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利益主体理论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利益主体理论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时间:2022-06-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利益主体理论 旅游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 应用一、引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我国旅游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当前旅游高等本科教育所面临和暴露的种种问题,正在一点点打击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学生的自信心。(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利益主体构成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旅游管理专业整个教学体系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是十分必要的,它是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不容替代的环节。

利益主体理论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分析[1]

● 卢世菊1 李东娟2 王 剑3

(1,2,3 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4)

【摘 要】 目前,旅游高等教育“精英化”式的理论教育教学模式与旅游产业发展脱节严重,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已是形势所需。本文试图缕析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各个利益主体,构筑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利益主体谱系图,在此基础上探讨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并结合现实情况提出加强这些利益主体良性互动的措施,祈望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有所裨益。

【关键词】利益主体理论 旅游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 应用

一、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我国旅游业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国内旅游总收入10 184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6.4%。国内旅游总人次19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1.1%;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为4 76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0%;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入境旅游人数为12 648万人次,但也仅比上年下降2.7%。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97亿美元,仅比上年下降2.9%。同时,我国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主题都得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事实表明我国的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服务需求的迅速扩大、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专业人才。事实上,我国旅游本科教育也在不断发展。1981年全国只有8所院校开办旅游本科教育,到2008年底,旅游高等院校发展到810所(包括开设旅游本科的综合性大学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性学校及专门性学校),在校学生达到44万人[2]

但是我们的旅游教育一直存在着结构不足、持续发展乏力的问题,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能力结构存在较明显的欠缺,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难以适应现代旅游不断发展的需要;旅游实业界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颇有微词,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达不到相应水平;招生多,但学生毕业后从事旅游行业的人数比例并不高。在剧烈的时代变迁面前,在教育形式日益精美的同时,其结果却离我们的时代愈发地远了。当前旅游高等本科教育所面临和暴露的种种问题,正在一点点打击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学生的自信心。造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最主要的是我们当前旅游高等教育“精英化”式的理论教育与旅游产业发展脱节太严重,我们的旅游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造成学生走向社会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如何改进教学模式、纯理论教育教学模式如何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等,已经成为教育界和旅游学界普遍重视的问题。

本文试图从利益主体理论角度出发,构筑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利益主体谱系图,在此基础上探讨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利益需求,提出合理有效的调节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实现各利益主体良性互动的措施,以期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实施提供具体可行的对策和思路。

二、利益主体理论文献回顾

所谓利益主体就是利益的创造者、追求者、消费者、支配者和归属者,即在一定社会关系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直接或间接地追求自身物质需要、精神需要满足的人[3]。“在现实社会中,利益主体就是现实社会中的人,是处于一定组织结构之中的人,处于一定的群体之中的人,他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某种群体或者组织。”[4]也就是说,利益主体大致可以分为利益个体和利益群体两大类。个体是群体的基础,群体是个体的有机组合,不存在离开群体的个体。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复杂,社会化和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群体乃至整个社会作为利益主体的地位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利益主体是社会利益运动的自觉的、能动的、主观的要素。各种各样、不同层次的利益主体的独立存在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了社会生活中的基本利益格局,并相应产生了各种利益观念和利益行为。

利益主体理论(stakeholder theory)的基本思想虽然早在19世纪就已出现,但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才首次使用了利益主体理论这个术语,主要是为了适应变化了的经济环境对一种业务的所有参与者更加密切合作的要求,他们定义“利益主体”为“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5]。弗瑞曼(Freeman)是把利益主体理论应用于美国的先行者,他认为,一个组织的利益主体是指任何可以影响该组织目标的或被该目标影响的群体或个人[6]。在此定义中,弗瑞曼强调了企业与个体或群体间“影响”的双向性,并指明了利益主体的两个核心问题:一是谁是企业的利益主体,即对利益主体的认定;二是管理者依据什么来给予特定群体以关注,即对利益主体属性的认定[7]。此后,随着旅游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引入,利益主体理论的应用日渐受到西方旅游学者们的关注。Bulter、Murply、Sautter、Yudsel、Markwick等众多学者在该理论的旅游研究与应用中取得了大量成果,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在旅游领域内涉及利益主体的运用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规划、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目的地或旅游社区利益主体协作与管理等方面[8]

