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南昌市扶贫和移民

南昌市扶贫和移民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南昌市扶贫和移民自2001年以来,南昌市扶贫开发工作,紧紧抓住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坚持开发式、参与式扶贫方针。硬化道路475条1202公里,实现重点村行政路硬化率达100%。南昌市历年来对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给予了大力扶持、培育、壮大,扶贫主导产业已成为贫困农民增收重要渠道。

南昌市扶贫和移民

【概述】

自2001年以来,南昌市扶贫开发工作,紧紧抓住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坚持开发式、参与式扶贫方针。南昌市整村推进重点村村数120个,其中“十五”期间50个(省定重点村26个、市定重点村24个),“十一五”期间70个(省定重点村42个、市定重点村28个)。整村推进工作覆盖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安义县、湾里区,项目覆盖人口57736户、255353人,项目扶持人口6850户、21550人,其中贫困人口21419户、79558人。以扶贫开发重点村的水、电、路、校等基础设施为重点,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并不断加强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化扶贫工作,缩小了贫困地区的发展差距,增强了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

截至2006年底,南昌市共有大中型水库7座(新建县的溪霞水库、幸福水库、肖峰水库、梦山水库、朱坊水库和进贤县的钟陵水库,秧塘水库)、核定登记移民32298人,主要分布在82个乡镇、321个行政村、612个村小组,水库移民主要集中在新建、进贤、安义、湾里4县区16个乡镇,其中800人以上移民的乡镇8个,分别是新建的石岗、长堎、溪霞、望城、石埠、进贤的衙前、钟陵,安义的新民。

2001年至2009年,南昌市以中央直属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六年规划和国家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为中心,全面落实中央政策,认真开展水库移民工作,共争取上级移民扶持资金7385.57万元,其中库区建设资金408.42万元,后期扶持资金6977.15万元(直补资金4827.45万元,项目资金2149.7万元),小水库资金178万元。实施移民扶持项目644个,其中六年规划资金项目120个,后期扶持资金项目502个,小水库资金项目22个。

【扶贫开发工作成效】

2001~2009年,全市共投入扶贫资金20345.1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1408.1万元(市本级5300万元),部门整合资金8937万元。全市120个扶贫开发重点村投入财政扶贫资金9621.26万元用于整村推进建设,共实施各类扶贫开发建设项目1517个。整村推进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种养产业的发展扶持,其中基础设施建设6692.16万元、公共设施建设629.7万元、种植业930.7万元、养殖业552.2万元。

“十五”期间,南昌市重点村道路建设成效突出,继2006年实现了行政村道路全部硬化后,2009年重点村自然村道路硬化率达90%;重点村的生产生活用水得到良好的改善,70%的重点村用上了干净水;重点村小学全部实行维修、改造,无危房,大部分新建了教学大楼;培训农民7.78万人次,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迅速提高,贫困劳动力有序转移,增收显著;重点村扶贫主导产业经过近十年的扶持,已基本形成水禽(鸭、野鸭)、特种水产(鳝、蟹)、草食畜禽(羊、鹅)、水果、花卉苗木、茗茶、蔬菜、食用菌、黑芝麻、生猪等十大主导产业,每个村都拥有一至多项扶贫产业发展项目,自主创业农户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全市扶贫开发重点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650元增长到2009年的3380元,净增加2730元,增长420%;贫困人口减少7.5万人,较2001年底下降66%。

【扶贫开发主要措施】

1.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四条原则”,做到“六个确保”。在省、市直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整村推进扶贫工程极大地改善了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全市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程奠定了良好基础。主要是坚持“四条原则”、做到“六个确保”:

