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培育都龙新经济增长点的理论思考

培育都龙新经济增长点的理论思考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培育都龙新经济增长点的理论思考何光才 龙周雅妮新经济增长点,是指在经济成长和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中,能够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的新兴产业或行业。正如都龙现在繁荣发展的农业、矿产业和畜牧业等,都是在不同时期培育起来的新经济增长点发展的结果。于是,都龙新经济增长点研究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摆在人们的面前,需要大家共同去关注。

培育都龙新经济增长点的理论思考

何光才 龙周雅妮

新经济增长点,是指在经济成长和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中,能够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的新兴产业或行业。正如都龙现在繁荣发展的农业、矿产业和畜牧业等,都是在不同时期培育起来的新经济增长点发展的结果。2008年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都龙矿产业市场萧条,大量农民失地又失业;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都龙经济面貌;农村新经济组织尚未成长壮大,不能有效消化剩余劳动力。在社会矛盾交织、不稳定因素增加的特殊时期,都龙应选择什么样的发展出路?在若干的经济成分里,选择哪些方面进行重点培育?于是,都龙新经济增长点研究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摆在人们的面前,需要大家共同去关注。本文从理论视角,力求对都龙新经济增长点的选择和培育问题进行基础性研究。文中所持的观点,仅供镇党委、政府决策参考。

一、都龙经济发展现状

都龙镇是一个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边陲重镇之一。全镇国土面积211.8平方公里,辖8个村委会151个村小组2个居民组,有汉、壮、苗、彝、傣、瑶、布依等11个民族8777户32816人(2008年统计数),耕地面积34413亩,其中田8615亩,占25.03%,地25498亩,占74.97%。林地面积9360.5公顷,其中:有林地5273.6公顷,疏林地116公顷,灌木林地880公顷,未成林地177.5公顷,无林地14.8公顷,宜林地3017.4公顷,全镇森林覆盖率21.5%。

(一)以矿产资源开发为基础的工业经济稳步提升

都龙镇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矿藏有锡、铜、锌、铟等30余种,潜在开发价值超过400个亿,其中锌储量365万金属吨,锡储量达30万金属吨,素有“中国第三锡都”之称。铟储量3779金属吨,占全省的70%以上,全国的42%左右,全球的30%左右,是全国第一大铟资源基地。早在明末清初,就有商人在都龙采矿、炼矿,除当地人以外,还有来自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四川、陕西等省(区)的客商。民国八年,马关县成立矿业有限公司,在都龙铜街采铜冶炼,1958年,在曼家寨及铜街成立马关县群英铜厂,1960年更名为马关县都龙冶炼厂,同年6月划归州管后更名为文山州都龙锡矿,2003年—2004年改制重组,更名为云南华联锌铟股份有限公司沿袭至今。经过50多年的发展,公司现已发展成为拥有19户选厂、15户采矿权人的龙头企业。公司资产总额由2002年的1.77亿元,发展到2008年的27.7亿元,年均增长4.32亿元。利润总额由2002年2679.5万元,发展到2007年的5.04亿元,年平均增长79.85%。2008年,尽管受金融风暴的冲击和影响,公司全年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2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8亿元,实现利税总额2.2亿元,利润总额5300万元,累计上缴税金1.48亿元。在同行业不断出现裁员、停产、破产的严峻形势下,公司保持了稳定持续的发展。矿藏的开采,使都龙经济社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都龙人成为马关县乃至文山州最富有的农民。同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3.8亿元(不含锌铟公司),同比增长48.2%,年均递增12%;实现工业增加值2.39亿元,同比增长21.1%,年均递增11.6%。曾经平静的都龙,短短几年时间一跃成为万众刮目相看的璀璨明珠,名扬省内外。

