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时间:2022-06-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最近,中央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开班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如何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需要解决的深层问题。这些都是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因此,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需要进行新的探索,创出一条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的新路。

【领导论坛】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天水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韩岱成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在新的发展阶段指导我们推进改革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建议》把社会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把社会管理放在社会建设突出重要的位置上,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新升华,是深入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所得出的重要结论,是人民群众在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对党和政府的新期待,是确保社会正常运转、应对社会矛盾凸显期挑战、完成日益繁重的社会管理任务的迫切需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重大政治任务。最近,中央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开班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央举办这个研讨班的目的就是为了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针对当前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着重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路和举措,为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凝聚起强大力量。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充分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紧迫性,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在理论上深入研究,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努力建立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为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新天水提供有力保障。

一、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讲话,进一步增强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指出,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了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原因,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任务、重点工作,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当前经济社会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政治保持总体稳定、社会问题多发凸显。社会问题多发凸显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还不太适应经济社会快速而深刻的变化。

(一)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要求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格局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面临一些重大变化的挑战。一是阶层结构的变化。原有的利益分化较小的、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干部和知识分子组成的简单阶层结构,已经转化成利益分化较大的、由许多不同利益群体组成的复杂阶层结构。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整合和协调好各阶层的利益,形成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相处的秩序,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二是城乡结构的变化。就全国城乡结构的变化来看,先后有2亿多农民离开耕作的土地和生活的村庄,转变为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工人,而新生代农民工更加渴望过上不同于父辈的生活。如何使转变了职业的农民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的新生活,成为社会管理的重大挑战。三是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城乡、区域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一些分配不公现象引起群众不满。如何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需要解决的深层问题。四是人口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变化。我国几千年来家庭代际的金字塔结构,在城市里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开始出现倒金字塔家庭结构,社会流动的加强和代际关系的转变使城乡家庭小型化、居住人少化趋势明显,很多过去可以由家庭和代际帮助解决的问题如养老、单亲抚养、疾病照顾等逐渐成为社会问题。这些都是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问题。

(二)社会组织方式的深刻变化要求创新社会管理体制。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组织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这个变化可以概括为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变化。一方面,随着“住房自有化、就业市场化、社会保障社会化、后勤服务市场化”等改革的推进,作为传统管理体制基础的“单位组织”把社会问题解决在基层的能力弱化,有些单位组织则彻底解体;另一方面,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使社会流动加快,改革开放后大量新产生的就业组织大都采取了“非单位”的管理体制。在城市就业总人口中,“单位人”由过去占95%以上下降到现在占25%左右。在政府和分散的“社会人”之间,原有的单位管理网络在弱化,而新的社区管理网络还不够完善,导致出现社会管理的缺失。这就加大了治理的成本,自上而下社会事务的落实和自下而上社会问题的解决受到阻碍。同时,基层的一些社会纠纷和社会矛盾无法解决在基层,导致上访案件增多;有些社会问题由于多年积累,形成民怨,很容易因意外事件造成群体性事件。因此,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需要进行新的探索,创出一条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的新路。

(三)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的变化要求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市场取向的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明显地改善了民生,也带来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的变化。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获得了正当性和合理性,但约束、监督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规范系统还不完善;社会生活和生产行为的复杂性大大提高,但适应这种复杂性的社会管理技术还没有得到相应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理念发生深刻变化,人们的价值理念发生深刻变化,但与这种变化相适应的社会道德和诚信体系建设明显滞后等等。这就对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面对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社会管理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迫切需要我们更新社会管理的理念,完善与新型社会管理体制相适应的道德秩序、诚信体系和行为规范,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如近期发生的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鹿乡牌楼村的特大凶杀等刑事案件,就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由于社会管理存在薄弱环节而暴露出来的深层次问题。对此,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在调整中理清思路,在完善中确立规则,努力实现社会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真正走出一条符合城乡特色的社会管理新路子。

总的看,我市的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和社会管理工作在探索创新中不断完善,社会治安总体形势是好的,社会政治大局是稳定的。在全市建成了竖到底、横到边的市、县(区)、街道(乡镇)、村、(社区)四级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加强了社会建设的基层基础工作,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构建社会矛盾化解体系、社会面防控、重点人群管理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作经验,受到了中央综治办的肯定。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风险高发期”,加强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十一五”期间,我们遇到了不少困难和压力,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社会稳定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和条件,党和国家大力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在继续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切实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从而使国家和社会从总体上保持了稳定态势。事实证明,改革、发展、稳定是现代化建设大局中三个关键性的棋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保障。改革也好,发展也好,都离不开稳定,稳定是压倒一切的。

