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赣州市扶贫和移民

赣州市扶贫和移民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赣州市扶贫和移民2002年,赣州有8个县被国家确定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70个乡被江西省确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1450个行政村被确定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赣州市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增加到5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增加到24家,2009年又审核认定市级扶贫龙头企业80家。2009年,赣州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856元,比2000年的2100元提高了1756元。

赣州市扶贫和移民

【概述】

2002年,赣州有8个县被国家确定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70个乡被江西省确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1450个行政村被确定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2006年,赣州全市核定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人口211473人,其中采用直补到人的方式扶持139535人,采用项目扶持的方式扶持71938人。

赣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大扶贫工作力度,提高扶贫开发水平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把扶贫和移民工作纳入全市“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通过整村推进、搬迁扶贫、库区移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扶贫等多种形式,全市贫困面貌得到了较大改善,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由2005年的62.72万人下降到2009年的26.1万人,期间共减少贫困人口36.62万人;全市水库移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6月30日的1491元增长到2009年的2519元,增长69%。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绩效考评连续多年被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江西省财政厅评为先进单位;扶贫宣传工作多年被评为全省先进单位; 2009年,全省社会扶贫工作经验交流会在赣州市召开,赣州社会扶贫工作的经验材料在会上作了发言介绍;2009年12月,江西省“科技扶贫兴产业、连片开发惠万家”主题科技扶贫活动在于都县举办。2009年,宁都县、赣县的扶贫和移民工作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受到了江西省委、省政府的表彰;赣县、安远、于都、兴国、石城5县被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评为移民搬迁工作先进县。

1.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01~2009年,赣州市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5092.2万元,新修和改造乡村公路里程11230公里,重点村到乡路面已基本硬化,1450个重点村行路难问题基本解决,新建、新修桥梁22680米;新建维修了水陂、水坝、河堤、山塘、水渠等水利设施2000多处(座);新增农田灌溉面积35.1万亩,新增基本耕地面积1.5万多亩;架设输电线路100多公里;新建改造学校20357平方米,新建改造卫生院16994平方米。“十一五”以来,结合新农村建设,扶持6581户农户安装了自来水,7654户农户改建了卫生厕所,新建公厕110处;修建村部及社区活动中心49350平方米;居民住房改造20130平方米;种植油料糖料作物273.5万亩,种植林果作物9.2万亩,发展茶叶2.3万亩,饲养畜禽1132.7万头,养鱼2668万尾。赣州市行政村通公路比例由2000年的92.71%提高到2009年的98.88%,通电比例由2000年的96.16%提高到99.7%,通电话由2000年的88.8%提高到100%,通广播电视比例由85.86%提高到100%;饮水困难人口由2000年的256.14万人下降到169.2万人,行政村有卫生室的比例由2000年的15.42%提高到80.5%。

2.产业化扶贫成果斐然。赣州市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增加到5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增加到24家,2009年又审核认定市级扶贫龙头企业80家。“十五”以来,赣州市重点村共发展各类种植业面积约20万亩,农民收入有较大增加,重点村“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3.贫困劳动力和水库移民素质明显提升。“十五”期间,赣州市8个重点县都争取进入了科技扶贫示范县,投入资金2859万元,实施科技示范项目93个,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15个,如兴国灰鹅、于都奶牛、上犹油茶等。全市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2800多期,累计培训农民21万多人次,其中贫困地区劳动力技能转移培训3.7万多人,转移就业3.5万多人,就业率达95%以上;认真实施重点村“一村一名”中专生培养计划,全市共完成3415名招生培养任务;9年共招收培训农函大学员19440人。2006年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以后,赣州市举办各类水库移民培训班331期,培训人员达13063人次。

4.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9年,赣州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856元,比2000年的2100元提高了1756元。初步建立以“十大救助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和农村低保制度,10.2万人享受城市低保,30.78万人享受农村低保。新建灾民新村139个,灾后倒房重建率达到100%,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6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人口达到258.2万。解决了29.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5.贫困地区群众生存环境得到根本改观。2004~2009年,赣州市先后在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瑞金、石城2个比照西部政策县范围内的库区、深山区、严重水土流失区、地质灾害频发区,实施了有规划、有计划、有组织、分阶段稳妥有序的移民搬迁扶贫,完成深山区、库区、地质灾害区群众移民搬迁99874人,其中集中安置69002人,分散安置30872人,建立移民集中安置点571个,共投入移民扶贫搬迁资金34750.82万元,其中:中央、省下拨资金29825.72元,市财政配套4458.5万元,各有关县(市)配套466.5万元。