“四条原则”:一是坚持受益面广的原则。项目申报前,必须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充分征求广大村民,特别是贫困村民的意见,确保贫困群众能享受改革开放成果。二是坚持切实可行的原则。扶贫开发项目立项必须做到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能因为急于改善条件而产生新的村级债务,坚决杜绝半拉子工程。三是坚持急事先办的原则。重点村在确定项目时,要按照“资金有限,急事先办”的要求,理清思路,分清先后,确定主次,重点建设。四是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社会经济效益好的项目要先立项,早实施。做到干一项成一项,完成一项,发挥一项效益,真正使群众长期受益,使贫困村稳步脱贫。“六个确保”:一是确保每个自然村人畜饮水方便卫生。有可靠安全的水源,有清洁卫生的到户自来水或地下水,能够在干旱情况下满足人畜饮水基本需求。现已完成重点村改水改厕938处,建设卫生所36所,自然村人畜饮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二是确保每一户农民都接通了生产生活用电。三是确保每人拥有0.5亩以上旱涝保收田。新修梯田0.01万亩、新建水池0.0202万口、新建机井0.0358万个、渠道整治40.8千米,稳定高产田,改造中、低产田,使贫困农民的基本口粮有稳定的来源。四是确保每个自然村通程控电话。五是确保每个自然村修通沙石路。硬化道路475条1202公里,实现重点村行政路硬化率达100%。每个重点村有一条水泥路进村委会,每个自然村下雨天农用车能顺利进出。六是确保每个重点村小学没有危房。所有重点村小学全部进行了改造、维修,有70个重点村新建了校舍,修建维修校舍面积28914平方米,危房改造698间,56个重点村对学校进行了完善改造,38个重点村建立了电化教室。

2.产业发展采取“四种举措”,抓好“四个环节”。发展壮大扶贫主导产业是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输血型”扶贫向“造血型”扶贫转变的必然举措。南昌市历年来对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给予了大力扶持、培育、壮大,扶贫主导产业已成为贫困农民增收重要渠道。仅主导产业一项促使参与贫困农户户均增收超过200元,主导产业产生的经济效益已经成为重点村贫困农民增收的重要部分。主要是采取了“四种举措”,抓好了“四个环节”。

“四种举措”:一是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对产业发展效益较好、带动农户较多的重点村和龙头企业进行了奖补,每年均单列最少8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奖补,激励和促进了重点村主导产业的发展。二是采用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的方法,打造了南昌县塘南镇蔡家村蔬菜种植、新建县松湖镇黄家村食用菌栽培、进贤县下埠集乡柯溪村肉鸡养殖、安义县新民乡峤岭村水果种植和湾里区招贤镇南岭村茗茶油茶种植等扶贫主导产业发展示范点。三是与龙头企业的联结进一步紧密,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力作用日益明显。如天豫食品有限公司带动农户发展红薯种植达4000多亩,玉丰公司带动农户种植苦瓜1000多亩,江西煌上煌集团为重点村养殖基地(户)提供皇禽鸭苗100多万羽,并全部提价回收。四是扶贫科技示范基地进一步加强建设。南昌市扶贫科技示范园占地500多亩,引进绍兴麻鸭、野鸭、肉牛、种猪、虎纹蛙、朗德鹅、水果等优质品种种养项目20余个,项目的顺利推进对扶贫产业种养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如2009年江西红雁禽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共投放鸭苗7.3万羽、朗德鹅苗1.1万羽。“四个环节”:一是选准扶贫主导产业。扶贫主导产业应当结合本地特色资源、传统技术、农民意愿和市场需求选定,是贫困农民有能力参与并能成功的,逐步形成一村突出一品或数村突出一品的特色产业村。至目前,扶贫开发重点村现有发展养鸭109万羽,养朗德鹅0.4万羽,养牛、羊1328头,养猪8.3万头,网箱养鳝6600箱,果树种植880亩,花卉苗木种植1320亩,油茶4627亩,茗茶496亩,黑芝麻1620亩,玉米2000亩,食用菌栽培11400平方米,大棚蔬菜1018亩。二是确保扶贫主导产业参与农户逐年增多。坚持贫困户受益、市场化运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每个重点村参与的农户最少30户以上,并逐年增加更多农户参与到主导产业的发展。三是扶贫主导产业经济效益逐年提高。扶贫主导产业奖补资金及时足额发放,确保扶贫主导产业奖补资金用在培育壮大产业上,引导扶贫主导产业逐步发展壮大,重点村农民通过扶贫主导产业年人均增收达到100元以上。四是扶持支柱产业及其龙头企业建设。加强落实全省扶贫贷款贴息方式改革工作,鼓励金融机构选择扶贫项目发放贷款。积极支持“公司+农户”、“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类型、多层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先安排扶贫贴息贷款重点扶持省级农业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加强扶贫龙头企业和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衔接,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户互惠互利的利益机制的建立,为贫困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农产品收购等方面的服务,增强龙头企业对贫困农户的带动力;不断健全和完善各类重点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和壮大贫困乡村集体经济,把支柱产业的培育、产业深层开发和贫困群众增收相结合,建立完善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3.扶贫培训依托“五大平台”,突出“四个重点”。南昌市始终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把扶持对象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能力建设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根本任务。主要是依托“五大平台”、突出“四个重点”。