对此,只要我们回顾一下以往五年计划或规划的完成情况,大家就可以清楚地发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迄今我们已经实施了11个五年计划或规划。凡是政通人和,政治不折腾,社会不闹腾,五年计划或规划就能顺利完成;凡是政治折腾、社会闹腾的,五年计划或规划的实施就受到影响。如,1953—1957年的“一五”计划,不仅完成得很好,而且提前完成。但1958—1962年“二五”计划,许多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都远远低于计划指标。国民经济年均增长只有0.65%,最低年份为负31%。“三五”计划期间,1967、1968年的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都是下降的。1971—1975年的经调整后的“四五”计划纲要,主要经济指标有将近一半没有完成。到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有序发展,各个五年计划或规划总体上都完成得很好。要实现“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需要党的坚强领导,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同时,也更需要继续保持社会的稳定。稳定,才能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建设上,防止和减少各种无谓的干扰;稳定,才能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防止人民群众的利益受损失;稳定,才能促进科技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保持整个社会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稳定,才能有效抵制敌对势力的渗透、干扰和破坏,防止出现各种各样的社会动荡;稳定,才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十二五”时期,我们仍然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需要我们充分利用,也需要我们精心维护。发展,就是利用,而稳定,就是维护的一个重要方面。维护稳定,基础在于发展。所以,我们仍然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牢牢抓住不放,努力做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健康发展、安全发展。“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总要求。在民生、幸福、稳定成为“十二五”热词的语境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从社会活力、和谐稳定的战略高度审视社会管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管理理论的丰富深化,也是对我们党新时期群众工作的一大创新。对此,我们要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的讲话精神,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社会建设管理的极端重要性,尽快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从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是要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多元多变,社会管理环境从静态封闭走向动态开放,社会管理对象从“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会管理领域从现实社会延至虚拟社会,“人(流动人口)、屋(出租屋)、车(机动车)、场(重点场所)、网(互联网)、会(社会组织)”等社会管理要素纷繁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而社会管理的机制、制度、措施和手段还跟不上,长效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顽症”还没有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深层次分析,许多社会不和谐因素,都与社会管理缺失相关;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的开放性、流动性大大增强,新经济、社会组织快速发展,流动人口及境外来华人员日益增多,对社会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破除“畏难”、“过得去”、“怕担风险”等错误认识,牢固树立“与时俱进”、“迎难而上”意识,不断深化改革,赢取主动,破解社会管理难题。必须按照观念人性化、机制规范化、手段信息化的思路,创新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寓管理于服务,使社会管理工作更好地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积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切实加大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的力度,才能从源头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不断巩固党领导和执政的思想基础、工作基础、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二是要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的紧迫性。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已经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面开放、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中等工业化社会,现代社会结构基本形成。但也要看到,目前在社会结构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压力依然较大,就业结构性矛盾明显;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偏低,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扩大趋势;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的难度加大等等。这些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比如,流动人口增长过快,甚至出现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比例严重倒挂和人户分离情况严重,在社会建设与管理中还有很多薄弱环节,特别是社会服务管理主体单一、责任不清、层次不明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一些制约社会建设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机制性束缚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等等。要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就必须在解放思想、创新理念上先行一步。在思想上,要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向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在管理主体上,要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转变;在管理方式上,要从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向更加重视协商协调转变;在管理环节上,要从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寻求新突破,切实实现“管得到、管得住、管得好”,切实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切实下大力气统筹推进,努力取得社会建设的新突破。

