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九江市扶贫和移民

九江市扶贫和移民

时间:2022-06-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九江市扶贫和移民2002年,九江市修水县被确定为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都昌县被确定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九江市扶贫和移民系统按照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及九江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十五”和“十一五”扶贫工作目标,突出抓好整村推进、搬迁扶贫、雨露计划、产业扶贫、社会扶贫、水库移民等重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九江市扶贫和移民

【概述】

2002年,九江市修水县被确定为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都昌县被确定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491个行政村被确定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人数有253650人。九江市扶贫和移民系统按照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及九江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十五”和“十一五”扶贫工作目标,突出抓好整村推进、搬迁扶贫、雨露计划、产业扶贫、社会扶贫、水库移民等重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九江市扶贫办被评为2004年度全省扶贫系统“移民扶贫工作先进单位”、“社会扶贫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度“全省扶贫系统先进单位”和“移民扶贫工作先进单位”、“整村推进工作先进单位”、“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先进单位”、“资金项目管理工作先进单位”,2006年度“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先进单位”,2007年度“全省扶贫系统先进单位”,2007年度“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B级先进单位”,2008年度“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A级先进单位”,2009年度“全省扶贫和移民工作调研工作先进单位”第一名。

【整村推进】

2002~2005年,九江市重点在修水、都昌等10县(市)134个重点村积极开展整村推进工作(其中修水42个重点村、都昌县40个重点村)。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4632.087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8147.1万元,以工代赈资金1256.75万元,定点单位投入1021.24万元,农民自筹资金(含投工投劳)2977万元,其他资金1198.197万元;实施项目1864个,修路1792.69公里,修建桥梁402座,修建小水电站32座,水利设施574处,建饮水工程1735处,修建学校92所,建村级卫生所34所,建沼气池507个,发展种植业面积30175.3亩,养猪、牛、羊18577头,养鸡、鸭、鹅346357羽,养鱼11182.7亩。共有62186户受益。同时,积极开展“三清三改一创建”活动,共清除垃圾6712吨,清理污水1445处,清理路障866处,改路1384.2公里,改水1008处,改厕1932个。2002年是实施整村推进工作的起步年,九江市扶贫部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全力抓好村级扶贫开发规划的编制工作。3月份在修水、都昌和市区分别举办了三期规划骨干培训班。县、乡主管规划编制的领导和业务骨干,134个重点村的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和规划骨干共400人参加了培训。培训采取集中上课,分组座谈、问卷测试等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九江市扶贫办严格规划的评审批复,并于7月22日至24日召开全市村级扶贫开发规划评审会,九江市委常委、农工部部长方长春等市领导亲自参加评审会,对全市村级规划评审提出了具体细致的要求和原则标准。2003年,九江市扶贫办在都昌县徐埠镇合力村、武宁县横路乡港北村、泥山村等行政村开展了“三清三改一创建”工作试点,2004年在重点贫困村全面启动,127个自然村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20万元。通过开展“三清三改,创建文明村落社区”工作,拓宽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内容,使贫困乡村“脏乱差”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自身素质,实现了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2005年,九江市有修水县白岭镇三千塅村等209个村被确定为全省“十一五”期间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计划的重点村,数量较“十五”期间增加56%。