“五大平台”:一是院校教育平台。南昌市扶贫办按照市场竞争机制,选定了南昌工业技校等十一家培训单位作为贫困地区定点培训基地,建立了多层次、多形式、多专业、多途径的农民培训格局。二是企业用工平台。加强了与市用工企业,特别是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联系,引导了企业培训农民到村、送岗位到户,实现了企业、贫困户双赢。三是单位帮扶平台。通过市直帮扶单位所掌握的就业信息,定向培训贫困村民,促使其有效有序转移,达到“一人打工,全家脱贫”的目的。四是政策保障平台。全市每年都安排扶贫培训专款,探索了以发放扶贫“培训券”的形式培训农民,实施智力扶贫,人才脱贫,取得了良好效果。五是基地培训平台。启动建设了南昌市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引进了江西红雁禽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等4家涉农企业先后入园开工投产,培训带动了重点村农户发展种植、养殖扶贫主导产业,促进了贫困地区农民增收。

“四个重点”:一是计划生育率达标。重点村农民树立了文明婚育观念,无计划外生育。二是义务教育达标。无适龄儿童、少年因贫困而失学。三是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南昌市各级扶贫部门和市直帮扶单位每年都要为挂点村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满足群众对农业实用技术的需要,加快新产品、新技术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推广速度。四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各级扶贫部门和市直帮扶单位每年都组织和支助挂点村农民参加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和劳动力输出培训,努力使输出人员达到稳得住、能脱贫的目的。2001年来,全市组织重点村农民参加农业实用技术培训43590人次,劳动力转移培训24050人次,组织劳动力转移外出务工39600人。

4.社会扶贫工作推行“三位一体”,搞好“四项服务”。自建立定点扶贫制度以来,南昌市社会扶贫工作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市四套班子领导每人都与一个贫困村挂点帮扶,与市直各帮扶单位、各民营企业帮扶工作相结合,社会扶贫工作成效日趋显现。主要是推行“三位一体”,搞好“四项服务”。

“三位一体”:一是定点帮扶工作成效显著。“十五”与“十一五”全市确定120个市直机关,“十一五”又增加70个企业与贫困村结对帮扶,各帮扶单位都成立以一名副县级以上干部为组长的帮扶工作组,并组成了强有力的工作组进驻定点扶贫村、真心实意、实实在在抓扶贫。各帮扶单位按照市委的要求,针对每个贫困户、每个贫困人口,落实了具体的扶贫帮困措施,让贫困群众尽快地、直接地从帮扶工作中受益。帮扶工作组深入重点村指导、督促扶贫工作,为贫困农民出谋划策,解决实际问题,还发挥单位路子多、信息广的优势,牵线搭桥引进人才、项目、资金,为贫困村办了大量的好事实事。多年来,省、市直帮扶单位共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8937万元,干部职工捐款捐物近1066万元,仅走访慰问贫困户就达10150户次,送去慰问金815.9万元,帮助重点村解决了一批急需解决而又长期未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受到了贫困村组群众的真心拥护。二是“百企帮百村”活动初见成效。从2007年起,为每个重点村落实了一家有一定实力的民营企业,开展对口帮扶,形成了“1+2”的帮扶机制,为尽快改变重点村的贫困面貌注入了新的活力。自2007年4月份活动开展以来,帮扶企业对扶贫开发重点村水、电、路、校等项目已投入资金560多万元,帮助重点村修建排灌站、硬化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一对一”结对帮扶深入人心。按照省里部署要求,确立了市直帮扶单位党员干部与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帮扶的新举措。目前,全市有2101名党员干部与2050户贫困户结对帮扶,使扶贫开发成为更多党员干部参与的共同行动。体现出帮扶工作人性化、个体化的特色,帮扶措施更好地落实到户、受益到人,促进了整村推进和帮扶到户的有机结合。