三是充分认识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和化解工作的艰巨性。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凸显,是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特点。当前比较突出地表现在收入分配问题上。主要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不同人群之间收入分配的差距拉大,分配不公的差距并没有因为经济发展而有所缩小,反而趋于扩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扩建以及一些大型建设项目如铁路、机场、高速公路、大型水库等的兴建,在征地、拆迁、移民安置等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日益增多,成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也是一些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比如城市扩建和大型建设项目的兴建,虽出于经济建设的需要,也符合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但毕竟损害了部分群众的暂时利益,如果补偿不合理,安置又不到位,加上基层政府的工作人员方式简单、作风粗暴,就容易引发群众的不满情绪,甚至出现严重对立。卷入群体性事件的多数群众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四是要充分认识境内外敌对势力、各类邪教势力企图通过制造社会动乱给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带来的危害性。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具社会矛盾凸显期、对敌斗争复杂期。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西方反华势力继续把“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作为颠覆我政权、阻我发展、破坏我稳定的重要政治工具加以利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法轮功”邪教问题上采取两面手法,表面上对我有所顾忌,实则加紧扶持利用。2009年加拿大在世界上第一个成立了“国会法轮功之友”,开了恶劣先例。2010年3月份,美国参议院通过605号决议案,又给呈现颓势的“法轮功”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美国国际开发署2010年资助“法轮功”进行所谓文化宣传和“互联网自由计划”的资金高达880万美元。“法轮功”在境外已形成了完整的组织体系和宣传机构。李洪志在2010年一年内2次“讲法”,3次发表“经文”,30多次向核心骨干下达滋事指令,煽动进行颠覆破坏活动,图谋与我长期对抗。近年来,境外“法轮功”邪教调整活动战略,一方面淡化邪教色彩,以“常人化”的面目出现,以适应生存;另一方面聚敛钱财,并主动与“民运”、“藏独”等敌对势力勾结合流扩充实力,企图“做大做强”。受境外指挥煽动和邪教精神的控制,境内“法轮功”邪教活动极为活跃,就拿我市来说,近几年来,“法轮功”邪教组织反动宣传活动始终没有停止,有的甚至内外勾连,建立窝点,上网下载,印刷、制作、装订和散发“一条龙”,进行反动宣传活动,近期又利用云南盈江地震、日本大地震及海啸等自然灾害进行反动宣传活动,大肆蛊惑人心。除“法轮功”外,各种冒用宗教名义的其他邪教和有害气功组织也调整活动策略,极力谋求“合法化”、“公开化”,更加侧重于向青少年、在校大学生、社会弱势群体及“精英阶层”渗透,拉拢裹挟了大量群众。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邪教“门徒会”、“全范围教会”、“实际神”等打着基督教的旗号,在我市周边频繁活动。我市经过近几年的专项整治,一些冒用宗教名义的邪教公开活动的势头虽然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地下活动依然存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冒用宗教的邪教组织都有明确的政治纲领,都以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神的国度”为目标,在我各个领域、各个阶层中发展渗透,与我争夺人心,争夺群众,如果其一旦做大成势,教主野心膨胀,或被其政治反对势力加以利用,就会聚集成一股巨大的反叛力量,直接向我党的执政地位发起挑战。邪教问题实质是政治问题,核心是政权问题,反邪教斗争是颠覆与反颠覆、渗透与反渗透、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政治较量,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忧患意识和工作责任感、紧迫感,切实从源头上防范和减少影响和谐稳定的因素;真正实现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承担起稳定这个第一责任。

二、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切实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大力推进和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去年金秋时节,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这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一五”规划,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奋斗目标、主要任务、重大举措,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三个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已经绘就,实现“十二五”规划关键在于在全党全社会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政府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全市共产党员要充分发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先锋模范作用。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体现了社会建设的原则。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一)更加注重从实际出发规划社会建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特别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这对于我国顺利实现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社会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社会建设中,搞好统筹兼顾,才能处理好各种关系。这就要求我们要协调好各方利益。一是要统筹兼顾各项事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五个统筹”的思想。在统筹各项事业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增强我国的经济发展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的收入不断增长,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共建小康社会的合力。二是要统筹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社会建设涉及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社会组织和社会事业等多方面。要积极整合社会各种力量,共同推进社会建设。三是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我们党通过调节各种利益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社会阶层、利益主体多样化的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及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进一步凝聚全国人民的智慧,才能为实现“十二五”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共同奋斗。