目前,国内旅游研究中利益主体理论已得到重视,主要表现在运用该理论对生态旅游、旅游意外保险领域、旅游规划等基础理论展开研究,同时运用该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等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保继刚、吴必虎等旅游学者是将利益主体理论应用于旅游研究的翘楚。但是综观国内旅游学者们的研究可以看出他们大多还停留在理论的探讨阶段,缺乏对中国旅游实践的适用性调整[9],而且利益主体理论应用到旅游教育研究领域则更属空白。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利益主体构成及其互动关系

根据利益主体理论,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利益主体的认定,即谁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利益主体;二是利益主体的属性,即管理者依据什么来给予特定群体以关注。

(一)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利益主体构成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旅游管理专业整个教学体系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是十分必要的,它是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不容替代的环节。实践教学是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市场需求情况,采用技能训练和操作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过程,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实践教学的内容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等,也包括军训、创业活动以及纳入教学计划的社会调查、科技制作、学科竞赛活动等。

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为便于列出利益主体的名单,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三个问题:一是实践教学将影响谁的利益或谁的行为将强烈影响实践教学,二是谁拥有实践教学发展的战略设计、实施的信息资源和专门技能,三是谁能控制实践教学的实施。由此,根据问题,可以列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利益主体:教师、学生群体、教学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等。教师是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实施者,他们执行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同时利于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学生群体是实践教学过程的消费者,他们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获得职业所需的实践性技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教学管理部门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倡导者和领导部门,起着导向性作用,通过实践教学的实施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获得比较高的就业率;企事业单位是实践教学成果的消费者,实践教学体系所针对的目标就是满足企事业单位的需要,实践教学的开展可以使他们获得适应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因此企事业单位也是重要的利益主体(见表1)。

表1 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追求倾向

基于所有的利益主体都具有本质上相同的价值的理念[10],笔者绘制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利益谱系图(见图1)。

图1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利益主体谱系图

根据此图,考虑内部和外部的利益主体,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内部利益主体,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另一类是外部利益主体,包括企事业单位和教学管理部门。各利益主体围绕着实践教学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封闭系统。

(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利益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为了达到实践教学体系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锻炼学生动手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最终目标,各利益主体都要正确处理各自的利益诉求,形成良性的利益互动关系。

1.内部利益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目前,不少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普遍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理论知识的传递,忽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即使有些教师在专业实训室能为学生进行实际演示,但由于平时不注重与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协作,对饭店、旅行社、景区等的实际运营模式、流程了解甚少,无法向学生准确传达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流程等信息,从而不能达到使学生扩展视野、增长才干、提高理论基础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教学效果。而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只能被动地接受学校和教师安排的教学,他们希望增加实践教学、提高动手能力的愿望往往被漠视。因此,目前在高校中旅游管理专业围绕实践教学体系教师和学生之间尚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2.内部利益主体与外部利益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1)学生、教师与教学管理部门之间的互动关系。

作为教学管理部门的学校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倡导者、监督者和推动者,是实践教学体系的上级领导部门,但目前,许多涉足高等旅游本科教育的院校,往往以自己原先所在学科优势和特点为出发点设置课程、确立培养方向,导致培养目标上缺乏规范性、实践教学设施设备相对落后、校内旅游实训投入不足、没有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等,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和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需求。尽管有许多院校认识到实践能力在高等旅游教育中的重要性,但在实践教学的具体环节上,认为只要安排了实习就等于完成了实践教学,殊不知实习只能解决实践教学的动手能力,而不能解决学生对旅游行业工作性质的理解[11]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的知识更新很有必要,特别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面对迅速发展的旅游业、日新月异的旅游新事项,怎样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旅游业的实际结合起来,从而传授给学生新鲜有活力的知识,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们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他们有了解旅游行业的实际工作流程的强烈愿望,有“自我充电”的强烈需求,但在现行的教学体系下,很多学校无法给予时间和提供财力资助教师投入旅游企事业中去参与管理操作。

(2)学生、教师与旅游企事业单位之间的互动关系。

旅游企事业单位是旅游实践教学的平台、基地,许多旅游企事业单位出于对高校旅游专业教育工作的支持与帮助,接受教师与学生参与考察和实习;但企事业单位出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等多种因素的考虑,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成本在短期内培养一名业务新手,对学生不可能严格要求,对教师则是敬而远之。因此,学生和教师在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实习和考察只能是走马观花,在各个岗位上只能是蜻蜓点水,没有深入观察了解和参与企事业单位的整体运作,特别是有的企业把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从而使学生对今后在旅游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企业工作产生深深的“敬畏”。当然也有部分学生眼高手低,自认为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不愿意从事在餐厅端盘、在客房铺床清扫等基层的工作,怎样敢于“放下架子”、从基层服务干起、更新观念也是学生参与实践所需注意的。