“四项服务”:一是主动对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南昌市扶贫办始终把社会扶贫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省直和市直帮扶工作组确定后,主动帮助贫困村接洽联系,随同考察调研,经常性地与帮扶工作组保持密切联系,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召开了市、县、乡三级帮扶对接联席会,做到既从感情的联络上,调动帮扶的积极性,又从工作的沟通上,使其发挥主动性,增强责任感。二是完善机制。为更有效地促使帮扶工作的整体推进,南昌市扶贫办首先建立了定点帮扶工作通报制度。通过定期通报,能充分反映出定点扶贫的好经验、好做法,并可发现问题,找出差距,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其次是建立了工作督导制度。市扶贫办与统战部开展的“百企帮百村”活动就是通过定期不定期的督导,促使活动不断深入开展。并建立了宣传报道制度。通过电台、电视台和报纸等媒体大力宣传省、市直帮扶单位的帮扶事迹,并定于每周在南昌日报上刊登2户帮扶先进企业的好经验、好做法。三是协调政策。尽力争取更多市级以上财政扶贫资金,督促县级财政扶贫资金配套,不断努力增加财政扶贫投入。协调市直各单位在制定涉农政策,安排涉农项目和支农资金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向贫困村倾斜。同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加大项目整合力度,整合各种资源,联合各种涉农项目,重点加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村级道路硬化、人畜饮水安全卫生、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小学危房改造等工程的建设。从而形成叠加效应,达到办一件、成一件,扶持一批、脱贫一批的目的。四是搞好服务。市扶贫办在主动与省、市直帮扶单位搞好联系协调,做好本级服务的基础上,还要求县乡村各级积极为帮扶工作提供良好环境,在工作上、生活上为帮扶工作组创造良好条件,经常向帮扶单位主要领导和帮扶工作组汇报工作,沟通感情,高质量地完成好帮扶单位安排引进的帮扶项目。让群众得到看得见的好处,让帮扶单位放心,让工作组舒心,让贫困群众顺心。

5.项目管理严守“七项制度”,做到“三个确保”。扶贫开发工作涉及贫困农民最根本的利益,合理利用财政扶贫资金和加强扶贫项目的监督管理是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保障。为确保财政扶贫项目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南昌市积极探索项目管理模式,不断加强扶贫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和监管制度,扶贫开发行为日益规范。主要是做到项目管理严守“七项制度”,确保扶贫资金安全运行,确保扶贫项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确保更多的扶贫对象受益。

一是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所有扶贫资金的收支情况,按照谁决策、谁公示公告、谁受理反馈意见的原则,按南昌市扶贫办统一制定的《××县(区)××乡(镇)××村××年度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公示栏》分级分类公示公告,广泛接受群众的监督。并将公示公告制的执行情况,纳入项目验收和每年扶贫开发工作检查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下年资金分配安排的重要依据。

二是财政扶贫资金县级报账制。财政扶贫资金的拨付严格按照《南昌市财政扶贫资金县级报账制管理办法》执行,严禁挪用、拖欠、截留和挤占扶贫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并加强与审计部门联系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有效杜绝了各类违法、违纪现象。

三是扶贫项目咨询论证制。学校、桥梁、水利等重要项目都广泛征求了群众、专家意见,8万元以上的必须要有项目建设可行性报告,并由具备相关资质的单位承担设计施工,确保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四是项目招投(议)标制。所有扶贫基础设施项目,只要财政扶贫资金投入8万元以上的,都实施项目招投(议)标,达到节约扶贫资金,防止豆腐渣工程的效果。

五是联合检查制。联合了市财政、审计部门不定期地对扶贫项目和资金进行检查监督,确保扶贫项目、资金落到实处。

六是项目责任追究制。对于严重违反扶贫项目、资金管理规定的行为,要一查到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七是扶贫统计监测制。所有涉及财政扶贫资金的项目都必须经过“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监测信息系统”申报、审批及进行资金拨付,严格执行了财政扶贫资金的动态监测管理,确保了财政扶贫项目的顺利推进和资金的合理使用。