(二)更加强调公平正义的社会建设原则。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回顾我们党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尽管在不同时期,社会建设的形式与内容有所不同,但都把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即公平正义理念贯穿于始终。这是因为,正义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公平则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一直把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目标,并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实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实际上,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就努力建设公平和平等的社会关系,希望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把公平正义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共同富裕”目标。胡锦涛同志强调,要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既要高度重视通过提高效率来促进发展,又要高度重视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实现社会公平来促进社会和谐。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特别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在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三)更加体现“以人为本”价值的彰显。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目标,切实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大力推进和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让人民群众能够充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在与人民群众生活关系最为直接的医疗、教育、住房、养老、就业等方面,要切实加大改革力度,理顺体制,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坚持从“大社会”着眼、“小社会”着手的新思路。一方面将整个社会看作一个大系统,从社会与经济、政治、文化的总体关系上,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来理解社会建设的含义。要从“四位一体”的高度,协调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子系统的关系。另一方面就是要从具体的社会管理体制、社会政策、社会问题着手,在实践中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重点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促进社会和谐。面对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等问题,要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四个“更加注重”的具体要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贯彻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把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与落脚点贯彻落实在“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上”。真正体现在“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彰显和对民生建设的真切关怀上。

三、完善工作机制、创一流的工作标准,加快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贯彻落实《建议》中关于加快社会建设与管理的要求,关键在于创新。重点是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创新、各类社会群体服务管理创新、社区服务管理创新、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创新、互联网等新媒体管理创新、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创新。通过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切实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

(一)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是社会的安全网,是经济的调节器,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市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有力地维护了全市的社会政治稳定。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加快建立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央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十二五”期间,应当紧紧围绕着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个任务,抓住重点、加强整合、提高水平,使绝大多数基层群众能够更好地享受到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当前,要着力解决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整合与衔接,特别是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方面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立起普惠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

(二)着力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的体制机制。当前,我市的社会服务管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少地方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空白点,特别是随着流动人口急剧增加,人户分离、党员与党组织关系分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管理与服务不相适应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管理服务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还亟待改革创新。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网络化服务管理模式,不断总结推广基层创造的先进经验,有针对性地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社区服务管理、“两新”组织服务管理、民族宗教工作服务管理、外籍人员服务管理以及刑释解教人员帮教服务管理等,不断满足各类社会群体的服务需求,努力扩大社会服务管理的覆盖面。要在郊区全面推广村庄社区化管理的经验,实现城乡统筹的社区化管理模式。二是要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服务和管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形成互相衔接、有机结合的政策体系。三是要着力扩大社会领域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积极创新社会领域党建工作方式,力争今明两年实现社区党建、社会组织党建、新经济组织党建、商务楼宇党建工作的全覆盖,努力以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全覆盖带动社会服务管理全覆盖,以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创新推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