6.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取得明显效果。2006~2009年,赣州市采取多项有效举措,努力挖掘帮扶亮点、拓展帮扶层次、创新帮扶方法,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收入大幅增加。移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6月30日的1491元增长到2009年的2519元,增长69%,而同期当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只从2123元增长到3080元,增长45%,年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的贫困移民人数也从84914人下降到44204人,移民间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移民收入正在稳步赶超当地农民收入。库区及移民安置区的行政村“五难”问题基本解决,村组通公路比例达到74%、村组饮水安全比例达到75%、村组通电比例达到92%、义务教育阶段移民子女上学比例达到99%,基本实现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中预定的到2010年“个别库区和移民相对集中安置区饮水、交通等相对落后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各项产业有较大发展,移民和非移民之间收入差距逐渐缩小,人均纯收入达到当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近期目标。

7.村级组织建设明显加强。“十五”以来,赣州市各级组织和扶贫移民部门通过各种形式,培训村“两委”班子成员2800多人次,特别是2004年以来,赣州市扶贫开发结合全市“五新一好”新农村建设,把建设好班子当做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既加强了对村级干部的培训,提高了干部素质,又建立健全了村级长效管理机制。

【整村推进】

赣州市把整村推进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新农村建设促进扶贫工作,促进贫困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2001~2009年,赣州市共新修和改造乡村公路里程达11230公里,重点村到乡路面已基本硬化,1450个重点村行路难问题基本解决,新建、新修桥梁22680米;新建维修了水陂、水坝、河堤、山塘、水渠等水利设施2000多处(座);新增农田灌溉面积35.1万亩,新增基本耕地面积1.5万多亩;架设输电线路100多公里;新建改造学校20357平方米,新建改造卫生院16994平方米。结合新农村建设,扶持6581户农户安装了自来水,7654户农户改建了卫生厕所,新建公厕110处;修建村部及社区活动中心49350平方米;居民住房改造20130平方米;种植油料糖料作物273.5万亩,种植林果作物9.2万亩,发展茶叶2.3万亩,饲养畜禽1132.7万头,养鱼2668万尾。

【产业扶贫】

赣州市通过村级扶贫互助资金会、小额到户贴息贷款、科技扶贫、项目贷款贴息等扶持方式,帮助农户发展产业,增加收入。一是投入1005万元资金在全市52个重点村开展扶贫互助资金会工作试点,每村安排资金15万元,解决了4323户贫困户发展生产缺乏资金的困难;二是在8个重点县投入185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累计为1.5万多户贫困户发展生产贷款3.7亿元提供了贴息支持,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三是投入872.4万元为109家扶贫龙头企业贷款2.9亿元提供了贴息支持;四是投入2900多万元用于宁都、于都实施连片产业开发,通过发展产业辐射带动贫困农户增产增收;五是投入1000余万元科技扶贫示范项目资金,辐射带动2万多户农户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增收。

【搬迁扶贫】

2004~2009年,赣州市围绕“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实施搬迁扶贫。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4750.82万元,其中市县两级筹措配套资金4925.1万元,按每人3500元的补助资金,直接补助给移民户用于兴建住房,配套资金用于移民户土地、山地的划拨以及安置点基础设施的建设。全市8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两个西部政策延伸县(市)范围内居住在离公路5公里以外的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的群众有171112人,到2009年底,已有99874人实施了移民搬迁,占需要搬迁总人数的58%,涉及移民搬迁的村、组(自然村)有2706个,其中已完成整体搬迁的有1091个,整体搬迁率为40.3%。新建移民集中安置点571个,集中安置移民69002人,占移民搬迁总人数的69%。通过建立社区管理组织加强对移民集中安置点的管理,以及加强对移民户劳动力的转移培训、产业扶持、小额信贷、技术服务等措施,加大了后续扶持力度,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搬迁后移民群众的收入普遍增加30%以上,相当一部分集中安置点都成了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和示范工程。