四、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利益主体实现良性互动的思考

上述分析表明,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各利益主体之间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各利益主体提高重视的程度、实施的力度,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一)相关立法是利益主体实现良性互动的保障

高等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应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在这种观念和思想的指导下,我国通过教育立法,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使教育发展获得法律保障。我国已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在《高等教育法》第五条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职业教育法》中规定企业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提供方便”的义务。这些法律对学校、企事业单位、教师、学生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做出了规定,但在法律规定中怎样使这些利益主体实现良性互动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各方权利义务规定不明确,对未承担相应义务的法律后果也未做出规定,导致法律保障缺乏力度,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教师、学生希望深入企事业单位实习实践,但企事业单位却无意问津。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在这方面的立法经验,加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方面的立法,使校企合作、师生实践技能和经验的提高有坚实的法律保障。

(二)教产结合是利益主体实现良性互动的途径

基于旅游院校教师、学生与旅游企业在旅游实践性教学方面存在的种种制约问题,笔者认为采用教产结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能够使旅游院校与广大旅游企业形成长期、稳定的良性互动关系,即学校与企业以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直接能为社会服务的人才为目的,实行全方位的合作,共同建立教育领导机构,共同参与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联合实施教学管理的过程。旅游企业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提出培养的目标,为学校师生提供基础培训和实习岗位,而开设了旅游专业的院校则可为旅游企业输送实习学员,提供咨询服务,开发合作项目,真正建立起培养学生、锻炼教师的学校和企业两种教学环境;同时这种模式还可以很好地解决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环节的衔接问题,由于是共同参与实践性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双方可以根据企业需要和学校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学生上岗实习的时间。

(三)协调机制的建立是利益主体实现良性互动的关键

教产结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能使旅游院校与企业实现双赢,但要真正做到教产结合,还需要在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之间建立一种利益基础与协作机制来实现教学与实践的联姻,因此,协调机制的建立是利益主体实现良性互动的关键。如可以建立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共同组成董事会的联合办学机制,董事会定期对学校的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培养与使用等问题做出决策,使教产结合实现更为实质性的合作,使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也可以建立政府层面的学校企业协调机构,从战略角度调控促进校企合作、教产结合。

五、结论

加快旅游业发展,核心在旅游人才,关键在旅游教育。随着中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旅游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中国正积极适应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从战略高度,把旅游教育纳入全国旅游人才工作的大局,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实施以需定教,加快培养中国旅游发展急需的复合型、创新型、外向型人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纯理论教育教学模式,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探索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过程中,必须缕清相关利益主体,同时要寻找使这些利益主体实现良性互动的对策,才能使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顺利开展。

(作者电子邮箱:lut2005@126.com)

The Analysis about the Stakeholder Theory

Application in Tourism Practice Teaching

Lu Shiju1 Li Dongjuan2 Wang Jian3

(1,2,3 Management Schoo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430072)

Abstract:Nowadays,the“elitism”style university education in the theory of tourism management is seriously detached from the tourism industrial development,so,enhanc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is our main trend.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stakeholder theory to analyze the different stakeholders,and then to establish the pedigree chart of practice teaching in the tourism management.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the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different stakeholders,connected with the reality,the paper is to establish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of them,hoping that it will benefit university tourism management practice teaching development.

Key words:Stakeholder theory;Tourism management major;Practice teaching;Application

【注释】

[1]本文是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8155)阶段性成果。

[2]吴晓梅.溯旅游教育本源探人才培养新路——首届中国教育年会综述.中国旅游报.2009-11-06(10).

[3]于文明.中国公立高校多元利益主体的生成与协调研究——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新视角.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1.

[4]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46.

[5]Clark,T..The stakeholder corporation:A buisiness philosophy for the information lage.Long Range Planning,1998,31(2):182-194.

[6]Freeman,R.E..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Boston:Pitman,1984:46.

[7]楚永生.利益相关者理论最新发展理论综述.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3-37.

[8]唐晓云,赵黎明.农村社区生态旅游发展分析——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3-97.

[9]侯志强.基于利益主体理论的观光果园旅游开发研究——以迁西杨家峪板栗园为例.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4:122-126.

[10]张伟,吴必虎.利益主体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应用.旅游学刊,2002,4:63-68.

[11]张淑贤.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27-1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