2006~2007年,按照“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构建和谐文明新村”的要求,九江市在209个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共投入资金6729.32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2121万元,农民自筹资金(含投工投劳)2570.82万元,其他资金2037.5万元,实施项目681个,修路432.2公里,修建桥梁27座,水利设施35处,建饮水工程494处,修建学校13所,建村级卫生所8所,建农民活动中心26个,发展种植业面积14050亩,养殖业面积113242亩。共有99689户、446716人受益。同时指导在全市209个扶贫开发重点村中确定的125个新农村建设试点自然村,按照“走平坦路、吃安全水、用卫生厕、住舒适房”的要求制定扶持项目并督促实施。共投入资金7208.63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2500万元,农民自筹资金(含投工投劳)3826.67万元,其他资金881.96万元,实施项目1680个,改路278.73公里,改水、建饮水工程6984处,改栏、改厕、建沼气4167户,改房3553间,绿化58550平方米(其中绿化树木81301株),普及电话715部,普及有线电视955户,普及太阳能457户,建垃圾池306个,建村民议事活动中心26处、农民文化活动中心35个。根据全国关于优先确保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的革命老区县在2010年前完成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任务的部署,2008年,九江市将修水县和都昌县未实施整村推进的148个贫困村增补为“十一五”期间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至此,九江市“十一五”期间实施整村推进的重点村达到357个。从2008年到2009年,九江市认真做好357个重点村的整村推进项目实施工作,共实施项目2150个,累计投入资金33868.03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6689万元,群众投资投劳11493.98万元,争取其他资金15685.05万元,共有263802户、1224459人受益。在所扶持的扶贫开发项目中,实施基础设施项目1214个,其中修路1597.893公里,修建桥梁32座,水利维修164处,建饮水工程24处,修建中、小学校34所,修建村级卫生所40所。还有388个自然村实施“三清三改”,绿化美化环境。实施产业化扶贫的项目645个,种植业项目517个,种植面积达55617亩,其中种植九江水梨3.185万亩,种植蚕桑950亩,其他种植项目34个,扶持养殖业的项目121个。同时大力开展社会公益扶持事业,共投入资金237.73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210.23万元,这一项目的实施将有271名贫困家庭学生得到圆梦助学的援助,有13732名贫困户农民得到科学技术培训。在357个重点村的整村推进工作中,九江市重新编制、科学制定了209个重点村和新增148个重点村的整村推进扶贫规划。2006年初,209个重点村制定了“十一五”村级扶贫开发规划,由于2006、2007两年按照省委要求集中力量抓新农村建设,两年中安排了2500万的财政扶贫资金进行新农村建设,原来制定的规划要相应调整。因此,209个重点村在2008年年初重新编制了村级扶贫开发规划(2008~2010),对后三年209个重点村的扶贫项目进行了科学规划。同时,对新增补的148个重点村也组织了村级扶贫开发规划(2008~2012)的编制工作。在扶贫规划编制工作中,坚持自下而上、群众参与的原则,以村为单位制定规划。各县(市)均举办了村级扶贫规划骨干培训班,广泛深入听取农民群众对村级扶贫规划的意见,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尊重群众意愿,采取“海选”办法产生规划项目,并严格审查,明确规划项目既符合群众意愿,是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又符合政策的要求。根据“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要求,做到实施项目有规划依据,所有实施的整村推进项目均是在规划项目库中挑选的,不在项目库中的项目,原则上不予审批。

【搬迁扶贫】

从2002年开始,九江市就先后在修水、武宁、瑞昌、德安4个县(市)进行了搬迁移民扶贫工作试点。2003年,修水县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三个搬迁移民扶贫试点县之一,形成了“县抓协调,统筹推进;乡村负责,具体落实;部门协作,配套实施”的移民扶贫工作机制和坚持“二个为主”的搬迁原则,即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有土安置为主,无土安置为辅。对搬迁群众实行“三走一平”,即户口迁走,财产搬走,耕地调走,旧房拆平等。确保移民户能够“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修水县把移民扶贫作为“一号工程”来抓,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办公室主任的工作机构,每年从县财政挤出100万元作移民配套资金,还将各部门的支农资金统一调度,重点向移民扶贫倾斜。九江市移民扶贫工作不仅得到了广大移民搬迁户的衷心拥护,而且也受到了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赞扬。2004年5月13日,原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高鸿宾率“全国新阶段移民扶贫搬迁培训班”200余人,来修水县参观,一致认为九江的移民扶贫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省委、省政府领导苏荣、吴新雄、傅克诚、陈达恒、舒晓琴、孙用和等先后到修水县考察,对这里的移民扶贫安置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2008年,九江市移民扶贫工作扩大到3个西部政策延伸县,把深山区移民,生态移民,易地安置均纳入移民工作内容。

2009年,九江市移民扶贫工作进一步扩大到修水、都昌、德安、武宁、星子、湖口、共青开发区六县一区实施。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坚持“三个不变”、“三个把关”:坚持以自然村为单位整体搬迁政策不变;坚持以有土集中安置为主的安置方式不变;坚持人均0.5亩水田的“村民待遇”不变。坚持把好搬迁对象的资格审核关。将移民资格条件公布于社会,接受群众监督。按照“农户申请,村组评议,乡镇审查、县级核准”的程序操作,对移民对象实行自然村、行政村和乡镇政府“三榜公布”。坚持把好安置点的选择关。做到了“三个不批”。村组干部和群众积极性不高的不批;条件还不具备或不成熟的不批;提过高要求的不批。坚持把好资金管理使用关。严格按照移民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根据移民户建房进度,移民建房补助资金全部实行“一卡通”,确保资金按时到户。同时,每月对各县移民进展情况进行一次督查;出台移民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对全市有移民工作的县(市)进行考核。7月份,组织相关县在都昌召开了移民工作现场调度会。2009年底,31个安置点已全部实现三通,5665人都搬入了新居。修水县和都昌县被评为2009年全省移民扶贫先进单位。九江市实施移民扶贫工作以来,到2009年底,共安置移民农户达1.2万户,5.44万人,共使用移民扶贫资金1.9亿元。