【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后扶持工作】

南昌市成立了水库移民工作领导小组,移民办根据全市移民现状及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制定了《南昌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方案》和《南昌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核定办法》《南昌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方式确定办法》《南昌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宣传大纲》《南昌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编制办法》《南昌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南昌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维稳工作预案》等配套性文件,并印制《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解答》手册,举办新政策培训班10期,培训工作人员达300多人。

后期扶持政策于2006年7月1日起在南昌市实施,并于当年9月份在全市铺开,各县区开始对全市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进行全面认真的核查登记工作,并对移民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摸底调查。2006年下半年,全市完成了水库移民核查登记工作。全市共有水库移民32298人(其中核定到人的直补移民22968人,核定到村组的移民9330人,这些直补移民从2006年起,每年享受600元的补助,共20年,核定到村组的移民按每年600元折算成项目资金,实行项目扶持)。

2006年底根据调查核定情况,在尊重移民意愿的前提下,实事求是确定扶持方式(对登记到人的移民实行现金直补,对登记到村小组的实行项目扶持),因地制宜编制了《南昌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2006~2010年规划》和《南昌市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2006~2010年规划》,计划用5年时间,通过现金直补和项目扶持两种方式,改善移民区人居环境,基本解决移民的温饱问题。政策实际施行中每年编报年度计划,确定年度目标,从而有利于分步实施,使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得到了有效推进。同时,为加强项目与资金管理,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市移民办制定下发了《南昌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实施管理暂行规定》并与市财政局联合制定下发了《南昌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和资金管理实施细则》。

从2007年起,全市共接收上级下拨的资金6977.15万元(其中移民直补资金4827.45万元,项目资金2149.7万元),直补资金已通过“一卡通”发放到移民手中,项目资金已实施了502个,其中实施了水井1口,安装自来水29处,新建(维修)排灌站5座,修建水渠42条54.83公里,建涵闸2座,修建堤坝2公里,修建山塘水库20座,重点村和水库库区修建道路171.66公里,改水改厕158所,绿化美化1690平方米,路面硬化0.56千米,环境整治29处,亮化工程4处,压水井3眼,机井11眼,为588户安装了自来水,便道15千米,新建公路桥2座,桥涵2座,新建改造学校362平方米,新建村文化室1523平方米。通过实施以上项目,移民安置区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提高,移民安置区社会稳定。扶持项目的顺利实施,使移民区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扶持对象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移民年人均收入由2006年的2312元增加到现在(2009年)的4580元,并且激活了移民区的发展潜力,移民区的人居环境将得以持续改善,移民的生活质量也将不断提高。

【移民项目管理】

南昌市及各县(区)移民办针对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一是严格项目的立项和管理程序。市移民后期扶持和经济发展项目按照“县(区)级负责、部门主管、乡镇组织、村组实施”的原则组织实施。即移民部门负责项目计划编制、实施管理和检查验收,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的拨付及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管,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协调,移民村委会负责实施。并且,根据移民意愿、移民所在村(组)的实际情况,在征求移民所在村组其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项目,总体上以水库移民村为建设责任单位。二是严格项目计划管理程序。县(区)移民管理部门在编制项目年度计划前,组织力量审查和核定项目的实施方案和概(预)算。项目计划主要解决移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上存在的突出问题,项目的确定是经过村组(自然村)群众的充分讨论,按照绝大多数群众的意见决定的,并填写了规划项目确定表。列入规划的项目会在移民村组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一般不少于7天,如有群众提出异议,必须对相关事项核实完善后再公示。县(区)移民办接到年度计划批复后,再将年度项目安排情况通告项目所在村组。经批准的年度项目计划不得随意调整,严格按照批准的计划组织实施。若确需调整,须按照项目计划申报程序报批。三是严格项目前期工作管理程序。(1)项目按经批准的后扶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开展前期工作,依据核定到村组的移民扶持人数和规划期内的扶持资金额度,按照大多数群众的意愿确定。(2)项目可行性报告和初步设计文件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参照行业规范编制。总投资中移民资金达到或超过20万元的项目单独编制可行性报告和初步设计文件,可行性报告经批准后进行初步设计,总投资20万元以下(不含20万元)的项目将可行性报告和初步设计文件合并一个文件,简化相关手续;总投资在5万元以下(不含5万元)的项目只编制项目建议书。四是严格项目建设管理程序。项目的实施由市、县(区)移民办对批准的年度计划按项目认真组织实施,乡(镇)政府负责项目建设的组织协调,项目单位承担项目建设的具体实施。项目实施根据建设规模的大小,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项目负责人为项目实施第一责任人,对项目实施、资金管理、工程质量负全部责任。项目实施管理根据投资规模的大小,按照有关规定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项目竣工后,应按照项目管理权限,由项目法人向移民主管机构申请竣工验收。项目验收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建设总体完成情况,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项目实施效益情况,项目竣工决算情况,档案资料情况等。项目经验收合格后,验收单位应签署项目验收鉴定书。并明确项目管护主体,及时办理移交手续,明晰产权,制定管护制度,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五是严格项目监督检查程序。(1)项目建设中,项目法人或项目实施管理小组在各县(区)移民办及各乡(镇)政府的指导下负责项目实施的日常管理、施工监督、工程支出管理、项目建档等工作。(2)项目竣工后,由乡镇政府进行初验,再报县(市、区)移民办验收。同时,项目法人将项目实施情况张榜公示,接受移民群众和社会监督。(3)南昌市及县(区)移民办定期开展规划实施的专项检查,加强对项目实施的监督,同时积极配合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对后期扶持项目的督查、审计。

