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经济增长点的产业选择

新经济增长点的产业选择

时间:2022-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认为,选择新经济增长点应当依据产业结构关联度和经济增长贡献度两个方面的标准。目前,在确定新经济增长点过程中,存在着地区与部门本位利益的考虑。目前发达国家正在大力发展的“信息高速公路”将带动现有产业实现跨时代的起飞。从产业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来看,高科技产业比现有的基础产业与支柱产业更具有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能量,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更大。
经济增长点的产业选择_对中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考

要实现“九五”到2010年经济发展目标,使国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必须挖掘现有资产存量的潜力与发挥传统产业优势以外,还必须培育具有先导产业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以迎接21世纪国际经济一体化与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一、新经济增长点的选择标准

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需要依托一定的产业,也就是说,新的经济增长点归根结底是产业增长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需要选择新的产业才能形成带动导向。从目前情况看,选择新产业增长点的认识及标准尚不统一,因而产业选择不尽相同。我们认为,选择新经济增长点应当依据产业结构关联度和经济增长贡献度两个方面的标准。

一是产业结构关联度标准。目前,在确定新经济增长点过程中,存在着地区与部门本位利益的考虑。选择新的经济增长点不能依据地区产业结构是否实现完整化,而应从“全国一盘棋”的大局出发,依据产业结构关联度标准来加以判断。目前的产业增长点可分为先导产业增长点(如高新科技产业等)、支柱产业增长点(即机械、电子、石化、汽车、建筑等)、基础产业增长点(即农业、能源、交通、通讯等)三个方面。我们认为,从产业关联度的高度性来看,高科技产业(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开发技术等)带动传统产业质量的提高与产出的增长可以说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据统计,我国企业的技术装备大多处于六七十年代水平,工业企业设备近1/5已经老化,超期服役率近40%。机电行业中主要机械产品达到世界70年代末、80年代初水平的只占1/3,达到目前世界水平的只占5%;电子工业中,集成电路研制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3个发展阶段;冶金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比国外先进水平落后20多年。一些主要行业的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主要靠进口,消化、吸收和创新,能力差,“一代又一代”重复引进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些行业工艺设备水平的提高,无一不需要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来推动。

我们知道,高科技领域的每一个突破,都会带动一大批新产业的建立。比如,激光技术不仅可用于军事工业,而且广泛应用于通讯、医疗、测量等领域。正因为高科技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带动作用已经大大超出了一般产业关联度的范围,所以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整个国际经济新的产业增长点。目前发达国家正在大力发展的“信息高速公路”将带动现有产业实现跨时代的起飞。“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将使信息等高科技产业成为21世纪的主导产业。从我国来看,如果离开了高科技产业的渗透、影响与带动,仅靠基础产业与支柱产业的自身增长无法实现未来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把高科技产业视作能够影响与牵动整个经济跨上新台阶的增长源泉。

二是经济增长贡献度标准。从产业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来看,高科技产业比现有的基础产业与支柱产业更具有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能量,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更大。在发达国家,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30%左右。有统计资料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品的科技含量每隔10年增长10倍。50年代,代表性产品是钢材,每公斤不到1元。60年代,代表性产品是汽车、洗衣机和电冰箱,它们每公斤分别为30元、60元和90元。若以30—100元作为60年代产品科技含量的比较指标,那就比50年代至少提高10倍。70年代,代表性产品是微机,每公斤为1000元,比60年代又提高10倍。80年代以来,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物化在产品、商品中的科技含量达到高度密集的程度,其代表性产品首推软件。它没有什么重量,科技含量却很高,如果再按每公斤价格计算,比70年代就不是提高10倍,而是百倍、千倍了。正因为如此,许多发达国家在传统产业发展停滞的情况下,通过高科技产业来稳定经济增长速度,保持了GNP的持续增长。1977—1984年,美国高新技术产业每年增长14%,大大高于同期整个工业生产平均增长率2.9%的速度。由于高新科技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高于传统产业,高新科技产业在美国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也由1977年的6.1%上升到1984年的12.9%。美国工业生产在此期间的发展主要归功于高新科技产业的超高速增长。