【“雨露计划”】

2005~2009年,九江市扶贫部门共计投入资金1200余万元,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26875人,转移就业24322人,就业率90%,其中,当地工业园区就业8766人,外地转移就业15556人。据调查,通过培训后转移就业的贫困劳动力月平均收入达1200元。为切实抓好“雨露计划”工作,九江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市扶贫办和各县(市)扶贫办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形成了上有头下有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建立健全相关制度,研究制定了《九江市2006~2010年“雨露计划”工作实施意见》《“雨露计划”量化考核细则》《加强培训基地管理措施》等。严格优选申报审批培训基地。通过认真考察,申报了九江市科技中专、九江市旅游中专、赣北电子学校等三家培训机构,经省办批准为省级扶贫培训基地。2008年,按照《关于对全省农村转移培训机构实行认定和授牌的通知》的要求,九江市在原14个省、市培训基地的基础上,重新认定了23个培训机构为江西省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其中,市区7个、县(市)16个。严把政策关,坚持择贫而扶。享受优惠政策的贫困生必须是绝对贫困户和低收入农户的劳动力。参训学员严格按照个人申请、村推荐、乡审核、市审批、张榜公示的方式方能录取入学。并针对贫困学员的客观实际,区别不同对象制定扶持政策。对贫困生、特困生免交部分或全部培训费,对特困生还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增强针对性,确保参训学员真正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在与各培训基地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紧紧结合市场需求设置培训专业,先后开设了计算机应用、电子电工、缝纫车工、农产品加工等12个专业。同时,各培训基地在严格管理中塑造学员形象,在因材施教中抓教学质量,在以人为本中抓管理服务。为了提高贫困群众种植、养殖技术水平,组织有关专家深入重点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采取集中授课、现场指导的方式,将群众需要的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定期为群众提供技术服务。在实施培训过程中,注重探索培训模式,增强培训效果。2007年,结合“一村一名中高级技工”培训计划,针对重点村后备干部薄弱的实际,与九江市委组织部村建办联合发文,根据重点村的需求,本人自愿、组织部门考察,将优秀毕业生列为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和管理。为了减轻培训成本,提高贫困劳动力参与培训就业的积极性,与培训基地推出了“零缴费上学、零距离就业”行动。为了实现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有效对接,进一步提高培训转移的质量,通过努力争取,与深圳高级技工学院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2009年在修水和都昌选派27名贫困子女进入该校学习,这些学生毕业后100%能在深圳就业,平均工资达到2000元以上,并能申请深圳户口。2009年,针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出台了《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措施》。春节前后,在返乡农民工较为集中的修水县、都昌县、九江县组织了政策宣讲和培训。在做好贫困地区返乡农民工和九江市内工业园区用工需求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联合开发区就业部门组织九江市内工业园区缺工企业到都昌开展了“送岗位下乡活动”。对安置就业的学员实行跟踪服务管理,对其进行定期回访,维护合法权益,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协调处理。为了激励贫困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就业和创业的信心,请曾经在市培训基地培训,现在广东等沿海地区创业的成功人士,来培训基地现身说法,并把这些成功人士的创业经历制作成光盘下发各培训基地,组织学生观看。

