2010年规划》和《新余市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2006~2010年规划》,计划用5年时间,通过现金直补和项目扶持两种方式,改善移民区人居环境,基本解决移民的温饱问题。实际施行中每年编报年度计划,确定年度目标,从而有利于分步实施,使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得到了有效推进。同时,为加强项目与资金管理,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市移民办制定下发了《新余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实施管理暂行规定》并与市财政局联合制定下发了《新余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和资金管理实施细则》。

2007年4月新余市在全省率先将第一批移民直补资金发放到移民手中,截止到2009年底共发放移民直补资金7011.975万元,33700移民受益;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1905个,下拨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资金14497.5万元。通过三年来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开展及移民自身的努力,新建自来水工程299处,水井393口,新修公路652条、521.04千米,桥涵45座,新修渠道207条、193千米,新修山塘水库133座,架设高低压线路24条,30.78千米,改造中低产田396亩,安装有线电视275处,新建文化活动中心39处,种植果树804亩,新建移民新村40个,受益人数达27万余人次。扶持项目的顺利实施,使移民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扶持对象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移民年人均收入由三年前的1612元增加到现在的3492元,并且激活了移民区的发展潜力,移民区的人居环境将得以持续改善,移民的生活质量也将不断提高。

【移民项目管理】

新余市一直坚持分级负责的原则,市、县(区)、乡(镇)之间层层签订责任状,将项目管理放在水库移民工作的首要位置。一是强化项目前期工作。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程序进行项目的选择、论证和申报,要求县区对每一个项目都要进行实地考察,对5万元以上项目要有可行性报告。项目要以提高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为目的,优先解决移民区存在的突出问题,所有项目全部落实到村小组,确保移民直接受益。项目的确定坚持民主程序,尊重和维护移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定权。二是推广项目预决算制。移民项目几乎包罗了农村所有的基础设施项目,一直以来,项目实施、管理、验收缺乏一个量化的操作标准。新余市积极探索,引入预决算制度,从2008年起,每一个移民项目都要由有资质的造价员提供规范的项目预决算书,并以此作为移民项目规划、审批、开工、施工、竣工结算的重要依据,极大地改善了移民项目的管理水平,确保了移民项目的真实性,提高了移民部门的监管力度,提高了移民资金的使用效益。三是建立项目档案。为使每一个实施项目都有案可查,移民部门始终坚持一项一档的原则,为每一个项目设立档案,统一规范了项目档案归集内容,专人专柜收集保管。

【移民项目资金管理】

第一,在移民直补资金的管理上,移民直补资金实行财政“一卡通”发放,并积极与财政、银行及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直补资金及时、准确、直接发放到移民手中。同时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对移民人口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核减了因身份转变、死亡等不符合政策的移民人口,确保直补人口的真实性。

第二,在项目资金的管理与使用上,通过“四个坚持”确保资金的正确流向,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一是坚持“专款专用”。全市各级移民部门遵照“项目跟着移民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严格资金的拨付,坚决杜绝向非移民区安排移民资金,对贪污、挪用、挤占、截留移民资金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全力维护移民资金管理的严肃性和公正性。二是坚持县级报账制。全市于2002年起实行县级账制,按工程进度报账和支付工程款,有效杜绝了乡镇截留、滞拨项目资金现象,极大地提高了项目责任人和承建单位的积极性,加快了项目实施进度。资金流转中间环节的减少,也减少了资金被挪用、挤占、套取的现象,有效防范了移民资金的舞弊行为。三是坚持检查监督制。移民资金使用坚持自查自纠的同时,主动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和纪检监察及审计部门的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通过内外监督确保移民资金的正确流向。

【回水区移民搬迁工作】

江口电站于1958年动工兴建,设计水位72米,但在实施时,简单地采取了以70米等高线作为水库淹没处理的水位标准,并因此产生大量移民遗留问题,特别是水库回水淹没区的问题尤为突出,长期制约着回水区经济的发展。回水淹没区的居民、耕地年年汛期遭受洪水、回水的侵害,水库建成后,多次出现坝前水位超过70米,据统计1964年至1989年26年中,坝前水位超过70米的就有16年,最高的1982年达71.85米,使回水淹没区的居民、农田受淹长达半月之久,居民要在楼上居住一个多月,造成农作物绝收,牲畜死亡,房屋倒塌,回水区居民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居民情绪不稳,人心思迁。有的居民、村组因此被迫自动搬迁。应迁未迁居民主要分布在:分宜镇的芦塘村、角元村、水东村、水北村,河下镇的洋田村、花园村,九龙山乡的黄田村、城上村共计3个乡(镇)8个行政村、28个自然村,受淹人口4700人。