(三)要把化解社会矛盾作为当前推动社会建设与管理的重要任务。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必须积极应对、妥善处理好社会矛盾。一是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要坚持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正确处理好社会矛盾打牢物质基础。要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坚持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部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使各项决策符合客观实际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二是注重维护群众权益。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三是注重做好群众工作。要高度重视群众工作,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落实好群众工作的各项制度,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工作,特别是坚持好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及时了解群众心声和实际需求,热情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四是积极构建社会矛盾纠纷多元调解工作体系。建立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社会力量调解相互衔接的工作模式,形成“大调解”格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是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必须把握的基本要求之一。化解社会矛盾时,如果缺乏对矛盾的周全分析,缺乏对政策的透彻理解,缺乏对各类项目的风险评估,缺乏对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通盘考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往容易导致对局部问题或个体问题的处置失当,产生连锁反应和遗留问题。有的即使暂时平息了事态,解决了问题,却带来了新的矛盾隐患。常言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纵横者,不足以谋一时。这些都充分说明注重全局的重要性。我们看待任何事情都要从全局出发,因为只有从全局出发,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从宏观上了解事物发展和前进的方向,避免因只注重局部而导致看待问题顾此失彼、因小失大的片面性和盲目性。因此,在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时,必须正处理好局部和全局的关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胸怀全局,通盘考虑,慎重决策。一要谋求群众利益。群众利益无小事。实际工作中,千万不能忽视小问题、小矛盾,不能“以事小而勿为”。有的矛盾虽然一开始只是小问题,但如果不引起重视,不及早化解,就会扩大事态,影响全局。因此,对出现的任何局部问题或个体问题,不管其涉及的利益有多小、群体有多少,都要站在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真对待,逐个进行科学分析,准确预测和判断事态发展,提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真正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二要着眼长远。任何社会矛盾的形成、出现、化解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应着眼于长远的发展和稳定。在处理社会矛盾时,一定要深谋远虑,思前顾后,既要立足当前工作需要,又要着眼长远利益,依据有关政策,合情合理合法进行处理,达到既能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又不造成历史遗留问题的良好效果。三要兼顾全面。不同利益群体代表着不同的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调整群体利益的过程。在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政策,权衡得失,而是凭主观臆断判定群体利益,势必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造成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攀比,从而产生连锁反应,激化更多的新的矛盾。因此,在化解社会矛盾时,绝不能抱侥幸心理,顾此失彼,而要顾大局,识大体,通盘考虑,根据不同矛盾群体合法利益的大小合理界定群体利益,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具体个案具体处理,坚持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来研究处理不同类型的社会矛盾,坚持做到共性问题统筹解决,个性问题特殊解决。使处理对象心服口服,使其他利益群体心平气和,真正破解社会管理难题。必须按照观念人性化、机制规范化、手段信息化的思路,创新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寓管理于服务,使社会管理工作更好地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更加贴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探索服务型管理的新路子;创新管理体制,建立政府牵头、部门负责、专群结合、社会参与的服务管理队伍,明确职责,形成合力,创新社会管理手段,着力打造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全覆盖管理信息平台,并逐步整合其他社会管理信息资源,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矛盾排查和信息预警机制。认真做好基层基础工作,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要进一步创新社会服务管理的方式方法。要在认真总结发展“群防群治”经验的基础上,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和改进社会服务管理,积极应对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对社会稳定和社会管理带来的巨大挑战。一是加强安全监管。开展交通管理、消防管理和危爆物品安全管理活动,把交通火灾事故压减到最低限度。二是化解矛盾纠纷。大力开展社会矛盾“大排查”、“信访积案化解年”等活动,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三是强化风险管理。建立“纵向灵敏高效、横向顺畅有序”的实战指挥体系。完善多警联动、重大事件风险评估等制度,实时发布风险预警,实现预知预警。建立反恐处突队伍,完善反恐预警和应急机制。四是关注虚拟社会,创新网络管理。虚拟社会管理与现实社会管理同等重要。我们树立网上网下两个战场的理念,以监控巡查、侦察破案、防范控制为重点,着力提高网上发现、侦察、控制、处置能力,构建虚拟社会防控网。落实互联网信息巡查处置“双负责制”,将触角延伸到网络群体、网上社区等管理薄弱空间;建立舆情控制工作组,严密掌控网上舆情动态,提高网上舆论引导能力;设立网上“报警岗亭”和“虚拟警察”,建立“为网站上门牌”等制度,实现虚拟社会现实化管理。要高度重视网络阵地建设,加强引导和规范,健全管理法规,完善监控体系,把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统筹管理起来,使新媒体成为弘扬正气、传播文明、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有效途径与载体;在流动人口管理、社会保障、社会动员创新等方面,进一步强化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努力实现社会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整体效能。

社会管理是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同时并存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管理的实践经验。但是,面对改革开放以来逐步积累起来的、复杂的社会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我们在社会管理方面必须进行新的探索,必须加强社会管理和实现社会管理创新。按照传统的观点,社会管理就是权力的行使,就是由国家法律和权力部门,通过相应的组织体系对那些违反法律和规范的人进行制裁,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在这里,社会管理基本上就是利用强力进行社会控制。但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大目标下,我们必须拓展社会管理的视野,丰富社会管理的方法,创新社会控制的思路,要将服务纳入进来。社会管理不只是对人的管理,也包含对人的服务,而且后者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至关重要。强化服务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之所以重要,主要在于:第一,加强服务可以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减少社会管理的压力。社会管理的直接对象是违反法律和制度规范的越轨现象,而这些现象有一部分是由于当事人的正常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引发的。如果政府和社会向有正当需要的人提供可能的服务,就可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减少其冲撞社会秩序的行为发生,也就减少了社会运行的成本。第二,加强服务是强化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手段。传统的社会管理主要靠强力,即靠对违反法律或规范行为的压力和制裁来维持社会秩序,不管是警示还是对越轨行为的惩罚都是如此。但是实际上,有些冲撞社会秩序的行为并不一定是当事人故意而为。如果作为社会管理者向这些人提供合适的服务,对之进行疏导和引导,他们可能不会越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以人为本的总要求,加强服务环节,通过服务减少社会管理的压力,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就是社会管理的创新。一要在物质上提供一定的帮助。比如,一些陷入贫困境地者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可能用不合要求的手段去获取物质利益,并出现冲撞社会秩序的现象。如果相关责任部门能向他们及时提供物质帮助,就可能避免问题的发生,这在社会救助领域是显而易见的。二要在是心理和精神上关怀。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越轨行为是在一定情境下由于情绪的相互激发而产生的,有时候以暴治恶可能会结下“怨恨”,甚至会导致事情的进一步恶化。用理解和关怀的方式去对待问题,用善意去处理问题,有利于化解和缓解问题。三是政策方面的服务。社会管理者一般是政策的执行者,它们是政府部门、群团组织或社区组织。在实际生活中,在人们不太了解法律或政策的情况下,社会管理者应该积极主动地向人们宣传法律和政策,以在政策范围内解决问题。