【产业扶贫】

2001年,九江市主要抓了以修水、武宁的蚕桑、黄姜和药材,都昌、湖口、彭泽、九江县的特色水产及天棚蔬菜,瑞昌市的山药、猕猴桃,星子的石材、果业开发等。新种桑树3万亩,扶持蚕塑具400万张,种植中药材1.44万亩,发展经济作物大棚蔬菜0.42万亩,养殖猪、牛、羊及各类家禽24万头(只)。为支持扶贫企业的发展共为其发放贷款8300万元。2002年,积极扶持产业化扶贫企业,发放扶贫贷款5400万元,扶持项目100个。同时,修水县积极开展“农民贷款,干部担保”活动,动员全县1500名行政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145名村书记、100户产业大户为3356户贫困户担保贷款260多万元。担保结对的农户发展蚕桑8021亩,药材2040亩,养牛800头,养羊12000头。并做到“农民贷得到、银行放得了,干部担了保,产业效益好,贷款还得了”。2003年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投入扶贫资金800多万元,实施项目112个,扶持发展蚕桑2.3万亩,养殖山羊5万只,培育黄姜、花椒等药材基地8万亩,初步形成了蚕桑、茶叶、中药材、水产等十大扶贫产业,覆盖贫困乡村农户60%以上,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180元。同时,加大了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农行实际发放扶贫贷款5365.2万元。2004年新增蚕桑面积4200亩,新增水果、药材面积28500亩,有11642户贫困户、13547户低收入户从中受益,户均增收624元。并适当扩大扶贫贷款使用范围,积极扶持各县(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扶贫信贷资金3584万元。2005年通过扶贫贷款支持和政策优惠,进一步发展壮大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和一批覆盖面广、辐射能力强、能带动贫困群众增产增收的项目,修水县的蚕桑、药材,星子、九江县的赣北水梨,武宁的雷竹,都昌的水产等日渐成为贫困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全市共计开发种植业7884亩,其中:蚕桑面积780亩,水梨和大白桃等果业6506亩,茶叶450亩;养猪、牛、羊1010头,养殖家禽18000羽;鄱阳湖青虾、河蟹、彭泽鲫、淡水珍珠等特种养殖水面1967亩。积极探索“龙头企业+贫困农户”的扶贫开发模式,扶持以种养加工为主体的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1个,省级扶贫龙头企业7个,并为扶贫龙头企业发放扶贫贴息贷款3584万元;修水县2005年参加扶贫到户贷款贴息改革试点,投入到户贴息资金50万元,用来鼓励、帮助贫困农户发展产业,增产增收

2006年,九江市投入资金115.57万元,发展早熟梨种植面积1万亩。全年为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发放贷款2594万元,贴息80.3万元,扶持项目9个。修水县发放扶贫到户贷款贴息资金50万元。2007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发展“两水”产业的部署,投入资金470万元,在贫困地区种植九江水梨1.5万亩。全年为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发放贷款5056万元,贴息104万元,扶持项目22个。修水县发放扶贫到户贷款贴息资金50万元。投入财政扶贫资金75万元,在修水县开展了“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以招商引资促进产业扶贫发展,引进外资3000万元人民币,用于开发荒山、荒坡、荒滩10万亩。2008年,九江市加大产业化扶贫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力度,依托丰富的山地资源,大力发展九江水梨,新增水梨种植面积2.1585万亩,投入资金692.6万元,其中财政扶贫246.7875万元。以“公司+农户”、基地带贫困户,是九江市发展扶贫支柱产业的重要形式,全年为鄱湖水产、三兴纺织等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发放贷款3603万元、贴息108.1万元,扶持项目15个。修水县扶贫贴息到户贷款1450万元,贴息金额50万。这些贷款不仅为企业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辐射、带动了区域内农户的增收,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创造了“多赢”的局面。同时在认定九江市鄱湖水产为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增补认定国定贫困县修水县五星制丝有限公司为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按照“增优汰劣、动态管理”的原则,增补认定12家效益好、前景优、扶贫功能强的企业为省级扶贫龙头企业。2009年,全市新增水梨种植面积9500亩,投入资金643.1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262.65万元;各县(市)根据各自优势发展“一村一品”,如修水的吊瓜、油菜、脐橙,都昌、湖口的网箱养殖、瑞昌的生猪、獭兔养殖,带动了更多的贫困户实现增收;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办流通企业,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大力发展“市场+龙头企业+农民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和流通新模式。如修水的蚕桑合作社在全年市场价格下滑的情况下,积极对外联系,打开市场,扭转了蚕茧滞销的不良局面。九江县积极培育生猪养殖合作社、食用菌栽培合作社,充分发挥流通的纽带作用,在占领市场上下工夫,加速农产品的商品转化;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为春妙米业、天兴农业等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发放贷款3867万元、贴息116万元,扶持项目13个;积极争取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试点资金,继修水县2007年被列为互助资金试点县后、2009年都昌县又被列为互助金试点县,在修水、都昌新增10个贫困试点村新增互助金150万元。截至2009年年底,全市共有15个重点村得到了“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试点资金”的扶持,累计入社户数849户,其中贫困户382户。累计放款426户,2009年放款金额99.8万元。互助资金缓解了贫困农户发展资金短缺和融资渠道缺乏等问题,增强了扶贫重点村自市发展、持续发展的能力。