(二)工业反哺农业成效显著

2006年以来,都龙镇党委、政府着力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措施,围绕“一切为工业服务”、“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两条思路,致力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扶持种植、养殖业发展,出台了《规模化种植养殖业发展扶持办法》。根据《办法》规定,2007年,在34个村实施村寨道路硬化工程;对规模化种植养殖户兑现扶持金10万元,一批规模种植养殖业大户正在兴起,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变。从2007年起,公司每年划拨4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都龙镇希望小学、新农村建设、农村公益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在31个村建设农村科技活动室,实施一批水、电、路工程建设。此外,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企业与群众联合建公司,多管齐下,共同发展。2007年,由华联、华晟两个公司出资4160万元(占总额的52%),由矿区周边39个村寨5000多名群众每人出资7000元,在全州率先成立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以4个法人的形式,出资3860万元,合资8000万元组建联众机械化工程公司,承揽华联公司主矿区部分采剥工程,将群众利益与公司利益捆绑。公司成立后,仅2007年下半年就分红给群众270万元,之后每年将按不低于群众出资额的15%(576万元)的数额让利给群众。在此基础上,华联公司着力于内部吸收安置就业,对被征用土地的农户,除按政策给予征地补偿外,还对被征地2亩以上的农户安排1名就业名额,被征地6亩以上的安排2名就业名额。其余企业根据情况分别吸收周边村寨剩余劳动力就业。截至2008年,各矿业企业累计吸收1500名农民劳动力就业,每年可为群众增收700余万元。通过实施一系列的工业反哺农业措施,实现了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2007年,都龙地区工业经济对马关全县工业产值和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60%和40%。

(三)农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08年,都龙全镇共完成工农业总产值5.1亿元,比2005年2.6亿元增加2.5亿元,增长96.15%;比2007年4.39亿元增加0.71亿元,增长14.05%。当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473万元,比2007年增长5%,增收40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6086万元,占71.83%。在第一产业收入中,牧业收入3538万元,占58.1%;农业收入2256万元,占37.1%;林业收入283万元,占4.65%。第二产业收入1064万元,占12.6%。第三产业收入2018万元,占23.8%。在第三产业收入中,运输业收入465万元,占23.04%;建筑业收入159万元,占7.88%;商业饮食业收入82万元,占4.1%;服务业收入72万元,占3.57%。农民外出务工收入731万元,占36.2%;其他收入509万元,占25.2%。仅牧业、农业、工业、农民外出务工四项收入,就占了农村经济总收入的89.6%,在提升都龙经济增长方面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调查中,我们还高兴地看到都龙镇8个村委会30844个农村人口的人均收入水平全部达到1600元以上,其中:大寨、坝堡、东瓜林、堡梁街4个村委会达到2000元以上;都龙村委会达到2500元以上。农民人均有粮389公斤,同比增长2%;人均纯收入2199元,同比增长13%。

(四)边境贸易经济快速发展

都龙现有都龙街、口岸街、茅坪街、东瓜林街和保梁街5个边民互市,每周可为中越边民提供5个边境贸易交易日。赶集人数从几百人增至几千人,旺季达万人以上,日交易额近10万元。茅坪街上的群众靠边境贸易实现脱贫,相当一部分农户从贫困走上了小康。随着中国都龙—越南箐门口岸的开通和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的日益改善,都龙边境贸易日益活跃。2007年实现边境贸易进出口额2.3亿元,同比增长15.3%。2008年,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都龙镇仍然实现边境贸易进出口额26243万元,同比增长14.1%,增收0.3亿元。边境贸易进出口额占全镇当年工农业总产值50785万元的51.7%。边境贸易经济正在显现强劲的龙头趋势,带动都龙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向前发展。

二、当前应当重点培育的经济增长点

都龙应在抓好粮食生产不动摇,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从阶段性的终端数据2008年的统计数据的分析比较来看,我们认为在三大产业的内部结构成分中,应对以下经济增长点进行重点培育。

