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山州社科专家都龙行”都龙镇情介绍

“文山州社科专家都龙行”都龙镇情介绍

时间:2022-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文山州社科专家都龙行”都龙镇情介绍陈艳波一、历史沿革“都龙”现名为壮译音,‘龙’原为“竜”,壮语之意为:盛产野芭蕉的坝子。现已探明的铟金属储量达3779吨,占全省的70%以上,占全国的42%左右,占全球的30%左右。都龙是全国第一大铟资源地,是马关县的边境矿业重镇。1960年更名为“马关县都龙冶炼厂”。都龙镇党委政府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县的各项惠农惠民政策的同时

“文山州社科专家都龙行”都龙镇情介绍

陈艳波

一、历史沿革

“都龙”现名为壮译音,‘龙’原为“竜(lonɡ)”,壮语之意为:盛产野芭蕉的坝子。民国二年(1913年),隶属马关南区,辖现麻栗坡县的南温河、瓦渣和马关县南捞乡的小麻坡、马白镇的马安山;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隶属马关六区58乡镇中的第六区,辖夹寒箐、南温河、马安山;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划归麻栗坡特别区督办管辖;1950年2月归属马关南区,辖归宁乡(都龙)、泽惠乡(天保、猛洞)、平和乡(瓦渣)、治平乡(茅坪、牛马榔)、归化乡(夹寒箐、小坝子);1950年4月隶属麻栗坡管辖;1958年9月归马关管辖,为马关第六区公所;1958年10月更名为马关都龙(火星)人民公社,又称跃进军第11团;1961年辖都龙、金厂、堡梁街、瓦渣4个中公社;1965年9月更名为马关都龙区;1988年更名为都龙镇并延用至今。

二、行政区划

都龙镇是一个具有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浓郁,商业、边贸发展历史悠久的边陲重镇。地处马关县城东南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3公里,距越南直线距离8公里,东邻麻栗坡县猛洞乡,西与夹寒箐镇相连,北靠马白镇,南与越南河江省黄树皮、箐门两县接壤,西南接金厂镇。全镇国土面积211.8平方公里,辖8个村委会151个村小组,2个居民组,居住着汉、壮、苗、彝、傣、瑶、布依等11个民族共8777户32816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69.99%)。全镇耕地面积34413亩,其中田8615亩,占25.03%,地25798亩,占74.97%。最高海拔2579.3米,最低海拔350米,年平均气温17摄氏度,属亚热带河谷立体气候。

三、区位优势

国境线长达58.4公里(5—9号界碑立于国境线上),占全县国境线的42.3%,境内有堡梁街、茅坪两个边民互市点;得益于大自然的恩赐,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有海拔2579.3米、物种丰富的省级自然保护区——老君山和适宜种植荔枝、香蕉等热区水果的数万亩低海拔热区及适宜草果、八角、核桃等生长的温凉地带。森林覆盖率达21.5%;现已探明的矿产有锡、铜、锌等矿产资源有30余种,潜在开发价值超过400个亿,其中锌储量365万金属吨,锡矿储量达30万金属吨,素有“中国第三锡都”之称。现已探明的铟金属储量达3779吨,占全省的70%以上,占全国的42%左右,占全球的30%左右。全球有70%的铟在中国,中国有60%的铟在云南,云南70%以上的铟在都龙。都龙是全国第一大铟资源地,是马关县的边境矿业重镇。

四、矿业、边贸、民族文化

(一)矿业经济,边境贸易发展历史悠久

早在明末至清代,就有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四川、陕西等省的秦廷游、赵致祥等及数以千百计的内地人先后到都龙铜街采冶和经商。民国八年(1919年),马关县成立矿业有限公司在都龙铜街采铜冶炼,1958年,在曼家寨及铜街成立马关县群英铜厂。1960年更名为“马关县都龙冶炼厂”。同年6月,划归州属,成为文山州一个较大的国有矿山企业——文山州都龙锡矿,2003—2004年通过改制重组,发展成拥有10余亿资产的云南省百强企业——云南华联锌铟股份有限公司。矿业经济历经了低水平计划采冶——粗放经营、开采混乱——整合规范、精加工等发展时期,现已发展到拥有19户选厂、15户采矿权人的龙头产业。