【社会扶贫】

2001~2005年,有1个国家机关、21个省直单位、145个市直部门参加了九江市的定点扶贫工作,各县(市)也安排了自己的定点扶贫单位。九江市134个重点村,每个村都安排了2个以上的省或市、县的定点扶贫单位,各级定点扶贫单位共投入各类帮扶资金1686万元,捐物折款573万元。2006~2009年,有30个省直单位,183个市直(驻市)部门参加了九江市的定点扶贫工作,共投入各类帮扶资金7772万元,捐物折款267万元。2002~2009年,九江市各地还多方推动扶贫开发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建立与海外华人、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慈善机构和各种募捐基金组织的沟通渠道,引进境外扶贫资金超过2亿元人民币。

九江市社会扶贫的做法,受到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的充分肯定,并以专刊向全省介绍。主要做法是:联系包县的市委常委和分管领导每年亲自主持召开分片定点扶贫单位的工作调度会,由各定点扶贫单位主要领导或扶贫工作组长汇报前期的扶贫工作,市领导进行讲评,并将工作情况通报全市,加强了对定点扶贫工作的督查。注重把定点扶贫工作与村建工作、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紧密联系,互相协调。统筹兼顾安排定点扶贫单位,做到“三合一”,并与村建、新农村建设相关单位联系召开工作调度会、开展考评检查工作,互通信息,形成合力。针对新安排的单位和新的扶贫工作组成员不熟悉扶贫业务的情况,九江市扶贫办将定点扶贫工作的有关文件、领导讲话、问题解答、单位通讯录等编印成《定点扶贫工作参考资料》的工作手册,发送至各定点扶贫单位。九江市、县扶贫部门注重引导和配合重点村与定点扶贫单位的日常联系沟通,争取定点扶贫单位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对一些存在畏难情绪的单位,扶贫部门反复上门协调,配合启动和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建立定点扶贫工作月报制度,及时掌握省、市定点扶贫单位的工作动态,编写简报,宣传报道定点扶贫单位工作情况,交流经验与做法。各县(市)扶贫办和扶贫开发重点乡、村设立一名扶贫信息联络员,及时上报定点扶贫单位的工作情况,并对各单位扶贫实绩进行分年度、分类别的详细记载。每年在总结各单位工作的基础上,对成绩突出的单位进行表彰,激励定点扶贫单位的积极性。在日常工作中,还通过采取召开座谈会、发函、寄发《新年致词》等形式,加强与定点扶贫单位的感情联系和工作沟通。九江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还与九江军分区政治部联合部署安排13个驻九江部队单位参加定点扶贫工作,开创了军地携手扶贫的新局面。

【水库移民】

九江市水库移民工作在2006年6月底以前主要做了中央直属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工作和在建水库移民搬迁和后期扶持工作。

九江市中央直属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工作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柘林水库移民。涉及武宁、永修两县和瑞昌32个乡、230个行政村、933个村民小组的12.8万移民。1986年原水电部开始对柘林水库移民遗留问题进行处理,并编制了《柘林水库移民1986~1991年生产建设规划》,国家共投资8000万元,其中补偿资金5000万元,周转资金3000万元(其中:武宁补偿金4243.2万元,周转金2550万元。永修县补偿金748.8万元,周转金450万元。瑞昌市补偿金8万元)。规划任务全面完成,1995年11月通过了国家验收。由于柘林水库在大搬迁时,移民是按蓄水位65米的等高线搬迁,造成武宁和永修两县仍有11140人(含武宁县返迁的1004人)居住在65~67米洪水回水线内,水利部移民局从1995年开始逐年安排洪水回水线以下移民的搬迁安置,至2001年底止,共安排资金5946万元,其中:武宁5018万元,永修928万元,完成回水线以下移民搬迁安置5526人(其中:武宁4490人,永修1036人)。

第二部分是浙江新安江、富春江迁赣移民。浙江新安江和富春江移民(以下简称“两江”)自1969年至1970年先后从浙江建德县和淳安县迁入,共接收移民6256户28215人,分别安置在武宁、永修、德安、云山、共青、修水、都昌、星子等八个县(场)62个乡(镇、分场)181个行政村366个村民小组。其中:武宁县接收安置3190户16174人;永修县接收安置1236户4966人;德安县接收安置758户3602人;云山接收安置427户1511人;共青接收安置394户1187人;修水县接收安置147户454人;都昌县接收安置83户223人;星子县接收安置21户98人。至2001年底止九江市“两江”移民人口已增长到53943人。其中:武宁县26685人;永修县10184人;德安县7226人;云山2316人;共青3830人;修水县2612人;都昌县863人;星子县227人。“两江”移民的遗留问题进行处理是从1991年开始的,分别编制年度计划,至2001年底国家共投入九江市“两江”移民遗留问题进行处理资金4861.5万元,计划项目全部完成。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部等部门《关于加快解决中央直属水库移民遗留问题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3号),加大了对中央直属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的力度,按中央直属水库移民(包括柘林水库和“两江”移民)2001年底人数,人均1250元编制(2002~2007年)遗留问题处理规划,简称“六年规划”,并从2002年度开始实施。由于全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六年规划”2006年6月终止执行。“六年规划”国家共投资九江市14082.3万元,其中:项目资金13355.5万元,科技推广和规划费等726.8万元。计划项目均全部完成,《规划》实施情况也于2008年6月已进行了初步验收。