(一)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事业发展全局的问题。都龙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农业基础不动摇,围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到2008年,先后培育了矿、果、畜三大产业支柱;启动了蔬菜、亚麻、速生丰产林三个新兴产业;开发八角、荔枝、龙眼三个拳头产品,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都龙当前的农业经济状况依然显得比较脆弱,远不如矿业等工业经济那样光芒四射,能招来四海客商,能使劳动者每天都有直接的经济收入,也难以培育成为足以改变都龙全镇经济社会面貌的产业大支柱。但作为基础产业,农业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必须在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统筹扶持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

第一,坚定不移地抓好粮食生产。粮食生产是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的根本大业,随着人口的增长,粮食的供给压力将不断加大。调查资料表明,1957年,都龙全镇人口12776人,按现有3.4万亩耕地面积计算,人均占有量为2.69亩。到2008年,全镇人口增至32816人,人均占有耕地面积降至1.05亩,减少1.64亩。在2008年当年,都龙镇共出生人口47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42‰,每天平均净增长0.85人。以此为依据,到2030年,都龙镇的人口将达到42123人,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将从现在1.05亩降为0.8亩,在人口不断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粮食供给形势将日益严峻。所以,都龙镇党委政府要时刻有确保都龙粮食生产安全,确保都龙社会稳定,确保都龙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守住现有耕地的红线,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毫不动摇地把粮食生产工作抓紧抓好,确保粮食安全。

第二,大力扶持畜牧业。畜牧业是农村联动千家万户的传统产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收入高、惠农范围广、技术难度低等多方面优势。2006年以来,都龙镇党委、政府把畜牧业作为农业后续发展产业给予大力扶持发展,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措施,调动农民发展畜牧生产的积极性,使全镇的畜牧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08年,全镇出栏生猪3.75万头,户均4.3头;家禽13.8万只,户均15.7只;大牲畜1260头。实现畜牧业产值3480万元,同比增长15%,增收522万元,户均595元。农民通过饲养和出售家禽、家畜,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当年,全镇规模养殖户达12户,其中:生猪规模养殖4户,能繁母猪1086头,家禽规模养殖7户,肉牛规模养殖1户。在产业效益的推动下,2009年4月,大寨村委会第七村小组59户人家,有26户自愿合作组织创建万龙养殖场,在按每亩250元的基准价实现土地入股150亩的基础上,每户再平均投入资金2.6万元,自2009年7月13日正式挂牌成立后,现已购进各类肉牛92头进行饲养,相关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根据都龙畜牧产业发展的态势和畜牧产业对农村经济收入的贡献率状况,将其纳入新经济增长点进行重点扶持显得十分必要。

第三,推进林业产业化发展。由于种种原因,都龙林业生产发展相对滞后,到2008年,全镇有林地面积仅是8.3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7.45%(林业部门统计数),在古林箐、小坝子、金厂等10个乡镇中居第6位,比位居第一的古林箐镇的69%低41.55个百分点。当年林业收入283万元,比畜牧业3538万元少3255万元,仅高于建筑、商业饮食、服务和渔业,处于几项经济收入中的弱势地位。但森林是人类生产、生活中一项重要的资源,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气候、保障人类以及动物生存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是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类生产、生活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需要。虽然当前的林业产值还很低,但作为保障人类生存安全的产业,必须将其作为重点产业进行培育,加快发展。

(二)工业

第一,加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都龙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的矿藏有30多种,潜在开发价值超过400个亿,预计开采年限30年,相当于在都龙211.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年要产出13个亿的矿产品。矿产资源是国家所有,但在开采过程中已给都龙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对推动都龙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巨大的作用。支持企业加速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企业加速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创造条件,这对于都龙镇来说,无论是农民打工、企业吸纳矿区周边村寨劳动力,还是企业纳税,或是通过工业反哺农业的途径支持当地经济发展,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把矿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点进行重点培育,对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都龙经济发展活力,推动都龙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树好锌铟公司品牌,增强企业发展活力。目前拥有资产总额27.7亿元的锌铟公司在都龙镇落户,给都龙镇经济社会带来了蓬勃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为都龙创造了巨大的经济财富和社会财富。2008年,华联锌铟公司尽管受金融风暴的冲击和影响,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2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8亿元,实现利税总额2.2亿元,利润总额5300万元,累计上缴税金1.48亿元。在同行业不断出现裁员、停产、破产的严峻形势下,公司保持了稳定持续的发展。从2007年起,公司通过工业反哺农业的途径,每年划拨400万元用于当地公益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锌铟公司要维护好品牌优势,积极探索转型转产加快发展的途径,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活力。