目前,我国高科技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不到2%,加大高科技产业增长点的产值贡献度潜力巨大。因此,把高新科技产业作为新的产业增长点来培育,不仅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而且符合国际经济发展的大潮流。

二、当前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当前,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产业萌芽阶段。在五六十年代,以自力更生发展高新技术、增强国防工业实力为目的,制定了一系列扶植高新技术发展的特殊措施,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发展“两弹一星”的扶植政策,结果在发展国防高科技工业的同时,也为民用工业进入高科技领域打开了大门。第二个阶段是产业起步阶段。在80年代下半期至90年代初,国家先后制定了“863计划”、“火炬计划”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特殊政策,开始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创业进程,全国共建立了52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创建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集团,开发了一大批高科技项目,形成了技工贸一体化的高科技产业框架。由于其投入产出周期较短、投入产出比率较高,显示了高科技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跳跃性发展的巨大潜力。据了解,1995年全国高新科技企业技工贸总收入1529亿元,与初创时相比,产业收入增长了17倍,在全国工业产值增加值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如上海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1992年为71亿元,到1995年已经增长到555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也由2%提高到10%。

高科技产业本身是高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新兴产业,创业初期最需要的是低风险的投资环境。从目前来看,一方面,我国高科技产业经过8年的发展正处于二次创业阶段,一些高科技企业集团正经历着扩大开发规模的成长时期;另一方面,我国高科技产业正面临着国际高科技产业的竞争压力,开发投资风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这种高风险不仅使一般企业望而却步,也使国内大型高科技企业集团感到巨大压力,这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高科技产业的投融资风险。发达国家为了吸引高科技产业扩大投资,政府往往通过财政贴息或风险担保等措施降低投资贷款风险,为高科技产业创造较为安全的投资金融环境。目前的情况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需求量很大,而且高度依赖银行贷款,但由于对科技投资高风险缺乏财政性保护,银行不愿意大规模地进行风险贷款。北京高科技开发试验区有4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能从银行得到贷款的不足200家,一些很有发展前途的科技企业因资金匮乏产品开发举步维艰。像四通、北大方正等著名高科技企业每年投入技术开发的资金仅2000万元左右,占产业总收入的比重不到1%,大大低于发达国家高科技企业的开发资金水平。由于缺乏降低高科技产业投资风险的特殊政策,整个科技产业的资产扩张受到限制,国内一些潜在投资主体也不敢轻易向高科技产业投资。为此,建议中央与地方共同建立高科技开发担保或贴息基金,为大规模的资本进入高科技产业创造良好的科技投资环境。这需要计划、财政、银行、经贸、科技等部门紧密配合共谋发展。

三、培植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政策思路

(1)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先导作用。我们认为,首先建议国家计委从产业政策的高度来培植和大力支持高科技产业,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以此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传导机制主要是市场机制,加之政府相关的政策指导。比如,可以充分发挥高科技产业的跳跃性特点,根据世界最新高科技产业发展水平的需要反推相关产业与产品应达到何种水准,进而着力推动和发展这些产业和产品。以此类推,必将推动产业高度化和产品的升级换代,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布局。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高科技产业应当避免重蹈传统产业不合理布局的覆辙,集中财力物力确保优势地区高科技产业的中心地位,以带动其他地区高科技产业的逐步发展。从产业布局来看,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建成了52个开发试验区,初步形成了高新科技产业的空间布局。然而,从长远发展看,各地区的高科技产业不可能齐头并进,平衡发展,而应当根据地区比较优势状况,采取有重点、有分工的布局政策。

我们认为,1996—2010年,应当大力强化北京高科技产业的战略地位,使其成为我国的“硅谷”。北京发展高科技产业具有全国无可比拟的三大发展优势,即产业资源优势(高科技人才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贸易资源、财力资源具有全国优势)、产业组织优势(形成了以联想、四通等高科技大企业集团为主干的科技产业组织)、产业竞争优势(高新科技开发区已在全国领先,高新科技产业的产出率与市场占有率居国内优势地位)。这些优势条件决定了北京高科技产业具有超前式、跳跃式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应当把北京作为高科技产品大型开发基地建设的最佳区位,把具有国内外震撼力与影响力的大型高科技开发项目交给北京的大型科技企业,集中财力物力推进北京高科技产业登上新台阶,使北京的高科技产业成为全国高科技产业的主要聚集地与辐射地。