在建水库移民搬迁和后期扶持工作主要是修水东津电站移民的后期扶持和修水抱子石电站的移民搬迁。东津水电站1969年经水利部批准由地方投资建设,1972年停工。1991年复工,是江西“八五”重点工程之一。1995年5月关闸蓄水,7月份第一台机组投产发电,11月份两台机组正式投产,并网送电。库区原程坊、崇河两个乡,辖16个行政村,105个村民小组,2604户,12375人,耕地770.33公顷。水库关闸后,190米高程以下,淹没耕地686.66公顷,淹没住房户数1900户,涉及人口8960人,实际搬迁人口10154人。除少数迁往湖南省平江县和本省德安县、永修县等地安置外,绝大部分安置在修水县32个乡(镇),216个行政村。1995年东津水电站蓄水发电正常运营后,开始了对东电移民的后期扶持工作,后扶持分为两个阶段进行,1995至2000年为第一个五年规划,共投入项目扶持资金555.99万元。2000至2005年为第二个五年规划,共投入项目扶持资金711.5万元。主要是解决库区及移民安置区人畜饮水、地方交通、农田水利、生产开发等问题。抱子石水电站,是经省计委批准的全省“十五”期间重点建设工程之一。2001年12月正式开工建设,两台机组分别于2004年3月和6月并网发电。水库涉及义宁、四都两镇11个行政村(居委)、44个村民小组,淹没土地119.5公顷(含园地和林地),其中耕地106.3公顷(含桑园16.8公顷),房屋23250平方米,公路3.64公里。南崖电站和高沙水文站等一批专项设施受影响需改建、加固或因被淹报废。全库区生产安置人口2857人,其中:外迁1160人,就地安置1697人(含坝区372人)。至2004年年底,全库区实际搬迁人口1160人。除少数通过投亲靠友,在浙江、安徽等地安置落户外,其余分别安置在四都、义宁、太阳升等三个乡镇。按政策抱子石电站从2004年开始提取后期扶持资金,2004、2005两个年度共提取后期扶持资金70.91万元,2006年下达项目实施,共扶持移民新建自来水工程14处,新建小型码头14处,维修村组道路30公里。

2006年5月17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文),出台了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新的政策。2006年6月江西省民政厅、原江西省移民办核定九江市大中型地方水库25座农村现状移民人数34572人,浙江新安江、富春江水库农村现状移民人数47131人,柘林水库农村现状移民人数157312人,东津水库农村现状移民人数11801人,抱子石水库农村现状移民人数2834人,共计核定九江市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人数253650人。2006年6月27到28两天,原九江市移民办将核定的农村移民人数分别核定到了各县。2006年8月九江市全面开始移民人口的登记和核定工作,整个移民人口登记核定工作2006年11月底结束。九江市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人口登记核定到人的结果是193484人(含三峡水库移民),涉及九江市内28座大中型水库和外省、市迁浔的64座大中型水库的移民。其中:修水县22423人;武宁县93111人;瑞昌市5865人;永修县34115人;云山4792人;共青3982人;德安县10881人;九江县1104人;星子县1219人;都昌县7859人;彭泽县5733人;湖口县2259人;庐山区93人;开发区45人;浔阳区3人。在此期间已转非农户口的移民、坝址移民、小型水库移民以及让迁户、影响户、安置区农民纷纷上访和联名信访,要求享受移民政策。九江市移民办接待上访人员112人次,处理上访信件31封。各县(市、区)共接待上访人员2753人次,处理上访信件254封。2007年江西省水库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和江西省移民办先后追加了九江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数,九江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数最终为300182人(含三峡水库移民),至2009年底止,登记到人实行现金直补的移民人数为173606人,核定到村组实施项目扶持的126576人。其中:修水县移民总人数32375人;武宁县移民总人数160002人;瑞昌市移民总人数8033人;永修县移民总人数44765人;云山移民总人数5980人;共青移民总人数6944人;德安县移民总人数16650人;九江县移民总人数1420人;星子县移民总人数1680人;都昌县移民总人数10823人;彭泽县移民总人数7970人;湖口县移民总人数3437人;庐山区移民总人数72人;开发区移民总人数29人;浔阳区移民总人数2人。截至2009年底,国家共投入九江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60465.674万元,其中:通过“一卡通”发放直补资金31863.425万元,实行项目28602.249万元。为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新建和改造村组道路3242千瓦,新建桥涵133座,移民村组通公路率由2006年的43.32%,提高到2009年65.8%,提高了22个百分点;维修病险山塘水库443座,修建提灌站33座,修建渠道582千米,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积57000多亩;为移民打水井413口,铺设自来水管网130公里,解决了6410户移民饮用水安全问题;建造文体活动场所10800米2;并配合新农村建设,在移民区新建了85个移民示范村。