第三,大力扶持发展乡镇企业。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一个现有30000多人口的边境镇,就拥有630家乡镇企业,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8亿元,同比增长48.2%,年均递增12%;实现工业增加值2.39亿元,同比增长21.1%,年均递增11.6%。都龙在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而名扬省内外的同时,创造了工业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奇迹。“无农不稳,无工不富”,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都龙发展经验的总结。改革开放以来,都龙人敢为人先,看准的事情大胆做,不懂的事情学着做,没有的事情摸索做,走出了一条以矿业为基础、以乡镇企业为支撑的工业发展道路,既符合“工业强州”的总体要求,也符合都龙发展的实际需要。都龙要在继续扶持现有乡镇企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条件加大乡镇企业的发展。

(三)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也是衡量地区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市场充分发育,提高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开放、更多地吸引外资,为改革开放在更广阔的领域向纵深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此外,第三产业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社会效益好等多方面优点,既可以调整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优化经济结构,又能缓解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的主要出路。只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

第一,发挥都龙“小香港”矿业发展大镇的优势,大力发展非公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非公经济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异军突起,在都龙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补充作用。据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在都龙全镇630户乡镇企业中,拥有个体工商户604家,占总数的95.8%。分别是:工业157户,其中制造业124户(农产品加工118户);建筑业19户;运输、仓储100户;批发零售业198户;住宿、餐饮业82家(餐饮73户);居民服务、其他服务和娱乐业48户。在不足两平方公里面积的都龙集镇上,有30多家手机专卖店、20多家摩托专卖店、10多家现代档次的宾馆,商品专卖店、商品零售店比比皆是。集镇日商品交易额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不足10万元,上升到现在的100万元之多。2008年,非公经济累计实现产值2.05亿元,实现增加值6170万元,上缴国家税金1375万元,实现利润1959万元,呈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良好格局。

随着矿藏的持续开采、边境口岸的开通,口岸、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和都龙农村民族风情旅游景区将逐渐形成。矿业、边境贸易业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就必然持续拉动交通、运输、建筑、商业、餐饮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扶持发展非公经济显得日益重要。

第二,继续做大做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增强打工经济的发展后劲。2008年,都龙镇共有1861人外出务工,占全镇劳动力总数18620人的10%,但就这10%的劳动力,一年就为都龙镇创造731万元的现金收入。农村中日益兴起的洋楼以及摩托、手机、现代家用电器进农家,绝大多数是来自于打工经济的支撑,打工经济日益显现出家庭经济收入“霸主”的地位,还将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抓住国家构建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良好机遇,以茅坪国家级口岸为平台,做强做大边境贸易经济。中国都龙—越南箐门口岸,在经历了1954年开通,1974年关闭,又于1992年开通后,进入了正常化发展的新时期。2008年,都龙的边境贸易进出口额2.6亿元,占全镇当年工农业总产值5.1亿元的51.7%。边境贸易经济正在成为都龙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将成为推动都龙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支撑。都龙要不失时机地配合做好口岸建设的各项工作,加大对各个边民互市点的扶持力度,组织、引导、扶持农民大力发展出口农产品,不断把边境贸易经济做强做大。

第四,以上规模、上水平为重点,加快特色经济发展步伐。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都龙农民自己创造的“一村一品”经济,符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发展方向,值得大力弘扬和总结推广。