【水库移民】

2006年,赣州市共核定移民后扶人口211473人,其中采用直补到人的方式扶持139535人,采用项目扶持的方式扶持71938人,累计发放移民后期扶持直补资金26241.06万元,实施后扶项目2241个,受益人数达到688146人。移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6月30日的1491元增长到2009年的2519元,增长69%,而同期当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123元增长到3080元,只增长45%。年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的贫困移民人数也从84914人下降到44204人,移民间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移民收入正在稳步赶超当地农民收入,库区及移民安置区村组通公路比例达到74%、村组饮水安全比例达到75%、村组通电比例达到92%、义务教育阶段移民子女上学比例达到99%,全市基本实现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中预定的到2010年“个别库区和移民相对集中安置区饮水、交通等相对落后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各项产业有较大发展,移民和非移民之间收入差距逐渐缩小,人均纯收入达到当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近期目标。

【连片开发试点】

2007年9月起,宁都县连续2年被列入全国“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县,2009年又将于都县列入了全国试点县。宁都县在试点工作中突出蘑菇、黄鸡、加工橙等三大扶贫产业开发,促进了该县特色产业连片开发快速发展,也为有效解决连片贫困问题在全省和全国作出了示范。在试点工作的2年时间里,宁都县整合投入6.5655亿元资金,新建和改造村组公路206.5公里,建成小型农田水利70项,新建、扩建和改建学校10所,扩建乡镇卫生院2个、新建村级卫生室21个,新建乡镇宣传文化站3个、村组文化活动室23个,新建乡镇敬老院2个,新建移动、联通基站8个、新开程控电话400门,还开通了远程教育网、电信宽带网、有线电视网等,新建社区活动场所27个,新建了4个村委会办公房。同时,在试点区域7个乡镇的17个行政村连片开发加工橙近3万亩,新修通园公路50公里;建立黄鸡标准化养殖小区23个,新建与改建养殖大棚500个,化尸窖47个,新增黄鸡养殖500万羽,年黄鸡出笼达3500万羽;新建10万平方米蘑菇房,新增种植蘑菇面积50万平方米以上,新建二级菌种场2个1500平方米,年生产优质蘑菇种50万瓶以上。三大产业共覆盖农户10108户,其中贫困户1203户,为农民长期稳定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于都县连片开发试点重点实施加工橙种植、油茶林开发和蔬菜种植等三大类项目,整合资金3.65亿元,项目覆盖全县7个乡镇31个村1620多户贫困户。

【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

赣州市坚持短中长相结合、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采取订单培训、校企联训等多种形式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赣州在全省率先开展了重点村“一村一名”中专生培养计划实施工作,对全市“十一五”重点村的贫困户、搬迁扶贫户、库区移民户和农村低保户的“两后生”子女开展专业技能与学历培训,符合条件的学生在就读期间,可享受两年5200元的学费补贴,并免收住宿费。毕业后可由指定培养学校负责推荐安排到全国发达地区或本地工业园区就业。2005~2009年,赣州市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597.7万元,委托赣州远大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等5所学校共招收录取贫困家庭学生3415名,已走上就业岗位的1350多人。经过中专技能与学历培训的贫困学生掌握了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相对较高,毕业后更容易就业,工资收入水平也较快提高,许多学生成了家庭经济的顶梁柱。赣州市还强化了对返乡农民工的自主创业培训,充分利用本地农民创业优惠政策,提供创业培训服务。如兴国县健全县乡村三级工作网络,还在工业园区旁兴办“日升科技学校”承担“雨露计划”任务,2009年培训转移3600多人到工业园区就业,被评为全省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先进县;宁都县委、县政府在县城迎宾大道旁专门划拨50亩土地,准备兴建扶贫培训学校,强化对贫困劳动力的转移培训。2005~2009年,赣州市共举办各类转移培训班2800期,对3.7万贫困劳动力实施了培训,其中转移就业3.5万人,转移就业率达95%,基本达到了“培训一人、转移一人、稳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同时,与赣州市科协合作,招收培养了农函大学员19440名。