四、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努力营造社会建设良好环境

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是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全面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把中央精神与天水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找准切入点,选好突破口,以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更多的投入,努力把这项关系全局的工作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一)时刻居安思危,增强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当前,我国既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在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各种矛盾易发多发、相互交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社会管理创新的任务十分繁重艰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政法三项重点工作,紧紧抓住加快天水—关中经济开发区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确定了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全力打好开发开放、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营造团结和谐稳定、风正气顺心齐、想干会干干好的良好氛围,有效推动了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实践证明,这主要是市委市政府坚持一手抓发展这个硬道理、一手抓稳定这个硬任务,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着力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在发展中维护稳定,在稳定中实现发展,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是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是理顺利益关系的过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过程。我市当前的社会矛盾,主要是因利益诉求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必须用和谐的思维、和谐的方法予以有效化解。实践表明,任何一项社会管理任务,如果没有把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离开了富有成效的群众工作,就很难取得良好效果。当前,社会管理在新形势下面临新挑战,出现了思想舆论统一难、各方利益协调难、矛盾纠纷化解难、流动人口管理难、突发事件处置难、基层基础建设难等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才能在新形势下富有实效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预警和风险评估机制、矛盾预防和排查化解机制和案件评查机制,深入开展“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妥善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和信访突出问题,切实把三项重点工作作为重要抓手,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保持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

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是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重大举措。“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明了社会管理的实现路径和根本遵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在群众。

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保证社会管理的正确方向;只有始终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不断开创社会管理的新局面。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要自觉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群众及时受益、多方面受益、长久受益,不断增加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提高群众的认可满意度。近年来,我们连续实施了12项民心工程,下大力解决住房、就业、收入、社会保障、教育、卫生、交通、社会治安等一批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综合整治市容环境,广泛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民生民计不断改善,民心民气得到凝聚提升,激发了群众热爱天水、建设天水的巨大热情。三项重点工作顺民心、合民意,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将有力地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二)明确目标任务,推动三项重点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三项重点工作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各个方面。在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中,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坚持以服务科学发展、服务社会和谐稳定、服务人民群众新期待为主线,把维护稳定作为保障发展的前提,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验三项重点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在落实三项重点工作中提高服务能力,在服务人民群众新期待中扎实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结合我市平安天水建设的成功做法,吸收再创新,针对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创新思路、体制、机制、方法和手段,建立完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强化政治保障、制度保障、组织保障、支持保障,坚持党对三项重点工作的领导,把三项重点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保证三项重点工作顺利推进,显著提升平安天水建设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水平、服务人民群众新期待水平、政法基层基础工作水平和政法维稳工作服务天水又好又快发展水平。我们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见实效。

一是要在源头化解社会矛盾上下工夫。要建立和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不论是作决策、上项目,还是出台改革措施,都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目前,市县两级已全部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办法,共评估重大事项100余件,最大限度地防止了因决策不当引发新的社会矛盾,着力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重大问题、热点难点问题分级落实防范化解和处置措施,从源头上化解社会风险。着力构建多方联动“大调解”工作机制,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依靠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共同化解矛盾的工作格局。着力完善涉法涉诉案件终结制度,有效解决无理缠访、重复上访,把涉法涉诉非正常上访控制在低位状态。着力健全应急突发事件处置指挥机制,做到联指联勤联防联处,提高处置突发事件、保障公共安全和抗风险能力。