早在1975年,东瓜林村委会12个村小组,就利用集体土地建立2500亩规模的集体林场,1981年土地承包到户时,林场仍以集体所有的形式过渡,并沿袭发展至今。1985年,林场出售木材收入35万元,得益于特色经济的支撑,1986年,全村委会17个自然村输电照明问题全部得到解决;2005年,林场出售木材收入17万元,70%分给各村小组用于集体公益事业建设,30%留作林场管理费;2006年,林场出售木材收入14万元,分别用于林场管理费和补助村小组公益事业建设。在林场特色经济效益的推动下,2002年,韭菜平上、下村小组联合100亩土地种植草果;老寨、大新寨、热水塘等6个村小组有10户人家出去承包集体林种植草果665亩。到2008年,两个草果基地先后出售草果收入达13万余元。2003年以来,都龙镇党委政府认真总结当地群众发展特色经济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县各项强农惠民政策,先后出台“水果连片规模化种植扶持奖励办法”、“畜牧业规模养殖及牛冻精改良技术推广扶持奖励办法”、“都龙镇能繁殖母猪补贴办法”、“冬季农业开发扶持措施”、“核桃种植扶持措施”等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农民发展特色经济的积极性。到2008年底,都龙、坝堡、茅坪、堡梁街等村委会先后发展香蕉、荔枝、龙眼等热区水果4000余亩,种植泡核桃2400亩,水果种植规模20余户。每年以辣子、西红柿、冬早包谷为主的冬季农业开发近2000亩。2008年,镇党委政府果断地应对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导致都龙矿产企业生产萧条带来的就业压力,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引导、扶持农民发展“一村一品”特色经济,鼓励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转移创业增收。在镇党委、政府的政策激励下,都龙村委会大树脚村小组借鉴外地发展经验,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的形式,投入资金30万元建成650亩杨梅基地;水沟村小组以集资入股的形式投资30万元建成免烧砖瓦厂;来龙村小组投资15万元建酒厂,依靠自力更生不断发展壮大特色经济,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这种自愿联合、自我约束、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既是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然选择。星星之火虽然没有燎原,但它引领着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党委、政府要对其加以扶持和引导,尽最大的努力保护好农民追求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要破除都龙的城乡二元结构和破解都龙农村的发展难题,就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维护稳定的头等大事,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当前,都龙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农业基础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困难,最需要加快解决。要破解这些发展难题,必须着眼于“投资少、见效快、劳动密集、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的加快发展,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矿业、牧业、林业、边贸、仓储运输、生产加工、旅店业、服务业、打工、“一村一品”同步发展,让城乡特色经济组织和私营企业、个人兴办企业发展起来,让都龙各行各业的经济增长点全面发展起来。

三、促进经济增长点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已经明确地提出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任务,主要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无论对加快推进都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还是对开创都龙农村经济建设新局面,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中心,确保粮食安全

都龙人均耕地已从1957年的2.69亩,下降到2008年的1.05亩,这就是都龙当前的耕地红线。在人地矛盾日益加剧的情况下,要保障粮食安全,就要把着力点放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一是做好高产田地的保护工作。在都龙8615亩农田中,亩产650公斤以上的高产农田只有30%左右,在资源开发、地方项目建设与高产田地保护发生矛盾时,要做到能不占的尽量不占,能少占的绝不多占,必须要占的要做好所占高产田地面积的补充工作。二是通过土壤改造、解决引水灌溉和提高土壤肥力等途径,有组织、有计划地加大对中低产田地的改造力度。三是在提高科技含量上狠下功夫。高低海拔不同地区对品种有不同的选择要求,要通过观苗和测产等措施做好品种的更新换代工作,结合推广应用新型栽培技术,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确保现有耕种田地面积高产稳产。四是加强对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都龙现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9人,但几乎只有函授大专学历,县、乡有关部门要在创造条件引进农业大学本科学历以上人才的同时,积极为现有农技人员提供深造更新知识的机会,并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使农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得到正常的发挥。