【小型水库移民解困】

九江市现有小(一)型水库187座,小(二)型水库近1000余座,主要分布在全市13个县(市、区、山),168个乡(镇),880个村,2708个组,淹没区迁移人口100594人。共淹没土地13642亩(水田12135亩、旱地1507亩),淹没砖木结构房屋838栋、土木结构房屋2426栋,有8830人迁出库区。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移民办关于解决小型水库移民生产生活困难工作方案的通知》(赣府厅〔2009〕19号文件)和《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公室、江西省财政厅关于启动小型水库移民解困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赣移扶字〔2009〕86号)要求,组织人员认真调查摸底小型水库分布情况、移民现状等,采取进村入户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及与乡镇移民办交流等方式,就如何扶持小型水库移民解困工作展开调研,并进行有关政策宣传。2009年《江西省财政厅关于拨付小型水库移民解困资金的通知》(赣财企〔2009〕142号)下达给九江市小型水库移民生产生活解困的375万元资金。九江市按照“先生存后发展”的要求,项目主要用于解决小(一)型水库安置区移民村组存在的(饮水难、行路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等五难。如永修县22万元小型水库移民解困项目资金,集中安排用于下横岗组移民安置点的解困建设,新修水泥路500米长、新修排水渠1000米长、改水改厕16户、饮水井16户,拆迁了多个破旧瓦房和猪栏,平整了1000平方米地面,新建房屋13幢,村容村貌大为改观,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扶持效果非常显著。

【三峡移民】

2000年和2004年九江市永修县分两批接收安置三峡库区重庆云阳县和重庆万州县移民357户1549人。整个接收安置工作从2000年2月份开始至2004年8月份结束。1549人分别安置在永修县的永丰、马口、滩溪、艾城、虬津、燕坊、梅棠、城丰、白槎、八角岭江上等11个乡(镇、场)的20个安置点。在20个安置点为移民建房357幢,总建筑面积48019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31平方米。在移民搬迁过程中,永修县成立了三峡移民搬迁运送指挥部,设立了先遣、后勤、保卫、医疗等8个工作小组,周密制订了搬迁方案,整个搬迁运送工作安全有序。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安全、全面完成搬迁工作,共运送移民、护送干部及移民亲属1700多人,货物610多吨,出动车辆150多辆。没伤一人,没掉一物,实现了“安全事故率为零”的目标。为此,永修县政府被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授予“三峡移民接受安置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永修县组织编制了《永修县三峡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2006~2010年)》,享受三峡移民直补人数为1679人,直补资金从2007年度第一季度始发,全部通过惠农“一卡通”发放。2009年以来,永修县多方筹措资金116.3万元,帮助移民安置点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新建和维修水库、塘、灌渠等水利工程12个,改善农田灌溉面积910亩,新建和改造移民村组路6条,新建桥梁1座,改造低压线路1.5千米、更换变压器1台。三峡移民的思想稳定、生活安定,没有出现移民集体上访事件,更没有出现到省城和北京上访的现象。主要做法是: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把三峡移民“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作为三峡移民工作的总目标,协调各部门惠民政策向移民区倾斜,切实为三峡移民群众解决实际生产、生活困难。具体是完善移民区的农田水利、机耕道等基础设施,帮助移民发展生产;搞好移民科技培训,加大移民劳务输出力度,鼓励移民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做好移民信访工作,畅通信息渠道,及时化解矛盾;建立由移民骨干、村组干部、乡镇分管领导组成的信息员队伍,确保维稳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到县级移民部门,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建立重点移民户的定期回访制度,经常深入到移民点召开座谈会,听取移民在生产生活上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和解决移民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提供生产帮扶信息服务,派专业技术人员对移民生产进行指导、培训,积极提供生产、致富方面有价值的信息,拓宽移民群众的致富渠道;加速推进移民自治进程,通过民主选举,选出移民点的负责人,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使移民点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