在各级党委、政府及上级业务部门的重视下,全市库区回水淹没区应迁未迁居民遗留问题从1998年起纳入处理范围,制定了《新余市江口水库回水区居民搬迁方案》,按照“以迁为主、兼顾防护”的思路解决这一重大遗留问题。截止到2009年底,全市库区回水淹没区应迁未迁居民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居住在回水区的居民已自发或通过上级的扶持整体搬迁到安全地带。上级共安排资金1206万元,其中建设资金安排搬迁费535万元,六年规划资金安排搬迁费406万元,后扶资金安排265万元,自筹资金3509万元,迁建新房226322平方米,搬迁移民3529人,使这部分村民告别了水灾和回水对居住环境的威胁,告别了一遇库容暴涨纷纷爬上楼顶屋顶等待亲人、政府救援的日子,回水区移民从此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移民培训】

新余市移民部门始终把移民培训工作置于水库移民工作的重要位置,制定移民培训六年规划,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对移民进行各类培训。一是学历培训。九年来共选派了316名移民子女到江西省民政学校、新余高专、新余广电学校学习。二是职业技术培训。对2200名移民子女和返乡移民进行了计算机和机械电子技术及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提高移民劳动力就业转移率。三是实用技术培训。开展以“短、平、快”实用技术为内容的科技培训,全市共培训9000余人,通过学习培训,推广了一大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移民的劳动者素质有了极大提高。

【移民新村建设】

2005年新余市移民办制定下发了《新余市移民新村建设实施方案》。方案按照新农村建设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以村容村貌整治为突破口,以改善基础设施为基础,提高移民村生产力,增加移民收入,最终树立移民村落新风尚,达成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2005年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分宜县和仙女湖区选了22个移民村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之后每年都选取数个移民村进行移民新村示范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截至2009年共争取到62个移民新村建设经费1090.432万元,建成移民新村62个。

移民新村建设的做法,首先是根据移民村各自的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移民新村建设规划;再则积极与其他部门沟通,整合各方资金形成合力投入到移民新村建设当中;然后从村落道路硬化、改水、改厕、改造危旧房屋、建设沼气、架设电线、电缆等基础设施改善入手,扶持特色种养产业发展生产,组织移民外出务工增加现金收入;并且在每一个移民新村中建设有文化活动中心,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与市文明委协调开展“文明户”、“文明村”评比创建活动,并配合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强化村落的民主自治,从而促成村容村貌和移民精神面貌的全面改善。

【移民区维稳】

第一,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各地在移民项目安排都充分体现广大移民的意愿,把解决移民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放在首位,坚持做到“三公开”(年度计划公开、移民扶持资金公开、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公开),防止出现不稳定因素。利用报刊、广播、互联网公开水库移民政策,做到政策公开。在移民身份认定上做到一视同仁,统一政策,不乱开口子,不厚此薄彼,切实维护移民合法权益。

第二,建立落实多项移民区维稳机制。建立并落实水库移民工作分级负责制,重大问题报告制,做到责任到位、工作到位。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制定维稳工作预案。对水库移民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的重点库区和敏感问题,加强了监控,随时掌握动态,及时派出工作组进驻开展维稳工作,切实维护库区社会稳定。

第三,加强了信访接待工作。在接待移民上访中认真开展“三心”服务;一是热心。对待来访移民群众笑脸相迎,请坐倒水,热情接待每一位上访者。二是诚心。认真对待移民反映的问题,诚心诚意听取他们的意见,诚心善待。三是耐心。耐心细致听取移民反映的问题,耐心细致讲解政策,使他们满意而归。九年间共接待移民群众来电、来信2000余人次、接待移民咨询或上访2000余人次,都能做到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应。

【小水库移民解困】

2009年新余市启动小水库移民解困工作。通过走村入户,找村干部和老移民调查了解情况,初步确定全市有小(二)型以上水库309多座,移民2万余人,分布在一县四区31个乡(镇、场),大多分散安置在一些偏僻村庄,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农田水利设施简陋,灌溉、人畜饮水困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福利等基础设施匮乏,经济发展缓慢。无力兴建生产生活必需的基础设施。针对此情况,各县区着手编制了小水库移民解困工作实施意见及五年规划,确定以项目扶持的方式,按照“轻重缓急,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的原则,建立项目库,安排年度项目计划,帮助水库移民的实际问题。2009年共争取小水库移民解困资金116万元,扶持项目33个,移民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官爱珍郭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