【社会扶贫】

赣州市积极拓宽社会扶贫渠道,努力构建大扶贫的工作格局,初步实现了由单一政府部门扶贫向大扶贫的转变。一是单位定点扶贫。自2001年起,赣州市先后有1个中直单位(国土资源部)、53个省直单位和61个市直单位以及一大批县(市、区)直单位分别在各个重点村开展定点扶贫,实现了全市1450个重点村均有1个以上省直、市直或县(市、区)直单位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定点扶贫单位共投入帮扶资金8.75亿元,促进了贫困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领导干部结对帮扶。赣州市按照市级干部3户、县级干部2户、科级干部1户的要求与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每年平均有13136名领导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17927户,2001~2009年,共为结对贫困户投入帮扶资金6653.72万元。各级领导干部从帮理清思路、帮资金技术、帮发展产业、帮培训转移、帮增加收入、帮移风易俗等方面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注入新的活力。如赣县大田乡夏湖村田心组党员钟信福,结对帮扶了8户贫困户,并以实际行动帮资金、教技术、引信息,通过创业养猪,使8户贫困户全部脱贫致富,被县乡评为结对帮扶致富标兵。三是企业帮村带户。2001~2009年,赣州市动员组织了813家(次)非公有制企业参与了“企业帮村带户”活动,共帮扶贫困村917个,帮带重点村1012个(次),投入生产性项目资金和帮扶资金3.2亿元,发展种养项目882个,带动36774户农户受益,就地带动劳动力就业53762人次。四是社会捐赠。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李永海副会长在会昌县投资兴建教科一体化示范学校和生态科技园,还牵头争取中泰华威国际投资有公司“雨露计划·中泰华威行动”健康扶贫办公室和其他企业爱心人士向会昌、全南、石城、于都、龙南等县捐献医疗设备2亿多元。2010年5月,赣州市还专门成立了“赣南老区建设促进会”并召开了成立大会,会上现场捐赠款物总价值120余万元。2001~2009年,全市共接受各类社会捐赠资金6.52亿元。

【国土资源部赣南扶贫】

国土资源部从1987年起就在赣南开展定点扶贫,至今整整23周年。国土资源部在矿产勘查开发、土地开发整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助学等领域进行了有计划、有重点的开发式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国家主管部门和江西省的表彰肯定,受到赣南老区人民的高度赞誉。

【科技扶贫】

2001~2009年,赣州市安排了科技示范项目资金2852万元,扶持项目50个,安排科技培训专项经费1786.2万元。全市各级共举办各类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3300多期,培训扶贫干部和贫困劳力近30万人次。

【扶贫宣传】

2001~2009年,赣州市积极创新扶贫和移民工作宣传方式,凝聚工作合力,推进全市扶贫和移民工作。一是加强了与宣传、文化部门及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体的合作,大力宣传报道国家扶贫方针政策和扶贫移民工作的新典型、新经验、新做法。如与赣州群众艺术馆合作,在南门口举行了以“扶贫开发引领农村脱贫致富”为主题的文艺演出;与赣州市社联合作,编印了《赣南社会科学》双月刊;与赣州电视台合作,开展了“扶贫路上铸辉煌”的电视宣传。二是创办了赣州市扶贫和移民信息网站,迅速便捷地宣传推介赣州市扶贫和移民事业各项工作;三是强化内部宣传。先后编印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及有关学习资料》《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手册》《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工作手册》及《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资料》等小手册,发至各重点县、乡村及扶贫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学习。“十五”期间编印了每月一期的赣南《信息扶贫》和不定期的《扶贫简报》,2007年创办了每月一期的《赣州扶贫和移民简报》,开展实用技术、工作情况及经验典型的交流。还利用各种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加强扶贫和移民工作的宣传。2009年4月份专门编印了《赣州市扶贫开发典型经验汇编》一书,汇编典型经验文章38篇。2009年,赣州市在设区市以上新闻媒体用稿535篇,比2008年增加180篇,多数县市建立了宣传奖罚机制,很多县市结合实际编发了工作简报。

(赖外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