(3)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由于目前我国整个高科技产业处于创空间阶段,企业处于创规模阶段,产品处于创品牌阶段,因此,把高科技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需要投融资政策相匹配。

一是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大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力度。目前高科技产业受条块分割的影响,中央、地方、企业集团、开发区等自成一体,进入高科技产业开发领域的中小企业居多,形不成规模经济,产业组织相对分散,难以聚集起高科技产业开发的资源合力。1995年北京中关村4438家新技术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00亿元,但真正支撑着整体经济指标的只有百十家企业,而绝大部分中小企业没有高科技开发能力,只是靠低水平组装电脑与经销电子配件求生存。高科技领域的大部分企业起点低、规模小、成本高、素质差、淘汰快,分散了有限的科技与经济资源,难以适应高科技产业“高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开发要求,形不成持久的高科技经济增长点。因此,不能简单地强调加大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力度,而要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集中财力物力,形成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企业与企业以及中央、地方与企业共同开发的多种模式,使高科技产业投资能够实现四大倾斜,即向重点行业倾斜、向重点项目倾斜、向重点企业倾斜、向重点产品倾斜,最大限度地发挥高科技产业规模经济的优势。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后发优势”,更快地抢占世界高科技产业的“制高点”。

二是要积极培育高科技产业投融资主体。高科技企业的崛起一靠资金,二靠项目。因此,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创造条件,让高科技企业以其技术和产品优势参与国家重点工程,更多地承担国家重点工程的科技配套项目,加速其进入“国民经济主战场”的步伐;另一方面,应当采取鼓励措施推动大型高科技企业与国际大公司合资合作,“与巨人同行”,共同组织国际资本,参与国际竞争,采用先进技术,加速高科技企业的资产实力。

三是要扩大高科技产业融资渠道。目前,高科技产业投资来源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资金有效需求远远大于资金的有效供给,使高科技产业开发受制于资金“瓶颈”,相当一批高新技术难以转化为生产力,一批很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因资金短缺而难以在竞争中生存。从目前情况来看,拓宽高科技产业投资来源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据了解,北京高科技产业开发区的4000多家企业中,只有5%(即200多家)的企业可以得到来自本地银行的贷款,其他95%的企业则无法得到任何银行的贷款。就200多家贷款企业而言,每年所需贷款大约为10亿元,而这10亿元已相当于北京市各家金融机构全年对高科技开发区的贷款投放量。目前,北京市各家金融机构对高科技开发区的资金支持已达到国家政策允许的最大限度。这样,仅仅依靠北京地区的银行贷款已经无法满足高科技产业的贷款资金需求,而目前的金融体制尚无法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资本流动,因而北京高科技开发区的资金缺口难以通过地区间资金融通来弥补。二是突破开发阶段限制。目前,一般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要经历研究开发、市场开拓、工艺开发和中试、规模生产、经营销售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用途的资金需求。从目前情况来看,进入批量化生产和规模化生产阶段的企业获得贷款机会较高,其次是处于研究与发展阶段的企业,获得贷款机会最少的是处于销售经营阶段的企业。许多高科技企业由于缺乏市场销售资金而使大量高科技成果无法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三是突破融资方式限制。目前,北京高科技企业的投资,80%来源于创业资本、资本积累与银行贷款,4%来源于拆借资金、融资租赁、发行证券,其他投资,如信托投资、机构投资、股本融资、公众投资基金、境外直接融资等比例则极小。这说明我国高科技产业投资来源结构过于单一,尚未实现多元化。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开拓高科技的资本市场,为满足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加快现行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

(此文系与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王元京同志合作,刊于人民日报《内部参阅》1996年第33期。时任国家计委主任陈锦华看后批示给国家计委综合司作为1997年计划工作研究参考资料。之后,有关内容发表于《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经济学消息报》、《中国经济导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