【移民资金管理】

一是认真做好了直补资金的发放工作。南昌市移民直补资金经移民主管机构核准后,全面实现由县区财政部门按季度通过“一卡通”实行社会化发放。2006~2009年上级财政部门下拨的移民直补资金已全部发放到位。二是项目资金严格执行县级报账制。在项目计划下达后,县级移民主管机构向同级财政部门申请第一批项目资金。在收到财政部门拨付的项目资金后,在5个工作日内向项目法人开设的项目资金专户预付70%的项目启动资金,剩余部分资金根据工程施工进度和工程开支情况,定期向县级移民机构报销项目支出。三是加大移民资金管理的整改力度。每年对上级下拨的资金进行检查,发现问题提出整改要求。目前相关县移民机构已实行了资金专户管理、专账核算和县级报账。

【移民培训】

南昌市制定移民培训五年规划,开展以“短、平、快”实用技术为内容的科技培训,全市共培训300余人,推广了一大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

【移民新村建设】

2009年,在新建县和安义县选了个移民村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之后每年都选取数个移民村进行移民新村示范建设,截至2009年共争取到5个移民新村建设经费109.9万元。移民新村建设的做法,首先是根据移民村各自的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移民新村建设规划;其次积极与其他部门沟通,整合各方资金形成合力投入到移民新村建设当中;三是从村落道路硬化、改水、改厕、改造危旧房屋、建设沼气、架设电线、电缆等基础设施改善入手,扶持特色种养产业发展生产,组织移民外出务工增加现金收入;并且在每一个移民新村中建设有文化活动中心,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与市文明委协调开展“文明户”、“文明村”评比创建活动,并配合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强化村落的民主自治,从而促成村容村貌和移民精神面貌的全面改善。

【移民区维稳】

南昌市有关县区围绕工作目标,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全力维护安置区的社会稳定。一是切实做好群众信访工作。各县区在处理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和要求时,做到了符合政策的按政策执行。能在政策范围内解决的尽量给予及时解决,不符合政策的,则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真正做到群众来访耐心接待、出现问题及时处理、处理结果不留隐患。二是密切关注受影响人口的思想动态。一方面做到坚持原则,不在政策上随便开口子。一方面帮助他们实施好扶持项目,把他们的困难和问题解决好,积极争取他们对政策实施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消除他们的攀比心理。同时注意这部分群众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由于各县区工作积极主动,全市移民安置区和谐稳定,没有发生集体上访等群体事件。

【小水库移民解困工作】

2009年南昌市启动小水库移民解困工作。通过走村入户,找村干部和老移民调查了解情况,初步确定全市有小一型水库68座,小二型水库417座,移民3.95万人,分布在全市的8个县区。各县(区)着手编制了小水库移民解困工作实施意见及五年规划,确定以项目扶持的方式,按照“轻重缓急,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的原则,建立项目库,安排年度项目计划,帮助水库移民解决实际问题。2009年共争取上级小水库移民解困资金178万元,扶持项目22个。

(熊永平漆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