二是要在排查化解不稳定因素上下工夫。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的理念,把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作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把手”亲自抓,建立“分层次、分系统、分责任”的目标责任体系,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格局,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下访、约访、包案制度,深入开展政法机关“四长”大接访活动,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就地化解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坚持定期排查、集中排查、滚动排查和日常排查相结合,深入排查化解重点领域、重点工作和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深入排查影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企业生产经营、重大项目建设的不稳定因素,做到“四清四早”:对不稳定苗头清、不安全隐清、群众情绪清、重点人清,早发现、早预警、早介入、早解决。坚持“五级接访五级下访”制度,主要领导同志亲历亲为,狠抓落实,深入开展接访、走访、下访活动,按照“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要求,切实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是要在强化社会治安管理上下工夫。继续深入实施社会治安防控“五大工程”,加强社会管控,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打黑除恶、打击“黄赌毒”等专项斗争,加强互联网等信息网络的建设管理,依法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深入开展重点地区综合治理,以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为重点,消除治安隐患。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健全完善长效机制,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要进一步修订完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考核考评办法,将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纳入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考核体系,加大分值权重。注重考核成果运用,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党政领导班子实绩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抽查、督查、暗访等制度,推动工作落实。各职能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认真抓好三项重点工作具体项目和措施的组织实施与统筹推动,把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目标和要求落实到最基层单位,真正见实效。

四是要在提高社会人员服务管理水平上下工夫。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总结推广“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等一批社会管理的模式和载体,推动综治维稳工作网络向基层末端延伸。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出台流动人口居住登记条例,推行居住证制度,成立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专门机构,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问题,使他们融入当地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进一步加强虚拟社会管理,推进互联网警务模式创新,构建以巡查处置、侦察打击、管理控制、舆情引导为重点的“虚拟社会”动态管控机制,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按照公平对待、服务至上、合理引导、完善管理的原则,健全“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新模式。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流浪乞讨青少年等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建立适应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求的社区矫正工作体系。加强对境外来华人员的服务管理,构建入境、居住、讲学、就业、就学、出境全过程动态管控体系。

五是要在坚持公正廉洁执法上下工夫。要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不公不廉问题,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纪律作风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深化警务、审务、检务、狱务公开制度,探索建立案例指导制度,推广建立干警执法档案,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建立执法巡视制度,完善执法监督员制度,加强案件督查和案件评查工作,认真做好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建立健全执法教育培训工作体系,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加强执法信息化建设,建立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质量网上考核的执法办案新机制,不断提高执法质量。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细化执法标准,严密执法程序,做到既严格、公正、廉洁执法,又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加强执法监督管理,全面落实执法业绩档案制度,建立科学、简明、有效的执法考评指标体系。全面落实廉政隐患“零点”方案,深入开展无违纪科所队(庭)创建活动,切实做到从严要求、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

六是要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上下工夫。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基层基础是做好三项重点工作的根基,也是保证。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基层法庭、派出所、司法所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街道、乡镇综治维稳中心,健全议事例会、协调会办、情况通报、应急处置、检查考核等工作制度。建立社区(村)综治信访服务站,充分发挥社区各类组织的作用,做到社会矛盾联调、治安问题联治、邪教活动联防、社会管理联抓、便民实事联办,形成整体合力。着力完善组织领导、部门协作、矛盾化解、管理服务、治安防控、群防群治、规范执法和考核评价八大工作体系,重点加强乡镇(街道)综治委(办)、人民法庭、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检察室和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深化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确保基层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效整合基层各种资源和力量,形成综合治理的大平台、大网络,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三)完善工作机制,为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提供有效保障。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统筹协调,分工负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我市去年已成立了推进三项重点工作领导小组,各区县、政法各部门也都相应成立了组织领导机构,形成了统一高效的组织领导体系。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全力打好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深入推进我市社会管理创新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导思想和目标原则,确定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提出工作要求和保障措施。各相关部门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工作内容、工作标准和完成时限,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全市各县区、各部门、各单位把三项重点工作纳入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逐一进行量化细化,制定考核办法,严格考核标准,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市委政法委牵头成立巡查组,加大监督力度,通报有关情况,确保三项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同时,要及时总结好做法、好经验,树立和推广一批先进典型,开展互学互看活动,通过经验交流会、现场推动会等多种形式,引导各方面深化思想认识,创新工作模式,营造良好氛围,努力把三项重点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五、加强领导,靠实责任,进一步加强对社会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领导