有四个村委会与越南山水相连,早在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为抵御外敌入侵,边民王仁良、李长庆等人自发在茅坪5号界处修建国门。1950—1963年就有中越边民互婚现象,随着边民的互通往来,茅坪、堡梁街两个边民互市点初步形成。1953年8月25日,中越两国政府在北京签订《关于开放两国边境小额贸易的议定书》,双方同意开放中国都龙—越南箐门和漫美边境口岸,并于1954年3月正式开通,使都龙成为当时马关县海盐、煤油的主要入境通道。1974年,由于中越关系紧张,都龙口岸被迫关闭。中越关系正常后,两国政府于1991年签订《关于处理两国边境事务的临时协定》,决定在条件具备时逐步开放21对陆地出入境口岸,中国都龙—越南箐门口岸就是其中之一。为争取口岸早日开放,马关县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与上级相关部门加强联系,认真做好口岸开放的前期工作,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2006年7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关于转发《国家“十一五”口岸发展规划》的函(署岸函[2006]213号),已将都龙口岸作为新开放口岸,列入国家“十一五”口岸发展规划。

境内尚保存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和纯朴的民风民俗,如:悦耳动听的苗族“响篾”、“横箫”,记述生产生活的布依族“打花棍”,神秘而质朴的瑶族“渡戒”仪式等。

(二)经济发展思路

都龙镇党委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关心支持下,在各级各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审时度势,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把党中央和省委、州委的方针政策、县委政府的战略部署与本镇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培育壮大矿、畜两大支柱,夯实水、电、路三项基础,实施工业强镇、农业立镇、和谐稳镇、人才兴镇四个战略,着力统筹兼顾,着力全面协调,着力重视生态,着力自主创新,着力改善民生,全面推动都龙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

(三)工作措施

1.基层党建

以实施“云岭先锋”为载体,争创“五个好”乡(镇)党委为目标,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为着力点,以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为突破口,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坚持四个围绕”、“突出三个结合”,抓好党建工作。即:围绕执行力、凝聚力、创新力,强化班子建设、队伍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把党建工作与维护稳定、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相结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产业结构调整

一是出台各种强农惠民扶持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都龙镇党委政府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县的各项惠农惠民政策的同时,结合都龙实际,出台了《水果连片规模化种植扶持奖励办法》、《畜牧业规模养殖及牛冻精改良技术推广扶持奖励办法》、《都龙镇能繁母猪补贴办法》、《冬季农业开发扶持措施》、《核桃种植扶持措施》等强农惠民扶持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已发展香蕉、荔枝、龙眼等热区水果4000余亩,在温凉地带种植泡核桃2405亩。每年以辣子、西红柿、冬早包谷为主的冬农开发近2000亩。2008年末畜牧规模养殖户达12户(其中:生猪规模养殖4户,家禽规模养殖7户,肉牛规模养殖1户),全镇能繁母猪达1086头,水果规模种植户达20余户,共兑现扶持奖励资金20余万。二是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引导、扶持发展一村一品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形式,投资30余万元,建成500余亩大树脚村杨梅基地;以集资入股的形式投资30万元,建成水沟村免烧砖、瓦厂。投资15万元,建成来龙村酿酒厂。三是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促进农业增效。年均举办科技培训近200期,参与人数10000余人次,优质良种良法推广30000余亩,新品种展示20余个,在粮食生产上实现了自给自足。