(二)着眼千家万户,大力发展畜牧业

都龙现有8个村委会151个村小组2个居民组8777户,2008年出栏生猪3.75万头,户均4.3头。要做强做大畜牧产业,就要从提高生猪饲养率入手。一是搞活仔猪市场,保障仔猪供应。二是把养殖任务下达到户,落实到户。对上规模的养殖户,要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做好服务,帮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三是要加强与生猪经销商的联系和合作,做好生猪市场的拓展工作,尽最大努力把订单落实到户,保证农户养得出来,销得出去。以销促养,以点带面,放开、搞活生猪市场,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农民自办或联办肉类产品加工厂,推动畜牧产业健康发展。四是积极发挥畜牧兽医站的职能作用,切实做好圈舍改造设计、疾病预防、良种选育、饲养方法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工作,努力提高农户饲养质量,保障总体饲养量和出栏率的稳步提升。

(三)发展林业生产要在规划上下功夫

规划是做好林业发展工作的重要基础。关于都龙的林业发展规划问题,我们已在《都龙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一文中作了较详尽的阐述,提出了用大约30年左右的时间,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完成一批对改善全镇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的造林工程,力争到本世纪中叶,使全镇宜林地全部得到绿化,使都龙广大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得到改善。

(四)通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带动多行业同步发展

矿产资源属国家所有,但在开采冶炼过程中,当地农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和物质利益,特别是工业反哺农业政策措施的落实,农民的既得利益将随着时间的进度不断扩大。但有两个问题现在必须提出思考:一是矿藏开采结束后的都龙将是什么样,是依托矿产业的发展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还是矿藏开采结束后就恢复原来的平静?二是矿藏开采结束后锌铟公司向何处去?一种观点是矿采完就解散;另一种观点是必须寻求持续发展之路。这两个问题是当前人们关注较多的问题。显然,公司员工也好,都龙群众也罢,绝大多数人不愿看到矿藏开采结束后广大农村情景依旧的结果。据此,我们认为,要处理好上述两个问题之间的关系,保障锌铟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通过矿藏开采使都龙广大农村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动力和发展后劲,就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从工业反哺农业入手,进一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简单地说,就是资金的支持额度应在现有基础上不断提高。因为,这不仅是支持地方发展经济的大事,也是关系公司的前途命运的大事。第二,工业反哺农业的资金投入,要在优先安排改善农村环境的基础上,将投资的着重点放在增强农村种植、养殖等具有直接再生效益的项目上,不断增强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建筑、运输、仓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后劲,在现有乡镇企业中,把大的企业扶强,把小的企业带大,努力为公司扩大再生产和都龙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创造条件。第三,工业反哺农业资金的投入,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投资,使工业反哺农业资金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五)落实政策措施,为非公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非公经济具有经营方式灵活、投资小、见效快、效率高等显著特征。扶持非公经济发展,首先要考虑经营业主的既得利益,要用好用活中央及省、州、县关于扶持非公经济的各项方针、政策,要让非公经济业主真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其次要善于换位思考,从换位思考中增强服务意识,想人之所想,办人之所需,解人之所忧,要从党政机关和工商部门、税务部门中消除不利于非公经济发展的人为因素,真心诚意地为非公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第三要严格执行国家的税收政策,规范税费征收渠道,加强税费征收监督管理,做到明收明支,一视同仁,公正合理,让纳税人开心创业、热心纳税,真心支援国家建设。