【“三清三改一创建”试点】

针对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缺失、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盛行,村容村貌脏、乱、差现象较为普遍等,九江市在全部重点村开展了以“三清三改一创建”(即清垃圾、清污沟、清路障,改水、改路、改厕,创建文明村落社区)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2002年底,首先在都昌县的合力村和古岭村进行试点,2003年在武宁县港北村专门布置研究这项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群众自愿、量力而行、稳步推进”的原则,建立“党委政府领导,扶贫部门指导,村级组织牵头,志愿者协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村民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运行机制。群众还创造性地增加了“创建文明村落社区”的内容,在社区成立了“一会六站”(村落社区志愿者协会,公益事业服务站、环境卫生监督站、文化活动联络站、互助救助站、民事纠纷调解站、科技信息传递站)和“三会一室”(扶贫帮困协会、红白喜事管理协会、民事纠纷调解协会,文化娱乐学习室)。重点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自身素质。

【“全国新阶段扶贫移民搬迁培训班”到修水县现场观摩】

2004年5月13日,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高鸿宾率领“全国新阶段扶贫移民搬迁培训班”成员200余人到修水县现场观摩,一致认为九江的移民工作走在全国的前列。高鸿宾评价九江移民扶贫工作起点高、效果明显,探索一条新阶段扶贫移民搬迁工作的新路子,修水县的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培训班成员先后到修水县三都镇太阳升、庙岭乡大路、义宁镇良塘、渣津镇长仑4个移民安置小区实地观摩考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孙用和,全国贫困地区干部培训中心主任于彤,原省扶贫办主任张志豪,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张远秀,副市长陈晖及修水县负责同志陪同考察。

【民营企业家参与“扶贫开发光彩事业修水行”活动】

为了动员社会力量加大对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修水县的支持力度,2005年11月29日,九江市扶贫办联合市工商联在全市组织了民营企业家参与“扶贫开发光彩事业修水行”活动,20余名民营企业家参加,共计签约资金5.3亿元,捐赠资金110万元,帮助贫困地区修路建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开展“爱心助学圆梦行动”】

2007年8月,九江市扶贫办会同市电视台联合发起“爱心助学圆梦行动”,积极动员各定点扶贫单位、民营企业、社会爱心人士等捐资,对重点村录取的贫困大学生实行资助。行动开展以来,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定点扶贫单位的干部纷纷奉献爱心,一些机关干部还匿名资助。当年有50名贫困大学生受到资助,每人得到了2000元至2万元不等的资助。此后每年重点村只要有录取的贫困大学生,各县(市)扶贫办都会专门安排一定的助学资金,连同社会捐献资金一起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从2007年到2009年三年扶贫部门共计安排专项助学资金42.35万元。

【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建设项目库】

2009年9月,九江市扶贫办结合各地资源优势,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贯彻转变扶贫方式的要求,建立了九江市环鄱阳湖经济生态圈扶贫项目库。扶贫开发项目库分为生态产业工程、基础设施工程、生态示范村建设工程、生态移民搬迁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和血防项目等六大类,项目5389个,涉及乡(镇)171个,涉及农户656204户。

【非洲国家减贫与可持续发展研修班来九江参观考察扶贫开发工作】

2009年12月11日至13日,由贝宁、埃塞俄比亚、加纳、几内亚、毛里求斯、尼日利亚、津巴布韦等13个非洲国家的32名司处级官员组成的非洲国家减贫与可持续发展研修班来九江参观考察。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党委书记崔建明,市领导魏宏彬等陪同考察。研修班一行先后参观考察了永修柘林镇易家河移民新村、修水县太阳升移民扶贫安置小区。研修班学员参观了易家河柑橘专业合作社打蜡车间和该村农业产业化带头户。在修水举行的座谈会上,研修班学员踊跃发言提问。贝宁共和国农业部司长萨瑞说:中国的发展是在一个很好的持续模式下进行的,尽管全世界爆发金融危机,但中国依然能保持较快发展。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是有计划的帮助,主要集中在基础建设、农业、教育等方面。几天的九江之行,让看到许多中国在扶贫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查修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