3.新农村建设

都龙镇党委政府在认真落实好上级各项扶持政策的同时,出台《科技活动室建设扶持措施》、《村寨道路硬化建设扶持办法》等,在全镇上下掀起建设新农村的高潮。启动建设科技活动室41间,完成了40余个村寨、50余公里道路硬化的建设。目前,都龙至坝堡、都龙至大寨两个村委7公里的道路硬化正在建设之中。新修田间道路30余公里,农用灌溉沟渠10余公里。解决10余个村寨、3000余人的人畜饮水困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4.集镇建设

2007—2008年投入资金700余万元,通过集镇街道亮化、美化工程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为广大客商、人民群众营造文明、舒适、和谐的投资环境及生活环境。文明、亮丽的集镇逐步形成,小集镇建设开发成效明显。

5.和谐矿区建设

一是对影响工业经济发展、农村发展、社会稳定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打击,毫不手软。以疏为主,以打为辅,打疏结合。进一步完善安全监管网络,竭尽全力消除矿山安全、食品安全、民爆物品安全等各类隐患,使矿业秩序稳步推进;二是开展“百日普法进村活动”,提高群众的守法意识。通过开展文化、法制讲座及电影播放为一体的“百日普法进村活动”,有针对性地就法律知识进行普及,人民群众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同时,结合“大接访大下访”活动,开展全镇范围内矛盾纠纷排查工作,使人民内部矛盾得到妥善处置。结合都龙涉边、涉矿的实际,创造性提出“三管四防”的维稳创平新模式,即“军管线、警管口、民管片”和“边境治安防范、村寨治安防范、街道治安防范、矿山治安防范”的模式;三是出台《老年人定补措施》,每年分别对80岁以上的老人给予200、300、400元不等的补助。在全镇营造尊老、敬老、爱老、养老氛围的同时,充分发挥老年人对年轻人的教育引导作用;四是突出工业反哺农业的作用,组织矿区周边村寨群众与公司联合组建“联众工程机械化公司”,同时主动与企业协调,帮助失地农民解决就业问题,增加群众收入,实现开发共享,缓解企群矛盾。

6.文化教育

一是出台《都龙镇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办法》,激励教师安心从教,学生用心读书。进一步改变重矿轻教的思想,为人才兴镇、和谐稳镇奠定基础。二是挖掘、保护和传承民间文艺文化。在全镇8个村民委组建了18支文艺队,编排整理、保留40余个精品节目,并通过开展民间文艺汇演、廵演,进一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四)取得成效

近年来,通过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六个好”上:一是组织建设好。开展机关规范化建设和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使广大干部职工思想更加统一,团结更加密切,效率更加提高,群众更加满意。2008年9月,镇党委被省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二是干群关系好。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更加重视“三农”问题,密切联系群众,实施强农惠农政策,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使干群关系逐步好转。三是社会治安好。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镇,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推进法制化进程。采取打击与疏导相结合的办法处置各类非法组织,使社会治安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08年,共发生治安案件20起,查处19起,查处率95%;刑事案件30起,侦破27起,破案率90%。边境管控力度进一步加大,边境社会政治稳定。四是矿业秩序好。结合实际,对辖区内的矿山实行封闭式管理,规范矿山秩序,通过整治,非法收矿、捡矿、偷矿等行为受到有效遏制,矿山安全生产得到巩固,矿业生产秩序明显好转。五是新农村建设好。从2007年开始实施的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目前全镇151个村小组近三分之一完成了道路硬化任务及科技活动室建设和大部分民房改造工作,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六是经济发展好。2008年,虽然爆发全球经济危机,但都龙各项经济指标仍然有不同程度的增长,顺利完成了县级下达的各项任务。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50785万元,同比增长14.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55万元,同比增长15%;国税征收1.4亿元,地税征收5260万元;全年完成农业生产总产值7421万元,同比增长10%,农村村经济总收入8477.08万元,同比增长5%,农民人均有粮381公斤,人均纯收入2199元,同比增长了8%。

(作者原为都龙镇党委书记,现任文山学院党委书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