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是新形势下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建议》以及中央关于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的一系列重要精神,切实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工作。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胡锦涛就当前要重点抓好的工作提出八点意见。第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第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第三,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第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第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第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第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第八,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社会诚信。全市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八点要求,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加强调查研究,加强政策制定,加强工作部署,加强任务落实,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条件。切实要把社会管理创新要纳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体系,作为党政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突出政府牵头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更加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要把社会建设与管理工作纳入“十二五”规划之中,统筹谋划、全面推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建设管理新格局。各级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要把任务分解,责任落实到具体人,确保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不留空白。同时,把社会服务与管理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与绩效评定、选拔使用挂钩。要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群众谋利益的战斗堡垒,让广大党员在服务群众中体现先进性。各级政府要强化社会管理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要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形成与党委、政府互联互补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要动员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二要加强统筹协调,增强工作合力。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切实转变社会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让群众感受到权益受到保障、心情更加舒畅。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发挥好社会力量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他律、互律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社会管理合力。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及时发现矛盾问题。注重从源头加以解决,不断增强社会管理的前瞻性、主动性、有效性。树立统筹兼顾、协商协调的理念,正确反映和协调各种利益诉求,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尽可能通过平等沟通、协商协调、教育引导等办法进行社会管理。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形成依法办事、守法光荣的社会风尚,坚持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同时综合运用经济、行政、道德、科技等手段进行社会管理。一是要加强基层党组织、政权组织和村委会、居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以党支部为核心,基层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相结合的基层社会管理格局。二是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基层政法组织和乡镇(街道)综治组织建设,重点推动建立完善市、县、乡、村四级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机制。三是要按照“整合力量、整合资源、精干高效、便民利民”的原则合理搭建综治工作平台,充分发挥综治工作优势,建立完善网格化服务模式。四是要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做起,继续深化各种形式的基层平安创建活动,不断拓宽新形势下群防群治工作新方法。党委、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都要按照责任分工,加强工作统筹、加强组织协调、加强督促检查。同时要加大对推进社会管理工作的考核力度,确保社会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加强社区建设、开发社区资源,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科学合理地构建社区组织体系,不断强化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引导和推进城市社区居委会和农村村委会开展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的群众自治。同时,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发挥社区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推动建立社区居民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关怀的关系,增强社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现代化新型社区,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具体体现。

三要创先争优,为民服务。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在注意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来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同时,还必须认真贯彻实施这些路线方针政策,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在密切联系群众上下工夫,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工夫,在增进群众的信任感上下工夫。如何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是当前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工作重点,围绕的是一个中心词“群众满意”,指向的是一个目标“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它要求我们必须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贯彻于社会管理始终,把群众工作渗透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讲,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要认真研究群众利益、关心群众疾苦、体察群众情绪,把群众的呼声和意愿作为第一信号,把关心和服务群众作为第一职责,努力满足群众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做好群众工作,要牵住协调群众利益这个“牛鼻子”,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从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做起,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惠民政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住房以及食品安全等方面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群众的收入更多一些,安全感更强一些,幸福指数更高一些,享受到更多发展成果。实践反复证明,时时处处、切切实实关心群众生活,紧抓民生之本、解决民生之急、排除民生之忧,这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治本之策,也是最根本的群众工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是一篇大文章。这篇大文章,只有全党来做、深入来做才能做好。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做到在思想上有新进步,在工作上有新拓展,在破解难题上有新对策,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中争当排头兵,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并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这样我们就一定能够始终保持社会管理主动性、创造性,并在改革发展过程中不断夯实根基、充实血脉、壮大力量。

四要加强对社会建设与管理的学习与研究。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是一项新的任务。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与管理的理论,要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保证国家长治久安。认真学习中央关于社会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学习《建议》中关于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的工作要求,认真学习社会建设与管理的有关知识,不断深化对新形势下社会建设与管理基本特点和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对社会建设与管理的目标任务的认识,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在解放思想、创新理念上先行一步。在思想上,要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向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在管理主体上,要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转变;在管理方式上,要从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向更加重视协商协调转变;在管理环节上,要从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寻求新突破,切实实现“管得到、管得住、管得好”。同时,要加强对社会建设与管理的调查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对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社会利益关系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社会建设与管理体制机制及政策的调查研究等等。通过加强调查研究,不断提高推动社会建设与管理工作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以及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是一项复杂艰巨的重要任务。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解决社会建设与管理中的突出问题,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同志们,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面临的重大任务。我们一定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理论上深入研究,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努力建立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为推动天水各项事业跨越式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天水、平安天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文是2011年4月13日为春季学期各班所作的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