(六)做好组织引导工作,提高打工经济整体效益

打工经济是当代农村家庭经济来源的重要部分,各级政府必须予以大力支持和鼓励。但从长远看,一个家庭如果没有战略思考地一代接着一代外出打工,显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当地农村的发展进步。所以,在扶持打工经济方面上,一要引导外出务工家庭保持生产生活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特别要保障孩子的就学升学不受影响,确保孩子健康成长。二要引导外出务工者从单纯的为了挣钱,向以学技术、学经验回本村创业为主要目的方向转变,使打工经济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三要引导外出务工群体从零散型逐步向组织型转变,这方面,西畴、广南、砚山等地已有成功的先例。我们还注意到,在“2008年农村经济情况统计年报表”上,都龙当年外出务工人员为1861人,其中常年在外打工821人,但在“有组织输出劳动力”和“经培训输出劳动力”两个栏目上的数据都为零,这显然不利于打工经济整体优势的发挥。要通过党委、政府的不断引导和指导帮助,使当地外出务工人群逐步走上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集体化打工道路,向着健康、稳定、持续、高效的方向发展。四要引导农民通过组织的形式,把外出打工挣到的钱、学到的技术和经验应用到当地经济社会建设中去,以推动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七)立足东南亚国际市场,做强做大边境贸易经济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口岸专项建设资金到位后,要优先解决交通、边民互市场所、餐饮、公共环境卫生等方面的问题,努力为中越边民互市创造良好的交易条件。二是切实做好传统贸易产品、传统交易渠道的巩固和发展工作。因为传统贸易产品和传统交易渠道已经能够使都龙镇每年实现近3亿元的进出口贸易额,对于都龙镇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要竭尽全力维护好、发展好。三是依托传统贸易产品和传统交易渠道的稳步运行,不断开发新产品,拓展新渠道,千方百计地做好边境贸易市场扩展工作。四是积极向州、县编办争取编制,在都龙镇设置边境贸易专干岗位,招聘录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边境口岸开通,我们面对的是国际市场,所做的是外向型经济。都龙要用现有的5个边民互市点去应对越南乃至东盟自由贸易区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大市场的需要,需要有适应边境贸易所需知识的人才。只有这样,都龙边境贸易才有望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得到平稳较快的发展。

(八)引导农民多渠道入股发展特色经济,增加收入

“一村一品”是规模经济的有益探索,但由于受单一村小组规模小和资金、技术等方面的约束,往往是起步容易,巩固发展壮大难。所以,一个村小组要选择什么“品”来发展特色经济,职能部门要从都龙的实际出发加以引导,做到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工则工。一是要考虑产品的市场需求,做好市场的对接工作,千万不要等产品出来了再找市场,这样做很被动,容易挫伤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二是要考虑所选品种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群众的接受程度,要立足于适应性强,推广方便。三是要考虑有利于联成整体规模,要引导群众从单纯的“一村一品”观念中解脱出来,尽量向“多村一品(也可以一品多村)”的规模化方向发展。也就是说,都龙镇153个村小组没有必要去勾画发展153个不同品种的产品,但完全有条件集中打造几个很有地方特色的品牌。

当前最迫切需要做好的工作是,管好亮点,补好弱点,确保“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都龙镇现在的经济亮点很多,如都龙村委会都龙村小组李录刚家规模养猪,水沟村的彩瓦厂,大树脚村的杨梅基地,来龙村的酿酒厂,大寨村委会第七村小组的旺龙养牛基地,东瓜林村委会林场,韭菜平村小组养猪,等等,镇政府要充分利用国家对农民发展种养殖业给予多项补贴的政策优势,积极了解、掌握各个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解决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用实际行动保护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保现有生产基地取得全面成功。通过土地流转发展“一村一品”特色经济,建立养猪、养牛基地就是都龙人民很好的创造,都龙人民要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加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工作上狠下功夫,在矿业经济、边贸经济、打工经济、“一村一品”经济的结合点上进行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创造。

总之,都龙经济的发展现状,已经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活力。繁星闪烁的经济亮点,预示着需要培育的增长点很多,一个镇的工作千头万绪,而且几乎每项工作都需要资金投入,如何把握重点,如何决策投资方向,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和制订科学的投资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科学投资、高效投资,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作者何光才系文山州社会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龙周雅妮单位:文山州社会科学研究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